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设计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设计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包身工》高中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特点,
探究多种手法穿插使用的写作特色 。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教学方法
1.讲读法。
2.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和张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包身工(板书)。
包身工是什么人?她们的身体被承包给了谁?她们是一群贫穷困苦、无路可走的的农村女孩子,父母无力饲养她们,被诱骗而签订了包身契,失去自由,劳无所得,沦为赚钱的机器,命运极其悲惨。
正如一个老年的纱厂女工说:“我们给资本家作牛马,其实呀,连牛马也不如,我们是苍蝇、蚊子一样的虫豸。东洋老板和带工头打死一个工人,好像在地上踏死一个蚂蚁一样,一点也不算稀奇。”人命竟然可以贱如蝼蚁一般,是谁把这些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这位令人尊敬的作家就是夏衍(板书)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赛金花》、《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夏衍除了戏剧家翻译家这些标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记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夏衍对于调查包身工时的回忆。
包身工们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班下班的生活,非得清早和晚间不可。当时我住在麦特赫斯德路(现泰兴路),离开杨树浦很远。这样,为了要在早上五点钟以前赶到杨树浦,就得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才能看到她们上班的情景。这样我从三月初到五月,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一些她们的日常生活。
是什么驱使作者这么辛苦的调查包身工呢?
文体介绍
作者经过长期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实际考察,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评和评论写出了《包身工》,《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什么是报告文学呢?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基础字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xiān) 莴苣(wō jù) 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 lóu) 噩梦(è) 怔住(zhèng) 锭子(dìng)
学生齐读一遍
整体感知
如果大家是一名记者,要你们去调查包身工,大家会调查一些什么事情呢?
大家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找出几个时间点,一起认识一下包身工的一天。
包身工的一天
1—6. (四点一刻)起身
12—14. (四点半后)早餐
23—32. (五点)上工
35-47. (十七点)下工
研读赏析
(一)、齐读1-6段(重点)
1.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七尺阔、十二尺深,一尺等于三十三厘米,到达有多大呢?
等于从教室这到那,说明环境之小。
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打呵欠,叹气”的声音,说明环境之脏乱。
2.包身工的状态
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3、包身工的称呼
从她们的称呼上看,她们没有地位,没有权利(“生物”“猪秽”“懒虫”“芦柴棒”)。
4.生动的语言
生动的语言描写:“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
生动的动作描写:“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5.点面结合
大家在写日记的时候,有同学写了上两周发生的校运会,很多同学都是先概写全班同学,然后特写一两个有代表性的同学。这种写法就是“点面结合”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二)、12-14段
1、从所吃的食物来看,她们饭食条件粗劣(一洋铅桶、浆糊一般、薄粥,较少的粕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锅焦、残粥冲一些清水)。
2、从食物的量上和包身工的状态来看,她们没有饮食的基本保障,受剥削受压迫(几十只碗,轮不上吃一碗,一窝蜂抢,用舌舔,被称为“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
3、褒词贬用
“慈祥”的老板,难得的“佳肴”
(三)、23—32段
1、与外头工人的对比,有什么区别?
《包身工》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三、文章结构
1.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
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
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
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使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哪些是“面”,哪些是“点”。(学生分工合作)
明确:“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提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
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
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予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于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绝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2.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作
“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作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五、课堂小结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者选取包身工普通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为内容来写,其中既回顾她们成为包身工的农村原因和城市原因,并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贯穿全文。同时作者又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将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情真意切,使作品既有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包身工》被誉为我国报告文学的里程碑,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人们的极高评价,而它的语言也独具特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吧!
二、合作探究
(一)分析词语的准确运用
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明确: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却令人震撼。首先它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为什么是“生物”?从后文可以得知,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既然如此,她们就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那样“蠕动”了。
2.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明确:“红砖头的怪物”,指的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纺织厂,“张着嘴巴”既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暗示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吃人的本性。对于这些封闭严密,又有重重关卡、打手密布的纺织厂来说,弱小的乡下姑娘们真正是“滋养物”,让纺织厂变得庞大。他们的暴利,就是用包身工们妁血汗凝成的。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明确:“饲养”是“喂养动物”的意思,似乎与“小姑娘”搭配不当,但它恰好点出了带工老板、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关系——营利,因为人类饲养动物也是营利——役其力,食其肉,衣其皮。所以这个“饲养”很经典。“禁不住”是忍受不住的意思,表示人的思想受了一种力量的驱使,自己不能把握自己。这表明包身工制度与养墨鸭捕鱼的做法太相似了。
(二)大量数字的运用
1.上午四点过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
2.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3.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干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4.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明确:有句名言叫“事实胜于雄辩”。翔实的事实在文章中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数字就充分说明了包身工所过的非人生活以及帝国主义资本家对她们残酷的压榨。
三、精妙的细节描写
1.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明确:这段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情景。疲倦,拥挤,昏沉,杂乱,连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哪里是豆蔻年华少女们的生活啊!这些细节描写,足已显示出包身工们所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她们已被摧残成没有知觉的“生物”了。
2.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明确: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像……”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句句是血。
四、大量修辞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加强表达效果,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1.对比
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包身工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得到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2.比喻
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作者用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比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
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这也就是变换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手法。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莱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句中转变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味美可口的饭莱。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莱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粥莱之难得及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义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不那么血腥而已。
五、能力提升
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一体的艺术境界。
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相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
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包身工清晨起身时的情景,并描述了住宿条件。“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受非人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六、规律总结
记叙文在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应以叙述为主,其次才是描写、说明兼精辟的议论和必要的抒情。描写和说明是由叙述内容决定的,不能喧宾夺主。议论过多,进行说教,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说服力反而大
大削减。议论、抒情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刻的主旨主要靠读者孟挖掘、提炼,这样才能使人深思、耐人寻味。本文共有五千多字,而议论只有几百字,做到了少而精,深化了主旨,为全篇增色,使人产生强烈共鸣。另外,抒情要确保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多了会冲淡感情的浓度,感染力恰恰不强。尽量使抒情融于叙述、议论之中。
2.应充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相互配合的综合力量。针对实际情况,该叙述则叙述,该描写则描写,再加上必要的议论、抒情。
七、课堂小结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像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高中语文必修一《包身工》教案设计【第三篇】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文章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抓住以下要点:
1.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
2.点面结合的手法。
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的记叙中有机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思路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选材方式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并感受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憎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基础积累
1.字音
水门汀(tīng) 弄堂(lòng) 褴褛(lán lǚ) 游说(shuì)
契据(qì) 铁锭(dìng) 骷髅(kū lóu) 船舷(xián)
荤腥(hūn) 皮辊(gǔn) 执拗(niù) 惺忪(xīng)
2.词义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见机:看情况(办事),文中是“知趣”的意思。
施与:以财物周济人。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全听凭命运的安排。一,全;听,听凭,听任。
信息筛选
一、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明确:1.四点一刻:起床情形 居住低劣
2.四点半钟:早饭情景 饭食粗劣
3.五点钟:劳动情况 条件恶劣
4.黑夜:收工情况 悲惨命运
二、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第二部分(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能力提升
作者是怎样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他所使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哪些是“面”,哪些是“点”。(学生分工合作)
明确:“面”上的描写,主要指的是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提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绘出人物的群像。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
但是,仅有这些概括的描述,会显得单薄。于是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第一次,由老板喊她的名字而写出她那“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的外貌。第二次写她病倒了,尽管是急性的重伤风,尽管“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移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尽管她“用手做着手势,表示身体没力,请求他的怜悯”,但是,老板为了不丧失一天的利润,还是要用各种毒辣的手段来强制她做工。第三次写她身体瘦得像骷髅一样,甚至连“抄身婆”都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即使这样,老板也绝不放她回去。“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这里,作者虽然写的只是一个“芦柴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个包身工们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另外,还有一些典型事例,比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典型细节,如她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等,都使得包身工们的苦难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合作探究
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这两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比如写四点一刻被骂做“猪猡”的包身工起身的情景之后,就以“但是,她们正式的名称却是‘包身工’”一句作为过渡,写这些乡下姑娘是如何被带工老板骗到城里来的。在介绍了四点半钟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的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作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课堂小结
全文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者选取包身工普通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作为内容来写,其中既回顾她们成为包身工的农村原因和城市原因,并以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贯穿全文。同时作者又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将自身的深切感受、全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情真意切,使作品既有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作业设计
1.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2.找出文章中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有何作用。
板书设计
包身工
劳动强度最重 地位最低 待遇最差 痛苦最深
第二课时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包身工》被誉为我国报告文学的里程碑,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人们的极高评价,而它的语言也独具特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吧!
文本解读
合作探究
一、分析词语的准确运用
1.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明确:这是文章开头的第一句,却令人震撼。首先它强调了时间之早,才清晨四点过一刻,更令人心惊的是,那里面不是“人”,而是“生物”。为什么是“生物”?从后文可以得知,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更没有人的尊严。既然如此,她们就只能像蜂房里的蜜蜂那样“蠕动”了。
2.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明确:“红砖头的怪物”,指的是帝国主义资本家的纺织厂,“张着嘴巴”既形象地写出了它的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暗示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吃人的本性。对于这些封闭严密,又有重重关卡、打手密布的纺织厂来说,弱小的乡下姑娘们真正是“滋养物”,让纺织厂变得庞大。他们的暴利,就是用包身工们的血汗凝成的。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明确:“饲养”是“喂养动物”的意思,似乎与“小姑娘”搭配不当,但它恰好点出了带工老板、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关系——营利,因为人类饲养动物也是营利——役其力,食其肉,衣其皮。所以这个“饲养”很经典。“禁不住”是忍受不住的意思,表示人的思想受了一种力量的驱使,自己不能把握自己。这表明包身工制度与养墨鸭捕鱼的做法太相似了。
二、大量数字的运用
1.上午四点过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
2.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3.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4.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明确:有句名言叫“事实胜于雄辩”。翔实的事实在文章中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些数字就充分说明了包身工所过的非人生活以及帝国主义资本家对她们残酷的压榨。
三、精妙的细节描写
1.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明确:这段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情景。疲倦,拥挤,昏沉,杂乱,连一点羞耻心都没有,这哪里是豆蔻年华少女们的生活啊!这些细节描写,足已显示出包身工们所过的是非人的生活,她们已被摧残成没有知觉的“生物”了。
2.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明确: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像……”的句式,从手脚之瘦、身体之单薄变形、面色之惨白三个方面描写了饱受摧残的包身工形象,读来字字是泪,句句是血。
四、大量修辞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加强表达效果,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1.对比
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带工老板在住、吃、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的对比。包身工住的是“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像鸽子笼一般”的工房,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穿的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得到的工钱每天仅三角八分。而后者,穿的是“拷绸”之类;“不仅可以放债、买田、起屋,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铺一类的买卖”。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滔天罪行。另一方面是包身工与“外头工人”的对比。包身工“脏,乡下气,土头土脑”,没有做工与不做工的自由,出了差错要挨打;外头工人则“衣服多少地整洁一点”,可以选择工作,不会挨打,可以通过贿赂工头得到好的工种。通过这种对比,真实地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境地。
2.比喻
比如“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舷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这段话里,作者用养墨鸭捕鱼的事,比喻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除了明喻之外,用得最多的是借喻。文中用了“猪猡”“懒虫”来比喻包身工,这些词本来是老板和老板娘对包身工的称呼,说明他们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作者借用过来,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另外,还有用“机器”借喻包身工,揭露带工和纱厂老板把包身工看成赚钱工具的罪恶本质;用“罐头”借喻日本纱厂,说明包身工无处可逃的悲惨境地。
3.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
这也就是变换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手法。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慈祥”这个褒义词,在句中转变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味美可口的饭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低,暗含讽刺的意味。
“罚工钱就是减少他们的利润,停生意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贴她二粥一饭,于是带工头不假思索地就爱上了殴打这办法。”这句中的“爱”褒词贬用,揭露了带工老板们为了榨取包身工的血汗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豺狼本性。
“东洋婆望了一会儿,也许是她不喜欢这种不文明的殴打,也许是她要介绍一种更合理的惩戒方法……”这句中的“文明”“合理”褒义贬用。对包身工惩罚的残酷程度是一样的,而所谓的“文明”“合理”,只不过是说让包身工顶皮带盘心子比直接殴打包身工更省力,看上去不那么血腥而已。
能力提升
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创造主客观一体的艺术境界。
夏衍的报告文学,在主客观相结合方面,达到了浑然一体的高境界。他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包身工清晨起身时的情景,并描述了住宿条件。“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受非人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规律总结
记叙文在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应以叙述为主,其次才是描写、说明兼精辟的议论和必要的抒情。描写和说明是由叙述内容决定的,不能喧宾夺主。议论过多,进行说教,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说服力反而大大削减。议论、抒情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刻的主旨主要靠读者去挖掘、提炼,这样才能使人深思、耐人寻味。本文共有五千多字,而议论只有几百字,做到了少而精,深化了主旨,为全篇增色,使人产生强烈共鸣。另外,抒情要确保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多了会冲淡感情的浓度,感染力恰恰不强。尽量使抒情融于叙述、议论之中。
2.应充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相互配合的综合力量。针对实际情况,该叙述则叙述,该描写则描写,再加上必要的议论、抒情。
课堂小结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像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同时告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2、对比今昔“包身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1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二、分析课文:
1、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上一篇:说木叶优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