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口算大赛

6+30= 60+8=

40+3= 50+7=

3+90= 20+5=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

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

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议一议。

学生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的方便,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上5+2=7,7应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4.变式训练。

(1)二(2)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三、巩固新知

1.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尝试,再说说是怎样对位的。

六、教后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3篇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 通过测量钢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米尺、1分硬币

学具:格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

个子细又长。

写出漂亮字,

需要它帮忙。

同学们开动小脑瓜,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对了,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量一量一起量一量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2、提问引入。

看看谁有超强的记忆力,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一起拿出格尺,看看除了厘米外,还有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尺子上还有1小格1小格,仅有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是显然不够的,在测量或表示物体长度的时候,有时还需要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有时也需要更大的单位,你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二、动手实践,小组合作。

1、估一估。

(1)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课前老师都让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枝铅笔,快把它找出来,放在桌面

上,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结合已有的测量经验估测一下,这枝铅笔有多长?填在书中表格里。

(设计意图:教师课前富有神秘感的设计安排,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估算的热情空前高涨,教师给予学生独立观察估计的时间和空间。)

(2)交流、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出来?

生:我的手从拇指到中指大约是10厘米,我的铅笔有两个这样子的

长,所以我估计这根铅笔20厘米长。

生:我估计这根铅笔的一半是10厘米,所以我估计我根铅笔有20

厘米长。

生:老师,我是用中指估计的,我的中指大约有6厘米,这根铅笔大

约有3个这样的长还多一点,所以我觉得这根铅笔有19厘米长。

生:老师,我看了看,这么长(他用手比了比),我就觉得铅笔大约是

20厘米。

生:1厘米是这么长,我看这根铅笔这么长,应该有18个这样的1

厘米,我也觉得这根铅笔大约有18厘米长。

(设计意图:学生意见可能会不统一,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会针对别人的发言补充自己的意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枝铅笔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好办法吗?这们大家就不会再有争论了。(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大家都把尺子拿出来,量一量,并把结果填在书中

的表格里。

(3)汇报结果。

(4)说一说你估计的跟你量出来的数据相差多少,以后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实测来看看估测验结果,让学生感受测量的过程、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说一说。

(1)、你们知道10厘米是多长吗?用手比给老师看一下。

老师告诉大家,你们用手比出来的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10厘米就是1分米。)

(2)认识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国际上可以用什么字母表示,你知道吗?

(学生质疑。)

生:我知道,我看书本的,是dm。

生:老师,分米是什么呢?

生:分米要怎么量呢?

师介绍。

师: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你们知道怎么表示吗?

生:1分米=10厘米。(还有的的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还知道3分米是30厘米。

生:我也知道70厘米是7分米。

生:我想1米=100厘米,那1米=10分米,老师你说对吗?

生:老师,我看到10厘米是1分米,10分米是1米,我想厘米满10向分米进1,要是分米满10就向米进1。那米满10要向什么进1?

师:你们能把这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吗?

板书:米 分米 厘米

10 10

全班齐读公式。

(3)实践活动。

A、再拿出格尺,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也是1分米。

生:从1-10。

生:我有意见,应该是从1-11,这样才是10厘米。

生:我是从3数到13的。

B、让我们用分米作单位量一量教室里物体的长度。

D、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在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出分米和厘米间进率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结合测量具体物体的实践,体验出1分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三、认识毫米。

1、量一量。

师:你们有橡皮吗,请你用尺子量一量橡皮有多长?

生汇报。

生:我量出来,比2厘米还多一点点。

生:我也是,我量出来不是刚好4厘米,还多一些。

师小结: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小的物体,有时不是整厘米数,这样子量出来就得不到准确的结果了。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办法?那么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

2、 一议。

i.1毫米到底有多长?它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在观察和操作中获得这些知识吧。(出示表格)

观察刻度 厘米数 中间小格个数 每小格长度 共有几毫米

0-1

4-5

9-8

ii. 观察直尺,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生共同完成1组,再让学生自己实践。

生:我发现,从4-5也是1厘米,所以就跟第一行一样了。

生:我也发现了,从0-1、4-5、9-8相减一下,就全都是1

厘米了,也就全部一样了。

3、说一说。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直尺,1毫米到底有多长?用手比一比。

生:就像两个手指的那条缝。

师:估计一下桌面上的学具,哪一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动手量一

量,检验一下你的判断准确吗?

b)量一量。

大家已经认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橡皮的长度。

学生汇报。

这次量的结果与开始比,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呢?

c)想一想。

师:再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东西也是1毫米。

生:扣子的厚度。本子的厚度。鸡蛋的厚度。铅笔中间那根铅。指

甲的厚度。衣服的厚度。玻璃

(设计意图:认识毫米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操作,针对操作中的存疑,而进行巧妙的设颖,不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动力,向未知领域探索、冲击。)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 山草香 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月是春季

6、7、8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

12、1、2月是冬季

20 750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