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反思【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包身工教学反思【热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包身工教学反思【第一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高中语文 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新课程认为,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思、教互动”的有效教学原则,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近两年,我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新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前自学

自主学习的一条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此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布置自学任务。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可分为两类:一是基础类,如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自读课文,识记字词,疏通文意等。二是文本阅读、思考类,如找出文章的行文线索,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对某个重要情节作何理解。第二类问题要因文而定,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其中一些问题既是课前自学思考题,也是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对语文课来说,课前自学,独立思考很有必要。

比如我在教学《包身工》一课时,就先给了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自行解决字词,自己查字典,记忆、积累成语,查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记忆代表作品等,学生忙得不亦乐乎。阅读思考问题是: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再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②从文中找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分条列出,注明段落。两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文本设置,且只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肯动脑,都不难完成。

又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课,我布置的自学问题是①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为何是清、静、悲凉的?②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勾画出来,并加以分析。③你喜欢文章中哪些语句,找出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指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课前自学阶段,既可由教师制定阅读思考题,更主张让学生在初读文本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好习惯胜过好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引领学生养成课前自学、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自学检测

自学检测是对学生的自学效果的及时检查,以便教师和学生查漏补缺、矫正错误,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目标。课堂检测可侧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检测字词的音、形、义,背课文等,适当扩展,效果更佳。检测方式:老师命题与学生出题相结合。总之,方法要灵活多样,时间不必过长。目的是多积多记,养成习惯,这是学好语文、提升能力的根本。

三、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理解、思考的学习过程,可朗读、勾画、品味、笔答、旁批等,学生可借助工具书和学案、手中资料,努力完成教学目标。这一环节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切勿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搞表面繁荣。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给予帮助,或记在心中,琢磨引导方法,准备在合作探究阶段集体解决。

四、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理解、思考、发言等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展现个性,表现才能,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的重要一环。所谓合作探究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学难以完成的问题,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切磋、质疑,进行合作探究,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解决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让其他组的同学或老师来帮助完成。老师要注意互动过程的课堂控制,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见解,当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作点拨、指导,明确答复。有时候,或许学生对老师的回答不满意或持有不同见解,这种情况是允许的,这就又引起师生间的交流。这个过程可概括为:参与――体验――分享或合作――交流――评价。整个过程会出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局面。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有预设问题的解决,还可能出现突发问题,尤其语文课堂,许多时候学生会对文本质疑,对教材质疑,对老师的分析质疑,这都是正常的。这时,教师要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能有些问题还会延续到课下。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有合作意识,不必惟书是信,惟师是从。比如:我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老师预设的问题是先研究诗中的景物描写,再探讨诗中的抒情语句。可是在课堂,有一个班的学生对杜甫登高的心情很感兴趣,也很有见解,自主发言,先分析诗人此时“悲”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面对这种课堂突发情况,教师不应堵,,应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其实,先研究景还是先研究情,顺序无所谓,只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包身工》教学反思【第二篇】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 1935 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 (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包身工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 观察 积累 体验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着随意性及无序性的倾向,缺少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学生生活的真实需要。众所周知,学生其实并不缺少生活的过程,只是缺少对生活深入的体验及真切的感悟以及发现和表现生活的能力;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往往让学生处于“读范文――仿写”的封闭怪圈,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节,与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相隔离。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案例,从观察生活、感受与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和艺术的表现生活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当前写作教学窘境的建议。

观察作为写作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化的手段,它所输入的信息量大小和优劣,直接影响着写作的质量。正如人们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树立生活过程中的观察意识,观察生活的一般步骤如下:

(1)确定观察对象。因为确定了观察的对象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如观察植物,首先需要确定观察的植物种类、名称,请教教师或者自己查询关于这种植物的观察方法,这些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细致,准确。

(2)与观察对象尽可能多的接触,多角度、多层面了解观察对象。事物一般具有多个维度,如观察景物,可以有定点观察与动点观察。就定点观察来说,可以有仰视、俯视、平视、侧视等。就动点观察而言,可以有远视、近视等。还可以有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在不断的移动变化中对静立的小屋进行观察描写:作者立足山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写山色和小屋的互相点缀;立足屋内,俯仰顾盼之间从多个方面抒写景物的变化,从而突出小屋小巧轻灵的特点。

(3)记下观察对象的变化。例如对人的观察,确定观察对象后,要尽可能与观察对象接触交流,了解其内心世界,注意观察条件、观察由背景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例如老作家夏衍为了写作《包身工》,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实地反复观察包身工的生活,才比较详尽地了解包身工繁重的劳动和非人的生活状态。

(4)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整体把握,务必找到观察对象与同类事物不同的特征,即构成“它”的外在或内在的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可以让学生用日记、评论、反思、辩论、随笔、札记等方式,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写自己的发现、愿望和观点;记录头脑蹦出来的新鲜事、瞬间闪现的奇思妙想,这样不断刺激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感受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作文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尝试着打破作文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旧模式,要鼓励所有学生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所有事物,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我,去不断的挖掘、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积累自然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入到大自然中,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感悟灵性,储备创新的素材,如鸟的叫声,瀑布飞流直下,流星划过夜空……都会触动孩子心灵,引发他们描写和思考的冲动。而不是在象牙塔中进行文字游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见常人所见,又见常人所未见;言常人所言,又言常人所未言。笔者曾在1篇文章中看到的一个教学案例:“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远处的小山连绵起伏,一片苍翠,山坡上的青松穿上了嫩绿的衣裳。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钻出地面,它们嫩生生,绿油油的。顽皮的和你捉迷藏,肥胖的小叶儿,像一个个刚刚睡醒的胖娃娃。柳枝也开始活动一下筋骨,伸伸懒腰打个呵欠,让和谐的春风把一冬天的疲惫都吹跑了。春姑娘这时也开始眷恋这美丽的小山,她用温润的嘴唇,亲吻着这一切,用梦呓般的喃喃絮语,唤醒了沉睡的一切,于是山开始滋润起来了,小草开始变青起来了,小河里的水也开始唱起歌来了,小燕子也穿着花衣从南方飞了过来了……”。多么美妙的大自然!

其实,平凡的素材只要写好了照样主旨深刻、感人肺腑,立足平淡的素材写出大作品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学会运用是教师教学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如:A、什么是生活的面?请看:汽车上年轻的母亲逗着怀里的小宝宝,宝宝咿咿呀呀回应妈妈,母子俩的行为使整个车厢都弥漫起幸福的空气;公园里,一对老人默默地沿河散步,他们互相搀扶着,从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幸福,于是我们便不由自主地吟出:“幸福就如一对毫童老人默默地沿河散步,互相搀扶着走过漫长人生,不悔实践着当初‘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诺言”。

包身工教学反思【第四篇】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1篇佳作,反映了“文革”时期一只小狗的命运。文章朴实感人,作者的愧疚与自责拷问着每一个人的良知。作品中传递的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呼唤,对价值的思索引发每一位读者的深思。由于“文革”特定的时代背景,这些90后高中生在解读文本主题时会产生疑惑和误解。教师可重点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供学生讨论,如:怎样评价巴金为保全自身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台的行为?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四种解读:①巴金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一种自私和背叛,是对生命的戕害。②巴金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牺牲一只小狗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一只小狗的价值无法超越人的生命的价值。③巴金的做法不对,但实属无奈之举,可以理解和原谅。④巴金的做法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选择和做法,不能简单的作是非评价。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生命、价值、人性等普遍性人类命题,从而使文本摆脱了时代背景给学生带来的隔膜感而具有了现实意义和价值。此时教师可以链接与文本密切相关的新闻热点――2006年轰动网络的“虐猫事件”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正确解读。虐猫事件中人们对虐猫女和踩踏网站所发动的网络攻击和人肉搜索反映了对动物的关爱和尊重,对人类阴暗心理和扭曲心灵的鞭挞,对生命价值平等的呼唤。一个是动乱时代一只小狗的悲惨命运,一个是现实世界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当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既结合时代背景又烛照现实世界时,文本的思想意义得到升华,当前的新闻也具有了深广的时代价值。

写作指导:以“虐猫事件”为素材,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辩证性思维。

对“虐猫”的辩证性分析:受到网民谴责和攻击的主要是虐猫的表演者和欣赏者。表演者黑龙江某医院女护士王某,她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是美丽的高跟鞋踩踏向猫咪的眼睛前,她始终面带微笑。由此我们看到了人类嗜血和残忍的一面,这种对动物生命的随意践踏,让我们对人性的自私和丑陋时刻保持警醒,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和平和世界和谐都涉及到人性这一话题。隐藏在虐猫背后的欣赏者是一个灰色群体――恋足者。他们有着畸形的审美取向和阴暗的心理痼疾,这种心灵的扭曲是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大背景影响的结果,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反思与修正。

但是从另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其他的认识。比如说,虐猫表演者并非十恶不赦的人,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护士,十七年的婚姻危机使她内心的不良情绪无处发泄,虐猫成了她平衡心理的一种方式,当她受到网络通缉后,丢掉了工作,精神受到巨大打击。虐猫的欣赏者也是心理病态者。对这些病态人群是否也应受到应有的关爱和人权保护,我们不能从虐猫到虐人。

对“网络力量”的辩证性分析:虐猫者被网络追凶,踩踏网站被网络曝光,这些社会和人类的丑恶面被押上道德的审判席,是网络人道主义的胜利,是网络展示正面社会力量的范例。从另一角度分析,网络力量也暴露了“网络暴力”和“侵犯人权”的不足,网络不能在行使正义时超越法律的底线。

《包身工》是夏衍二十世纪三十年的1篇报告文学,讲述了包身工一天悲惨的生活。文中的“芦柴棒”是包身工的典型代表。与此文本相链接的新闻热点是发生在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案,那些被拐骗和暴力拘禁的劳工,可以说是活生生的现代包身工。教学时可以采用片段对照阅读。教材中对包身工的生活是这样描写的:“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她们的定食是两粥一饭……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新闻报道中对黑窑工的生活是这样描述的:“他们早上5点上工,干到凌晨1点才让睡觉;而睡觉的地方是一个没有床只有铺着草席的砖地冬天也不生火的黑屋子,打手把他们像赶牲口般关进黑屋子后反锁,30多人只能背靠地‘打地铺’,而门外则有5个打手和5条狼狗巡逻;一日三餐就是吃馒头喝凉水,没有任何蔬菜,而且每顿饭必须在15分钟内吃完。”《包身工》中讲了一个“芦柴棒”的故事,黑砖窑案中悲剧的主人公是郑州市民老张的儿子小磊,窑厂老板在窑砖还没有降温的情况下强迫小磊出砖,结果小磊被烧成重伤。这种点面结合的对照式阅读使学生对包身工现象有了更直观生动的认识,进而思索包身工现象不断滋生的社会根源。

写作指导:以“山西黑砖窑案”为素材,学习议论文层层深入的分析方法。

《包身工》一文中对包身工现象出现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属于新闻背景的补充。在写作中,我们对当前发生的“现代包身工”事件进行分析时,也要采用这种层层深入剖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先分析罪恶链条的第一环:人贩子和包工头。他们就相当于《包身工》中的“带工老板”,是直接盘剥包身工的,我们可以从道德沦丧和违法犯罪的角度写作。然后分析罪恶链条的第二环:窑主。他们的背后靠山是村支书、人大代表,代表的是地方势力,我们写作时可以从地方黑恶势力和法制民主缺失的角度写作。罪恶链条的第三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提供的保护伞是“包身工”这一社会毒瘤难以根除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反腐倡廉和基层政治生态恶化的角度写作。罪恶链条还有一个不易觉察的一环:当地村民的麻木。我们可以从提高公民意识和建立民主政治体系的角度写作。

《我有一个梦想》是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这篇演讲文采斐然,激动人心,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抒发了他作为一个黑人内心最热烈的梦想。时隔半个世纪,2013年教读这篇课文时,发生了一个与文本最贴近的新闻:2013年12月5日,南非黑人运动领袖曼德拉去世。这一新闻事件成了我们解读《我有一个梦想》的现实版本,南非黑人的生存现状、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现状,曼德拉带领南非黑人争取种族和解而进行的斗争和努力,都给文本解读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曼德拉1990年出狱后在索维托足球场发表的演说和文本对比阅读,体会两篇演讲的异同。从印度圣雄甘地到美国马丁・路德・金到南非领袖曼德拉,人类为争取种族平等和民族和解的努力从未停止,只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没有真正实现,还会出现下一个曼德拉。每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时代文本都是过去的新闻热点,而今天的新闻也是我们对历史文本的最好解读。

写作指导:以新闻人物曼德拉为素材,学习多角度使用素材的方法。

材料1

罗本岛监狱每到清晨都会响起铃声,因此很多政治犯都习惯了早起。被编号为46664号囚徒的曼德拉,每天起床后便到牢房外的庭院里慢跑,然后再做200次仰卧起坐、100次上肢伸展和50次俯卧撑,这一切都是在牢房里完成的。而在这个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身高米的曼德拉是不能伸直双腿的,在这里18年,也意味着曼德拉蜷缩了18年,就是蜷缩在这个牢房内,曼德拉完成《通向自由的漫漫之路》的写作,完成了一个伟人的塑造。

写作角度:1.苦难是财富 2.笑对挫折 3.信念的力量 4.意志战胜一切 5.乐观积极坚强的心态

材料2

曼德拉未必知道中国的老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现实中他却是这样做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曼德拉开始学习南非的公用荷兰语,这是创立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白人所使用的语言。通过使用反对者的语言,他可以了解他们的实力和弱点,并随之制定策略。

他甚至温习自己的橄榄球知识,这是南非白人最喜欢的运动。通过语言与运动两大法宝,曼德拉希望走进南非白人的世界,他知道终有一天他不是要和他们斗争就是要和其谈判,二者只能有其一,他与他们的命运紧系在一起。

曼德拉名言“我反对白人统治,也反对黑人统治”。

写作角度:1.善待敌人 2.和解的精神 3.宽容的力量 4.理性的精神

把新闻热点植入文本教学既加深了对历史文本的解读,又增强了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和分析时事的能力,又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和范例,可谓一举三得。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此鲜活生香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如此生动活泼的贴近我们的生活时,我敢说,语文课堂,堂堂都会出彩。

21 552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