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编3篇)
【导言】此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1
关键词 课程教学 实践活动 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问题逐步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有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试图构建起这一新的评价体系,其中的教师评价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深入推进,我们必须在教师评价策略问题上,包括教师评价应该遵循原则、实施策略等相关问题上作有益的思考。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改革研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一些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具有“统整性、实践性、自主性、创生性”。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迥异于传统的学科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起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课程观,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新型对话关系,教师是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并从这一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宗旨相匹配,其评价也要有新的理念和方式,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并促进评价对象的表现,是为人的终生发展服务的。我们必须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分类和奖惩,而是旨在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促进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与发展,这比只判定他们工作的等级更有价值和意义。
反思性原则
评价注重活动者对活动的反思,促使评价主体认真总结前期活动中的得失并能及时调整下一步计划形成良好的反思和总结习惯,使评价主体逐渐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反思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靠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强调评价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强调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理解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供多重信息的机会,保证评价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信性。
过程性原则
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对活动的理解,对活动本质的把握,对学生指导的技巧与水平。不把活动结果的好坏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内容。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参与、规划和指导;在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氛围和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与理解;在于教师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开发。
多元性原则
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时必须注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就评价主体而言,包括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教师。就评价标准而言,既有考核传统智力发展的尺度,又有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既强调知识取向,又考虑价值取向。就评价方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用互助式的评价,评价方法有自评、他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对话协商的交互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教师评价的方法策略
科学合理的评价策略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之一。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就必须遵循以上原则认真研究教师评价的方法策略,使评价成为多方参与、对话协商的交互活动,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发展功能。
学校评价
学校的评价应体现出对教师的促进,通过成立评价小组,对教师进行科学民主的评价,具体可以按以下的策略操作。
(1)评价者应与被评价教师的相关人(如班主任、学生)接触,通过座谈会、问卷等方法听取他们对被评价的教师的看法。
(2)评价者亲自对方案的实施做实地观察。在活动的过程中,评价者应有目的地参与小组活动。如在选题阶段,采用旁听的方式,与教师、学生一起讨论,了解教师对本次课题研究的理解。在实施阶段,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比如,教师是否经常参与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否有序,小组遇到困难如何解决,了解教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表现。
(3)评价者比较活动目标与实际取得的效果。评价者应获得小组的活动方案,了解小组的活动成果采用的展示方式。在成果展示的阶段进行考察,将展示的结果与小组的方案进行对照。如果实际取得的效果与原来方案有不同,则应看是否在活动过程中对方案有调整,防止活动的随意性和活动方案的流产。
(4)评价者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综合以上几个步骤得到的信息,将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类整理。如:教师的活动资料(小组活动方案、观察日记、案例撰写)、相关人员的评价、实地考察的结果以及活动效果等,将评价结果记录下来。 (下转第40页)(上接第32页)
(5)评价者将评价结果写成报告,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发给教师。对于教师获得这份评价报告后的任何疑问,评价者都应作出回答,使教师乐于接受评价。
同事评价
同事评价不仅在教师形成性的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中创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专业发展的气氛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在评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方面,同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他们对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都比较了解与熟悉,能够对改进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具体、实用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1)互相讨论。这是相互评价的最基本的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记录相互评论的优点、建议,有助于教师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报告会。在报告会中,通过交流可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师自评
根据内部动力比外部动力更有用的假设,势必要加大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自我激励开始,教师经过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评价,最终得到自我完善和提高,这一良性循环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活动的成功将增加教师的自信与自尊。而教师自信心的提高将在更大程度上增加教师自我发展的成功可能性。自评可采取以下方法:
(1)采用学校设计的评价项目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对自己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自我评价并作为综合评价的一部分,促进反思。
(2)教师可以撰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对自己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作为指导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有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成功之处,可以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等等。这样的教学反思很明显有助于教师养成善于反思和总结的良好习惯与品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教学反思,学校还可以通过设计综合实践课程教师自我评价表格,帮助教师思考,促进教师的成长。
学生评价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人、实践者,他们的评价是最直接的体验、感受。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向学生了解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和工作成绩,从而对教师进行评价。
家长评价
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大部分活动是在课外完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就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情况最了解,让他们参与评价就比较公正、客观,也可以藉此建立一种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
社会评价
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封闭的,而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所以活动开展过程必然离不开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与体验的校外基地。故此,社会评价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由于评价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我们只有切实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理念和宗旨,深入了解教师评价应该遵循原则和实施策略,才能根据具体情境采用各种不同的评仁策略和方法,使教师评价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真正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提升和完善活动的手段和渠道。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2
一是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选题者。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要求,根据个人喜好,让学生在课程框架结构下,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如在组织单元主题活动“我们的元宵节”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讨论出活动主题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一个具体的活动主题。
二是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设计者。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在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做统一要求,应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如在关于压岁钱的单元活动中,有学生设计的方案是上街调查大人和小孩,统计每个大人平均支付多少压岁钱和每个小孩平均获得多少压岁钱;有的学生设计的方案是统计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的大人支出的压岁钱分别是多少……对于这些学生自主设计的方案,教师要鼓励他们去实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方案的可行性,不断修改、完善方案,让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开展下去。
三是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实施者。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实施者,能够较好地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问题。只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愿望,他们就可以挖掘出更多的课程资源;只要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需要,学生就可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下去。比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的特产研究”时,学生们各显神通,调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多数学生还将家长聘为校外辅导员,全程参与他们的实地考察活动,有效解决了活动经费,并确保了他们的安全;有的学生还动用了家里的摄像机,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和拍摄,为家乡的特产制作出了有创意的广告。
四是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评价者。要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评价者,一方面,我们要增强他们的成果意识,让他们加强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如建立活动档案袋),尽可能地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时刻不忘自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者。如在展示“我们的元宵节”活动成果时,每一个组的学生既是成果展示者也是评委。他们品尝着自己煮的汤圆,欣赏着同学朗诵的元宵诗词,猜着自制的元宵灯谜,回味着自己关于元宵节的研究成果。学生们在自主评价和接受同学的评价过程中,逐渐知道了今后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3
实践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亲自去体会和经历,这也是同其他课程最本质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如果缺少实践这一步骤,不让学生进行实践和亲身经历各种活动场景,那么这门课程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正是由于实践学习对每个学生都十分重要,所以实践之前的方案制定课也尤为重要。方案制定课就是使实践活动有了计划,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各项活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方案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方案对综合实践活动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它充分说明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对于学生亲历活动情景,体验活动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塑造新的观念,发展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制定方案、有效帮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呢?
一、教学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学生需要在活动准备阶段的时候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一些问题,了解活动的主题、项目的内容;创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准备活动的条件等。在活动的准备阶段,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以及提问题的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为活动的展开做好准备。
方案制定课往往是在主题确定之后,在制定好活动方案后,综合实践活动进入最核心、最活跃的中心环节――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活动方案在真实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情境中进行实施,即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阶段。为了保证活动实施阶段的基本任务能顺利完成,制定的方案必须完整无遗漏,为具体实施减少难度。
(一)方案的完整性
完整的方案一般有以下几点要素:
1. 研究主题和目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目的。
2. 小组名称及成员:活动小组名称,小组各成员。
3. 活动时间:实践活动时间的安排,可以指预定某一天活动,也可以指预计活动持续时间。
4. 活动地点:实践活动的具体地址。
5. 活动步骤:活动的具体安排和操作,需要有完善的过程和方法,这是核心,也是重点。步骤的详细和缜密程度,决定了实践活动的难易度和效果。
6. 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法:对于实践活动有预期性,针对困难,开展有效安排,保证活动顺利。
(二)方案的可操作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有活动方案,明确目的,使活动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因此,方案的可操作性尤为重要。我们要摈弃那些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活动方案。例如三年级学生制定春游计划,目的地是偏远地区,这是不现实的,方案务必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和年级特点,具有可操作性。
二、教学课型
(一)“引导”
引导各小组选取活动主题,准备课前资料。通过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相关的故事来引入主题,让学生了解计划对于做任何事情的重要性。
(二)“制定”
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方案作为参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要求和基本的格式。通过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形成初步的计划。当然这是初稿,允许方案出现不合理的问题。
(三)“交流”
制定方案中的交流,目的是了解各方案的完整情况和可操作问题,以便进行及时指导和调节,使方案切实可行。
在这一环节中,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要将自己所在组的活动计划向全班其他同学进行总结和汇报,与他人进行沟通,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针对方案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修改”
由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不能够一次就成功地制定出完美的计划,所以在进行与班级的其他同学沟通和交流后,有必要将活动方案进行一定的修改。通过这一程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这一阶段让学生将所在小组的计划向班级其他学生进行汇报后,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小组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计划。
(五)“指导”
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经营都是一定的,不能一次就成功地制定出完美和详细的计划,所以在学生制定方案前和讨论方案时,要求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在学生的方案不合理,但其他学生没有指出来的情况下,教师可采用提示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教师可采用反问法来促使学生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使方案越来越完整和切实可行。
教师的方案指导应重点关注:一是方案的内容是否完整;二是方案步骤是否详细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学生是否预期到实践活动带来的各种问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活动内容以及学生情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灵活地应用,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
三、教学策略
(一)全面思考
完整的方案主要有这几点:研究主题、小组、时间、步骤等。但是根据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案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做调整,这就需要学生做全面思考。
例如,“校园安全”主题活动方案中,主要有研究主题、小组名称及成员、活动时间,重点是活动步骤,每一个活动步骤都有活动方法、实施人员、预期困难及解决方法;教师指导侧重点在于步骤的具体过程。
又如,“今天我当家”这个主题活动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完成的整体规划,里面还包括了很多小的计划,如整理衣物活动、打扫房间活动、打扫卫生活动、做菜活动等,这些都是短计划。为了便于学生操作,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针对具体的活动制定较为详细的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短期计划。简单的短计划只包括参与者、时间和内容,形式更简洁、明了。
(二)详细探究
“详细探究”是在“全面思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于每个方案里的内容进行更加详细地挖掘,使实践活动更加顺利开展,减少困难,使预设和生成得到有效调节。
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主题活动中的“买菜计划”,我们的目的不是简简单单地思考买菜的量等问题,也不是把计划表格填好就行,而是要更加详细地往生活实际中去探究,预设更加详细的计划:买菜的钱哪里来?市场在哪?怎么去?主菜和配菜的量是多少?这些问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也是我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确实会遇见的,所以方案越详细,实践活动中的困难就越少。
(三)方便活动
活动确定与准备阶段是一个主题活动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经历问题的提出、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主题的分解、活动小组的组建、活动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过程,大都在课堂完成,但教师始终要贯彻一点:课堂指导为课外活动服务。
上一篇:大班科学教案优推4篇
下一篇:《包身工》教案精彩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