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优质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高中教案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第一篇】
高中历史特色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安徽省太和中学历史组
邮编:236600
电话:***
0558----8611950
张祖良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整体设计本课概述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革命的完成。第二,议会权力的确立。“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逐渐扩大。《权利法案》的颁布,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第三,责任制内阁。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思路设计
●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由于所讲内容概念性较强而且较抽象的特点,主要采用概要讲述法和问题探究方式进行。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学会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重点阐述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 ●难点突破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诸如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等基础知识。
2、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议会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方法。
2、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现象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发展、完善的过程。
3、汲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教学设计
问题导入
古代罗马法是如何形成的?它有那些作用和影响?
提示:习惯法(起源)——十二铜表法(发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完成)。
影响:维系统治;保护私有财产;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的基础;是反对封建制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武器。推进新课
前面我们刚跟大家复习了古代罗马法,在古代罗马法的影响当中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对欧美国家的影响。那对欧美国家的影响到底体现在哪儿呢?它又是如何帮助欧美国家反对封建制度,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由罗马帝国转向欧美大陆。讲授新课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光荣革命
1、背景:
1)经济: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2)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要求限制王权
3)政治: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合作探究结合课本以及历史纵横思考英国此时在政治和经济上有没有矛盾?如果有,是什么矛盾?如何解决呢?
提示:有,腐朽的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矛盾不可调和,用革命方式解决。
2、过程:
1640年(爆发)——共和国——查里二世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完成)
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因为它实现了资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愿望。
合作探究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具有持久性、反复性、曲折性的特点。
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1、《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时间、机构:1689年
议会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上的学思之窗总结《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提示:《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约束国王的作为。它一方面从立法权、司法权、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2)内容:①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
②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3)作用:①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的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其制约。
②议会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③议会的权力超过国王权力,君主立宪制确立。
合作探究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请问这句话说明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革命前议会为国王服务,因为国王的权力大于议会。革命后国王为议会服务,因为议会的权力大于国王。
2、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 设置情景同学们,你们班的班委是怎样产生的?(生:直接投票民主选举)那么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和学生会各部部长呢,也是全校同学直接参加投票民主选举吗?(生:不是,而是班上派代表参加选举),那么,大到校长、市长、省长的选举及国家大事的讨论,同学们也可以直接参与投票民主选举、讨论吗?(生:不,也是派代表参加)
这种间接民主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即“代议制”。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代议制的一种。(1)形成①含义: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②特点:集体统治。
③作用:①防止专制独裁;②避免暴力冲突(2)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内阁的出现
光荣革命后,出现由国王主持的内阁会议。18世纪初,内阁不是法定的组织,1721年英国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内阁的组成:
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3、运行机制
①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②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对议会负责。设置问题首相是如何当选的?有哪些权力? ③产生:多数党的领袖被任命为首相 ④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⑤首相有权提名内阁大臣,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⑥首相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实际上掌握国家大权
4、主要影响(结果)
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合作探究通过本课的学习,请你具体分析英国国王的权力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光荣革命”之前,英国实行君主专制,英王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光荣革命”之后,议会的权力超过王权。责任内阁形成之后,国王的行政权转交给内阁首相。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课堂小结
可以让学生来归纳本课内容的重点,并当堂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由师生共同解答。本课主要内容是:1688年英国经过“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行为,逐渐形成了政党政治为基础的议会责任内阁制。议会是立法机关,内阁由议会产生,而且必须对议会负责。“内阁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议会君主制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以君主立宪制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板书设计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光荣革命
1、背景:
2、过程:
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1、《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内阁的出现:
2、内阁的组成:
3、运行机制:
4、主要影响(结果):
习题解答
本课测评
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题关键:理解君主立宪制的概念,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思路引领:对权利法案的有关内容概括。从政治民主化建设,国家的地位及对世界的影响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提示:特点:英王是国家元首,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英国的象征。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作用: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的民主化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对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学习延伸
谈谈你对今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看法? 解题关键:现代社会中的英王的权力。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结合本节知识,概括英王的权力。
答案提示:英王临朝不理政,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英王是国家元首,在外交是代表英国,是国家的人格化,成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英王是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设计【第二篇】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设计
篇1:高中政治乐高教育教学设计
篇2:高中政治教案设计
高中政治教案设计
made by:__挽__歌__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第一册,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1.商品的含义;2.货币的本质; 3.货币的基本职能。理解: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五种职能的区别;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内涵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材料入手,使学生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对货币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市场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难点:区分货币的五种职能。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是商品?湖中的水是商品吗?如果我把湖中的水经过处理和加工装在瓶子里,这瓶水是商品吗?如果我把这瓶水卖给别人,这瓶水是商品吗?
(二)探究新知
教师归纳:商品的概念,引出商品的两个价值 讲故事:教材上19世纪初,某山村的故事。引出一般等价物的概念,进而引出货币的概念。
教师讲解: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及三种其他职能。举书上例子,区分五种职能。介绍流通所需货币量公式。
实物讲解:拿出一张钱,我们平时花的钱并不是贵金属,而是纸币。讲解纸币的概念及特点。
(三)分组讨论
讨论题:纸币发行量越大越好
要求:讨论中要明确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阐明理由。
教师总结:对学生中有典型意义的发言进行点评。讲解纸币发行量对经济的影响,介绍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举生活中的例子:有些人买东西直接付款,有些人刷卡。从结算方式的不同引出信用工具。介绍信用工具的分类和概念。
简要介绍:由于各个国家货币不同,同外国商人做生意,出国旅 游、购物,需要使用外汇。介绍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提问书上问题:2008年4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升了还是降了。介绍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内涵和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小明暑假在超市当促销员,促销单价为10元的食品,工作一周超市发给小明工资400元,为了奖励自己,小明用工资购买了标价为100元的手表。这个案例体现了货币的哪些职能?
六、板书设计
???含义商品?货币的本质 ??基本属性
篇3:高中政治课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第三篇】
高中美术优秀教案范例
篇1:高中美术教学设计精选
高中美术 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介绍自己,同时打出幻灯片播放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进入状态。
二、导入新课:(3分钟)
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有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品味更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更好。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些美术作品,并且学会欣赏,学会品味。
三、认定目标:
出示课题:《充分领悟视觉艺术语言之美——美术欣赏导言》
四、导学达标:
引入
提问:大家都已经是高中的学生了,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阅历,那么关于美术作品你知道多少呢?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优秀的中外美术作品。(最好可以介绍作品相关的背景)
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欣赏几幅优秀的国内外优秀美术作品,初步了解艺术语言,体会艺术作品的内涵。展示『韩熙载夜宴图』顾中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由于当时江南战争较少,有比较优越的自然与生产条件,官僚士大夫的生活奢侈糜烂,大多蓄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据史书记载,韩熙载家即有歌伎40余人。韩熙载有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但他眼见南唐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即派画院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目识心记,回来后画成这幅夜宴图。画家通过目识心记,绘成了这幅人物众多、场面极大,重彩敷色的《夜宴图》。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官居中书舍人的韩熙载纵情声色,欢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活脱绢上。以致在这幅巨作中,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虽一再重复出现,而面目始终保持统一,但性格突出,神情变化多端。《夜宴图》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夜宴图》全卷以手卷形式,一共用五个场景--琵琶独奏、六么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描绘了整个夜宴的活动内容。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画家把韩熙载这位有才华、善文章,在士大夫和道教、释教中很有影响,李后主有意加以倚重的大臣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然,韩熙载之所以能够纵情声色,也是和南唐李氏王朝行将覆灭的政治形势分不开的。
展示『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意大利)
收藏:意大利米兰圣马利亚修道院
展示『梦』毕加索(西班牙)
《梦》,毕加索,1997年,4840万美元。全球十大最昂贵名画之一
排名第一的是毕加索的油画《拿烟斗的男孩》以1亿416万美元的天价售出,一举刷新绘画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画。
1927年,47岁的毕加索与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少女便一直成为毕加索绘画和雕刻的模特儿。又过17年,64岁的毕加索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对我来说,今天是你17岁生日,虽然你已度过了两倍的岁月。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梦》这幅画作于1932年,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
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刘开渠(中国)
在北京市**广场中心。1949年 9月30日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为纪念在人 民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和民主运动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建立纪念碑。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和全体出席政协会 议的代表参加了奠基典礼。1952年 8月动土兴建,1958 年 4月落成,5月1日揭幕。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通高米,用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 砌成。碑基面积3000余平方米。台座 2层,下层呈海棠 形,东西宽米,南北长米。上层为方形,四 周以汉白玉栏杆环绕,四面设台阶。台座上为两层须弥 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处四面镶嵌着 8块巨大的汉白玉 浮雕,分别以“虎门禁烟”、“金田起义”、“武昌起 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 长江”浮雕的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 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每幅浮雕高 2米,宽 2~米,总长米,雕刻着180个人物形象。上层 小须弥座四周镌刻牡丹、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碑身高大,正面碑心为一整块大石,长米,宽米,厚 1米,重达70吨,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 朽”8个鎏金大字。背面由7块大石组成的碑心,镌刻周 恩来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 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 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 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 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两侧用五星、松柏和 旗帜组成浮雕花环图案。碑首为庑殿顶式。整座纪念碑 雄伟壮观,庄严肃穆。
小结:今天通过几幅世界优秀的艺术作品,有绘画作品,也有建筑作品,有国外的作品,也有中国的作品。我们了解了作品的背景和一些它的一些其他故事。当然优秀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观点来进行选择理解感受艺术作品的内涵;体会艺术家独特的创意和艺术成就。
布置作业: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宝藏“敦煌”,给大家一个小任务。大家课后一起去搜集关于敦煌的作品和历史,或者是一些关于作品背后的故事。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搜集这方面的材料。
篇2:高中美术教学设计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中国古代人物画》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人物画》
课时: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出现;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日常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鉴赏法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理解人物画形成与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人物内心世界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也是重点。
教学难点:以点带面,通过本课《韩熙载夜宴图》的欣赏作为切入点,掌握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教学法及教具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忆以前一些宗教美术作品,比如:金字塔、神庙建筑、石窟雕塑造像、敦煌艺术等,引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因素逐渐减弱,艺术家开始把他们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美术也自然的从表现宗教性题材转而描绘日常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比较真实地记录各种生活现象,从而引出人物画的产生。
顾恺之《女史箴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昉《簪花仕女图》
二、欣赏《韩熙载夜宴图》,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传神。
五代画家顾闳中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慢速播放长卷,并配文字介绍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1、顾闳中南唐画家,善画人物,据记载,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韩熙载家中,窥视其夜宴情景,凭现场目识心记,创作了此画。2、韩熙载,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贵族,避难来到南唐,初有恢复中原宏图大志,但李煜对他猜忌,他为免遭不测便沉缅于声色之中,以放荡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3、再把《韩熙载夜宴图》分成五个独立画面。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每个画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乐。(1)第一段听乐(映示画面):作者紧抓一个“听”字,把握不同听众的情绪反应,不论转身注视着弹琵琶歌伎的宾客,还是半掩在屏风后面探头倾听的女子,都统一到听乐这个中心,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迷人的音乐陶醉。
描写达到极其传神的境界。
(2)第二段观舞(映示画面):画面局部放大韩熙载为助兴站起亲自击鼓,舞伎翩翩起舞,众人也站立,击掌,打板,合着节拍。提示:韩熙载虽击鼓助兴,但脸上没有笑意,流露出闷闷不乐。提问学生为什么。另外画面放大映示,后排
穿黄色袈裟的德明和尚,处在观舞宾客中,并不正视舞女,而是眼看击鼓的韩熙载,人物表情内心活动,画得很出色。
(3)第三段歇息:夜宴中休息的场面,此段情节轻松,使《夜宴图》有张有弛,富有节奏变化,是整个宴会情节上的一个间歇。(4)、第四段清吹:描写韩熙载欣赏乐伎演奏的场面,休息后的韩熙载更换了衣服,袒胸露腹,盘腿而坐,右手挥扇欣赏管乐。故作不拘小节,疏狂自放的姿态。五个乐伎虽并排一起吹奏,但表情姿态不同,有合有分,丝毫没有呆板之感,使人仿佛听到高亢丰富的管乐和声。画家用的线描,有粗细、轻重、疾缓之分,充分显示了衣衫的质感。五个乐伎服装主色调是浅色,由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画的极其工细。
(5)、第五段散宴:这段收尾用一对男女隔着屏风对话的情节,自然过渡到最后一段送别(映示对话图)韩熙载的其它宾客都在与歌舞伎调笑言欢(映示画面并放大)唯独韩熙载一人在独立深思,挥手与客人道别,为什么?
提示:联系前四段的形象,反映了他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下,强颜欢笑的矛盾心理和内心苦闷。
4、最后再次用录像配乐形式完整放映一遍长卷图,加深体会《韩熙载夜宴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没色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作品欣赏:
1.《虢国夫人游春图》2.《捣练图》3.《簮花仕女图》4.观后交流,讨论,请学生根据《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判断谁是虢国夫人?
四、全课总结:
1.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形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
(采用分段式构图方法,画面动静结合、疏密得当;造型工整、色彩华丽;特别注重人物神情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达到“形神兼备”的至高境界
采用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场面宏大、组织有序,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细节表现引人入胜。)
五、知识拓展,加深巩固(民族自豪感)
当我们的画家在画《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表现人间生活的时候,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
他们正受封建神学思想的统治,在画基督,在画圣母玛利亚,直到元末明初欧洲开始文艺复兴,欧洲的画家才开始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篇3:高中美术教案范文
高中美术教案范文《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一、课时结构:1课时
二、教学目的:本课是有关美术欣赏基础知识教学的第2课,是关于美术作品创作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即艺术形象问题的基本知识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 1.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2.使学生了解和明确美术形象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3.初步知道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映。
难点:创造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属性。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演示课题)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成分,是艺术作品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艺术形象,就难以形成艺术作品。那么,美术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2、通过寻找不同种类艺术形象的特点,体会美术形象的特征。我们把几种不同的艺术作品作一个比较(演示不同艺术作品:诗《静夜思)》、曲《春江花月夜》、画《星夜》)师:我们欣赏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它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了同一个艺术形象 ——月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三种艺术形式在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演示文字)文学作品、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在塑造月亮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文学艺术作品用语言文字塑造了月亮形象。从床前的月光.到天上的月亮,用语言表达了人们的思乡之情。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触动人们的心灵感觉活动,使人们以艺术虚构的方式,想象、感受月亮形象的美感和存在。(演示文字)文学作品艺术形象是语言形象、时间形象、动态形象、想象形象。生:音乐艺术作品用声音、节奏、旋律等塑造了月亮形象。委婉的乐曲,描绘出夕阳落江面,圆月上东山的淡雅美丽景色。音乐艺术作品通过音响.节奏.速度、强弱等的表现,触动人们的听觉感官,使人们以艺术联想的方式体会、理解月亮形象的审美内涵。(演示文字)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听觉形象、时间形象、动态形象、音响形象。生:绘画艺术作品用造型:色彩等塑造了月亮形象。明亮的月亮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一种真实的空间的美感享受。绘画艺术作品通过形体、构图、色彩、明暗等的塑造,触动人们的视觉感官,使人以直接感受的方式,看到具体动人的月亮形象。(演示文字)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空间形象、静态形象、造型形象。(演示文字)通过以上的对比,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给我们的直接感受是什么呢?(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自己体味“美术形象。的基本特征)生:看得见,听不见.有形象.有色彩,鲜明具体,静止不动,占有空间,表现事物的瞬间形态。师:美术形象足以空间存在的 形式.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我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从而引发审美感受。(演示文字)美术形象是以空间的静态的造型形式,欣赏者直观感受的视觉艺术形象。(加深对美术形象基本使特征的认识。)
3、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从中品味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演示《击鼓说唱俑》、《生与死》、《灵鹫》)请同学们简单的谈谈对几张作品形象的 感受。生:《击鼓说唱俑》以雕塑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说唱艺人的形象。他的表情、动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油画《死与生》用色彩表现了生命的主题,死与生有密切的关系,画面上,它们是一个整体。《灵鹫》表现的是动物形象,用高大的山石村托了灵鹫的姿态,(演示文字)美术形象,即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强化概念)
4、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象的本质性特征。美术形象是静止的空间形象,决定了美术形象是瞬间形象,不能够表现事物的全过程。而瞬间形象必须能够抓住事 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必须表现典型形象。例如:我们要表现“跳高”这一主题,从助跑、起跳到跃竿、落地,要表现瞬间,哪个环节更具有典型性呢? 生:跃竿师:显然跃竿动作最典型地表现了跳高运动。(演示文字)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典型形象的? 具有一定深度的美术作品,艺术家是怎样表现典型形象的呢?如罗丹的《思想者》.同学们还已得他的形象吗?请到前面做一下他的动作。(活跃课堂气氛,体会艺术家的构思。)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演示《思想者》)罗丹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动作形象表现《思想者》呢?为什么不用老人、儿童、女人形象? 生:成年男人更能体现《思想者)的内在魅力,更具有思想深度。罗丹借助人体动态、神情这些表象,去表达某种内在的思想、感情,给观者以启迪。这种形象是深思熟虑的典型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高超的造型能力。《思想者》用鲜明而生动的性面貌,体现出普遍的共性特征,这就是艺术典型,而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第四篇】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1: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
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
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要精心制作课件、教具,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资料和各种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
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
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
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
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5.评审以1周为周期,各单位力争周五完成推荐,下周一上午务必申报完毕。
6.市教研室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组织评选,适时公示结果。8.申报的教案应采用电子稿形式,发到指定邮箱。
附件:1.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2.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样案)
附件1: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现代文新授课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目标的确定以中等学生知识水平为准,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点从思路梳理、整体感知、关键语段、艺术特点等方面设计探究性问题。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自学。
要特别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加强对文本的诵读,初探文意,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完成三个基本任务: ⑴语感生成: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⑵情感萌发:在朗读中体会作品及作者的情感。
⑶思想积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适当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延伸阅读或升华主题的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针对重点难点,教师“精讲”。讲授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透彻到位,始终把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文本赏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参照高考阅读题命制题目,以延伸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检测能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生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学习目标要紧扣文本,尽量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但又要根据情况有所侧重,不宜面面俱到。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点从思路梳理、整体感知、关键语段、艺术特点等方面设计探究性问题。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自学。要特别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加强对文本的诵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文本翻译的问题。必要时可以把译文发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在对照注视互相探讨后,再
篇2: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篇1: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图片已关闭显示,图片已关闭显示,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图片已关闭显示,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图片已关闭显示,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文,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二)课堂总结图片已关闭显示,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三)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图片已关闭显示,教学反思(略)
高中篇
图片已关闭显示,图片已关闭显示,图片已关闭显示,图片已关闭显示,篇2: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比较教学事半功倍
——关于《边城(节选)》教学的思考
德兴铜矿中学唐宝元
案例背景:本文是对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艺术的思考,认为教学艺术不是孤立的教授一节课,而应着眼语文教学的系统,把每一节课都放到语文教学的大系统中,根据课文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去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关键词: 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教学系统
案例描述:在进行《边城(节选)》的教学讲授时,我又像以往那样在大事渲染了边城中的人物美、人性美、环境美和风俗美之后,正认为将大功告成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美的桃花源竟然会以悲剧结尾啊?”我也一时猝不及防,被问倒了。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地对学生们说:“这个问题还有待老师进一步思考。”
回到办公室,我不禁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之中:是啊,在教学《边城(节选)》时,不光是学生对作品的主旨难以把握,就连身为教师的我也总觉得难以讲清,为什么如此美丽的沅江、善良的人们、淳朴的风情,还会以悲剧结尾?那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处景和每一丝情都如此的纤尘不染,几近是想象中的桃花源,可是结局却那么的凄冷甚至苦涩。作家沈从文究竟想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
这个问题,一直处在纠结之中,没有得到非常合理的解释。
案例分析:直到讲授《祝福》时,我眼前一亮,把这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就可以发现它们尽管各自代表了两类不同的文化的不同思考与选择,并寄寓了不同的审美理想,但最终走到了一起,真可谓殊途同归,它们都是悲剧。
鲁迅通过对祥林嫂的一生充满血泪耻辱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对不合理社会的彻底否定,对封建文化的无情批判。似乎在鲁镇,在祥林嫂的周围没有一个好人!从鲁四老爷到一个短工,哪怕是那个微带怜悯之心的“我”也是懦弱怕事之人。这对学生来说都好理解,因为封建社会的没落,尤其是中国现代文人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腐朽与没落在历史资料中早有详尽的描述。那么,沈从文为什么却要写出与同时代相去甚远的化外世界呢?
在翻阅对比比较他们的背景资料中,我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推测:鲁迅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对人性灵魂的拷问,全是从医生的角度来看的。所以,他的作品多是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物。而沈从文虽然从小历尽苦难,可是他的故乡,他的童年,他在湘西凤凰度过的童年在丑陋的大都市中越发显得清纯和美丽。因此,他的作品多是淳朴的小镇,清新的形象,看不出丑恶和残忍。
沈从文试图用自己的慧眼去寻找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然而,牧歌式的诗意描绘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无奈:人们淳朴健康的人性中潜藏着几千年来民族的心灵的痼疾,即信天命的迷信思想,人与人之间仿佛于冥冥之中因果报应地由猜疑酿成悲剧。试想,这种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
自己的命运,一代一代重复着悲凉人生的农耕文明以及所伴生的道德价值还有什么重建的必要?
在这番比较之后,我对《边城(节选)》的教学有了新的教学思路。于是,我对我原有的教案作了如下调整。教学目标除了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沈从文所要传达的美的背后那深沉的悲。
教学过程除了介绍沈从文还加入简介鲁迅,让同时代的他们放在一起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他们不同的美学风格,不同的思考与选择。在复述了边城情节之后,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的小说结构之后,加入一些比较探究的问题:1、《边城(节选)》与《祝福》人物之比较:翠翠、爷爷都是作者人性美的理想化身。祥林嫂是被生活折磨而麻木空虚的被吃者,鲁镇中的各色吃人者。2、《边城(节选)》与《祝福》环境之比较:边城所展示出的乡村风俗自然美。一个充满了新年祝福气息实则却冷漠无比的鲁镇。3、《边城(节选)》与《祝福》结局之比较:美丽清纯的翠翠永远地守候着那个未知的未来,结局凄清悲惋。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孤寂地在新年的祝福中死去。哪怕是在牧歌式的化外之境中也终难逃离现实的网罗。
最后引出,化外之境的梦幻与遥远和现实的无奈与悲凉的主旨。
通过比较教学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课文内容进行相互比照,以突显各自或其一的特质,比较是把一些事物的个性属性加以分析整理,然后在头脑中确定事物的异同的思维过程。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同样,课堂上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掌握知识,不公可以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的混淆和断层现象,帮助他们了解知识间的层次性和联系性,而且对训练学生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结构合理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相加总和。如果,我们把有某种联系的课文内容合理有机地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定然能完成新课程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我想身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满足于孤立地教授一节节语文课,而应把这些课放在整个语文的教学系统中,进行一些比较对照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篇3:高中语文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
图片已关闭显示,1 2
图片已关闭显示,3
图片已关闭显示,4
图片已关闭显示,5
图片已关闭显示,篇4:国培计划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及范例)
要求:
1.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注意事项: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图片已关闭显示,教学设计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图片已关闭显示,1 2
图片已关闭显示,3
图片已关闭显示,4
图片已关闭显示,5
图片已关闭显示,篇5: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胸有丘壑自成章
——一节公开课后的思考
新河中学王建华
内容简介:本文从一节公开课的偶然事件引发对教学艺术的思考,认为教学艺术不 是用备好的教案去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环节,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的选择教学方法 和重组教学环节。同时结合特级教师的一节课作了一些思考,觉得真正的教学艺术不是 孤立的看一节课,而应着眼语文教学的系统,把每一节课都放到语文教学的大系统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反映去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关键词:公开课学生实际 教学艺术特级教师教学系统
作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学校每年都要面向全市举办“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我参 与了2006年的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上《项脊轩志》这篇课文。这是一次引发我很多思 考的一次开课。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本文 的关键句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 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个问题是,围绕“悲”“喜”二字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 通过这些叙写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这是对文章的具体感知,需要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叙述中所隐藏的深情。随之而 来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悲和喜的?这是从理性层面的思考,从而了解作 者的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我用两幅对联概括:“事细而情深,文短而 意长”“,景不必奇谲瑰丽唯幽静能怡性,事无须惊心动魄是真情才动人”。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悲”、“喜”两种情感在文章中的统一?这是对文章主题和内在结构的把握,也是对作者深层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市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较快的 解决,很快的找到关键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过渡句,承上 启下;点明了写作《项脊轩志》的原因。对第二问题,我预先的概括是:怡然读书之乐,家道中落之伤,慈母早逝之哀,辜负祖母之悲,怀念亡妻之痛。我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让学生回答。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早做好对学生点拨的准备。因为在另一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总不能中的,特别是对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更未能理解 到位。所以我在上公开课时心理上也对学生作了定位,并设计了很多的小问题准备用来 引导。如“喜”部分:为什么修葺项脊轩?为什么不另起书房?你觉得那些地方能够表 达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亲是怎样的人?回忆祖母侧重写了什么?回忆母亲用“泣”,回忆祖母用“长号”,而对妻子却没有直接的词语表现感情,这是为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引导阅读课文,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然后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概括得相当到位:“重修项脊轩的读书之乐,回忆母亲时光流逝之悲,回忆祖母功名难就之悲,回忆妻子英年早逝之悲。”当时他的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一片惊呼,我也很感突然,虽然和我原来的概括比较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来设计的所谓引导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马上改变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喜’和‘悲’?”在随后的阅读和品味的教学过程虽然尚算顺利,但自己也发觉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应有的重复,使得其中的一个练笔环节(围绕一个“情”字,概括《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时间的紧张不得不舍弃。
课后,和几位同学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大家对我上课时注重文本,侧重语言品味的教学持肯定意见,但我总觉若有所失。其间也谈到一位特级教师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课的事,说他那节课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体现特级教师的水平。有一位甚至开玩笑:“特级教师的课不过如此,还不如小曾老师的课呢。”另有一位说可能特级教师不了解那所学校学生的情况。这句话让我刚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一切的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精致甚至常态。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了,才能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怎样算是备好了教材?我觉得一是对教材烂
篇3: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2教学设计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导引
二、导入课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三、词语
蓊蓊郁郁 踱 脉脉 风致 斑驳 丰姿 大意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 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
出家门 走小路 观荷塘 观四周 回家门(1)(2~3)(4~6)(7~10)
四、讲读第一部分 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板书
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2、第2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概述了周围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3段点拨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板书 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路 感受:自由——(苦闷)
小结:写作者夜赏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4、5段。
第2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段
指名同学朗读第4段,并画出本节的比喻句。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象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板书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像闪电(快)
荷波 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二)讲解第5段
指名同学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侧面)黑影、倩影(三)讲读第6段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段。
这一段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
蝉鸣、蛙叫
(四)总结:第2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二、作业
1、背诵课文第4、5段。
2、理解文章运用的“通感”修辞手法。
第3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 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
本文的语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体现。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博喻
a典型材料: 第4段的“荷花”分别用“明珠”、“星星”、“美人”3个喻体来比喻。(“明珠”言色彩,荷花在月光下白而发亮,又因为“零星地点缀着”,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星星”言分布,写荷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现,与今夜“不能朗照”的“碧天里的星星”何其相似;“美人”言神态,因荷花是“袅娜”、“羞涩”且白而亮的,其神态色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荷花之美。)
b强化材料:民歌:“你的眉儿细又长,好象树梢的弯月亮;你的眼睛明又亮,好象秋
波一个样;你的脸儿红又圆,好象苹果到了秋天”。(多本多喻,是连喻)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即感觉的转移。
通感定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
a典型材料:第4段把“清香”喻为“歌声”;“清香”为嗅觉,“歌声”是听觉感知,用一种感觉去写另一感觉。
b强化材料:心理学“联觉”。“香”为“缕缕”“清”香,“歌声”为“远处高楼上”“渺茫”之音,似有若无、时断时续、缥缈不定是其共同点。c延伸材料:钱钟书《围城》:“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他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的柔软操。”
三是叠字的运用。
叠字定义: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又叫叠音。
格式: abab、aabb、abb、aab、aa
作用: 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深入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
a典型材料:第4段“田田”。a用典,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b从“弥望”的词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看,“田田”当为荷叶分布之广、之密,但若换成“密密”则显得拥挤、厚重,而“田田”发an韵,清脆响亮而舒适。
b强化材料:第4段的其他8 处叠词;有名词“星星”,形容词“亭亭的”等,副词“密密地”。c延伸材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动作的延续性;“冷清”,寻觅时的环境和心情;“凄惨戚”专言心情之愁。
四、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2、散文的一般鉴赏。
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下一篇:《滕王阁序》教案【优推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