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汇总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汇总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第一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七10篇,共一百30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 ) 避匿 ( nì ) 缪贤 ( miào)
汤镬(huò) 虽驽 (nú ) 肉袒 ( tǎn )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 可予不 (fǒu )
渑池(miǎn) 诈 佯 (yáng ) 列观 (guàn )
皆靡(mǐ ) 传舍 (zhuàn ) 甚倨 ( jù )
不怿(yì ) 衣褐 (yì hè ) 睨柱 (nì )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 廉蔺简介
3—13 节: 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 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 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 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 语言
刻画人物 动作
矛盾冲突 廉——秦(璧 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认识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
*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介绍司马迁生平及其著作切入,旨在加深学生对这一重要文学常识的印象。
二、解题
1.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中的12本纪、30世家、70列传都属于传记文。
2.时代背景:廉颇、蔺相如生活在战国后期的赵国,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形势下,各诸侯国都想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各国之间经常发生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赵惠文王时代,秦强而赵弱,两国时战时和,本文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秦赵争斗的一个侧面。
(解说:了解文体,便于掌握文体特点;了解时代背景,有助于加深对廉颇、蔺相如性格品质的认识。)
三、熟悉课文,归纳知识点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找出生字难字和难断之句,并自己动手解决。
(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3)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和思想情感,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解说:此步骤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找出问题,为自主性学习打下基础。)
2.查阅讨论,归纳重难点。
(1)学生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2)教师出示投影,归纳重难点。
A.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B.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C.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离开)(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到处说)
⑧布衣之交(平民)
D.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E.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解说: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
2.分析文章选材特点。
(1)文章写的是合传。两个人物一生事迹很多,在纷繁庞杂的素材中,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的?
明确:作者紧紧围绕主旨,从廉蔺二人一生纷繁的材料中,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既分别突出两人功绩又与两人相互关联的三件事。这三件事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情节相当完整,*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具代表性。前两件反映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后一件反映国内矛盾,人物性格就在矛盾的发展中得以体现。选材是相当典型的。
(2)作者对已选材料又是怎样精当剪裁,使得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
明确:作者根据主旨的需要,对于已选材料,分别采取了明写、暗写、详写、略写的方法。明写者详,暗写者略。
表现在人物描写上,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暗写。但文中都能做到各尽其妙,使廉、蔺二人的性格同样鲜明、突出。“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质。“渑池相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果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外交斗争的爱国行动。“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上。
在事件经过的叙述上也有详略之分。如“完璧归赵”部分,对秦决策写得详,入秦经过写得略;对秦斗争写得详,斗争结果写得略。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
(1)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明确:以蔺相如为例,作者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①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相如,从他的推荐中,可见蔺相如的胆识智谋。
②正面描写。如直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在正面描写时,有时集中笔力写一个人;有时同时写两个人,通过对照,表现蔺相如;有时用环境气氛烘托,如蔺相如献璧时,秦王“传以示美人及其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显示了秦廷的威严气氛,烘托出蔺相如不为威势所慑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③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以“完璧归赵”为例,出使秦国之前,摆在赵国面前的是“予璧”和“勿予”的矛盾。在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久计不决的情况下,蔺相如一番诚恳有礼的分析点醒了赵王,表现了蔺相如处事果断机智的性格特征。出使秦国后,强秦和弱赵之间“夺璧”和“保璧”,“杀蔺”和“保蔺”的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在秦廷之上,蔺相如审时度势,巧设妙计保住和氏璧。并能慷慨陈词,怒斥秦国君臣不守信用。在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中,蔺相如*终以他有礼有节,机智勇敢的个性魅力征服了秦王。在这一个又一个以弱对强、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解说:这一步骤教师只以举例的方式加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和方法,其余两个故事的分析由学生完成。)
(2)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在三个事件的描述中,大段对话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情节干脆由对话来表达,许多对话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先说蔺相如,他在秦廷上的慷慨陈词,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雄辩折人;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暗示对方;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总之,词锋犀利,刚柔兼施,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不畏*、有智有勇,长于辞令的外交家。再说廉颇,在将相交欢事件中,他先前说的这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非常符合武将廉颇的性格特点,后来写他知过改过,负荆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
(解说:对话描写的分析,宜以学生为主,教师必要时适当点拨。)
二、难点探究
1.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①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自然;②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你认为可删吗?理由是什么?
2.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3.本文第12段已将“完璧归赵”叙述完整,可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两句话,是否累赘?为什么?
4.叙史贵简。文中“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改成“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文中“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改成:“于是舍人相与谏相如,欲辞去。”何如?请阐明理由。
(解说:这些题目均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三、对比阅读
1.用powerpoint出示《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王》选段,学生自行阅读。
2.分析:蔺相如和荆轲同是门客,同是面对暴虐的秦王,同是处理非常事件,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呢?你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请写1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解说:对比阅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阅读消化可在课上完成,分析写文章可放在课下完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三篇】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2.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 学 设 想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着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学情分析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法设计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教法:循序渐进,分布进行——先辨清词义,再翻译句子;先引导讨论“写什么”,再引导讨论“怎么写”。此教法设计意图:①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启发点拨,“导”之有序。②体现教师教学策略上的整体意识和整体观念,即先使学生在“认知”层面整体把握“写什么”,再从“理解”层面通过局部分析学习“怎么写”,以突出整体。
学法指导
学法:熟读课文,统观全篇;瞻前顾后,首尾相联;抓住关键,举一反三。此学法设计意图:①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并提高其阅读能力,达到“学会怎样学习”的目的。鲍罗·郎格朗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终极关怀。②突出了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联系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即既注重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雕虫”莫忘“雕龙”;又坚持认清主旨,把握读物思想的主导倾向,辨清主次,分别轻重,区别表象与本质,在“雕龙”的前提下“雕虫”。
媒体课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导入新课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简介作者和《史记》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学问广博。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2.《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世家30,列传70,年表10,书8,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记述人物事迹,书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史书体例。《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艺术感染力。对部分历史人物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这样几点 三、简介时代背景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秦国多次击赵,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四、文本研读㈠讲读第一部分(1—2段)。⒈指导学生自读1—2段。 ⒉学生讲解,教师点拨。提问: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舍人地位低微,况宦者令舍人乎!又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 XX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 17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 18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 19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 20年(前279) 渑池会。廉蔺交欢当在本年或稍后。 (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㈡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⒈指导学生自读3—5段。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⑴齐读第3段。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句。④和氏璧的来历,师可补充。(见《韩非子·和氏》))⑵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⑶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 明确:这一段是故事的开端,秦王要“以城易璧”,赵王左右为难,为蔺相如出场作铺垫。⑷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明确:烘托相如胆识。⒊学生试讲第4—5段,教师纠正并补充。⑴齐读第段。明确:①“窃计欲亡走燕”、“窃以为其人勇士”。窃,用在对话或书信中表示谦恭之词,意思是“我私下”。“亡”、“走”同义词,都作“逃”讲。②“臣请完璧归赵”。请,意思有二:一是敬辞,表示请您(做某事),二是谦词,请您允许我(做某事)。这里作第二种解释。③“而君幸于赵王”、“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中三个“幸”,第一个“幸”是宠幸,后两个“幸”是侥幸。“幸于赵王”,是被动句,被赵王宠幸。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是使动用法。⑤“王必无人”中的“必”,课文注释为“一定,实在”。⑵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⑶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明确: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㈢讲解第6至13段。⒈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⒉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秦王坐章台,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璧,对秦国来讲,并不占便宜,谈不上什么胜利,用不着“欢呼”。再说,秦王坐在行宫章台中,把和氏璧传递给嫔妃和侍从人员看,表现出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故相如断定他“无意偿城”,这表现了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⒊划分这段话的层次。明确: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师提示:注意“请”字用法。下文还有“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璧有瑕,请指示王”,这两句的“请”的用法,请注意区分。指名朗读和翻译这一层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⒋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⒌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明确: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⒍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⒎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明确: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⒏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讨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非好办法。⒐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⑴次要人物的处理。师: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明确:“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⑵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明确: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②左右皆呼万岁∕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明确: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皆源于贪利。㈣总结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展现了其智力、勇气、辩术。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五、巩固学习的收获,齐背蔺相如的两段话。六、作业布置⒈整理归纳1-13段重点字词句。⒉熟读第14至21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第四篇】
1—10题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1.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a.春风不度玉门关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例句:“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
a.乃置酒请之 b.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c.请以赵十五城为大王寿 d.请奉盆缶秦王
3.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
a.高雅得幸于胡亥 b.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c.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4.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a.周郑交恶 b.初一交战
c.合从缔交 d.交不忠兮怨长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
a.弗听,许晋使 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d.时人莫之许 6.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管仲固谏不听 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
7.例句:“相如因持璧却立”( )
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 b.王者不却众庶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a.阿母谢媒人 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9.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10.例句:“赵王悉召群臣”
a.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b.齐悉复得其故城
c.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d.丞相亮其悉朕意
11.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舍相如广成传舍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2.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完璧归赵 b.宁许以负秦曲
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毕礼而归之
1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含义
a.臣愿奉璧往使 通 ,解释:
b.拜送书于庭 通 ,解释:
c.召有司案图 通 ,解释: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通 ,解释:
14.加点词都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④决负约不偿城
⑤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⑥明年复攻赵
⑦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a.③④ b.④⑧ c.⑥⑧ d.③⑥
15.给下面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
①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拜送书于庭
⑤何功之有哉 ⑥使不辱于诸侯
⑦此人力士 ⑧谁可使者
⑨为夫婿所薄 ⑩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状语后置:
16.对“以”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以空言求璧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7.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18.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19.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20.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巳,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功次迁为中郎将 次:依次
b.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 属:通“嘱”
c.常让他将 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相:辅佐
2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召上左右饮 b.而绾称病不行 c.上以为廉 d.而君不任职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25.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清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的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2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3分)
译文:
(2)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a
6、c 7、a 8、d 9、c 10、b
11、b 12、c 14、b
13、奉通捧,捧着; 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案通按,审察,察看; 孰同熟,仔细
15、判断句:①⑦ 被动句:②⑥⑨ 宾语前置:③⑤ 谓语前置:⑧ 状语后置:④⑩
16、b 17、a 18、d 19、b
20. 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②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③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④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⑤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⑥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21、c 22、c 23、d 24、a 25、d
26、 ⑴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装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
⑵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失去侯
上一篇: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实用4篇
下一篇:人教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精编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