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教案汇总4篇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与情感,探讨自然景观与人内心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雪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学素养。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咏雪》教案汇总4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咏雪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思路
《咏雪》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1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文字不深,但面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学生。我首先设法引导学生认真弄清文中字词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主旨。没有这一环节,教学很容易流于空泛。然后,我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探究文本。并且运用图文结合的板书,使教学重难点一目了人,同时,让学生结合图文,当堂巩固积累文言字词,并且背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3、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2、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五、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似:si差:cha拟:ni奕:yi。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请生翻译全文)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概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家也表现很不错。现在我们请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下请同学来复述。(男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来复述故事,可先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
(生写,师提示,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分钟后,请生复述。
明确: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谢道藴回答说: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其实,在文章的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涵盖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把它用简图画出来吧,一起画)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师:好,虽然时隔今日已经很久了,但通过图画对当时他们咏雪的事情却一目了然了。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
生齐:笑乐。
师: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师: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师: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师: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了晋代一位聪颖机智的才女——谢道藴。感受了她出类拔萃的才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这篇课文比较短小,最后让我们结合图画,一起来背诵全文。
六,教学反思
对于初一的新生而言,刚接触文言文,积累字词是关键,讲解可以帮组学生积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很重要。这节课是我执教生涯第一节公开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听课指导教师的肯定,但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阅读方式比较单一,文言字词的讲解不是很透彻。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并且要更加仔细的研读文本,设法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发掘文本中有价值的成分。
咏雪的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发挥想象。
3、在朗读中培养良好语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2、讲解翻译五字法
(1)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2)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4)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5)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3、全班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
请学生翻译全文,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来复述。
5、重点字词
骤:zhou似:si差:cha拟:ni奕:yi。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结合《山市》,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欣然:高兴的样子。结合《春》的“欣欣然”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风起:乘着风飘起。
6、其它关于雪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三、当堂检测
解词:
1、寒雪日内集。聚会内集:家庭聚会
2、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什么、似:像
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4、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6、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7、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四、作业
1、把重点词义抄到作业本上
2、积累3个描绘雪的古诗词名句
初一语文《咏雪》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1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同桌口头互译。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 地点:家里 人物:谢太傅、儿女们 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
提问: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
《咏雪》公开课教案【第四篇】
课前谈话:(18:44)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和我之间有没有一种默契,好吧?
生:好!
师:请看!我这儿有一只鸟儿,谁看到了?谁听出来了?这是一只什么鸟?
生:好像是一只啄木鸟。
师:不是好像,就是一只啄木鸟。祝贺你,猜对了!在他的眼中这是一只啄木鸟,你呢?
生:我觉得是一只百灵鸟。
师:他是看出来的,你是——
生:听出来的。
师:是呀,因为百灵鸟在(唱歌)。你听到它在唱什么歌吗?
生:北京欢迎你。
师:来两句。
生:唱。
师:不是眼前真有你就能说,眼前没有你也能说,那叫什么?想象。有时候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师:再来一次,我这儿有一朵花,这是一朵什么花?
生:菊花,因为它很漂亮,都展开来了。
生:……
一、溯源识字
师:同学们,在3500多年前,我国的祖先创造发明了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被刻在乌龟的甲壳上,又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雪。
师:耳朵没带。你不仅带了耳朵,还带了眼睛。
生:甲骨文。
师:你怎么知道?
生:书上看到的呗!
师:书看得多是好,可别把眼睛看坏了!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甲骨文。
师:出示雨的甲骨文( ),我们来看一个甲骨文,你们猜猜它是现在的一个什么字?
生:我觉得这有点像雨,又有点像雪。
师:只能一个字,什么?
生:雪。
师:因为——
生:因为雪是从天上下来的。
师:哦——这六点是——
生:雪。
师:这一横是——
生:天。
师:恩,好的,还有不一样的说法吗?
生:它们应该是雪。雨没这么大,课文是雪。
师:完了吧!把老师事先发给你们的那张纸全部忘掉!不要去看那张纸,不要去想那张纸。就这(指荧幕),你说——
生:我觉得这是雨,因为雨是很小的。
师:雪是很大的,对吗?三个同学,他猜对了,这是雨字。这就是雨点儿,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哦,明白了!再看一个字,同学们,这个字仍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雨字,但这个雨字仔细看看,这个雨字和刚才的那个雨字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甲骨文)
生:现在的一横下是小竖了。
师:刚才是雨点,现在是——
生:雨线。
师:刚才是小雨,那么现在就是——
生:现在就是大雨。
师:谁去医院打过针的?打过针的举手!
生:举手。
师:呀,这么多人打过针呀!当护士把药水用针筒往外一推,这个针尖上就怎么样?
生:针尖上药水就出来。
师:不是出来,而是飞射出来了。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述,什么字?
生:注。
师:(板书)所以这个动作就叫注射。明白了吗?因此用这个“注”字来形容大雨就是大雨如——
生:注。
师:好的!记住这个词,叫——
生:大雨如注。
师:不要拖!(领读三遍)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咱们古人们看到天上的自然景象,通过自己的想象,然后创造,就用这样的象形字来表达。所以,我们的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字!
师:再看一个字,好吗?
生:好!
师:出示羽的甲骨文( )这是一个什么字呢?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个林。
师:是因为——
生:是因为这上面的东西像一棵树。
师:像树,真的像极了!还有谁来说?
生:我觉得这个字像小鹿的角
师:因为——
生:因为这头是尖的,很像小鹿的角,所以我觉得是个“角”字。
师:你说——
生:我觉得这上面是两根羽毛。
师:所以这个字是——
生:羽。
师:握手(与学生握手)知道为什么和你握手?
生:不知道。
师:你说——
生:因为他说对了!
师:这个叫大智若愚呀!明明是聪明的人,却故意说不知道!所以你要感谢他!对,这个字就是羽毛的“羽”字。答案公布了,你再来看它像吗?像极了!再看一个字,这个字你一看就明白了:它是大雨的“雨”字和刚才那个羽毛的“羽”字合在一块儿了,古人啊看到一自然景象,它像雨点一样,从天空中落下来!但是呢,它又不像雨点那样直直地下来的,而是像羽毛那样飘过来,飘过去,飘过来,飘过去,(引出古代的雪:上雨下羽)这是什么字?一听就知道!
生:雪。
师:诶,掌声给他!看到过雪吗?那会写雪吗?来,和我一起写!伸出右手手指。这个字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对吧!上面是——
生:雨字头。
师:真好!是雨字头,雨字头怎么写?把笔顺说出来,预备,起——
生:横,竖……
师:还说会写呢,第二笔是点,来,预备,起——
生:点,横钩
师:诶,对了,横钩,不要忘记!接下来——
生: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
师:会写“雪”了吗?
生:会。
师:好的。那你知道哪些带有“雪”字的词语呢?你说——
生:大雪。
师:大雪。你呢?
生:我给它加两个字,鹅毛大雪。
师:感谢他。
生:谢谢!
师:使我懂得了——
生:使我懂得了成语。
师:一个成语。你说——
生:冰天雪地。
生:雪兆丰年。
生:雪中送炭。
生:……
生:跟他一样的。
师:所以你举手要快呀!
生:冰雪聪明
师:诶,好的,最后终于被我看到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
师:刚才你发现了吗?霜也好,雪也好,这些字都是——
生:雨字头。
师:告诉大家,雨字头的字呀都和自然现象有关。比如说雪,还比如说——
生:雷。
生:雾。
生:露。
生:霞。
……
师:我这儿也有很多带有雪字的词。
(出示词语)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雪兆丰年 雪中送炭 傲霜斗雪
鹅毛大雪 踏雪寻梅 冰雪聪明
……
师:跟我一起读。
生:跟读。
师:那点点点点叫什么呀?
生:省略号。
师:谁喜欢这么多词里的哪一个,为什么?
生:我喜欢雪中送炭,因为比喻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帮助他。
师: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生:我还喜欢冰天雪地,因为一结冰,我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
生:……
生:冰雪聪明,因为它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
师:你一定希望我用它来评价某个男孩,他就是——
生:我呗!
师:真是个冰雪聪明的孩子!有谁喜欢那六点省略号的吗?为什么?
生:这个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成语。
师:是呀!你一定知道很多成语。在哪儿呢?
生:自然现象。
师:看来还得再读点书。
生:在书中。
师:就是。在咱们读的书中,在咱们说的话中,在咱们感受到的感觉之中,这个感觉很重要!
二、读诗赏雪
师:同学们!看,在一首诗中也出现了这个“雪”的字,这首诗的名字叫——(出示《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生:《咏雪》。
师:这首诗呀是我国近代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叫汪曾祺先生,从小就喜欢读的一首诗。他后来告诉他身边的人说,是因为这首诗,打开了他文学创作之门。他称这首诗是一首神奇的诗,所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读这首神奇的诗。没准,你这么一读,也
师:到时候你要感谢谁?
生:文学家。
师:你得感谢我呀!是我让你读这首诗的呀!读一读,自己读。
生:练读。
师:真好!一读完就看着我了!谁来读?你来!(指名读)
生1:读。
师:别坐下来,对他的朗读谁要说上几句话的?呼唤他的名字!
生2:,我觉得你读得不是很流利。
师:流利地读该怎么读,你得好好地听着,来,你来流利地读一遍!
生2:读(很快,没有停顿)
师:我明白了,你所谓的流利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要接得快一点,是吗?
生2:是。
师:诶呀,这就叫流利呀,你同意吗?
生2:对
师:还同意呀,我不同意。你说——
生3:他读得没感情!
师:你来有感情地读读。
生3:读(摇头晃脑)
师:我也知道了,你们知道了吗?有感情就是要——
生:——
师:你根本没看他,看他再读一遍
生3:再读。
师:谁看到了?有感情就是
生:摇头。
师:这个叫动作,有感情就是要有动作。还对他的朗读有什么评价?
生4:我觉得他读得没有节奏感!
师:诶哟!你有节奏地读一读。
生4:读
师:听到了吗?这个节奏落在那个字上面?
生:片。
师:你明明把一个字读得很重的呀!
生:又。
师:是呀!读诗呀要读出诗的节奏来!你是第一个举手的,所以你没有考虑什么节奏。大家再来试试!看看能否读出节奏来,能否读出动作来,能否读出情感来,读。
生:再读。
师: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用你的耳朵,你的眼睛,甚至用你的心来感受我的读与他的读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谁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生5:你读得有动作。
师:嗯,我的动作比他的动作还要多,发现了吗?做一个给我看看,你看到了我的哪个动作?生5:不会。
师:不会,你来。
生: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读。
师:掌声,啊,多好啊!(学生掌声响起)
生6:我觉得你读得很有感情。
师:他说的感情是动作,你说的感情是指?
生6:我说的感情是你读得把当时的情景都读出来了。
师:是呀,让你感受到了我就在那就在那一场 生2:就在那里赏雪。
师:赏字用得多好。还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看到了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你雪一片又一片在那里数。
师:看到了一片片数的动作,还有谁看到别的吗?
生:我看到我看到了你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师:这句话说得我气也喘不过来了,你快点行吗?他看到我睁大眼睛那就是表情,对吗?要用适当的语言表示出来的。
师:除了表情,除了动作,还有谁用耳朵听明白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
生:很有节奏。
师:还听清楚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生:有节奏。
师:还有吗?你们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模仿生读),我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边读边配上动作)。
师:除了节奏,还有什么?
生:节奏。
生:还有真急死人了。
师: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你急,你急就看不到那场雪。同学们,诗就是要读在你的表情上,诗就要读在你的动作里边,诗就要读到你这个速度里面,诗就要把你那颗心感受的东西读出来,那就叫做有感情。不要简单地说他读得有感情,有感情,而要说到什么,要说到具体的那个点上。我刚才是不是这样读的呢?我再来读一遍,感兴趣的和我一起读,喜欢和我一起读的站起来。瞧瞧,太好了!你不是说我急吗?好的,来吧,准备,咏雪,手呢?好极了!再来,咏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师:我走了三步,你们怎么一步都不走啊!再来,可以轻轻地挪一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
师:别坐下去,边配上音乐,边配上音乐。(音乐响起)看哪!下( 生:雪 )啦 !咏雪, 一片, 眼睛看着你手指的方向,那你才能看到真正的雪。(师生齐读并配上动作)七片八片……不见读两遍。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这小雪花飞入了芦花就不见了呢?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芦花。请仔细看,为什么它飞入这样的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因为雪是由水组成的,飞入了芦花,芦花就把它给溶解。
师:融化掉了,那是第一片雪,雪越来越多不融化了的话那为什么也不见了呢?
生:因为水都沾在芦花上了。
师:它们的颜色都是(生:白色)雪花是白的所以叫洁白如雪,而芦花也是白的。再看,为什么它飞入芦花不见了呢?除了这白的,还有别的原因吗?看哪,不要看我,看那儿。
生:因为雪飞到芦花丛中,它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
师:看呀,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雪在飘,芦花也在飘,都是白色的,都是这个形状,所以飞入芦花都不见,所以(师生齐说:飞入芦花都不见)再看啊,这还是那芦花,为什么飞入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7:芦花是一片一片的,这雪也是一片一片的。
师:即使再大的雪,飞入这芦花能看见吗?
生7:一样也看不见。
师:所以再大的雪飞入芦花(生齐:都不见)这洁白的雪,这如芦花一般的雪,咱们该怎么读(生齐读)速度加快
师:我这朵小雪花飞入芦花不见了,你们这一朵朵小雪花飞入了什么也不见了?
生8:小雪花会飞入河里,在河里也会不见。
师:放进去,飞入水中 (生8:都不见)连起来说(生8:飞入水中都不见)
师:还有飞入哪里也不见?
生:飞入人身上,因为人身上很热。
师:已化掉了,是吗?还有吗?冬天里有一种花也和雪一样白,那是什么花?谁也能让小雪花飞到这里也不见?
生:棉花。
师:那是冬天的吗?
生9:飞入腊梅都不见。
师:腊梅还不够美?
师:飞入梅花( 生9:都不见)连起来(生9:飞入梅花都不见)
师:这梅花而且必须是白色的,是吗?好极了,请坐。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诗,你看到这一场雪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雪?谁来说一说?
生:好大的雪。
师:谁能说说这场雪大到什么程度?
生:大到不能再大。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
生:顶到我们的膝盖了。
师:没到膝盖了。
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鹅毛大雪。
师:还不够大,也不就像个鹅毛吗?
生:冰天雪地。
生:无法想象。
师:无法想象,但还得想。
三、品雪之情怀
师:我们中国有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充满想象的诗人,就是李白。他的想象绝对的超凡脱俗。请看,他写过这么最大的雪。(出示课件: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在燕山这个地方,读燕山(生齐读燕山)读第一声不要读第四声。请看,李白看到的这个雪是大到什么程度?(学生齐读燕山雪花大如席)
师:它大得像什么?
生齐:席子。
师:就是我们夏天铺在床上的那个的席子,你们小时候还不行,睡爸爸妈妈的大床。看我的手势才能读好。
生1:读燕山雪花大如席。(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上去呀,你那是小席子。
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练一遍,教师示范读。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学生鼓掌)
师:错了,拍什么手,根本就没读准。教师范读大如席,不要读大如席(教师学学生的语气读) 再给你一次机会,能行吗?不敢啦!读,冰雪聪明的人。一起做动作,你会更加读得好。(指名生读)
师:好的,这次给点掌声了。要听得懂,要看得懂。(齐读)
师:读大雪该怎么读?谁明白读大雪该怎么读?
生:读大雪的时候,雪刚下下来要读得声音小点,读到最后比喻句就要读得很大。
师:尤其是哪个字要读得很大?
生:席。
师:不仅是席字,而且还有(生:大。)
师:大字要读得响,席字要读得(生:长)往上(生:升)扬。来,预备齐。(学生齐读)
师:大雪会读了,小雪会读吗?小雪会读吗?(出示课件:微风揺庭树,细雨下帘隙。)读读看自己琢磨(学生自读),第一遍读通了,第二遍该琢磨了怎么把大雪读小了。(学生自读)
师:肯定行吗?你比别人少练了一遍,肯定行吗?给你个机会。(指名读)
师:我说了吧!我说了吧!这样学习能成吗?人家在练你不在练,拼命想着要表现自己,结果摔了一大跤。谁读?
生2:读。
师:刚才声音要注意了,刚才大雪是声音响的,现在小雪就(生2再读)
师:你知道什么原因吗?我不敢把话筒凑过来什么原因吗?
生:要是把话筒凑过来,他声音太大了就不像小雪了。
师:要控制我们的声音。你来把第二句再读好一点。(指名读 教师范读 师生齐读)
师:这真是一首神奇的诗呀,如果这首诗中的雪是一场大雪,咱们该怎么读?(师读题《咏雪》生齐读整首诗)
师:如果这是一场下零星的小雪该怎么读?(生齐读整首诗)
师:这真是一场神奇的雪呀!
师:看到了这样一场雪,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情?
生:打雪仗。
生:堆雪人。
生:划雪。
生:溜冰。
生:堆雪人。
师:都喜欢堆雪人,是吗?同学们如果你堆雪人堆得细一点,堆得精一点。堆得巧一点,那就堆出了艺术来,那叫雪雕。
师:看到雪雕了吗?你在哪儿看到的?
生:在南京北门桥那儿有一个。
生:在下雪的时候看到其他人能堆出雪雕。
师:那看看我看到的雪雕,好吗?你看,在我国的哈尔滨,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太阳岛。每年的12月到1月,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都涌向这里,他们或者是来欣赏雪雕,或者就是来创作雪雕。看,这个雪雕的作者就是我的朋友,他雕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雪雕。今年是牛年,这座牛的雪雕高达8米。哇!再看呀,看呀,这像不像咱们神话小说中的城堡呀。再看看,再看看这驴,这是童话中的谁呀?
生齐说:苏伯伯。
师:XX年奥运会结束后,咱们的雪雕艺术家们把奥运英雄和他们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凡是去看过雪雕的人无不为这艺术深深地感染,深深地陶醉,写下了许多赞美雪雕的诗篇,咱们今天就也来读一首。(师生接读《雪雕》,生齐读《雪雕》)
四、总结谈话,引导读书
师:亲爱的同学们,要不是这一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如燕山之雪大如席的奇景,又怎能看到下零星的小雪,要不是这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能看到这如诗如画的雪雕艺术作品呢?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美景,一定会想起有这样一首诗。(师生齐读《咏雪》)
师:我想此刻这神奇的雪一定飞进了我们的心里,所以这雪花飞入心田也不见。
上一篇:北大荒的秋天教案【最新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