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精彩8篇

美好 分享 时间:

通过讲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展现了其思想深邃与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文化与责任的思考,如何理解演讲的深意?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高一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相关文章,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1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

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梁启超的演听众留下怎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文中找原句:

⑴去也有不少宦,以及叱咤云的人物,莅校。

但是他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得清清楚楚,在一个和日的下午,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得他开一首古。

⑷除了当所受的感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生了烈的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笔而之。

4、提: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事件的描述中插入人物的肖像、言、作、神等的描写,在和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句

提:如何理解“他的广官腔是很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段。

提示:梁启超是广人,百日新中,光曾召梁启超,命梁上《法通》,光帝后大加,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太听。”梁启超北京得太差,光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他理局去了。

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确令他抱恨身。

后来,梁启超夫人教他学“官”,等到清演,人听到的大概就是种广官腔了。

提:如何理解“我得他开一首古,箜篌引有情,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段。

提示:

里的悲是《古源》里的一个故事,“朝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提,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曲,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稿中是的:“古府里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披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他,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中是作了即渲染的。

但是据一多先生到自己学生代在清听梁启超授古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法。他,梁任公先把那首古写在黑板上,然后地朗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 “好!”“公、无──渡、河,” “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在是好!”梁任公自我陶醉地一唱三,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朗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黑板擦,首古就算完了先生回完后,把声音低,两手一,:“大学,就是!”

五、理清思路

文大致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述演的一些背景,写演作。从些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域和学域都是能人、高。以政治陪,突出其学上的威望和影响。意此等能人、高演,必定是有分量的。此下文具体描写演情景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次演的主要情况。

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作业

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

1、直接表达:

⑴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⑵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⑶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⑴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1篇动人的演讲。

⑵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⑶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⑴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⑵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⑶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3: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3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

(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

(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习作业布置: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4: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01中本(1) 陈姗姗  12号

一、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 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  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  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 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1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5: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

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

戊戌wù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ng蓟jì

四、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点拨: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思考: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整理归纳后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特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有趣

表情-----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3.通过对梁任公深坑特点的分析,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潇自信,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他感情丰富,又不乏幽默睿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明确: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4.讨论:梁启超的形象在文中如何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5.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教师补充:我们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景仰与敬佩、爱戴。因为他那颗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五、课堂总结

他有1篇《少年中国说》,同学们一定很熟吧。学生齐读此段,来感受梁启超的豪情。

小黑板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布置作业

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

(特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有趣

表情-----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肖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

(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6: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3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特点、鉴赏表现人物的手法。)

探究<2>:有人看到文章开头“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便推断梁启超晚年意境没有了先前的爱国热情,他是借研究学术来逃避现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情节和课文加以阐述。(7分钟)

(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3>: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

(1)过于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2)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3)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4)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点拨:赏析句子要答出“妙”在哪里,即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出什么情感在结构和内容上面起到什么作用。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论后,选代表展示。)

探究<4>: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2分钟)

(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习作业布置: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九年级《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

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

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提示: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成就: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速读课文,给课文作旁注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提示: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⑴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⑶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⑷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⑸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提问: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四、理解疑难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提示: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但是据闻一多先生谈到自己学生时代在清华听梁启超讲授古乐府箜篌引《公无渡河》,又是不同的讲法。他说,梁任公先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思成是任公的儿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回忆完后,把声音压低,两手一摊,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五、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他的开场白,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8:

课文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1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1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 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衷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1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1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反思

对于这样1篇自读课文,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考虑再三后决定让学生掌握人物肖像的描写方法。我的反思如下:

一、整个课堂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对于一些基础常识,如人物介绍、演讲特点等,我只是或以课件形式展示或以提问形式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不过多的浪费时间,而一些技能提升方面,例如给课文加旁注的阅读方法、对人物做肖像描写的写作方法等,我则是给了较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并练笔,注意“讲练结合”。

二、准备充分,对学生的引导较为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自然有效。在授课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思与做,对学生的练笔也能做到点评中肯、及时。

三、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这堂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语言不够简洁,在学生回答问题完后,还总是重复学生的答案;语速过快,且一次提问问题过多等问题。而课堂教学则是口头讲授,一次提多个问题,会让学生产生记忆困难和理解困难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这些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并改正的问题。

讲到任公先生在作演讲时讲到的那首古诗《箜篌引》,首先我带领学生分析了下这首古诗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再结合任公先生的生平简单讲了一下这首古诗折射出来的任公先生的政治立场和倾向。在这之后,作者梁实秋先生对任公朗读这首诗时的情形做出了评价。分别是正面描写“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和侧面描写任公先生的演讲很有感染力,原文是“我在听这篇演讲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不禁悲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讲到这时,我设计问题,这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预设的答案是学生能够回答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可是过了很久,都没有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下课后我对这一现象作出了思考。

有可能像这类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之类的概念在学生脑海里印象很模糊,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描写方法有哪几种。这是作为教师,在提问上设计问题方面应该要有坡度。课下我仔细想了下,是我忽略了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我应该先设问:描写方法一般分为哪几种,如果学生答不出来的话应该给他们明确,明确讲解描写一般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主体的直接描写称为正面描写,描写客体来反衬主体的描写称为侧面描写。这样给学生明确什么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生有可能就能够回答出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语句了。

还有结尾处作者评价任公先生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人。我首先提问“大家认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三者中什么最难得”,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我想要的答案“热心肠”,接着我就追问大家对热心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地方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而我预设的答案是因为梁任公先生心系国家,心系百姓,在他演讲中讲到国家覆亡时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国家收复失地时竟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的喜怒哀乐都是被社稷民生所牵绊,可以看出先生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个热心肠的人。课下我思考后,有可能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热心肠”,可以有坡度的一步步引导。可以首先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说“热心肠”是什么意思,学生肯定能回答出“热心快肠”的意思,乐于帮助别人等意思。然后再进行引导。我们说一个人乐于助人,关心别人就是有热心肠,那梁启超先生肯定也有这方面的品质,但是更为难得的是梁启超先生关心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关心百姓的命运,是一种更深刻和伟大的热心肠。我相信,这样有坡度的设计,学生就能理解梁任公先生的热心肠了吧。

20 3497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