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最新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最新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第一篇】
一、异文的定义及其成因
凡记载同一事物的各种文字资料,字句互异,都叫异文。古代文献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异文材料,这也使异文成为文字学和校勘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其中校勘学上的异文,是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之间,在本应相同的字句上出现差异这样的一种现象。中学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异文主要是版本异文。严格地说,异文本应是指偏离著作原貌的一方,而保留著作原貌的一方应称作“正文”。但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出现“正文”的说法,相异的各方都叫异文,甲是乙的异文;同时,乙是甲的异文。 探究各类异文的形成,除了避讳等故意为之外,异文的形成更多是由于听错、记错、抄错、刻错。在印刷术还没有或者不发达的年代,诗词靠吟诵,书籍靠手抄,各类古文会因为听错、记错、抄错造成异文。而在印刷术发明之后,印刷的书籍增多,出现了刻错的现象,有的被发现了,于是在注释中说明原作“某某”误,有的没有发现,流传至今,无从考证,成为异文的又一来源。
二、课文中的异文现象举例
在中职语文通用的教材中,出现的异文多是因版本不同而造成的。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为例,出现的古文异文就有多处。比如苏教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为“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常见版本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教版必修二《六国论》中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句子,又有版本作“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教版必修二《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不知东西”,人教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为“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苏教版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在“渑池之会”中有一段话“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秦王,以相娱乐”,另有版本为“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秦王,以相娱乐”等等。
这些出现异文的古文可以说都是古代散文或者是诗词中的经典之作,他们之所以出现的异文主要是版本异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人间如梦”的版本有唐圭璋编《全宋词》、毛晋刻《宋六十名家词》、俞平伯《唐宋词选释》、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等,作“人生如梦”的有《宋词鉴赏辞典》、《宋词三百首》等。
一般来说,异文中有一个相对比较流行、读者比较熟知的版本,因此对异文进行比较优劣评判高下时,也就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认同感,觉得家喻户晓的版本更合理更优秀;同样,在求新求异的思想下,会觉得不为人知的版本更新颖更别致。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欣赏解释异文所描绘的不同的美。现在见不到原始手稿,见不到作者本人,已经无从考察推断,对于异文我们只有承认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欣然发现这竟成新的审美天地。
三、异文现象的教学对策
作为古典文学的传承者,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异文并且将异文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没有确凿证据确认某一版本是古文的本来面目之前,绝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取舍异文,随意肯定某个版本或者否定某个版本。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既可以遵照教材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普及文学知识即可;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比较教学,拓宽学生发散性思维。
1.按照教材开展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具有初步的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根据这一目标,无论教材是采用哪个版本的异文,教师教学时应该以教材为本,在明确相关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该版本所阐述的内容,没有必要在个别古文异文字词上大费周章。更何况作为职业学校的基础课,中职语文中的个别词句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六国论》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学习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而对于文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异文,只要让学生明白翻译这句话意思是“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便可,无须学生考究异文之间的区别。
2.开展异文比较教学
除了按照教材开展教学外,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学生的古文基础较好学习兴趣较浓,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讨论式的异文比较教学。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古汉语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同时还能给以方法上的启迪,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 苏词研究 现状 成就
苏轼是宋代词坛的领袖人物,苏词研究也是当今学界的一个热点。对于上一世纪的苏词研究,已有不少学者作过很好的总结和评价,而本世纪以来的苏词研究,至今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剖析和评判,有感于此,我们拟以2001年至2009年苏词研究的论著作为观照点,探讨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的继承、拓展和新变,进而探求本世纪苏词研究的方向及进程。据我们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至2009年,国内各级各类刊物共发表关于苏词研究的论文700余篇,出版的苏词研究专著有18部,广泛涉及苏词的资料整理、考辨、鉴赏、诠释等各个方面。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的现状和成就,我们拟从“‘以诗为词’的深入探讨”、“名作研究的继续铺开”、“风格讨论的热点继承”这三个方面来深入总结和评价本苏词研究的状况。
一、“以诗为词”的深入探讨
在古今学人对苏词的评价中,“以诗为词”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个评判。历来词界对苏轼“以诗为词”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苏轼对词体形式和内容的拓展,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加以赞扬和肯定,而在“以诗为词”具体内涵的理性判断方面显得相对薄弱。
“以诗为词”最早是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提出的。在宋代并没有作为一个固定严密的词学概念来使用,但是因为苏轼词在词坛的出现,“以诗为词”就成了两宋学者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本世纪以来的苏词研究论著,除了继承前辈学者的观点,高度赞扬苏轼的“以诗为词”以外,也尝试了从更多角度来思考和探究“以诗为词”这一观点,由此,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出现了一些对苏词“以诗为词”作更深入、多角度思考的成果。这类成果如敖显斌《苏轼“以诗为词”浅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第1期)一文,在肯定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成就的同时,指出苏轼的“以诗为词”虽然兼具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从狭窄地表现士大夫的爱情生活扩展到广泛反映士大夫其它方面的生活,由于要与这种内容相适应,词作的语言和风格依旧处于士大夫的美学观点支配下,仍受到观念中保守落后的成分的制约。除此之外,陈广学《词为诗裔与以诗为词――苏轼词体观念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一文认为,历来对“以诗为词”的研究只强调词与诗的同一性,而没有充分注意到词与诗的差异性。他认为正是词的音律特征决定了词的形式,这是词有别于诗的本质特征,而苏轼从根本上把词当作“长短句诗”,作为自由地抒情言志的载体和工具,存在着使词诗化、颠覆词体独立性的倾向。这些研究成果显示了对苏词“以诗为词”的深层次思考。
其次,摆脱站在词的基点上去探讨“以诗为词”的思维定势,转而从苏诗方面入手来深入探讨苏词“以诗为词”的重要意义。这方面成果的代表是莫砺锋《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2期)一文,作者把苏诗、苏词相比较而论,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三方面进行对照,进一步肯定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特色。作者认为苏轼的确对词的诗化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并不意味着他笔下的诗与词毫无区别,苏轼也确实借鉴了诗体在题材范围之广阔性和风格倾向之刚健性这两个优点对词体进行改造,但他并没有忽视词体在题材和风格上的独特性质,他的“以诗为词”对词体发展史的影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样的研究让人耳目一新,结论是有说服力的。此外,史素昭《从诗词分界看苏轼“以诗为词”革新路上的两重性》(《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进一步将苏诗、苏词进行比较,从题材的选择、词境的构成、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几方面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表现。作者认为,在诗词分界的前提下,苏轼的“以诗为词”体现了对“诗庄词媚”传统既打破又遵循的两重性,以及既想超旷又在超旷中隐现怨悱之情的两重性。也是独具只眼。
最后,本世纪对于苏词“以诗为词”的评价,还出现了“本色”、“非本色”之争。如吴清伙《词之“本色”与苏轼的“以诗为词”》(《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一文,作者通过论述“词这种合乐而歌的文体到底有没有一种恒一不变的本色标准?”“宋人心目中的词之本色究竟指哪些东西?”“苏轼的词为什么被认为是非本色?”等问题,否定了苏词“非本色”之说。还有研究者将苏词的“以诗为词”与“豪放”相比而论,探求它们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如王俊《苏轼“以诗为词”与“豪放”之关系辨》(《理论观察》,2007年第4期)一文就是如此,作者认为,在“以诗为词”和“豪放”这两个概念流变和靠拢的过程中,有共同的儒道两家思想的渗透,它们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前者是就词的创作而言,后者则是就创作主体而言,是有明显区别的。但是在“不协音律”的意义上,可以说“豪放”是因,“以诗为词”是果。这样的评价也有一定的道理。
二、名作研究的继续铺开
从新角度、用新方法对苏词的名作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也是本世纪以来苏词研究值得关注的方面。本世纪苏词的研究者们从苏词的各类名作入手,对苏轼的心态、人格力量、人生情怀、审美性格等进行了细密的探索。像《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作一直是苏词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主题、格律、源流,结构、特色等传统问题,本世纪以来的研究者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和争辩着,一方面出现了重复研究的现象,在成果方面也出现了对以往成果的盲目承传甚至套用的现象,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如鲍跃华《〈念奴娇・赤壁怀古〉主题质疑》(《开封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陈登平《从词体的特性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格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杨松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等,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创获。此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的律调、数词,以及作品中流露出的哀婉凄恻的情感张扬力也是近几年学者关注的重点,这方面的成果有范昕《有限的数,无尽的哀――浅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中的数词作用》(《皖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景刚《〈江城子〉的律调与词情》(《滁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肖波《一曲哀词摧肺肝――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名作欣赏》,2005年第23期),等等。《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处世态度,以及作者在艰难境遇下的开阔胸襟和从容的气度一直为苏词研究者所推崇。本世纪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陈可辉《一蓑烟雨任平生――评苏轼〈定风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董岩《内心世界的超越与平衡――由〈定风波〉透视贬谪对于苏轼生命体验的意义》(《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7期),宁冬梅《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坡对待挫折的态度》(《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等等。对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本世纪的研究者除了对其主题思想继续深入探究以外,还从新的角度寻绎词人在词中“寂寞到寂寞”的心路历程。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孟亚尼《豁达人生中的命运抗争――谈苏轼〈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仲红卫《从寂寞到寂寞的解脱――细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等等。
三、风格讨论的热点继承
风格探讨,一直是苏词研究的热点。传统观点认为,苏轼的词风主要是“豪放”。但随着关注领域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再也不能简单地用“豪放”来概括苏词的特色了。于是,对苏词风格的重新界定,成为本世纪苏词研究者在继承传统研究热点基础上的又一轮探讨重点。一些研究者根据苏词的内容、意象、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得出关于苏轼词风的不同结论:旷达、婉约、清雄等。如路占武《论苏轼词主题、风格的多面性及其产生的原因》(《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一文,把苏轼的词作风格概括为“豪放中见凄凉,豁达中见苦闷”和“婉约中见积极,自然中见真情”,而坎坷的政治生涯、复杂的思想基础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正是造成苏词风格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又如杜晓霞、张海燕《略论苏轼词的清雄之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一文,认为苏词主调是介于豪放和婉约之间的清雄风格,既阔大雄壮,又不乏轻柔细巧,更多的是通脱豁达,微笑面对现实,以旷达作结。
除了直面苏词本身来探讨其风格与成因以外,许多研究者还将苏词与辛弃疾词、秦观词等作比较,在对比中凸显苏词的风格特色。如高坡《苏轼与秦观词艺术风格比较》(《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郝春燕《旷放与豪情于细微处见差异――从两首怀古词看苏、辛的艺术风格》(《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对比研究,特别是苏、辛词风的对比研究,上个世纪就已经有较多学者加以关注和探讨,因此,本世纪这个方面的研究大多继承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创见不多。
在对苏轼词风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方面,本世纪的研究者开始较多地关注“乌台诗案”这个苏轼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对其词风变化的影响。贺晓梅《苏轼诗词创作风格与乌台诗案》(《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一文认为,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前期作品积极入世,笔法大气磅礴、豪放奔腾,抒发政治豪情与忧患;后期作品崇佛向道,转向大自然与人生体悟,风格上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张帆在《乌台诗案与苏轼词风新变》(《西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和《论苏轼黄州前后词风的变化》(《西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两文中进一步提出,因诗歌创作得祸的苏轼,从此产生了畏祸心理。但其深沉的忧畏心理又与他天性敞亮的个性特征、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相冲突,这种外部压迫与不能自抑的双重心理作用,使苏轼不得不将创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他视为无碍的“小词”。但因这场文字狱带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哀的重要转换。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了苏词风格变迁和多样性的本质,这是本世纪苏词风格研究值得关注的地方。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第三篇】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一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出中,导入新课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学生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创设情境。需要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个场合的情形和景象描绘出来,使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获得生动鲜明的感受。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代表作,上课时如何创设情境导入这首气势恢宏、高唱入云笔力遒劲的豪放词之力作?我是这样导入的: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在这里,他还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古人笔下的赤壁,聆听古人心灵的独白……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让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我们如果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这需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就要学会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来设计问题。王老师在上《规律》这一课时是这样巧提问题、启发导入的:我们学校门口有两棵生长了五百多年的,葱郁挺拔的老槐树。秋天,老槐树的叶子渐渐飘落,大小不一的叶片满天飞舞,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叶片的大小有规律吗?假如给了你们一份一年级学生校服型号统计表,要你们为10000士兵生产军服,由于特殊原因,不可能测量每个士兵的身高。想一想,1-5号军服各应生产多少套?让我们来探究探究吧!……这样的导入,这样的巧妙的提问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枯燥的事物诗意化了。于是,学生们兴奋了,理解了。
三、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第四篇】
柳宗元生活在唐朝,确切地说是中唐时期。此时的国势远不及贞观、开元时期:国势衰微,藩镇割据,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唐王朝定都长安后,周边的吐蕃、高丽、匈奴、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就经常与唐王朝有摩擦冲突,有时甚至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而为了消除边境隐患,唐王朝也一直没有停止开疆拓土的步伐,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边境战事不断,尚武自然也就成为一种风尚。文人要想建功立业,跻身仕途,除了参加科举考试(隋大业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到唐朝初年还不够完善,录取的人数也有限)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那就是投身边塞,在边境的对敌斗争中赢取功名。于是也就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有了“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的李颀,有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王翰,有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李白,有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卢纶,有了“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李贺……于是有了盛唐轰轰烈烈的边塞诗派。文人都如此热衷于边塞斗争生活,除了要名垂青史外,那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武将受重用。那些能征善战之将的地位、待遇自然不是一般文人能比的,而经过安史之乱的洗劫,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就更有发言权。
柳宗元就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而他又因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受到牵连,先是被贬到永州,做了一个闲职——永州司马,后被调任柳州刺史,实际上是贬到更远的地方。这对抱负雄伟的柳宗元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柳宗元在永州、柳州时,心情非常郁闷、痛苦,境遇很是凄凉,心中郁积了太多的不平之气却又无法排遣,于是乎,他只能寄情于山水,试图通过游山玩水来忘却心中的烦恼和愁苦。因而他在永州做司马时,带着童仆和少数下人游遍永州城的山山水水,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柳宗元抑郁愁苦的心境在一组山水游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始得西山宴游记》)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钴鉧潭记》)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从这些生动的描写中,不难感受到柳宗元凄凉的心境和孤苦无依的处境,以致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怀着悲愤愁苦的心情客死他乡。
而同样是被贬,甚至比柳宗元被贬得更多、贬得更远的苏轼,他在被贬之后的处境又怎样呢?不妨也从苏轼的诗文中来寻找端倪。苏轼因政见与执政者不合,不管是王安石执政还是司马光执政,他都得不到重用,反而多次被贬,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黄州、惠州等地,最远的地方被贬到了今天的海南岛(今天三亚的“天涯海角”就是他题写的)。按理说,苏轼在诗文中应该表现出他内心的不满和抱怨,但当我们翻看他被贬后的诗文,几乎找不到这样的文章,相反,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隽永的诗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念奴娇?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从这些诗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柳宗元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凄苦、孤独,而是经历挫折、磨难、打击后的一种从容淡定,那是一种豁达的胸襟,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为什么同样是被贬,两人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呢?一个人身处逆境是否消沉、悲观、愁苦,固然与一个人的性格、经历、家庭背景有关,但与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也不无关系。当整个社会都崇尚某种风气时,自然就会影响到这个时代中的每一个人。柳宗元生活在唐朝,唐朝尚武之风盛行,当他被贬后,他自己都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再被起用,那他还有什么理由乐观起来?特别是对于一个想施展自己抱负的人来说,这无异于宣判了他政治生涯的死刑,我们就不难理解柳宗元作品中的那一声声消沉、伤颓、无奈的叹息了。
反观苏轼,他生活在宋朝,宋朝是怎么起家的呢?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政权,平定天下后,赵匡胤害怕手下大将效仿他,于是通过“杯酒释兵权”,铲除了心头大患。之后,宋朝统治者大量重用文人,所以在对辽、西夏的斗争中,宋朝经常打败仗,只好通过纳绢、进贡、称臣来求得暂时的安定。但文人的地位却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过着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有些人虽被贬,但往往很快又被重新起用,即使暂时不能被起用,在地方上也能拥有实权,发号施令,生活同样过得有滋有味。所以欧阳修被贬后还能写出《醉翁亭记》,苏轼被贬后还能写出《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水调歌头》。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第五篇】
一、导入新课
师:词中有一派叫豪放派,其中代表为“苏辛词”,今天我们就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下著名朗诵家鲍国安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读得真有气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是的。关于如何朗读豪放词,我再给大家举一个实例。东坡在玉堂,日游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刘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样大家就更加明白豪放词的气势了吧?
生:老师,柳七是谁?
师:柳七就是柳永,是北宋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后面咱们会学到,但他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吟唱”,而东坡词豪放、铿锵有力。
生:明白了,不同词派的词需要读出不一样的气势。
师:是的,不同派别的词有不同的朗读技巧。下面齐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读出气势,读准节奏,读出重音。
二、研磨新课
1.初读有声,整体感知
生初读。
师:刚才大家读出了豪放的气势,并且读准了易错字,那么,大家读完之后,能否体验到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放之情?
生:感觉很有力量。
师:能否概括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生:写作者在赤壁想起周瑜当年在此打败曹军,写出了周公瑾的雄姿英发、少年得志。
生:通过写周瑜赤壁之战,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之情。
师:很好,这是一首怀古词,作者通过写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再读一遍这首怀古词,体验一下作者到底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大家自由读,一定要读出气势。
2.再读有悟,体验感情
师:读完这一遍能否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我的看法跟前面的同学差不多,作者通过写周瑜的少年得志,来反衬自己的郁郁不得志。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看法是否恰当。怀古词都有一定的赏析路径,我们按照下面的路径来赏析一下这首怀古词,共同走进苏轼的世界。(师在PPT上呈现怀古词的欣赏路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问题:通过这首词学会怀古词的欣赏路径。
主问题:怀古词欣赏路径
观眼前之景: (赤壁)
思历史人事: (周瑜)
抒一己之怀: (苏轼)
师:按照老师的提示,找一名男同学来读一下这首怀古词,大家再次感受一下这首词具体写了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事,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每个小组把握一个主题,分别是眼前之景、历史人事、一己之怀,相互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来概括主要内容。
3.三读有疑,明白事理
生读。
师:读得真棒,大家要像这位同学学习,读好课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现在讨论一下这首词的三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一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二个主题。
生:我们小组负责第三个主题。
师:研讨主题一样的小组,回答后可互相补充。
师:时间到了,哪个小组先来?(看到大家都踊跃举手,师随机提问了一个小组的代表)
生:我们小组的研讨主题是眼前之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雄壮的赤壁之景。
师:很好。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还写出了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景。
师:很好,大家回答得都很好。看一下PPT。
“穿”――写出石壁的陡峭;
“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
“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你看到一幅怎样的赤壁之景? 的赤壁之景。(言语实践)
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都很好,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波澜壮阔的赤壁之景。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波澜壮阔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风流人物渲染气氛。
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写法以前也学过,这次更加明白了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师:大家可以试着在写作的时候灵活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接下来到哪个小组发言了?
生:我们研讨的是第二个主题:思历史人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公瑾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
师:很好,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小组觉得还写出了周瑜的潇洒。
师:对,大家对文章的把握很到位,老师来总结一下大家的看法。PPT呈现: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周公瑾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你看到一位怎样的周瑜? 的周瑜。 (言语实践)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整理出来,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风流儒雅、潇洒从容的周瑜。
生:为什么说他风流儒雅呢?
师:问得好,为什么说周瑜是儒将呢?儒将用谋略争胜于疆场,风流儒雅,谈笑间使敌虏败阵。周瑜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谋略胜于疆场,并且他精通音乐,醉酒之时也能听辨出曲子是否弹奏得准确。江东流行着这样的话:“曲有误,周郎顾。”古书云:“数吴国多士,有五儒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及其子陆抗。”
生:我还真不知道这些史实佳话,周瑜真是难得的全才啊!(众生笑)
师:接下来解读思历史之事,大家看PPT。
小乔初嫁了――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卓越不凡。
②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雄姿英发――才华横溢、风流儒雅、潇洒从容。
羽扇纶巾――风流儒雅。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气度从容。
这不仅写出了周瑜年轻有为、英勇善战,同时也写出了他的气度从容、风流儒雅。
生:明白了,他作战时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这就是儒雅的周瑜。
师:但作者本来写赤壁,为什么用那么多篇幅描写周瑜呢?
生:借古讽今,自己被贬,抒发愤懑之情。
生:通过对比,映衬自己的怀才不遇。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接下来老师讲解一下自己的看法。PPT呈现: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浪漫情趣
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风流人物渲染气氛。写风流儒雅的周公瑾,表面是反衬自己现在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壮志未酬,但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借周瑜的年轻有为、雄姿英发来感叹自己的人生经历。如果苏轼只是这样想的话,他只能是苏轼,却不能是坡。
导入苏轼的背景与经历:
(1)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乌台诗案”、“魂飞汤火命如鸡”。
(2)元丰三年(1080年):《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3)元丰三年(1080年):《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4)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与十月完成前后《赤壁赋》《定风波》。
以上均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在其被贬黄州时,据说黄州城南门外一里左右有个风景秀丽的山坡,称“东坡”。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常到此漫步,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他很喜爱这个地方,遂以“东坡”自号,在被贬之时,依然有心情去享受自然,而不是自怨自艾,真不愧是“乐天派坡”。苏轼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将一生贬谪生涯视为功业,其中不乏自嘲意味,却道准了贬谪生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漂泊万里而眼界开阔,历尽忧患却境界升华,对尘世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感悟。黄州、惠州、儋州为其人生政治之低谷,却为其思想性格之高境、文学成就之巅峰。一般人连遭三次贬谪,都会意志消沉,何况苏轼已到人生风烛残年,他却出人意料的“乐天”,依然自得其乐,不得不令人佩服!
林语堂在《坡传》中这样评价苏轼:“我可以说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坡的全部……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生:原来苏轼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才华横溢,我们只看到他的文采飞扬,看到他的壮志难酬,却从未体验到他是天生的乐天派,不愧为“坡”。
(学生学习积极性极高,陶醉在教师的讲解中)
师:这下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苏轼,大家再思考最后一个主题,到底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生:我们小组认为“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作者洒脱的情怀。
生:抒发了作者豁达的情怀。
师:看来大家读透了这个文本,请看PPT。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抒发了 的情怀。(言语实践)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此句抒发了苏轼精神的自由、洒脱旷达的情怀。
师:人生如梦,不论得失,古往今来的人生都是一场梦。且把千古以来兴旺盛衰的感慨,个人早生华发的悲哀都丢开,举起一杯酒,洒在江心,以酹祭江心的一轮明月。明月之光映在江心之中,那种空明的境界正与作者心中的境界合而为一。不管别人的赞誉诽谤,他若内心是坦然的、光明的,则是光明的。
师:大家齐读PPT上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生:我们在《前赤壁赋》中学过,主要是写作者寄情于山水、豁然开朗的情怀。
师:是的,作者的内心是光明的,他从江月之永恒、人生之短暂中,积极追问生命的价值,探索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换一种角度去思考,生命的天地便豁然开朗。
师:大家看PPT呈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是如何借月来抒发何种感情的?
生:他带有一种悲凉,没有苏轼乐观。
师:可见苏轼是真正的乐天派。
4.四读有形,体味其神
师: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苏轼的乐观豁达,最后齐读一遍这首词,是否能领悟到它的神韵――“天生乐观”的坡这一形象呢?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师:他把自己的悲慨不但融合在开阔博大的景色中,而且融合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除了道家的修养之外,他还有一种历史上的通观,把自己放在整个大历史背景中,不是一个人的盛衰成败荣辱,而是古往今来有多少盛衰成败荣辱。作为一个人,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观点,才不至于把小我的利害计较得多,才不会把小我的忧患看得那么沉重,因为古今许多历史人物和你一起负担了这些盛衰兴亡的悲慨。希望大家能真正体会到这首词的精神所在。
上一篇:九色鹿教案优秀4篇
下一篇:《荷花淀》教学教案优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