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精编3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精编3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选修语文《老子》四章教案1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
2、[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导入
以动画《老子说》导入,体会老子的思想。
二、阅读
毂(ɡū)( )埏(shān)埴(zhí)( )凿(záo)( )户牖(yǒu)( )赘(zhuì)行( )泮(pàn)( )
三、反馈
四、讨论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日余食赘行、其脆易泮、起于累土 古今异义:跨者不行、埏埴以为器、自见者不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其未兆易谋、常于几成而败之、是以圣人欲不欲、学不学、慎终如始 特殊句式:宾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状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莫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用一句话概括每一章的内容。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自矜自伐,道者不处;自知自胜,竭力实行;为与未有,慎终如始)
3、本文在语言表达与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①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是格言。②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第十一章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五、展示
六、精讲
1、翻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补全文言知识。
2、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及其当今的价值。
七、检测
翻译下列句子
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八、作业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老子第三章》)
(1)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有什么不同?
孔子主张先让百姓富裕起来再教育他们,而老子则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在选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如“富之”“教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等,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二者的不同即可。
(2)你赞成谁的主张?请简述理由。
我赞成孔子的主张。孔子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作用是让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
我赞成老子的主张。“无知无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虚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没有伪诈之心,没有争强之志;“实其腹”“强其骨”,就是使百姓生活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没有过多的欲求。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B.其未兆易谋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我世世为洴澼
B [A项,“累”同“蔂”,土筐;C项,“龟”,通“皲”,皮肤冻裂;D项,“ ”,同“纩”,丝绵絮。]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C [C项,当:有、只有。]
3、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无,有器之用 当:连词,只有
B.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代词,它
C.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者:助词,……的(人)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而:连词,表修饰
D [D项,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特地提醒人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无”两者结合而成,从而可以“利”和“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C [C项,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5、给下面的文字加上标点。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答案: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2)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3)这种药物能够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靠它得到封赏,有的拥有它却不能免除艰苦的漂洗绵絮的劳动,那么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
《老子》四章知识点梳理3
一、实词
1、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不贵难得之货
2、古今异义
跨者不行
3、重要实词释义
三十辐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凿户牖以为室
企者不立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其未兆易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复众人之所过
4、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
余食赘行
其脆易泮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二、虚词
以
是以圣人无为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于
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常于几成而败之
其
其在道也
不失其所者久
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复众人之所过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特殊句式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见仁见智的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车毂上,正是那个车毂中空的地方,才使车轮有了运转的功用。揉和泥土把它做成器皿,正是那个器皿中空的地方,才使器皿有了盛物的功用。开凿门窗来作为房屋,正是那个门窗中空的部分,才使房屋有了居住的功用。所以,“有”(车轮、器皿、房屋)给人带来方便好处,正是那个“无”(中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久行;越是展现自己的人最终反而越不能显明;越是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最终反而越不能突显;越是夸示自己的人最终可能不会成就什么功业;越是炫耀自己的人最终可能不会得到多少尊重。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看,就和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会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士决不会这样做。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能了解自己 n的人才是圣明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的。懂得满足的人在精神上是充实的,勤勉奋进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不丧失立身根本的人能够长久,死了之后精神不朽的才叫永恒。
局面还稳定的时候是容易掌控的,问题还没显露的时候是容易解决的;对手还脆弱的时候是容易分化的,祸患还细微的时候是容易消除的。在问题还未发生的时候就去处置,在动乱还未形成时就去治理。合抱粗的大树,是从毫毛末端那么小的萌芽长起来的;九层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石那么矮的基础堆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出的那一小步走出来的。如果你非常刻意地去做,结果很可能会失败;如果你非常执着地去追求,结果很可能会失去。因此,圣人不会刻意去做,所以不会失败;不会执着追求,所以不会失去。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地对待结束,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认为常人难得的财物是珍贵的,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不敢做出干预的事。
上一篇:下册 反对党八股· 示例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