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老师教案(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屈老师教案(汇总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屈老师教案【第一篇】

课堂里,笔者试图引领学生解决以下三个基本问题:1.“清”字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屈原的“清”表现在哪里?2.与“清”相对应的是“浊”,那么课文里“浊”指的是什么?渔父“浊”吗?3.课文是围绕“清”与“浊”展开的,题目改成“清与浊”好不好?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屈原“清”的表现不经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而当老师继续追问,“何以见得?文章是如何通过语言、行文上的变化来逐步彰显人物的个性特点的?”学生的思维就停滞了。于是经过引导,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描写屈原的语句,分析其内容和句子构成的特点,屈原所说的话在文中就出现了两次,这两次的语气是递增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主要表现在四组词的反义对举上,而“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作者更是加足了语义语气的砝码,不仅仅是反义对举,而且用了两个具有极端性意味的“必”字,这还不足以体现屈原的矢志不渝,作者还连用了两个反问句,以加强肯定的语气。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屈原的个性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他的这种个性是如何通过语言刻画出来的。有了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当问到“渔父浊不浊”的问题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浊”,文章写渔父是为了衬托出屈原的崇高品质。由此看来,学生思维确实容易被已有经验束缚,没有立足文本解读语文的习惯。

学生习惯用套话答题,思维单一。“课文是围绕‘清’与‘浊’展开的,题目改成‘清与浊’不是更好?”此问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从整体上考察文章的行文特点。学生小组讨论得很激烈,但从他们的答题情况来看并不理想,以下将摘录部分学生的答案:

表达套路化:如以“渔父”为题,更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用“清与浊”过于直接,而用“渔父”能够吸引读者眼球,使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而文章更是用围绕渔父的话来议论的。

一些学生能从内容着手,但表达不清:渔父可以明确地辨别“清”与“浊”,所以用“渔父”作标题更好;用“渔父”好,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代表着像渔父的这一类人,能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对于生活,对于这个社会而言,适者生存,所以以“渔父”为题,表达了这样一种处世态度,然而,“清与浊”太过于直白,而渔父并非浊,只是与屈原处世态度不同;不好,以“清与浊”为题目,不能突出渔父的重要性,本文的主人公是屈原和渔父,屈原可以代表“清”的一面,渔父不是“浊”的一面,所以不恰当;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讲述世人的“清与浊”,更主要的是讲渔父与屈原的处世态度,并通过对他们各自的态度来体现,而且文章也并不仅仅是浅显的“清与浊”的关系的讲述。

答题角度单一,找不着方向,不知从何处入手,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从文章整体上考虑:如用“清与浊”为题,太过于表面,文中的“浊与清”是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体现的。

由此可见,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思路、思考问题的角度是需要在语文课堂上多加锻炼的。

对学生而言以“清”为课眼,构建《渔父》课眼教学模式,是新鲜且富有挑战性的,笔者通过查阅书刊及网上一些教案,发现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以下环节:文言知识梳理;探讨人物形象,主要是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的品味来探讨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问题研讨:屈原、渔父的不同处事态度,你更欣赏谁等问题。仔细研读这些教案,总觉得缺少些语文味,本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锻炼提高?

屈老师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机会教育;教师素养;实践

一、“机会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

所谓“机会教育”,是指教师凭借其教学的敏感性,随时随地抓住身边发生的事情,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活动的教育方式。其具有及时性、真实性、情景性和充分开发利用身边潜在课程资源等特点,善加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水平。

二、“机会教育”在德育中的案例

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日”,今年某中学组织学生展开“学习雷锋大签名”活动,许多学生都兴高采烈地参与签名,但签名过程中人数过多,又缺乏秩序,部分学生甚至互相嬉戏打闹,结果撞伤一位老师。针对这一身边突发事件,一位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展开机会教育,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德育工作。

老师:“同学们,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学习‘雷锋日’,许多同学也参加了学雷锋签名活动,在此我想问大家一句:你们知道如何学习雷锋吗?雷锋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签了名就算学雷锋?”

面对老师的提问,学生们陷入沉思……

学生:“学习雷锋就是帮助别人。”

老师:“这位同学说得好,学雷锋就是要帮助别人,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帮助别人其实是有条件、有前提的?”

学生再次沉思……

学生:“帮助别人的前提是不求回报!”

老师笑了:“说得不错!助人为乐,不求回报。可是这仅仅是前提之一,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前提,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呢?”

学生们这次沉思得更久……

看到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决定点拨:“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帮助别人的前提首先是不要伤害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做着伤害别人的事。比如今天的签名活动,有的同学在那里打闹,结果撞伤了一位老师。我们刚刚签了名,表示要学雷锋,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帮助别人,却先把别人弄伤了,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吗?”

学生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老师继续道:“不伤害别人,就已经是在帮助别人了。要不伤害别人,我们还要保护好自己,儒家经典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们仔细想想,从小到大,父母和家人是多么关心我们,即使我们得了小小的感冒,家人也会为我们担心,因此,我们能够照顾好自己,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们,让他们安心,这也是学雷锋啊!”

学生们纷纷点头。

老师继续道:“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这两条是学雷锋的前提,那么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的‘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什么坚持做好事这么难呢?因为有的时候,做了好事是要受委屈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社会的进步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的力量,因为法律永远有漏洞,我们遇到委屈的时候,一方面要寻求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忍受委屈的能力,如此,学雷锋才不会流于形式,雷锋精神才能永远发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坚持这样做,那么我们的委屈会越来越少,我们的社会一定会越来越美!”

一段话,赢得了全班学生们的热烈掌声……

三、“机会教育”的价值

结合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机会教育的五大价值:

第一,教育的及时性。所谓“当其可之谓时”,机会教育注重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及时地传达给学生。

第二,教育的生活化。从身边事入手,贴近生活,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案例中提到的事件取材于学生身边生活,又是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过的,非常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是很好的情境式教学。

第三,教育资源多样化。生活是鲜活的,机会教育从生活入手,教育资源多姿多彩,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只要留心生活,善于发现,教育资源随处可得,教学方式也会因此变得灵动活泼。

第四,丰富德育课程形式。课程的表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与潜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常常被人忽视,而“机会教育”正是抓住了身边容易被忽视的各种因素,因此可以起到丰富学校德育课程形式的作用。

第五,提高教师的德育敏感。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敏感性是教师的专业道德之一。机会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随时随地发现教育资源,故而无形中起到提高教师德育敏感性的作用。

第六,促进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机会教育的资源大多来源于生活,所以在教师进行机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被潜移默化,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四、“机会教育”的注意事项

第一,机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教育方式,其自身固然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在德育工作中要与其他教育方法有机结合,如此才能扬长避短。

第二,机会教育的资源不是编好的现成教材,需要教师去发掘,因此对教师的职业敏感性有较高要求,要最大限度发挥机会教育的优势,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锤炼教育机制,积淀教育智慧。

第三,机会教育的魅力在于鲜活灵动,左右逢源,需要求新求变,见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不能人云亦云,落入窠臼。

第四,机会教育要合情合理,发自内心,流诸真情,切忌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总之,机会教育是当前教育形势下创新德育方法的需要,是提高德育水平的有益探索,它固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但只要善加运用,一定会为新时代的德育工作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学记。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2.李继秀,汪昌华,陈庆华。教育理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屈老师教案【第三篇】

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基本程序如下图:

一、聚集疑难,设计主题

主题来源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如何进行史料教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读图?如何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等等。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一到两个为宜,且具体而明确。

例如,一次学科疑难问题调研中,辖区内一所学校的学科教研组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向笔者提出了以下一些困惑。

徐老师:教材中的内容是否都要教?怎么教更好?

王老师:教材内容等于教学内容吗?它们与历史课程标准又有哪些关系?

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外的诸如史料等课程资源?

……

上述几位教师共同指向的问题是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经过讨论,我们最终确定将“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作为阶段性区域学科疑难问题的主题进行研究。

通过调研等方式发现一线教师的学科疑难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设计,改变了传统做法上教研与教学割裂的状态,进入了良性循环:教学产生困惑,困惑引发研究,研究促进教学。从而使教研与教学互动促进、融为一体,为案例分析法教研的成功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筛选典型,选择案例

根据所设计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开展案例分析法教研的前提。

案例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专家名师的优秀案例是高质量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学识与思想的集合体,通过这些优秀案例探索专家名师的专业发展路径,能够较好地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二是学科教师平时教学中存在困惑的案例,以激励教师主动探索,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使案例提供者有收获,也使参与研究的其他教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例如,关于“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个主题的案例选择,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推荐“屈辱的岁月”(人教版八下)这一课时,因为该课时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叙述了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主要的侵华事件,以及这些战争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造成的重大影响。但教学时教师普遍感到一课时不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教材,如何适度补充相关的史料。这些困惑聚集成一个焦点,即“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需要通过筛选典型、选择案例予以解决。

三、现场呈现,明了细节

组织教师观看案例光盘,或直接组织课堂教学,让细节直观地呈现在教师眼前。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材内容”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金亚素开设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人教版八下)课堂教学,观摩者亲眼观看了金老师是如何围绕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爱国主义情感目标”,通过几处细节上的巧妙设计,生动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细节之一:利用课前休息时间,金老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上课铃声响,金老师顺势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吗?并追问:你知道这首歌曲的来历吗?

(作用:先声夺人,进行爱国主义情感铺垫。)

细节之二:在上下环节的承转处,金老师常用气愤、悲壮的语言(神态)进行讲授。

(作用:言传身教,榜样示范,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细节之三:在教材中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事件的介绍基础上,为使学生深化认识,金老师又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九一八”“一・二八”“七七”等系列日军侵华事件历史纪录片段。

(作用:历史情境设置具体、生动、形象,有利于渲染气氛,激扬爱国主义情感。)

细节之四:为了帮助学生认清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美化侵略言行,如日本《新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金老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了“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七三一部队”等日军侵华兽行的图片资料、《田中奏折》等史料中相关文字陈述,以及关于“”事件的时政资料。

(作用:利用丰富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并利用时政资料“”事件,揭露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丑陋嘴脸,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旧恨新伤”,有效地落实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样研讨,交流碰撞

案例研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授课者专题讲座,如金老师在执教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课后举行的“社会课堂运用有效手段促进情感目标的落实”专题讲座,就是一种很好的研讨形式。另外,还可以同伴互助交流,授课者教学反思,观课者反馈和就某些方面进行讨论……不管是哪一种,强调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评价课上得好与坏,以尊重授课者的感受和专业自,遵循自愿、自主、合作、共进等教研原则。

以下是参与“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交流教师的部分观点。

小王老师(教龄2年):这一课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繁太杂了,我每次上课都很焦虑,几乎每次都拖课。现在看来,关键是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在研究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大胆地处理教材。

王老师(教龄20年,教研组长):讲课的两位年轻教师都动了很多的心思,各有特色。小徐老师的课主要以展览馆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四场战争四个展馆,主题突出;但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还不够大胆,基本采用教材内容,以致讲课显得沉重了些,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的广度、深度。小干老师尝试了导学稿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选择性教学,还补充了教材外的史料,这很好。但是导学稿听上去像教案,影响了“导学”作用的发挥。

陈老师(宁波市教研员):历史学科教学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即课程”的理念。我们教师能否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构建知识体系后再解释自己所构建的知识体系这两项任务?教师又如何通过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图片资料等)、搜集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完成上述两项任务值得研究……教师在大胆处理教材、有效选择教材内容、科学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有“历史观”“全球史观”……

五、归纳提炼,总结要点

即对案例进行归纳,对生成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在教研活动中当即完成,或在活动结束后的一定时间段内完成;或由教师单独进行,或以互助学习组为单位进行;要求活动结束后撰写“分析报告”,以积累成果、深化研究。

例如,“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参与的教师一致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要加强对课标、学情的研究,敢于“处理教材”,学会“选择教学内容”,其中“以学定教”“导学案”的方法效果较好,值得肯定。

六、前奏后续,实践演练

即根据所总结的问题类别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胆实践、积极尝试。青年教师在各方面还没有定型,较其他年龄段教师更易于接受新事物,大胆实践、积极尝试有利于他们加强自己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施教能力。由于教学活动本身是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活动,实践演练会催生新的问题,相应地也就创生了新的案例,推动新一轮的研究展开……教学引发研究,研究推动教学,教师在不断进行的教、研互动中提升了教学能力,促进了专业成长。

例如,在围绕“如何有效选择教学内容”这一主题进行的“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后,催生了新的疑难问题:“以学定教”的历史教学该如何实施?如何编写“以学定教”的历史学科的“导学案”?……它们成了以后实施案例分析法的研究主题。

以下是“屈辱的岁月”同课异构教研后两位执教者的感言。

小干老师(教龄10个月):三次同课异构,我受益匪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可以自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可以自主,再也不是以往的流水账式的教学。“以学定教”太值得研究了!

屈老师教案【第四篇】

一、运动技术讲解的内涵及其外延

运动技术讲解属于体育教师语言运用的一种方法,教科书中有关讲解的概念是:“教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练习)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规则与要求等,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1]因而可以认为运动技术讲解的内涵是通过教师简洁有效地讲述动作结构、原理、要领、方法,使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概念与表象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认知和感性理解。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体育课堂中教师的运动技术讲解外延有不同层面的内容,主要有:(1)全面讲解、片段讲解;(2)仔细讲解、重点讲解;(3)集体讲解、个别讲解等;(4)口头讲解、结合图示讲解、结合教学模型讲解;(5)快速讲解、中速讲解、慢速讲解等。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讲解方式,才能有效达成运动技术讲解的效果。

二、运动技术讲解技能的内涵与要求

(一)运动技术讲解技能的内涵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很多,包括与其他学科教学共性的内容,如课堂纪律方面的要求,管理方面的要求,师生交往方面的内容,交代任务与要求,提出目标、交换意见等,当然也有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内容,这也是体育专业方面有关运动技术讲解的特殊内容,如运动技术的要领、原理与方法、运动健康知识、安全卫生知识等等。本文暂不论与其他学科共性的讲解内容、一般性的运动理论知识,而重点谈论有关运动技术讲解的特殊性与运动技术讲解的技能,即主要是指体育教师讲述动作结构、原理、要领、方法、技巧、途径等和运动技术讲解有关的技能要求。

所谓“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2]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

要形成一种熟练化的“技能”,则需要一个过程,知识与方法是形成技能的基础,经常锻炼则是技能形成的主要路径,因此,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讲解技能可以理解为:体育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运动技术过程、结构、原理、重难点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熟练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运动技术讲解技能形成的要求

如何对体育教师的运动技术讲解技能进行评定呢,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然这个标准需不需要构建也是一个问题,有的老师可能认为每一个教师的特点不同,讲解的特色也各有不同,如果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也有其中的道理。但笔者认为虽然每一个老师各有所长,但有些要求还是需要基本一致的,因为体育教学并不是每一个老师的私事,而是具有相对公开的、具有一定规范的教育活动,基于目前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和一些老师的不同意见,本文不谈“标准”,只谈“要求”。

三、动作讲解技能案例分析与运用

本案例选自第3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录像:教材——直腿后滚翻(水平五)。

(一)体育课堂中对于教材的讲解记录

“直腿后滚翻的动作要领是:由站立开始,其次呢,做上体前屈,然后呢,手从大腿中部向后伸,啊,大腿中部向后伸,然后呢,后倒,后倒,手撑垫,撑垫以后呢,迅速上挺,后倒,然后举腿翻臀,当背部触及垫子的时候呢,手呢,放到肩上,放到肩上,大家注意啊,掌心朝上、朝上的,手指向后,这个动作大家把它一起做一做,这个动作,哎,模仿老师的动作。然后呢,当这个手啊触及到垫子的时候,迅速用力推手,手留在后,哎,经屈体立撑,经站力姿势,啊,再看一下老师讲的啊,注意从站立开始,屈体,啊,手大腿中部,后撑,啊,这个,好!后倒、撑垫,然后滚动、推手、站立、经屈体站立,啊,这个动作呢,要领,它的重点呢,是屈体、叠起,所以一定要叠起。”

(二)该动作在教科书中的表述

“站立开始,上体前屈,重心后移,臀部后坐,两手在大腿外侧撑地。当臀部着地时,上体迅速后倒,举腿翻臀,成屈体后滚,同时两手急速置于肩上(手指向后,掌心向上),两肘内夹上翻。当滚至肩部着地,两手用力推地,同时低头,含胸、收腹、提臀,使身体向后翻转经屈体立撑成站立。[3]

(三)对该老师运动技术讲解技能的分析

1.讲解的时机把握较好:在教师做完复习团身后滚翻动作示范之后,开始讲解直腿后滚翻的动作要领。

2.语速适中,具有一定的节奏。

3.语言不够精炼,没有口诀化(课堂讲解字数达302个,含符号,而教科书中的讲解字数129个,含符号)。

4.口头禅过多(其中“呢”有9个,“啊”有9个,“哎”有2个)。

5.普通话不够标准。

6.前后语言重复次数过多。

20 8977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