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样例精彩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样例精彩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一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四、拓展:

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1.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2.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练习:

p5练习题。

六、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第5页习题组。

选作b组题。

后记: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二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三篇】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注意:(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

三、教法建议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四篇】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分,每小题3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你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若一个数的倒数是7,则这个数是().

a.-

2.如果两个等角互余,那么其中一个角的度数为().

°°°d.不确定。

3.如果去年某厂生产的一种产品的产量为100a件,今年比去年增产了20%,那么今年的产量为()件.

4.下列各式中结果为负数的是().

5.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cb的中点,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2cdd.

6.下列变形中,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正确的是().

a.由,得x=2。

b.由,得x=4。

c.由,得x=3。

d.由,得。

7.如图,这是一个马路上的人行横道线,即斑马线的示意图,请你根据图示判断,在过马路时三条线路ac、ab、ad中最短的是().

不确定。

8.如图,有一块表面刷了红漆的立方体,长为4厘米,宽为5厘米,高为3厘米,现在把它切分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能够切出两面刷了红漆的正方体有()个.

二、填空题:(本题共12分,每空3分)。

9.人的大脑约有100000000000个神经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10.在钟表的表盘上四点整时,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约为度.

11.一个角的补角与这个角的余角的差等于度.

12.瑞士的教师巴尔末从测量光谱的数据,,,…中得到了巴尔末公式,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这个数据为.

三、解答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13.用计算器计算:(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14.化简:

15.解方程。

16.如示意图,工厂a与工厂b想在公路m旁修建一座共用的仓库o,并且要求o到a与o到b的距离之和最短,请你在m上确定仓库应修建的o点位置,同时说明你选择该点的理由.

拓展知识。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五篇】

从简单的转盘游戏开始,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和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能用实验对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度。 解决问题

在转盘游戏过程中,经历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等数学活动,增加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体验小组合作更有利于探究数学知识,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提高个人认识。

在实验中,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参与课堂设计中的实验,真正在实验中获得知识上的认识。

创设情境,切入标题

请同学们猜测,当我自由转动转盘时,指针会落在什么颜域呢?

请各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看哪组能转出红色。

结果,8小组有6组转出了红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在这个转盘中,红域的面积大,白域的面积小,因此,当转盘停上转动时,指针落到红域的可能性大。

大家同意这种看法吗?下面我们亲自动手感受一下。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实验。

请各组组长把你组的实验数据汇报一下(教师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 实验结果:六个小组每组实验16次,全班共实验96次,指针落在红域的次数分别如下9,6,10,5,8,12。共计50次。

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交流,谈谈你在试验中有哪些心得。

根据观察,转盘上红域的面积为总面积的一半,指针落在红域的可能性也应该是一半。通过对我们全班的实验结果分析,指针落在红域的比例是50∶96,结果接近百分之五十。

在小组内实验结果不明显,实验次数越多越能说明问题。

通过实验,我们确定感受到,转盘游戏中各区域的面积的可能性大小与指针落在什么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有直接关系。以后在生活中再遇到转盘游戏问题可要想想今天的实验结论。

下面我们利用转盘做一下数学游戏(出示幻灯片),学生按教学设计中要求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每组每人游戏一次,全班共游戏48次。其游戏结果是,平均数增大1的,共35次,平均数减小1的,共13次。

请同学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教材206页4个问题)。 这个转盘转到“平均数增大1”区域的可能性大,从面积大小就可以看出。

如果平均数增大1,我是在卡片上增加一个数,这个数等于卡片上数字的个数加1,如果是平均数减小1,我就在每个数上都减去1。

同学们说出很多种方法,不一一列举。

“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平均数减小1”占百分之二十七。

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课后能不能自己也利用转盘设计一个新的游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与我交流。

以下过程同教学设计,略去。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06页习题。

学生可从各个方面加以小结。 布置作业

仿照课堂游戏,自编一个新的游戏。 能否利用扑克牌设计本节转盘游戏。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六篇】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重点: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二、师生共同研究的定义。

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符号不同,一正一负;数字相同.

像这样,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如+5与。

应点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的意义,所以有的书上又称它为的几何意义.

的是0.

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等于它本身的的数.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1)分别写出9与-7的;。

例1由学生完成.

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如何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例1,自己得出结论:

数a的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即是它的。

1.当a=7时,-a=-7,7的是-7;。

2.当-5时,-a=-(-5),读作“-5的”,-5的是5,因此,-(-5)=5.

3.当a=0时,-a=-0,0的是0,因此,-0=0.

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8的;-(+4)表示+4的`;。

例2简化-(+3),-(-4),+(-6),+(+5)的符号.

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

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内、外的符号是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

课堂练习。

1.填空:

(1)+的是______;(2)-3的是______;。

(5)-(+4)是______的;(6)-(-7)是______的。

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

-(+8),+(-9),-(-6),-(+7),+(+5).

3.下列两对数中,哪些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

-(-8)与+(-8);-(+8)与+(-8).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理解的定义——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二是求a的;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问题.

五、作业。

1.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

2.在数轴上标出2,-,0各数与它们的。

3.填空:

(1)-是______的,______的是-

4.化简下列各数:

5.填空:

(3)如果-x=-6,那么x=______;(4)如果-x=9,那么x=______.

教学过程是以《教学大纲》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等规定的精神,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征而设计的由于内容较为简单,经过教师适当引导,便可使学生充分参与认知过程.由于“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的联系较为直接,在教学中则着力引导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

探究活动。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将a,-a,b,-b,1,-1用“”号排列出来.

分析:由图看出,a1,-1。

解:在数轴上画出表示-a、-b的点:

由图看出:-a-1。

点评:通过数轴,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排列三个以上数的大小顺序,经常是解这一类问题的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七篇】

知识提要:在数学中,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为: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1.关于数轴,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d)。

a.一条直线。

b.有原点、正方向的一条直线。

c.有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d.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八篇】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九篇】

本课(节)课题认识直棱柱第1课时/共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第十篇】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20 3250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