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教案(4篇)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氓》的教案(4篇)”教学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
2.掌握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梳理《氓》的叙事情节;
3、掌握诗中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文本,疏通了字词并了解了文章大意,本堂课我们要对文章进行美读、细读和研读。
咱们一起先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注意看完之后,你要说说你的感受。请看屏幕。
PPT: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
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
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
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同学A,你来谈谈你的感受。嗯,跟老师想的一样:在这个世界上,许多看似平凡的东西,实际上却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特别是对待爱情。
但是,自古而今,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却大有人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氓》,一起对春秋时期的这种现象作深入地探讨和思考。
二、美读环节: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
对,就是语气语调。感觉太平淡了,没有抑扬顿挫,感情的表达还不够。那怎么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呢?首先还是要把文章的内容,主人公的情感先做一个分析。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这个表格。
PPT:
内容感情基调语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参考:
内容感情基调语气
第一节求婚——许婚喜悦柔缓
第二节相思——结婚幸福急切
第三节劝诫沉痛激动
第四节控诉怨恨沉重
第五节反省清醒低沉
第六节决绝刚强坚定
三、朗读难点探究:
这种前后巨大的命运反差,使女子的心情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氓的态度也随之改变,这一点,大家不妨仔细关注一下文中女子对负心汉的称呼。
“氓”—————“子”——————“复关”——“尔”——“士”
从这点上你看出了什么?读得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
氓:故事的开头,不带过多的感情色彩,属于客观称谓
子:对男子的美称,两人已约定终身,此称呼充满爱恋的之情。
复关:以地名代人名。表现女子对男子用情之深,爱屋及乌。
尔:你。两人婚事已成,表现女子对男子的亲近感。
士:对男子的统称,感情上已经产生了深刻的隔阂。女子由自己不幸的遭遇,引发对所有女性命运的反思,对男权社会提出质疑和批判。
结论:1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称谓的变化代表着主人公对他感情的转变,读时要注意。
朗读指导: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活动:
跟随录音一起朗读。
四、深读环节
合作探究——发现别人之所未见:
中国两大诗歌流派分别是什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它们的源头分别是什么?《诗经》、《离骚》。
既然《诗经》被称为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这首<<氓>>选自卫风,风代表着民歌,那《氓》到底要向我们展现春秋时期卫国怎样的社会面貌或社会风气呢?它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挖掘出来。好吗?我们分四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这四个方面分别是:
1、生产生活。婚恋观念。社会风气。女子地位。
下面分组讨论,每一大组负责一个角度开展探究,并派代表上台来作展示。
明确:
1、生产生活:
(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2)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农业社会时期,种桑养蚕,朴素的比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4)社会不安下,战乱频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2、婚恋观念:
(1)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嫁女儿要丰厚的嫁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到夫家就成了劳动力。“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社会风气
(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男子不重礼仪,“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女子年长色衰后,男子喜新厌旧,虐待并抛弃了妻子,“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背景介绍:
自西周未年,奴隶制逐渐没落,厉王与幽王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社会动乱不宁,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总爆发中。诸侯上僭于天子,卿大夫上僭于诸侯,陪臣上僭于卿大夫。贵族阶级不能自守其阶级统治,本身大乱;庶人崛起而为大地主、大商人,他们在经济、政治上的势力足以威胁诸侯。整个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
(3)女子被赶回家是一种耻辱,得不到家人的同情,“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家人不体谅,甚至嘲笑,讥讽,女子命运悲惨。
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4、女子地位
(1)女子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有自由恋受的机会。
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李报桃,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2)男尊女卑,女子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明明是男子失德,三心二意,但受伤害,遭驱赶的却是女人。“淇水湯湯,渐车帷裳”。女子回娘家后又不受待见,得不到娘家人的保护和同情。
所以本诗反映了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五、根据以上的分析,大家总结一下女子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请试加以概括。
1、年老色衰,男子喜新厌旧。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男子骗情是为骗财,钱财挥霍一空翻脸不认人。
3、男子富而忘义,士,这男子可能后来发达了,就忘恩负义了。
4、女子经济不独立,无权利。
小结:
1、有氓的个人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原因。男权社会,女子依附于男子,一旦男子变心,女子的生活便得不到任何保障。
2、婚姻的幸福,必须建立在男女人格平等,社会、经济地位等各方面平等的基础上。
象《氓》这样的作品表达两性间哀乐之情的诗歌流露出人性最真实的情感,可以说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分,然这也并不能覆盖生活的百态千姿。
《诗经》的博大海量还涵盖了人民的远征之苦,劳役之怨,国难“黍离”之悲,羁旅怀乡之思,而爱国主义的战争诗与颂扬生活的劳动歌,以及不满黑暗政权官僚的政治讽刺诗,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精彩多面的内容,配以种种绘声绘色的写实手法的调味,使得《诗经》如一盘百味俱全的盛餐,在文学长桌上香远溢芳,无愧乎中国几千年现实主义艺术的源头。
总结:《诗经》为什么能被称为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了解到了现实主义的什么特点?
1、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
2、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六、天下最亲密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而天下最危险、最脆弱的关系也是夫妻关系。当爱情走入婚姻,家庭怎样才能牢靠?夫妻关系如何才能持久?
请女生从现代女性的角度谈一谈。
请男生从现代男性的角度说一说。
你会怎么说?两分钟,写好,交流。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世上没有架在空中的爱情,只有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度日中生长起来的爱情。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七、总结:《诗经》《氓》里的主人公的悲剧虽然有着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但其实也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师寄语:且行且珍惜。不思反矣,亦已焉哉。
对于爱情,她坚贞不渝;对于背叛,她勇敢决绝。
生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很多人在其中迷失了自我,向婚姻,财产等低头。“既然你已不再爱我,那我何必再为你苦守”氓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从这点上来说,本诗留给大家借鉴的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探讨。
八、布置作业:课后写1篇短评,字数500字以上。
氓教学设计【第二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赋比兴等的艺术手法。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古代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分析此诗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了解时代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独立人格和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很多知识没有系统性,探究的精神也不强,要通过教材一一去培养。
3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字词,理解文意,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意义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
故事复述,人物初探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3、总结人物形象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诗歌的艺术成就
2.诗歌的作品意义
学时重点
把握艺术手法
学时难点
探讨作品意义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手法与效果
(二)《氓》的艺术成就
1.多种表现手法
(1)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2)对比
像同一个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从而把氓的虚伪卑劣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又如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纯朴热情,善良勤劳与氓的虚伪冷酷、损人利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加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很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再如在刻画心理状态,在描摹思想情绪上也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把女子的色衰而爱驰的痛苦形象地表现出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把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种“比”的描写更是明显,从而也就自然地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
(3)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4)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5)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2.语言形式灵活多变
(1)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2)叠词的运用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
3.结构艺术上的特色
《氓》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诗人的感情脉搏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跳动,时而是懊悔,时而是自伤,时而是斥责,抒情与叙事水乳交融,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诗人抒发的感情由于有了叙述作基础,读者也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引起共鸣。
小结:《氓》只有六章共240个字,就能够把我们今天起码要用两个小时去拍摄演绎的电影内容表达出来,达到这样凝练的高度,与其精妙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
(三)《氓》的作品意义
讨论:女子的爱情婚姻不幸,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悲惨的遭遇和真实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故作品富于现实性。
2.社会意义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悲惨的遭遇,并没有得到亲人的同情和安慰,只得到嘲笑,所有的苦都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诗句“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看出来,可见,但是,女子受丈夫的欺凌,是见惯不怪的事情。)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中国男尊女卑的社会延续了三千年,这期间,会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啊!
(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大胆控诉,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现实意义
如今,这个社会依然有这样的悲剧存在。那不仅是社会制度的错,更是人性贪婪的表现。
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氓》中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 对男子的称呼就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期望。
《氓》中的男子不论是婚前还是婚后,都是蒙昧无知的,他的心性并没有随着角色的转换而成长,没有承担起对家庭应有的责任,诗里的这个男子,不配称为“子”,更不配称为“士”,只能永远是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题目叫“氓”,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他将为他的无知付出代价——他得不到家庭的幸福。
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引以为鉴,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三、总结
有人说:《诗经》的世界,语言是具有魔力的,它曾经或在遥远的过去,也活在忙碌的今天,还将活在永远的未来……
就让我们都能用心多读经典,让它化为我们人生的精神素养,让我们都变得更有气质和智慧。
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氓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氓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故事复述,人物初探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3、总结人物形象
氓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初步胚芽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课文。
重点反复吟诵,体会感情,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特点。
复习巩固一复习背诵课文
二、理解性默写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但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6《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9、女主人公在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纯真、热情,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练习
10、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1、自豪地表明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3、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4、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5、《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6、《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
B、于嗟女兮于嗟:叹息,“于”通“吁”。
C、女也不爽不爽:指不爽快。
D、靡室劳矣室:家务。
2下列各句,全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4分)
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③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爱情是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
二补充,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 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 《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国风,共160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现在民歌中也多见比兴手法,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1、正音: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渐 jiā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āng(1)愿,请(将进酒)
靡mǐ(3)倒下(望旗旗靡)mí(2)奢侈(奢靡)
载zà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ǎi(3)一年半载 记载 刊载 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教师提示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恋爱(第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上一篇: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精编4篇
下一篇:《氓》的教案【范例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