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优推4篇)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第一篇】
空气是游戏的好伙伴,它会住在皮球里、气球里、空盒子里…幼儿在玩瘪皮球的时候,总会说:老师这个皮球不好玩,好象是没气了。《谁住在皮球里》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能让孩子自主的思考、发现从而了解空气的存在。
活动中,我首先出示充足气的皮球和瘪气球,以此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观察皮球外部特征的同时初步感知充足气的皮球和瘪皮球运行时是不同的。当幼儿置身在游戏和表演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及不会蹦、不会滚、也飞不起来的两种状态时,知道了空气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具体的、有趣的。然后抛出问题“是谁住在皮球里呢?”此时很多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是空气,而我并没有肯定孩子的答案,为了让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想象力得以发挥。所以我告诉幼儿,气球可是会蹦、会滚、会飞的,会不会有小动物住在皮球里呢?以此扩张孩子的思维。当我分段讲述故事《谁住在皮球里》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室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此时我的目的已经达到,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起来,对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急切地想要知道究竟皮球里是否住着小动物!当一个个悬念性的问题再次抛给幼儿时,孩子们巧妙的接住了。“皮球会蹦?谁会住在里面呢?”(青蛙、小兔、袋鼠),“皮球会滚?谁会住在里面呢?”(轮子、刺猬),“皮球会飞?又有谁住在里面呢?”(小鸟、蝴蝶、蜜蜂、蜻蜓)孩子们根据皮球蹦、滚、飞的特点展开了想象,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到了故事的魅力,然后我再次请幼儿比较、观察使幼儿明白了皮球里有空气,是空气让皮球运动的。皮球只有充满了气,才能像兔子一样蹦、轮子一样滚、小鸟一样飞。
故事《谁住在皮球里》将幼儿心中一掠而过的那丝疑惑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并因此激活了幼儿去探索、发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幼儿认识空气充入皮球之中所起到的作用。活动下来,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当我大声问孩子们,谁住在皮球里时,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道:“空气”。此时孩子们已将心中的疑惑解除。
当然皮球还有很多种运动方式,当时在幼儿的兴趣下如果多启发幼儿的探索与模仿我想效果一定还要好。
幼儿园教学反思【第二篇】
我在探索区放置了一个大金鱼缸,意在让孩子们把各种不同大小、轻重、质地的东西放到金鱼缸里,观察这些东西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这天早上,浩浩从家里带来了很多玩具,有小瓷人、纽扣、磁铁,等等。浩浩一进活动室,一大群孩子便跟着浩浩把金鱼缸围了起来,一起往金鱼缸里投放玩具。阿健是班里年龄最小、个头也最小的孩子,他非常好奇地想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只见他跑向小朋友们,试着用小手推开他们,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力量不够。于是,他停下来四处张望,看中了一张小椅子,便满怀希望地走向椅子,显然他想借椅子让自己站得高一些。
这时,只见沈老师“善解人意”地、“适时”地把阿健抱了起来,并将他举起来。高过其他小朋友的头,然后指着金鱼缸说:“这样,你就看见了。”
我遗憾地发现,阿健在被老师高高举起的那一刻,虽然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金鱼缸里沉浮的玩具,但脸上原本表现出来的焦虑、希望和快乐也随之消失。他很快要求老师将他放下来,然后跑了开去……
阿健终于看到了金鱼缸里沉浮的玩具,但他却无法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所带来的快乐。其实阿健是否看到金鱼缸里的玩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阿健是否在努力尝试。老师“残忍”地剥夺了孩子自我教育的机会,抹杀了孩子自我努力的念头。
教师的观察力对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我们真的学会观察孩子了吗?可可伦说:“带孩子到成功的门边,但不要做任何事或帮助他们去达到成功。”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应知道何时需要退居幕后,而不是时时刻刻在孩子的活动中扮演一个积极的干预者。换一个角度说,教师可以追随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们在做什么,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学会审视自己不自觉的“善解人意”的教育行为,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第三篇】
实录:
在“抢椅子”游戏中,我对游戏规则稍作改动,要求抢到椅子坐下的小朋友帮助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下来。在第一轮“抢椅子”游戏戏中,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都充分的反应了出来。腼腆内向的丹妮没有找到位置,小朋友拉她坐到自己的腿上,丹妮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不肯坐上去;个子矮小、聪明活泼的范志豪没有抢到位置,急的从椅子的这一头跑到另一头,跑了两个来回,终于和另一个小朋友分享了一张椅子。出乎我意料的是,前天那位为了抢一个大皮球跟小伙伴吵起来的贝贝竟然招呼没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坐在自己的腿上;两个经常打架的小家伙竟然抱在了一起,还一起朝我笑,好像在说:“看,我们坐下了吧,我们是好朋友!”
随着椅子数量的减少,我们大一班表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力量和合作能力。最后,最多竟然有四个小朋友同坐一张椅子。虽然第四个小朋友根本不是坐下,而是两腿微屈,靠在后面的小朋友腿上!他们笑着,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等待着我认同他们的方式。
分析:
我被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打动了,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分享”,难道这不是合作与分享精神的。雏形吗?我们常常“以成人之心度幼儿之腹”,过分地夸大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说实话,刚接这个班的时候,这些孩子们的常规确实使我头痛。但是,在一次次活动中,孩子们一次次向我展示了他们的纯洁、可爱、力量和不平凡!
策略:
1、平时注意多跟幼儿沟通,发现每一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2、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更有耐心,帮助并等待幼儿行为的转变。
幼儿园教学反思【第四篇】
小班看图讲述活动《爱唱歌的大恐龙》
小班孩子在进行看图讲述时,习惯于看图片的局部而很少去看整体,特别是图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在进行活动《爱唱歌的大恐龙》时,我就关注到了孩子们的这一特点,引导孩子们学习看图片。图一,孩子们首先看到的是图片最明显的部分,前右下角的几个小朋友。于是,我就让孩子们说说这些小朋友怎么了?注意观察小朋友的表情,发生了什么事情了?他们在做什么动作?你在什么时候会做这样的动作?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以后,就马上能明白,原来是恐龙在发出不好听的声音,吵到小朋友了,大家觉得声音刺耳,所以都捂住了耳朵。
最后一幅图,孩子们只是说出了有位小姑娘爬在屋顶上,可是她要干什么呢?孩子们都不明白了。我提醒孩子们想想,结合前面发生的事情去猜猜小姑娘会做什么事情,一下子,朱悦小朋友猜到了,小姑娘说:大恐龙,你的声音太响了,请你轻点吧!
这个活动孩子们说的特别棒,我也很轻松、快乐的参与着孩子们的描述。看图讲述就要让孩子们学会关注整体,同时要结合其他的图片去发现图画背后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只要合适的引导,小班孩子的看图讲述一样会很出彩的。
从孩子都画西瓜想艺术活动的“示范”
绘画活动要不要“示范”,是幼教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前些日子在听随堂课,艺术活动“有趣的圆”引发了对此问题的思考。“有趣的圆”是让幼儿对圆进行想象添画。导入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说圆是泡泡,有的说是盖子,有的说是西瓜,有的说是太阳……圆可以变成小猪、小鸡、太阳、花……孩子们想得很多。在孩子想象的过程中,老师让两个孩子进行了一个想象的“示范”画,一个孩子把圆添画成西瓜,另一个孩子把圆添画成小鸡。由于孩子的经验问题,“示范”小鸡时出现了一只小鸡两张嘴的现象。接下来在幼儿的添画中,发现了几乎每个孩子都画了西瓜,也有不少的孩子画了小鸡,而且翻版了两张嘴的小鸡呢。
我想,假如今天的活动不让孩子来“示范”画西瓜,那么会不会每个孩子的作品都出现西瓜呢?假如老师能利用两张嘴的小鸡“示范画”,引导孩子明白正面小鸡的眼、嘴的画法及侧面小鸡的眼、嘴的画法,孩子的作品中也许就不会再出现两张嘴的小鸡了。孩子们个个画西瓜,说明了示范确实存在着框住孩子思维的现象,孩子们照画两张嘴的小鸡,说明了示范是孩子积累作画技能技巧的有效途径。那美术活动到底要不要“示范”呢?
从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方面来说,尽量不要示范作画,通过欣赏等其他途径来让幼儿感受,以期待不出现统一模式的幼儿作品。从积累绘画技能方面来说,一定的示范画是要的,美术是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的,这是孩子创新作画的基础,只有肚中有“货”,才能创新。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个人认为,简单的就不要示范。示范是要让孩子学新的技能,要与创新相结合,示范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如何下手,如何创新。
不知大家怎么认为呢?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上一篇:彼得与狼教学反思精编3篇
下一篇:日月潭教学反思【优秀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