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汇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汇编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第一篇】

1959年由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获得当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60年又获得了列宁奖金。影片是根据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它忠实地表现了原著的一个深刻的哲理性命题,即任何事物都不能阻止万物之复生。这部表现战争的影片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对苏联人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苏联电影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部电影讲的是苏联士兵索科洛夫在“二战”中由于负伤而不幸成为法西斯的俘虏。他从集中营逃跑,被抓去备受,他怀念战前的幸福生活,然而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炸死了,儿子也为国捐躯,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战后,他领养了与他一样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万尼亚。索科洛夫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幸而变得冷酷无情,他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和爱去抚养、爱护幼小的万尼亚。索科洛夫经历战争创伤,可谓失去了人生中最珍贵的一切,但他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以生命中残存的全部的爱去温暖另一个更需要关爱的弱小生命,两个无依无靠的人因为爱而获得了新生。这种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索科洛夫是银幕塑造的一个真实的道德崇高、意志坚定、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苏联人。

1986年苏联国家金奖的获奖影片《丑八怪》讲述了12岁的列娜和爷爷生活在一座古城。爷爷穿着寒酸,却花了很多钱去收购一个名画家的作品。列娜因为长得丑,同学们都歧视她,叫她丑八怪,只有聪明英俊、家境又好的吉玛对她友好,列娜十分感动,表示要终生与他做朋友。一次,吉玛如实告诉了老师全班逃课的事情,使老师取消了带全班去莫斯科游览的计划。大家一定要找出告密的“叛徒”,列娜虽然知道是吉玛所为,但她却为他承担了“罪名”,列娜勇敢地面对全班的孤立、鄙视甚至是可怕的和迫害。而吉玛却始终不肯站出来承担责任,还被迫参与了迫害列娜的行径。等到真相终于大白的时候,列娜的精神力量使大家十分震惊和敬佩。爷爷和列娜要离开了,他把房子和搜集和名画全部赠予这座古城,同学们深感内疚,他们在黑板上写道:“丑八怪,请原谅我们!”

这部少儿电影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儿童电影本身,它蕴含着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哲学层面的思考和不同类型的人在社会环境中所容易遭受的“角色固化”的非难。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这部影片来和受教育者探讨道德中的朋友关系、人性在客观社会环境中的固化和变化,以及在不公正待遇下和各种情绪的交迫下的人物精神的觉醒,人的价值和对人的尊重以及未来我们社会有关方面的努力方向等等,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道德层面的探讨和教育,不仅可以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而且可以发掘受教育者对道德问题上的深层次反思,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可以触及受教育者的心灵,在关键问题上教育者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列娜单纯善良,甚至过于纯洁,过于真诚地相信别人,为了友谊,她甘愿替别人受过,但当她心目中的“偶像”吉玛的软弱、自私、胆怯、虚伪暴露无遗的时候,列娜痛苦至极,她的理想破灭了,她一下子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列娜形象的珍贵不仅在于她的纯洁和善良,更在于她面对逆境的坚强的勇气。当吉玛彻底背叛她,亲自点燃了焚烧列娜模拟像火堆的时候,列娜不再对他抱有任何幻想和期望。她勇敢地跳进火堆救出自己的模拟像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并把被烧掉一部分头发的脑袋剃成光头,穿上被火烧坏的连衣裙出现在吉玛的生日宴会上。她不是报复,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示威。列娜这一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的觉醒。列娜的形象和美好的心灵具有民族继承性和道德继承性,反之,在儿童身上也有意无意地折射出了民族劣根性的一面,如果不及时地加以“矫正”,那将是多么恐怖!影片中出现的一些“反面”的儿童形象(特别是吉玛),尽管十分罕见和令人震惊,却具有十分深刻的警示意义和寓意。

《伊万的童年》这部影片讲述了12岁的红军小侦察兵伊万在战争中失去了亲爱的妈妈和姐姐,强烈的仇恨充溢在他的心头。在一次侦察战斗中,他再也没有回来,战后,战友在盖世太保总部的卷宗中,看到了被绞死的伊万的照片,伊万的双眸中没有丝毫的恐惧和痛苦,有的只是和他的年龄绝不相符合的仇恨,看了令人心痛和震撼。影片的结尾抒情而又十分深刻,伊万在水桶里喝水,他与妈妈相视而笑,在河边的一棵枯树边与同伴嬉戏,他沿着河岸追逐一个美丽的小女孩,而紧接着,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则是推向一个特写:一棵被烧焦的枯树,突兀而震撼,这也许是伊万省钱所做的最后一个梦,战争毁灭了一个正常孩子的神经和心灵。电影的视听效果能够增强隐性教育的功效,当受众完全融入电影的光影和视听世界中时,受众会不自觉地进行角色体验,调动和激发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进入影片中的虚拟环境,这种现象叫做“入戏”。

受教育者只有在直观了解战争不仅仅可以带来利益和胜利,并且更会带来持续不断的灾难以及对人类个体的伤害和对人性的扭曲之后,才会更立场鲜明地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和不论以何种原因主动挑起战争的行为,而电影艺术恰恰能够带给受教育者直观的视听和光影的感官刺激。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第二篇】

习兴趣;教学难点;教

学效率;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5—0062—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与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是一种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无声为有声,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导入有关“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的内容时,首先,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革命歌曲《南泥湾》。然后,向学生展示有关南泥湾的画面,让他们在优美歌声的伴随下观察南泥湾由“杂草丛生、野狼成群”变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最后,提问学生:这首歌曲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什么事情?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面临着什么状况?面对这种状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这样导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二、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时空跨度大,比较抽象或复杂,学生感到非常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教学难点。而运用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能使教师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一节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理清。我在课堂上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当船队途经一些重要地点时,多媒体则自动地显示其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解说。学生看了课件后,大都能够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三、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科,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忙于板书;忙于描述那些学生看不到的人和事;忙于讲解那些令学生费解的概念,结果只是完成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而运用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进行演示教学,把历史现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呆板的形象立体化,则能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述“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课时,由于本课的内容多且杂,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板书、图像及影视内容等,不仅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扩大了知识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第三篇】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有效地克服语文教学过程的呆板性,提高教与学的趣味性,节省课堂授课时间,强化师生双边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将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进行了有机地整合,这样能更切实地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一、利用视频资料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刻意营造的一种课堂氛围,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营造开启学生心扉、增强学生感知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文章内容及其所传达的知、情、意真切生动地印入学生头脑中。钱学森指出:直观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而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感彩。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使学生触“境”生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我利用课文录像展示当时的情境,按照文章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制作了三个片断场景:一是松骨峰战斗的壮烈场面,二是志愿军战士火中救朝鲜儿童的生动画面,三是防空洞中志愿军战士那憨朴、可爱的笑脸。当学生亲耳聆听震耳欲聋的炮声,看着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仿佛也身临其境,一下子被拉入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战火纷纷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丰富翔实的感性材料将课文内容直观而具体化,我利用时机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并且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用表格形式列举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中语言概括出志愿军战士的性格和品质,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纯洁高尚”、“坚韧刚强”、“淳朴谦逊”、“美丽宽广”这些志愿军战士的完美人生,了解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怀,从中认识和发现志愿军战士就是最可爱的人。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声像信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眼、耳、手、脑并用,情绪激昂,将自己的感受形成文字留诸笔端,真情实感遏止不住,尽情流露。

又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是本文教学的关键。没有口若悬河的讲述,没有十分投入的分析,我只是将本文故事情节“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做成flas,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反复复述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场景中的人物给予评价,小组结合交流各自评价结果,以“我认为xxx是……人”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积极踊跃,畅所欲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围绕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同学们归结在两个字“情”与“钱”上,小说主题的归纳自然水到渠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学媒体合理创设情境在诗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利用powerpoint把庐山之景剪辑到课件中,庐山顶上缭绕的紫烟、挂在前川的巨大瀑布、瀑布飞流直下的巨大声响,绚丽壮美的图景让同学们惊叹不已,他们惊叹于大自然的杰作,惊叹李白的生动描述,迫不及待地将诗中之景用自己的文字或图画淋漓尽致地凸现出来,李白的“爱”触发学生的“爱”,大诗人与孩子们在共同的赏景中达成共识,引起共鸣……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不言而喻。

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我把王菲那略带忧伤、凄美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屏幕上播放“一个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的画面,将作者那天上人间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通过情、景展现出来,从听觉、视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他们在朗读基础上思考人生的哲理,深刻体会了作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情怀。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效果非常显著。

二、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激发兴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有效的电教手段,恰当巧妙地创造一种形象直观的情景导入课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我备课时就花费了很大力气,首先利用多媒体下载了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又设计了愚公挥动镢头、带领子孙叩石垦壤、挑着簸箕长途跋涉、一年往返一次的投影片,课堂上,同学们看到那简陋的工具,看到那蹦跳抓土往筐内放的小孩,兴致勃发,时而为落后的运输工具扼腕叹息,时而为愚公父子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挖山不止的行为感慨不已……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的闸门遏制不住,想说想写的欲望被激发,围绕现代社会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的辩论赛激烈展开。

讲授叙事诗《木兰诗》时,我利用PowerPoint把美国好莱乌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然后就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一个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图功名利禄和爱国爱家的巾帼英雄形象就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第四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前人的语言承载着前人的思想文化,外国的语言承载着异域的文化文明。语言教学讲求传授和继承,怎样在传承中培养创新精神呢? 一、培养想象力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语言学科中蕴含培养想象力的丰富资源。我们可以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出自己未曾见过的高山、海洋,也可以根据神话故事或科幻小说想象出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语言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如口头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或者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这种想象力的培养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很广。在语言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不同,它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创造想象在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可以从现存材料中抽出某些信息,让学生重新设计,或安排跨时间、跨空间的构思设想,都有助于培养创造想象能力。江苏省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如《怀想天空》《好奇心》《绿色生活》《忧与爱》,包括今年的“探险队和蝴蝶的故事”的材料作文,都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创造想象力的典型。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传授,必须加强想象力的培养。二、启发变换结构有三个电影镜头:①大汉轻松笑着;②小个子女人掏出一把手枪瞄准;③大汉哭丧着脸。如果按①—②—③的顺序放映,这个大汉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懦夫形象。如果按③—②—①的顺序放映同样的三个镜头,这个大汉本来哭丧着脸,当小个子女人掏出手枪对准他时,他却轻松一笑,这个大汉就成了一位临危不惧的英雄。变换结构是创造学中的蒙太奇原理,在文章结构教学中常被运用。顺叙变倒叙,可以缩短叙述的时间跨度,使文章结构更紧凑。把令人吃惊的结局或矛盾斗争胜败攸关的情节放在文章开头,可以产生悬念,吸引读者。变换结构在语句中的妙用,如曾国藩把战报中的“累战累败”改为“累败累战”,使语意重心由“败”转到了“战”,从而使一个累吃败仗的将领获得了虽败犹荣的嘉奖。卢汉把的电文“情有可原,罪无可追”改成“罪无可追,情有可原”,挽救了90多名民主爱国人士的生命。凡偏正关系的语句,句意重心在后,变换结构,强调的重点就会改变。在客观的物质世界,结构属于物质的属性,变换结构能产生新的物质。碳分子结构不同,会有石墨和金钢石的区别,改变结构后的塑料比钢的硬度还强。把蒙太奇原理应用到语言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引导类比,巧妙转化类比是建立一种相似关系,思维表现为求同,在认知上表现为间接认识。如把未知的认识对象和某个已知的对象比较,通过替代联系,把不熟悉的事物转化成熟悉的事物。一是间接类比如比喻、象征、拟人、拟物等,类比者以他人或物自居,产生移情作用。二是直接类比,类比者将熟悉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直接比较。如不理解鲁迅《秋夜》中写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位教师就引用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的例子:“食堂今天有两餐吃萝卜,中餐是萝卜,晚餐还是萝卜。”学生理解餐餐吃萝卜的乏味,自然理解了鲁讯对现实的不满。教新知识用旧知识作比较,教英语拿汉语来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同,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将两种事物结合起来,实现心理上的变通,可以增强发现新关系的能力。鲁班发明锯子原自被草割破手获得启发,电视图像传输原自电报文字声音的传输。人类发明智慧之中有不少奇妙的类比转化。四、鼓励否定,激发发散思维否定是批判、扬弃,也是转折。没有对神学的否定就没有地心说,没有对地心说的否定就没有太阳中心说,没有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否定,就没有相对论。否定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创新手段。否定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弃旧更新。否定运用到创作上是构思立意的创新方法。如莫泊桑在《项链》的最后揭示项链是假的,欧·亨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描述一夜风雨之后顽强地坚持不掉的最后一片叶子,使垂死的病人起死回生,最后才揭示,这片叶子是隔壁画家画上去的。后面的情节或内容,对前面的进行否定,使情节猛一转折,主题为之一升,意境为之一新。真与假、正与反、善与恶、生与死、黑与白这些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可以相互否定。除了相反或相对,事物之间还有什么联系?运用发散思维便会发现许多新关系。面临问题的思路由一条扩展为多条,思维的方向由一个扩展到多个。训练时选择有多种属性的事物,克服思维定势的障碍,启发变通思维,鼓励大胆联想、想象。《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如果没有丢失那串项链会怎样呢?让学生设计多种故事情节。坚持经常训练,能使学生思想开阔,心理变通,思维流畅。语言的内涵和外延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张桂珍 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 221000)

21 263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