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明治维新精编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第3课 明治维新精编2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课 明治维新1

第15课 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历史地位

本课难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

1.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国内危机:――社会现状与国内矛盾的产生

①政治:士农工商的等级 身分制(19世纪以后,社会 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设在江户(东京);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

① 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充分发展

② 外 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③ 矛盾: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改变现状

2.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使:——民族危机的出现与社会应对

危机:

①国门被打开——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黑船事件 )

②不平等条约与主权遭破坏(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等)

应对:

①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探寻救亡图存之策

②幕府维持统治的镇压、禁闭等政策激化了矛盾

3.、改革条件的日趋成熟:到19世纪中期

①独立改革派的形成及变革社会政策的调整

②武装倒幕的成功

③《五条誓文》施政纲领的颁布。

二、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

(一)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二)特点:“破旧”和“立新”

(三)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了藩国,设置都、   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1)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2)殖产兴业

殖产兴业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 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 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持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a、重点:军事、重工业

b、 交通运输和通讯业

c、出国访问

d、创办国营民用企业,扶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e、注意培养人才

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仅用30年时间,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文教: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

(1)教育:确定“国民皆学”方针

a、改革教育内容:儒学——自然科学

明治时期 ,日本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旧的忠君爱国思想,同时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b、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小学、中学、大学

打破了等级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2)思想:传播启蒙思想( 福泽渝吉 、新闻出版 )

(3)社会生活各方面:西化

4、政体: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1)原因: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满藩阀专制,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2)内容:

(3)影响: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4)实质:专制主义统治

5、军事:建立军队,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1)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皇军)

(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

忠气节、 正礼仪、尚武勇、重信义、崇俭朴

(3)设立军事院校

摆脱了西 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19xx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三。明治 维新的评价

(一)明治维新的性质: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 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 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象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的日本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先进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所 以说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明治 维新的意义

1、对日本:

1)政治: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亚洲第 一个立宪国家,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2)经济: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近代化(资本主义) 道路 ,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

3)文化:传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对亚洲:

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 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国家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三)明治维新的局限:

1.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2.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3.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4.影响:争夺的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 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改革的局限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条件

1)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2)准备过程 :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

3)内容: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4)西学的传播与影响

2、外部条件: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 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注:思考题: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俄国都进行了对本国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者的异同吗?

1、相同点:

背景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方 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性质: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影响: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b、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

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2、不同点:

领导:日本先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思考题: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 法一成 一败的原因

1.国内背景:明 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 旧势力很强大。

2.国际环境: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3.领导者: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参加者: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5.变法阻力:幕府将军对日本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在幕府封建营垒中,一些藩王和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后来成为倒幕的政治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大。

课 明治维新2

第3课  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了解明治维新的四项措施: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图表认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3、正确看待日本的文明开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对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

2、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是本单元的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在政治上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经济上动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并同时进行教育改革;军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式军队。本课内容丰富,建议学习时注意前后教材的联系,以及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讲故事导入法:

一般国家的纸币上,都是印着开国之父或历史名君的头像,但日本却有些特别,在1 000日元的纸币上,印着有日本“国民作家”之称的一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xx年)穿西装的头像。夏目漱石的成名处女作是《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通过这只猫的眼睛,俯视日本当时的社会与20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并以连珠般的妙语警句极尽嬉笑怒骂,化嘲笑为利刃,直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鲁迅曾以“轻快洒脱,富于机智”评价该作品。日本最大面值的钞票是万元大钞,上面印的头像是穿和服的福泽谕吉(1834—19xx年),即日本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精神领袖,也是“脱亚入欧”论的始作俑者。福泽谕吉为何要提出“脱亚入欧”论呢?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过渡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了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明治维新”。

一、废除旧体制: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3府72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样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当然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如大名得到优厚补偿,迁到东京居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这样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1873年):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

(1)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

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②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措施: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作用:a. 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b. 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c. 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具体内容参见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倡导“文明开化”:

过渡明治政府在推广“殖产兴业”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但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和掌握这些技术,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评价:(可参照教材“学思之窗”:如何评价“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

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备课资料1“脱亚入欧”论

公元7、8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

福泽谕吉与“脱亚入欧”

福泽谕吉是明治时期第一个提出“脱亚入欧”口号的人,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全面西化”。

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曾经游历西洋,面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始惊”、“次醉”、“终狂”。回国后的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向日本社会宣传文明开化,先后出版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恃强凌弱,意图通过宣传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列强欺辱,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独立。

1860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1885年3月16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称“为今日计,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不如脱离其行列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法,亦不能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照,唯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法处理之。”

“脱亚入欧”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求知识于世界”

与当时其他国家一样,国门一旦打开,日本迅速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开港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100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

明治维新后,新政权提出“求知识于世界”,派遣“欧美使节团”出访列强。这个代表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重臣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等人为副使,使团成员几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门。这个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试图修改幕府末期以来对外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二是考察、研究“欧美诸洲开化最盛之国体,诸种法律、规则等实务”。此外,还要综合研究各国陆海军的律法、海关、军械等一切“可予我国有益之事”。

1871年12月,岩仓使团离开横滨,前往美国,一路颠簸,于次年1月15日抵达旧金山。随后沿铁路东进,在美国广袤的国土上穿行了40多天,才在2月25日到达华盛顿。由于日、美双方在修改条约的问题上各执一词,岩仓使团在废约问题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离开了美国,跨海到欧洲去试着碰碰运气。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使团又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国,但各国对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也一口回绝。

虽然岩仓使团的修约任务没有取得进展,但在学习欧美先进制度方面,却获益良多。在当时的“文明中枢国”英国,岩仓使团参观了法院、监狱、学校、贸易公司、工厂、造船厂、钢铁厂;他们仔细观摩了造纸器械、毛织品、丝织品、银器、玻璃等;连煤矿、盐场以及古寺古城等也不漏过。他们每到一地,都看见当地设有大小工厂,黑烟冲天。这使他们认识到英国富强的原因是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外贸易。于是,大久保利通一回到国内,就以英国为范本,提出了《有关殖产兴业的建议》。

岩仓使团在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的收获是最大的。这个收获不仅是他们参观了克虏伯工厂和西门子电机制造厂以及兵营、大学、博物馆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其所需要的国家发展模式。

1873年3月,刚刚完成统一重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接见了来访的日本使团。在招待宴会上,俾斯麦告诉日本人: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番话让日本使团顿有醍醐灌顶之感。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脱亚入欧”的最终完成

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完成了“脱亚入欧”。一战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与新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脱亚入欧”。

备课资料2鹿鸣馆

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供改革西化后的达官贵人们聚会风雅的地方。由于来客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

鹿鸣馆建成于1883年(明治xx年),是由英国建筑师乔赛亚•康德设计建造的一座砖式二层洋楼,整体建筑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兼有英国韵味。鹿鸣馆名称出自中国《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即迎宾会客之所。

1883年11月28日,外务卿(1885年12月实行内阁制后改称外务大臣)井上馨与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鸣馆开业典礼,参加开馆仪式的各级官员、各国公使以及亲王等许多显贵和淑女共有大约1200多人。此后,鹿鸣馆就成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专门在鹿鸣馆举办了有400人参加的大型化装舞会,还在自己的官邸举办化装舞会,将欧化之风推向高潮。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把这时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鸣馆外交”。

鹿鸣馆落成后,井上馨还把以前成立的与外国人交际的机构挪到馆内,命名为“东京俱乐部”。该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一般人不许入会,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间有势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谈只限于用英语,以彰显俱乐部的国际性。在建造西洋风格的交际场所的同时,井上馨还指示实业界的头面人物涩泽荣一耗资23万,于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国饭店,以表明日本人与欧美国民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风潮风靡一时。更有甚者,日欧通婚也成了当时的一项倡议,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国地位和日本国民的素质。

然而,这种欧化政策并没有改变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歧视和压迫。1886年10月24日,发生了“诺曼顿”号事件。英国货轮“诺曼顿”号在纪州大岛海面沉没,船长和26名船员乘救生艇全部脱险,而25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经过英国的领事裁判,仅判处船长禁锢3个月,对日本乘客分文未赔。而井上馨的修改条约草案仅在名义上废除治外法权,方案公布后,舆论哗然。在群众和部分官员的反对下,1887年7月末,政府宣布改约交涉无限延期。9月中旬,井上馨被迫辞职。

鹿鸣馆后来几经转卖,于1940年拆毁,曾是“文明开化”殿堂的鹿鸣馆,至此销声匿迹。

三、建立新军队:

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特权,建立常备军;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国家军事国防力量。而为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为了确保这支常备军的实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2、武士道教育:

备课资料3日本的武士道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 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樱花的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首先,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二其次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为――切腹。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合作探究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新”在哪里?与英美等国军队有何不同?

新组建的这支日本军队与英、美等国不同之处在于: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1878年发布的“军人训诫”第一条就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来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强调“忠君”、 “尚武”等精神。这一切都决定这支军队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即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教师尤其要向学生强调,明治维新采取的各项措施是逐步实施的,即从1868年开始逐年通过颁布一系列改革法令而完成的。对于明治维新的内容可用下表作一小结:

项目 主要内容 评价

政治:

破旧立新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和统一的国内市场。

经济:

殖产兴业 (1)币制改革:日元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3)地税改革:征收土地税,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

军事:

富国强兵 (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2)武士道教育。 新式军队的建立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但其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也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文化:

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3)生活习俗大力推行西化。 促使日本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但也出现了过于追逐西方文明、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用最简洁的名词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

2、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而且,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具体表现为:①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②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学习延伸:

(略)

18 1456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