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精选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则运算教学反思【第一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法则;法则教学;数学阅读能力
法则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法则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它揭示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进行运算、推断和判断的依据与基础。法则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关键。数学阅读理解,是近几年新提出的数学概念,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来理解和领悟数学文化、掌握数学方法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法则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分析、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深化法则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思考:
一、深入理解法则,夯实阅读基础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各个法则,都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反复实验探究得来的结论,其语言叙述十分严谨。在法则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阅读和理解法则中的每一个字词,能够清晰区分字词句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符号、数学图表、数学图形来理解法则中的深层含义。同时,也要学会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法则,用实践检验真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法则的内涵、外延、适用条件与范围等。
例如,教学初中数学第七册中的“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当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数之和为0。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短短四句话,囊括了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所有规则和规律。要深入理解这一法则的含义,学生们必须学会阅读,通过阅读了解和理解每句话代表的运算意义和方法,然后,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转化过程中,会对法则中所涉及的数学符号、概念和数值等有了充分透彻的认知和了解,在脑海中形成了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图式模型。可见,法则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促进对法则的深度理解,而理解法则又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夯实数学阅读理解的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数学中的每一条法则都是对一类数学现象的总结,法则学习的过程给人感觉严谨而枯燥。不过,若能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结构特点,创设一些有关法则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过程变得趣味横生,学习就不再乏味。与此同时,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到数学法则的乐趣,对数学阅读也会产生兴趣,有利于促进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讲到“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时,单看文字表述是比较枯燥的,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些富有诱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法则、理解法则,并学会运用。可以在复习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已经如学过哪几种有理数运算?分为几个运算级别?回忆小学数学时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其中的运算顺序有何规律?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在一边回忆、一边总结的过程中,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然后,通过实际题目进行具体推导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使枯燥的计算法则多了一点生趣,学生们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三、优化法则思维,升华阅读感悟
法则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记忆法则、掌握规律、学会运算,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数学法则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多向思维能力的过程。有效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则的深入理解,而有效的法则教学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升华学生对数学科学的阅读感悟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法则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多方面训练和发展,增加其对数学材料的阅读感知与理解领悟能力。
其一,引导学生在学习运用法则中学会反问和质疑。反问为学生的思考开辟了新的渠道,让学生通过正向思考、逆向思考及多向思考,来总结、反思、验证数学课本中的各项法则,探究其中的奥妙。反问使得学生在阅读题目或数学材料时,会更加仔细慎微,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阅读能力都会得到同步提升。
其二,引导学生在学习运用法则中学会比较分析。比较可以让学生发现同类问题的相似之处,发现近似问题的异同点,发现不同问题的差别之处;比较分析也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则的内容及含义。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化法则教学,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水平及生活经验,采取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将法则教学与数学阅读理解有机融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也应有意识地拓宽知识面,发展数学阅读的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第二篇】
教学事例:到一年级数学组走走,听老师们说前一天有老师已经教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完课的老师反映学生对两类加法容易混淆,学生掌握得不好。于是我便和老师们一起分析: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空洞、抽象地告诉学生“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那怎样变教师的告诉为学生的体悟呢?对策:在主题图教学之后分四步走,帮助学生辨别两类题,休会“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第一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用计数器帮助对比、区分,如25+20,25+2,44+50,44+5,等等。第二步:只拨第一个加数,想加第二个加数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三步:计数器拿走,想象两数相加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四步: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均采用了这样的四步,先教的那位老师也用这四步进行了补救,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基本上没有错误。
新课程教材的使用使得教师们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问题解决的方法的多样化非常注重,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关注和研究,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循序渐进过程,比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
在小学阶段有大量的计算教学,如何由算理的直观上升到算法的抽象应该是计算教学中永远要研究的主题。从认识过程来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通常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即形成感觉、感知和表象的阶段,是对事物的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阶段,即对表象进行概括和抽象而形成概念的阶段。表象是感知的保存和再现,表象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在案例一和教学事例中我们都用到了表象思维,它促进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跨越与提升。
数学的抽象决定了数学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抽象能力,也决定了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从一道道具体的应用题到常见的数量关系,从一道道具体的计算题到计算法则,从具体的数到一个个字母等无一不是抽象的过程。教材的编排出体现了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数学给予人的抽象概括能力,可以使人有条理地在简约状态下进行思考。所以在教学中:
1、要重视形象思维。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形象。形象思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还应指导学生养成用直观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小明和小军去买同一本书,用小明的钱买这本书缺元,用小军的钱买这本书缺元,如果把两人的钱合并在一起买一本书则多2元,这本书单价是多少元?学生如果采用画图策略,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2、要引导学生学会逐步的抽象。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抽象只有摆脱具体形象,才能使思维用算法化的方式得出新的结果。
其次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所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
3、要重视表象的作用。表象是人脑对当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以前感知的事物形象的反映。它不仅具有具体形象性,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它不但反映个别事物的主要特点和轮廓,而且还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的表面特征。表象的基础是感知,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感知,要运用观察、操作、实验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上述教学事例中,借助表象思维进行10以内的加法计算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它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感知,头脑中有相关的图形表象,否则就很难进行。表象思维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教师要重视表象思维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上升过程中的作用。
则运算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 小学生 计算错误 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012-03
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二是计算能力的形成。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高度概括,是计算方法规律性的反映。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不仅要懂得按照法则如何计算,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所以理解是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而计算能力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准确和迅速。优秀的计算能力是在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练习方法而形成的,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一、影响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因素
(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看
我们常说学生计算“粗心”,其实所谓的“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主要在于:
1.感知不准确。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更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误作“-”,把“5”看成“8”,把“75” 写成“57”,把23603抄成2633,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
2.注意不集中。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儿童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是小学生注意的特征之一,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计算错误。如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漏一部分导致错误。
3.短暂记忆出错。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可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4.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计算错误。如,125是一个强信息,当学生计算12525式题,部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算成12525=10000=1,“凑整”因素对学生产生了强烈刺激,使他们在计算时忽略了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
5.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作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6.情感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琐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从教材编排角度看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存在重知识包容,轻难度递进,计算技能不实的客观问题,我们以原浙教版教材为例。从下表可以看出,原浙教版和人教版老教材在计算单元的教学中很注意编排内容的层次性,为突出教学难点,往往安排有多个例题,逐一落实难点,学生掌握情况不错。而人教版实验教材采取“大步子”教学,上表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类似的内容还有小数除法、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等,从这些内容的编排来看新旧教材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不同的编法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但实践表明,使用实验教材的学生计算正确率比老教材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随着年级的上升下降趋势更加突出,学生之间的计算能力两极分化也非常严重,新教材的编排不得不令人担忧。
(三)从教师教学把握角度看
计算错误是小学生常犯的错误,教师往往一味地责怪学生,甚至采取“错一罚十”的方法,结果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诚然,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在学生,诸如注意力不集中、有骄傲情绪、轻视作业、应付差事等都是造成计算错误的因素,教师应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或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学生计算错误诸多因素中教师的因素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重情境创设,轻基本训练,训练时间不足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确实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也确实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也将计算教学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充满了生趣。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把握不当,在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训练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本末倒置,忽视了核心的教学目标。
2.重方法多样,轻优化指导,学生思维混乱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算法多样化,改变了过去计算教学只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片面地理解为形式越多越好,故而在课堂上总是重复着“还有其他的解法吗?一节课下来,片面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没有教给学生最佳的计算方法,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不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尤其是那些后进生, 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有明白,一种算法也没有掌握。
3.重表面热闹,轻算理指导,计算算理不明
学生掌握并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小学数学是确定学生从小对数学的观察、探索和创造的启发阶段,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和公式的过程中,尽量引导他们动手、动脑,通过自己实践、观察,主动去探索,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学生才能自觉地把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记得牢,而且能运用自如。随着课改的深入,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运用到教学中。但是不少青年教师忽略了研究算理本真内涵,追求片面热闹,使得许多浮于浅表的所谓合作、交流占用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相反对于计算算理的理解与分析却明显用功不够,缺少算理阐释,缺乏练习达成,影响了计算的正确率。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计算错误中,教师有着很大的责任。解决的根本方法一是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是加强概念教学,只有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清晰的、完整的概念,才能使其掌握好基础知识,提高运算技能技巧,减少计算错误的发生。
二、减少小学生计算错误,提高小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能力的对策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为什么错,有多少学生错,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我们常感叹学生口算不熟,笔算不准。2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100以内数的乘除口算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也是分数四则运算与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因为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如果口算不熟,计算时必然会出现错误。只要计算中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的计算结果错误。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也是提升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二)弄清算理,以理驭法
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概念不清、算理不明、口算不熟、笔算不准,计算时必定会错误百出。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2.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如计算=,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而产生进位错误,但是如果把99看作(100-1),原式变为),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4.培养错题积累整理和反思矫正的习惯。反思是一种主动的再认识,是对过去发生的认知的再次判断和深化,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每次做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对自己的算法满意吗?有无更好、更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对自己的每一道错题,更要及时订正,认真分析,反思自己计算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做对了一道题,重要的是尝到了一种反思的“发现的体验”“成功的体验”。在这种发现中,感受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感悟到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力量。
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学生也可准备一本“进步集”,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进步集”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进订正、归类整理。
(四)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自动化是技能的特征之一。 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五)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对算法进行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提倡算法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提升,更是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学生展示个性化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和运用相对简单的优化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活动成果,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
根深方能枝叶茂,这是一条自然规律。莲和萍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为什么莲能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是因为莲能纹丝不动地扎根大地,而萍却居无定所,随波逐流。良好的计算技能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传统优秀成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要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认真钻研教材,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不断总结经验,改革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志锋。 提高计算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
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第四篇】
1.明确相反向量的意义,掌握向量的减法,会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
2.能利用向量减法的运算法则解决有关问题;
3.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4.过阐述向量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向量加法运算及多个向量的加法运算可以转化成两个向量的加法运算,可以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使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辨证思想,同时由于向量的运算能反映出一些物理规律,从而加强了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向量的减法的定义,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
教学难点:对向量减法定义的理解.
三.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上节课,我们定义了向量的加法概念,并给出了求作和向量的两种方法.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向量加法的逆运算:减法(板书课题:向量的减法)
2.探索研究
(1)向量减法
①相反向量:与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相反向量。记作
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注意:1°与互为相反向量。即
2°任意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的和是零向量。即
3°如果、是互为相反向量,那么
②与的差:向量加上的相反向量,叫做与的差
即
③向量的减法:求两个向量的差的运算叫做向量的减法
④的作法:已知向量、,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则。即可以表示为从向量的终点指向向量的终点的向量
⑤思考:为从向量的终点指向向量的终点的向量是什么?()
师:还可以从加法的逆运算来定义,如下图所示,因为,所以就是,因而只要作出了,也就作出了.
要作出,可以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作,,则.
师:若两向量平行,如何作它们的差向量?两个向量的差仍是一个向量吗?它们的大小如何(的几何意义)?方向怎样?
生:两个向量的差还是一个向量,的大小是,是连接、的终点的线段,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练习:(投影)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2)相反向量就是方向相反的向量.()
(3)()
(4)()
参考答案:√、×、×、×
(2)例题分析
例1已知向量、、、,求作向量,
师:已知的四个向量的起点不同,要作向量与,首先要做什么?
生:首先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作,,,
作、,则,
例2如图所示,中,,用、表示向量、.
师: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
由作向量差的方法
得
练习:(投影)
对例2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一,本例中,当、满足什么条件时,与互相垂直?
变式二,本例中,当、满足什么条件时,?
变式三,本例中,与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变式一:当为菱形时,即时,与垂直.
变式二:当为长方形时,即.
变式三:不可能,因为的对角线总是方向不同的.
3.演练反馈(投影)
(1)中,,,则等于()
A.B.C.D.
(2)下列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②;③;④;⑤.
A.5B.4C.3D.2
(3)已知,,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2)B;(3)[3,13]
4.总结提炼
上一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篇)
下一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