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
乘法分配律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的新的运算定律,在算术理论中又叫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由于它不同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单一的运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抽象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对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记得更牢?我想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要比灌输得来的记得更牢。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有坡度的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乘法分配律,从而自己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我是这样设计:
一、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8人负责挖坑和种树,4人负责抬水和浇树。重组教材,改变每组的人数,由(4+2)个25,变为(8+6)个25更能凸显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后带来的方便,也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打下伏笔和基础。并且把“挖坑、种树”“抬水、浇树”更改为“挖坑和种树”“抬水和浇树”减少了文字对学生理解带来的困难。
通过引入解决问题让学生得到两个算式。先捉其意义,再突显其表现的形式。
如(4+2)×25其意义就是6个25与4×25+2×25所表示的也是4个25再加2个25也就是6个25,它们的表示意义一样。因此得数也一样故成等量关系。然后观察它们之们的形式变化特点,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再捉住因数的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
借助对同一实际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这是生活中遇到过的,学生能够理解两个算式表达的意思,也能顺利地解决两个算式相等的问题。
二、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历规律探索形成过程。对于探索简洁分配律的过程价值,丝毫不低于知识的掌握价值。既然是“规律定律”,就是让学生亲历规律形成的科学过程设计中,不着痕迹的让学生不断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在探索、归纳过程中,渗透着从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相对于乘法运算中的其他规律而言,乘法分配律的结构是最复杂的,等式变形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开放引入的情境,一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人负责,人负责。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学生主动去设计、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开放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当然,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还需做到更式形结合解释,那就更有利于模型的建立。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是必要的,所以老师们一定也要好好地去对待。不断的反思,才可以促进不断的进步。以上面的文章,希望与各位同行们共同进步。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4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能够帮助到您,是差异网最开心的事情。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五大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
成功之处:
1.本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用课本上的主题图,而是选取学生熟悉的买校服情境:这学期学校要换新校服。上衣每件28元,裤子每条12元。我们班共需缴校服费多少元?学生独立思考,同位交流,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28+12)×44=28×44+12×44。
2.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在总结乘法分配律时没有把结构说的很透彻,导致学生出现在练习时有一个同学在同步学习的练习题中把连乘算成乘法分配律。
2.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导致学生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应用。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
1、在思考如何设计《乘法分配律练习课》之前,我收集了一些本校四年级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2、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理解算式的意义,仅仅停留在题目表面,先找相同因数,再套用公式,不能按照算理正确地思考简算过程。所以我认为,这节练习课应该从最朴素的算理——乘法的意义出发,抓住问题本质,才能对症下药。教学中我通过两个判断练习,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理解乘法分配律,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样的设计教学效果比较合理科学的,学生在进行简算时已经有了检查的意识。而不再是盲目地套用格式。
3、通过将乘法分配律常见题型进行归类,不同题型采用了不同的小妙招来解决,题目形式变化,解决→←方法也不同,但只要符合“几个几加上几个几”的意义,紧扣每一步都相等,就能够借助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学生对这4个简算小妙招比较感兴趣,从练习反馈来看学习效果比较好。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比较好。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计算大长方形的面积时,课件上呈现的数字要把单位带上,如果时间允许,最好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集中练习的时间。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图植树问题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中,通过这次植树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重点是理解算式的意义,我们在引导中进行总结(4+2)个25的和也可以写为25分别乘以4和2,再把他们的。积相加的形式,接着让同学们再次深化理解自己尝试写出几个类似的算式,由于是网上教学,没办法直接展示学生的算式,于是我在大屏幕上写出几个算式,让同学们来说一说他们的观察到的算式,从而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进而通过计算,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简便。
这节课的不足:
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练习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做题时会错误的把中间的+抄写成×,导致错误。这说明学生没有完全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进行区分,还需要再次进行强调。
这节课上对学生的主题地位有所忽视。虽然是网课教学,没办法与学生共同在一间教室,没办法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但是顾虑到时间的限制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的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减少授课容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上一篇:要下雨了教学反思【汇编4篇】
下一篇:幼儿园教育感悟或反思(汇总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