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第一篇】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观点选用材料进行逻辑论证的,了解议论文的要素特征

2、 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3、 学会筛选信息,积累文中成语。

二、 学习重点

1、 清晰的思路,典型的例证

2、 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

三、 学习方法

采用整体感知、勾画关键语句、精读重点语段的阅读方法

四、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整体感知文章思路,研读第一部分。

学习步骤:

1、 导入:学生回忆已读的毛泽东的诗文,进入感知这1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

2、 在预读课文的基础上,自测《课课练》“识别记忆”应掌握的成语的含义:

(1)、前仆后继

(2)、生吞活剥

(3)、等闲视之

(4)、有的放矢

(5)、哗众取宠

(6)、徒有虚名

(7)、若明若暗

(8)、粗枝大叶

(9)、夸夸其谈

(10)、谬种流传

(11)、华而不实

(12)、可歌可泣

3、 根据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学习重点,要求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筛选重要语句。同学们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思路

4、 带着以下问题通读全文

(1)、部分与部分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文章少不了相应的关键句,请注意这些词语的筛选。请首先画出显示文章思路的语句。

(2)、围绕文章题目,全文是如何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议论问一般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符合这样的过程吗?具体说明。

(3)、回应题目,整体感知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结合课后“练习一”)

5、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问题1、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是哪句?

中心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注意体会关键词的统领作用。

问题2、段落中对应性的语句有“何等肤浅,何等贫乏……深刻得多,丰富得多。”理解对应性词语分别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认识的?

问题3、“中国共产党……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这句中“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的语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注意后面部分还有类似的逻辑性极强、语序严密、组织紧凑的句子,将他们画出来。

6、 完成《课课练》p4—5中对本段文字设计的相关练习

7、 本堂课内容小结

8、 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四

(2)、阅读“读本”第10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重点研读第三部分,学会筛选信息,把握要点的方法。

学习步骤:

1、 自查上堂课作业,有两处必须掌握和了解。

(1)、练习四:解释加点字

(2)、延安整风运动三大文献:本文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2、 学习理清第二部分的行文脉络。

方法:联系上下文,把握相关信息。

注意:一是对应性(明晰)

二是逻辑性(严密)

3、 重点研读第三部分

讨论以下问题:

(1)、开头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将两种态度进行对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的。

方法:运用比较法,准确筛选出相关信息。

比较:一是要同类,二是要对应,三是要抓重点

(3)、这部分文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毛泽东历来倡导的语言风格:准确、鲜明、生动。

所谓准确:主要表现在用词的恰当上。

鲜明:主要表现在态度上不含糊。爱憎、对错、肯定与否定非常分明。

生动:大量使用成语、口语、俗语,活泼风趣,灵活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做到古为今用。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请划出本部分能够体现准确、鲜明、生动语言风格的句子,并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4、 穿插练习:课课练p3—4

5、 简读文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1)、文章处处充满对比:

除了第三部分重点对比外,如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也是一种对比(一、成绩;二、缺点)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小而言之,句子中亦充满对比色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等等。因此对比即是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一种手法,而本文更是一种对比论证。

(2)、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法

请分别举例说明。

6、 研究性学习:课文练习二第2题    简答如下:

教学设想【第二篇】

教学方法

1、本文是篇典范政论文,虽属讲读课文,但内容和语言上没什么大障碍,篇幅又长,若条分缕析论点、论据、论证等,学生会感到烦琐枯燥,失去生气兴致,故而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第一课时教师适当介绍背景,提示问题后,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缩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这样使学生创造性地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又锻炼了概括力、文字组织力。

2、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揣摩语言,解决思路、结构、对比论证等重点、难点。重点精彩语句、语段要求学生多读,会背。

课时【第三篇】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对机械教条地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曾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极大损失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这次“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报告:即《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学课本选入了后两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学课本是供全国几千万中学生学习的范本,编选者对入选的文章精益求精;而毛泽东的论文不止一次地被选入。这说明什么?说明毛泽东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章法都是可供学习的典范。

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能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而且能更好地会写议论文。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有意将“改造”误写为“改进(改善)”。学生大声指出。教师故作强词夺理状:“改造”与“改进”差不多嘛!生:“改进”“改善”是在原基础上改进一步,“改造”是彻底改变,改掉旧的,建立新的。师:这位同学认识透彻。“改造”的程度重于“改变”“改善”等,而且要破旧立新,反映出毛泽东对当时的学风极为不满,对教条主义深恶痛绝,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程度深,面积广,希望彻底改造学风,否则革命事业就难以前进。(将课题改正)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改造我们的学习。

师:是吗?题及开篇1句话是一个意思,按本文的思路这是提出问题,是“论题”而非“论点”。那么贯穿全文的作者正面主张是什么?或者说“改造学习”这一手段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通读全文提炼论点。②给四部分各加一个小标题,标题应概括每一部分内容,尽量使用课文本身的词语,越简洁明确越好,能用一个词不用词组,能用词组不用句子。③将全文缩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内容要点不能缺,但可以合并、浓缩;言简意赅。

(此课较长,又不深;长文应短教、尽量调动学生自求,自知。提炼论点、加小标题、缩写等手段,“一方面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文字组织能力。在具体操作中,可将三个问题分化,逐一提出解决。给予充分必要的思考、缩写时间后,解答问题。)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师:对。即理论和实际统一,作者使这一中心论点(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自始至终,在文中不同地方,不止一次(约十数次),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强调。

请一位同学朗读缩写的短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主张要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制度,理由如下:

进步与成绩

我党的二十年,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总结合的二十年。我们对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认识从幼年的肤浅、贫乏到现在的深刻、丰富得多,这些都是好现象。

缺点

但是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主要表现为马列主义的理论不能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在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许多历史,只懂希腊和外国的故事;不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谬种流传,误人不浅,不可等闲视之

两种对立态度

在学习上存在着“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两种对立的态度。主观主义态度表现为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研究马列主义,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理论而学习理论:表现为不注重客观情况,单凭热情、经验。主观主义作风害己、害人、害革命,是党、阶级、人民、民族的大致,必须打倒。

马列主义态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态度,必须发扬光大。

具体建议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提议:必须系统地研究周围的环境;必须研究中国的近代历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改造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2、课时小结,安排预习(略)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第四篇】

邱龙涛

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重要性的认识,教育他们自觉地树立正确的学习。

2.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在议论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根据政论语体的特点恰当选用语言材料、语言手段,从而增强论证效果的技巧。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和课文的语言特色,而思想教育的要求应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2.把课文的讲读同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写作的熟练技能和良好习惯。

3.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进行论证时的逻辑思路,深入领会课文中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

4.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主要运用提问、点拨、答疑、讲解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而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思考、练习和讨论来主动地进行研习探讨。

教学时数 本篇课文与知识短文《学会辩证的分析》的教学时数为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入领会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意义;研究探讨课文的论证结构,编写全文的论证结构提纲。

教学内容与步骤

1.题解

简介课文:本文是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当时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的1篇重要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标题中,“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这篇重要报告,不仅在当时对党的整风运动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中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学风,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

提问:标题中为什么选用“改造”这个动词?能不能换用“改娈”或者“改进”?

讨论后明确:“改造”在这里有“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改变”没有强调“立新”这一面,“改进”比较强调“有所进步”而没有强调“破旧”这一面,因此这两个词不能代替“改造”。

2.用“跳读法”把握全文要点

启发:“我们拿到一本论著,想用最快的速度大体了解全书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看封面后边的内容提要,并快速浏览目录页上的章节标题等)那么,我们拿到1篇议论文,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把握全文要点,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明确:可以采用首尾跳读法,即速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每一部分开头的话;如果文中有小标题,当然还应抓住各部分的小标题。)现在,请同学们用首尾跳读法迅速找出课文中显示全文结构脉络和内容要点的最重要的几个句子。

讨论后明确:这几个句子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依据上述意见,我有下列提议”;“在 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篇课文中,作者的逻辑思路大体上可以用上面几个句子里的3个词来概括:

“主张”——“理由”——“提议”

文章简短的引论部分提出了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主张”;本论部分(包括文中的一、二、三)阐明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结论部分(文中的四)是关于改造学风的几项“提议”。

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论证结构呢?

明确:课文采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按照“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

3.讲读课文本论部分

讨论:一、二、三部分各自怎样来论证全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第一部分回顾党成立20年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作者先总述从“幼年”到“现在”的认识发展是从“肤浅”“贫乏”变为“深刻”“丰富”;再回顾马列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三个时期(“一百年来”“十月革命之后”“抗日战争以来”);然后充分肯定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第二部分指出我们“还有很大的缺点”,从反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必要性。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列举主观主义学风的具体表现(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再从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述这种坏学风的危害;然后谆谆告诫人们对此“不可等闲视之”。第三部分将正反两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迫切性。作者先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主观主义态度的表现、类型、特点、危害和实质;然后具体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同主观主义完全相反的表现、特点和实质。通过相互对照,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前一种态度必须“打倒”,后一种态度“应该具备”。

讨论:既然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那么充分肯定我们党内在学风方面一些“很好的现象”的第一部分能不能干脆删去呢?

明确:1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必须运用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联系观点、一分为二观点来分析问题。这篇文章的本论部分,重点放在彻底清算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学风,但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更加严密,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作者始终坚持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不搞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正面论证树立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对20年来我党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进步的回顾,告诉我们改造学风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也具有可能性, 从而增强了我们改造学风的信心。因此,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删去。这一部分中“日益结合”“深刻得多,丰富得多”“是进一步了”“也有某些开始”等词语,都用得十分准确,有很强的分寸感,既充分肯定成绩,又照应了下文“还有很大的缺点”的论断。

讨论:课文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文中谈了哪几类“极坏的典型”,作者是怎样安排使用这些典型材料的?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例证法。在这部分中,作者谈了三类典型:一类是对现状不作周密调查,根据“想当然”发号施令;一类是不懂自己的历史,只能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一类是学习马列主义时理论和实际分离。作者在列举主观主义态度的三方面表现之后,又举出这三类“极坏的典型”进一步说明其危害,充分证实了党内确实存在着主观主义的学风,“不可等闲视之”。

讨论:课文第三部分的主旨在“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明确:作者虽然说是要“反复地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第二部分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加以论证,使论证更为充分。从角度来说,这部分虽也谈到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等,但在概括归纳其表现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类型,并指出其特点,在揭示其危害的同时还揭露出它的实质,指明对待它应有的态度。同时,在这部分不是单写主观主义的态度,而是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相对照,从而更加突出了改造学风的迫切性。从方法来说,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例证法,这一部分则采用了对比法、引证法(引用马、恩、列、斯的教导)和喻证法(用射箭要有的放矢的比喻和芦苇、竹笋的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从语言来说,这一部分中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使论证显得更加生动、深刻、有力。

讨论:根据上面的讨论研习,让我们进一步研究一下课文本论部分的一、二、三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这三部分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一、二之间是正反对照关系(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在写法上有繁简、详略的不同);而一、二和三之间是层进关系,从正面和反面的论证推进到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从分析主观主义的表现、危害进而深入揭示其特点、实质。

第二教时

自学与思考:要求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分析思考《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怎样运用辩证分析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讨论:举例说明课文中怎样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学风问题。

明确: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要从发展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揭示规律。例如,课文第一部分正面论证改造学风的重要性,就是从20年来马列主义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分析的。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看到任何事物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到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例如,课文分析了主观主义学风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作者对这三方面不是作孤立的分析,而是准确深刻地揭示了三方面的内在联系,揭示了它们共同的要害所在:违背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基本原则。课文分析主观主义的两种类型(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也揭示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指出“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就是要力求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方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即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例如,课文分析学风问题,既指出一些“很好的现象”,又指出“还有很大的缺点”;既批评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态度,又论述了马列主义的正确态度;既严肃地提出了“打倒”主观主义的问题,又积极地鼓励传染了这种毛病的同志勇敢地“诊治自己的毛病”;既清醒地看到“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又乐观地指出“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凡此种种,都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色

朗读:请两位学生分工朗诵课文第三部分,要求同学们认真体会本文在词汇、句法、修辞方面的特色。

提问:本文是1篇典型的议论文,从本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议论文主要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明确: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性(遣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准确严密)、鲜明性(观点鲜明、感情色彩鲜明)、概括性(对事物、现象进行抽象概括的分析论述)和生动性(可以选用一些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板书:准确性、鲜明性、概括性、生动性)

介绍知识:从文章体裁来讲,这篇课文是议论文;从一系列的语言特点来讲,课文的语言属于政论语体。我们知道,汉语中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在书面语体中,包括政论语体(议论文的语言属于此体)、科学语体(说明文的语言属于此体)、事务语体(公文、应用文的语言属于此体)和文艺语体(文艺作品的语言属于此体)。刚才我们讨论的议论文语言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板书)。政论语体的这些主要特点,对它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语言手段必然会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这是我们在学习议论文的语言时应该细心地辩析体会的。下面,我们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为例(重点可以放在第三部分),比较具体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提问:本文是政论文,是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来进行论述呢?

明确:作为1篇政论文,本文中准确地运用了许多政治词语,如“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观主义”“革命”“党性”“立场”“观点”“策略”“规律性”等。但政论语体在词语运用方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决不是只能运用政治词语,而是在以政治词语作为词语运用核心的同时,广泛吸收包括古词语、口头词语、熟语在内的各种词语,使语言表达不但显得准确、概括,而且显得鲜明、生动。

提问:本文在论述学风问题时使用了哪些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作者使用得特别贴切生动的词语包括:(1)富有生命力的古词语,例如,“为之一新”“粗枝大叶”“一知半解”“发号施令”“生吞活剥”“谬种流传”“实事求是”“哗众取宠”“钦差大臣”“华而不实”“无的放矢”“徒有虚名”“言必称……”等。(2)来自人民群众的生动活泼的口头词语,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对不住”(“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满天飞”(“‘钦差大臣’满天飞”)“乱说一顿”等。这两部分词语中有的是词,有的是熟语(成语、惯用语等),作者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实际上都经过精心选择。这些词语或凝炼含蓄,或通俗易懂,都使用得十分准确恰当,十分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也不乏幽默风趣,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板书:词语——贴切、生动)

提问: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也显示了一些适合政论语体要求的具体特点,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诵读本文第三部分,从中归纳出作者选用句式的一些特点来。

明确:适合政论语体的要求,本文在选用句式方面表现出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严密。文中长句短句都用,但与文艺语体相比,长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长句包括比较复杂的单句和有多个分句的复名,结构都是准确而严密的。复杂的单句如:“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道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主语“这副对子”省略,谓语是“像不像”,由于带了三个介词词组的状语,还有一个插入语“你们看”,使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复句如:“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两句都是有着多个分句的二重复句,加黑的关联词语都用得极为确切)其次是灵活。作者根据论述的需要,在句类句式的选用安排上显得灵活自如、富有变化。例如,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有一副对子……”),交替使用了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气不断变化,既令人信服又使人受到感染。又如,“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几句,句式灵活多变,而变化之中又寓有整齐(安排了两组对偶)。所有这些,都完全符合政论语体的特定功能和主要特点。(板书:句式——严密、灵活)

提问:本文非常注意修辞,它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又怎样体现了政论语体的主要特点?

明确:本文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行文气势。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南宋陈骙《文则》)现代修辞学家认为:“政论语体容许句型句式的高度集中”(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从本文来看,作者善于运用形式整齐的整句,运用排比、反复、对偶、层递(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就是典型的层递)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也体现了政论语体的鲜明性的特点。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政论语体中也常常使用比喻,本文中出现的“留声机”“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有的放矢”等,都是作者进行论述时采用的十分贴切的比喻。但政论语体中的比喻与文艺语体中的比喻不尽相同,后者的作用完全是为了描写的形象、生动,而前者的作用服从于政论语体的理论阐述功能,它使议论文中所要阐明的道理更加深入浅出,令人信服。本文中的上述比喻,都能有效地为理论阐述服务,体现了政论语体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特点。总之,本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都是为了调动多种语言手段来增强论证的效果。(板书:修辞——增强论证效果)

提问:我们再来研究一个具体问题吧。课文中引用了明人解缙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知道这是运用了比喻这个辞格,但这副对子是否只用了一种辞格呢?

明确:在语言表达中,常常出现综合运用多种辞格的情况。课文中的这副对子,从句式看是用了对偶;从内容看是用了比喻;从“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多义性来看,是一种双关(字面上描写外在形态,实质上描写思想作风);从芦苇、竹笋的拟人化来看,是一种比拟;从文章对这副对子的引述来看,又是一种引用。这就告诉我们:对辞格的运用有时应该作综合的分析。

布置作业

课外完成“思考和练习”四、五。

[1]

18 1528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