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学案教案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项脊轩志》学案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项脊轩志》教案1

《项脊轩志》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本课是1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七。分析与板书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一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1] [2] 下一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以日常琐事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2、学习本文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题(幻灯投影)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

三、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幻灯片演示)

四、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妪、母亲、大母、妻;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项脊轩的修葺、自己的读书生活、诸父异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迹、遭火不焚、亡妻旧事

(2)文章是怎样将这些零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特别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不是同时期完成的,后两节是补记的。(学生讨论)

提示:

(1)注意文章中与项脊轩变化有关的句子;

(2)注意文章中对亲清的描写

明确:文章通篇以项脊轩的变迁为经,以人事变迁、亲情离合为纬,经纬交织,既书写了难忘的人世亲情,也书写了青年主人公归有光在轩中的读书生活及理想抱负。

教师可概括为:“轩”的变迁,情的离合(以板书表现,幻灯片演示)

五、分析、鉴赏作者对悲喜感情的表现手法。

(1)作者写先母问儿,大母过轩,亡妻生前时至轩中问古事、凭几学书、转述诸小妹语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语也不多,却感人泣下,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点;

②事情虽小却足以传递先母的慈爱,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与自己的相依情深;

③这些人事亲情的离合变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对于一个大家庭来说,兴旺时的繁华安逸生活也许算不了什么,但衰颓困顿中的相互支撑更显的不易,弥足珍贵。(学生要理解到第③小点有一定难度,需要一定的启发)

(2)写平常事要抓住容易传递情感的细小处,即抓住细节描写,本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讨论)

教师举一两例,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如小鸟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门问寒,老妪门外应答;大母以手阖门,持象笏至;妻凭几学书等)

(3)作者在回忆先妣、先大母时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结;而在补写的回忆亡妻部分已妻子亲手所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作结。二处都很感人,但在表达上有何不同?(提问)

明确:前者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为含蓄。

六、小结: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琐事体现真挚情感的特点,分析了其中的细节描写以及作者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鉴赏本文的基本任务,当然也有人从别的角度解读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说,如从作者在轩中“偃仰啸歌”到背负重托“束发苦读”,再到补写部分的“卧病无聊”看出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结合他的生平倒也不无道理。总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话,文字也甚为简略的《项脊轩志》包藏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内涵啊,这种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真情感动人心的创作风格正是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当然归有光也不是只写家室琐事,他也论道议政的较为严肃之作,但他最擅长、影响最大的还是像《项脊轩志》这类的文章。

七、拓展阅读,分发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学生自读交流。

问题:

①写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情问题

②哪些细节特别感动你

八、朗读《项脊轩志》回忆亡妻一节,体会本文平淡中见真情的写作特色。

九、布置作业。

《项脊轩志》优秀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通过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真挚感情的特色。

2.掌握归有光的“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以清淡朴素之笔来抒情的风格。

3.文言文常规知识积累。

二.教学重点:

1.文言知识。

2.散文风格的理解。

3.写景叙事和抒情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

散文风格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拔。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1、归有光的散文风格理解。

2、课文第一部分(正文)串讲、分析。

(一)文学及文体知识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昆山人,归有光一生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师承“唐宋派”,反对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对清代我国古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响很大,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的散文善于抒情,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有人称赞他的文章是“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文字委婉悽恻,这一特点在《先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及本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著作辑为《震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1篇借记物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处,“项脊轩”是作者的书斋名,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熟读“自读提示”,了解本文所学要点:

1、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常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2、全文共分两部分:正文和补记。

3、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体会和理解。

(三)熟读课文,正音正字:

葺 楯 垣 偃 迨 阖 笏 爨 殆 扃牖

(四)课文第一部分分析:

1.第一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讲。

②总结: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侧重写景,表达作者对“轩”的热爱。

2.第二节理解

本节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明确抒情基调“喜”和“悲”,统领下文。

3.第三节串译讲析。

①指生朗读和串译。

②分析: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提示:写了两层。第一层写诸父分炊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揭示“悲”的表象。

第二层叙述母亲和祖母的逸事,作者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怀念中,隐含着由于时光易逝、怀才不遇,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总结: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和家人间的逸事。

第二课时

要点:1、课文第二部分讲析。

2、课文总结及练习。

(一)续“第一部分分析”:

1、有关内容复习。

2、第四节分析归纳——再写“轩”的变迁和逸事,叙写了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轩”屡次遭火未焚的事,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二)第二部分分析:

这一部分是过了若干年后的补记,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的感情。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附记究竟作于何时呢?

归有光一生两次丧妻,凡三娶,23岁时与原配魏氏孺人结婚,29 岁魏氏卒,39岁中举,徙居嘉定授徒讲学,不再回故里,也就不再见到项脊轩,从中可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18岁那年写的,31岁时复修阁子,而附记从其内容看,是他尚未迁居,即35岁前所补作,所以,附记当是作者三十四五岁时所作,它距正文的写作时间约为十六七年,文中“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加起来共十三年的说法不太正确。

(三)全文总结。

1.写作上的两个特色: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2.写景、叙事和抒情(悲和喜)完美结合。

(四)课后练习

1.课文后“思考和练习”。

2.《高中语文练习与测试》、《学习指导用书》中的有关练习。

《项脊轩志》教案4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一首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在诗人眼里看来,燕子,鸥鸟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真是村居乐事。(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事6儿女之乐,怎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但从结句来看,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

看来,古人抒怀,“善假于物”也,借托于景、事、物、人等。

今天要学的课文很有生活气息,是1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板书:《项脊轩志》)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一个谜面:衣锦还乡)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

四。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shenlu)栏楯(shun)兀(wu)坐修葺(qi)

b斑驳(bo)异爨(cuan)老妪(yu)汝姊(zi)

c阖(he)门长号(hao)偃(yan)仰婢(bi)女

d扃牖(jiongyou)呱呱(gu)门扉(fei)象笏(hu)2、断句练习日过午/已昏鸡/栖于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然/自后/余多在外

五、诵读品味

1、教师范读1、2段

2、一名学生朗读3、4段,齐读5、6段。

要求: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六、分段译读课文

活用词:雨泽下注乳二世

古今异义词:比去,以手阖门或凭几学书已为墙

通假字:而母立于兹一词多义:然得凡而若汝乃

七、理清结构

线索:项脊轩的变迁的感概,作者的悲喜情感。

讨论:喜什么?悲什么?以那种情感基调为主?

文章主旨: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如何表现?具体分析。

喜:祖传老屋睁旧若新环境宜人装满甜蜜

找出句子说明分析:修葺后,房子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景象,富有诗意——有竹有兰,月白风清,桂影姗姗。——静的境界(从动态中显示静境,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静化了。)

进一步提问:那么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明确: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判断往来的行人。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现纸上。这里既写了人,又写了环境,环境和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和谐!(朗读并背诵)借景抒情平凡之景

第二教时

一、检查导入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5:借书满架

二、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

明确:不可能。

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

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

这能否从文中找出?

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

三、1:这样一个大家庭,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故?

明确:分崩离析,连小轩也凡四遭火。

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渲染衰败的景象?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里,作者抓住了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就将大家庭颓败破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

板书:生活细节(投影:细节描写),这是我们这堂课的学习重点。

四、1:好端端一个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变故,作者满含怎样的感情?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板书:悲

3:他的悲哀仅仅是由于家道中落吗?

否。他又追忆起了逝去的亲人――母亲、祖母、妻子。

五、作者回忆母亲、祖母、妻子,同样也是选取日常生活中一些平淡的事,通过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他深挚的感情。

1:自由朗读“家有老妪”,……“令人长号不自禁”

2:这些细节描写,你最欣赏哪一处?

母亲

a.“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

b.借老妪之口说出“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出来。

c.娘以指扣门扉曰

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d.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

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祖母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

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

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

c:以手阖门——不打扰

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他日,汝当用之”——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

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平平常常的几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疼爱关心殷切期望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

投影一一朗读3个句子,体会

六、1:(对照投影)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作者在回忆亡妻时,有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悲痛呢?

一一没有

2:朗读余“既为此志”这节,

3:提问:

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2

手把手学写字

4: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

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5: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

配乐朗读

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

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可以提示:联系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描写一一如《红楼梦》中“宝玉哭灵”)

6:有感情朗读末节

七、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

否,起反衬作用

八、文题《项脊轩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事、景都与轩有关,作者的或喜或悲之情也来自于轩,清代梅曾亮言:“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九、总结

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1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

十、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以“平平淡淡总是真”作结。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