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实用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实用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自主反思能力 培养策略
学生对现实问题或社会现象充满能动探索、思考、解答的欲望,这是学生反思实践性的重要表现。反思能力作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实现现实数学思维化。”教育学家波利亚也指出:“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检查这个结果,回忆得出这个结果的思路,学生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同时,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切实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现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反思能力的策略进行简要论述。
一、设置问题特性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反思的内在潜能
情境是教学内容外在化、具体化及生活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生的反思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需要外在良好氛围和内在积极情感的双重“刺激”。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学科知识的典型特征,设置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凸显数学案例的“问题特性”,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自主反思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后,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在家做“拼接一个三角形”的手工作业,现在他准备了5厘米、7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的四根小木棒,小明可以拼出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学生纷纷动手在练习簿上画图。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拼出三种不同三角形,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拼出四种不同三角形。此时,教师让一位学生按照“1∶2”的比例,在黑板上进行模拟试验。这时,学生认识到上述问题实际上是关于三角形三边性质的问题,利用两边之和及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就能求得。这样,学生在问题性教学情境中,通过思考、分析和反思,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了深刻准确的掌握,激发了反思能动潜能。
二、教授学习探知方法要领,提高学生自主反思的能力素养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反思活动的有效有序开展,需要学生学习探知方法要领作为支撑和保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解题过程、单元教学、教学内容等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层层引导、逐步推进,帮助和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点要义内涵,掌握解题方法策略步骤,为学生开展良好反思活动提供方法指导和能力支持。
如在“一次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一次函数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一次函数的研究对象之间具有什么关系?(3)一次函数中y与x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4)这个和我们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概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区别又是什么?此时,学生结合所提问题,经过反思,能够对一次函数的定义理解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及一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又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问题课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如图所示,已知ΔABC中,E、F分别为AB、AC的中点,CD平分∠BCA交EF于D,求证:ADDC.”问题案例,在学生解答结束后,教师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对问题解题过程进行反思。(1)在解题过程中,是否理解了问题的题意,是否弄清楚了问题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找到了问题解答的关键点和突破口;(2)对“平行四边形性质”问题案例的解题方法,以及策略是否掌握,该问题案例解题的规律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解答问题的方法或途径;(3)解决该类型问题对解决其他问题是否具有什么意义,解题中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学生在教师针对性、具体性的引导下,反思能力水平获得了有效提升和进步,思维的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三、实施阶段学习活动总结,促进学生自主反思的习性养成
反思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学生自主反思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持久的锻炼和实践,并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过程中,要做好阶段性学习活动的总结评价工作,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章节脉络,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学生阶段学习活动表现及效率,进行针对性、实时性的评价总结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活动表现进行客观剖析活动,通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挖掘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和迁移,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使学生在教师总结评价和自身反思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反思品质。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解题 反思能力
一、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打好数学知识基础以及积累经验的重要阶段,而学生数学解题的反思能力可以促进其数学其他能力的发展,并且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机制,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受益。许多实践都证明,没有经过反思,学生的知识学习往往会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新课改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而著名的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也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心和动力”。因此,培养初中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数学解题的反思可以降低学生对于新知识点认知的呆板性。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进行解题的反思会是训练学生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一个极好方法,是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有效途径。教师培养学生对解题的策略、方法和步骤的反思,分析方法优劣,能够避免学生陷入解题的死胡同,帮助学生在转换性上进行自我调节。也就是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更容易建构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认知。
反思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的一般性回顾和重复,又或者培养元认知意识,而是指向学生未来的活动,学会数学解题的知识、思路、方法和策略等,用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益。操作性数学学习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的。相较来说,操作性数学学习是被动的、相对单一的,只要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达到了学习的要求。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积极的,多维的,是以“学会学习”为主要目的,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成绩,也关注学生自身未来的发展。显而易见,反思性的数学学习更具有启智价值,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未来发展。
二、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自身而言,他们的反思意识不强,技能不高,欠缺好的反思方法,他们对于解题后的反思往往是无意识且被动的,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初中学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一)利用好解题训练来引导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数学课堂的数学解题训练中,教师和学生要重视探索和发现解题过程中所需用到的公式、定理、方法,让学生能够有“再发现”的能力,继续探索和发现深层次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一是让学生对于自己审题能力的反思,也就是让学生反思在审题过程中,自己是否有充分理解题意,弄清楚了问题的条件以及题目所需要证明的知识点。如曾经做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这道题目中有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解这道题目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对于解这道问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等等。这些提问实际上都能为学生的解题提供一个很大的帮助。
二则是相关解题方法的反思。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再进行解题方法的总结和提炼,能给学生带来更持久的记忆。解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解这道题目所使用的方法还能运用到哪些问题上面?如果改变问题的部分条件或者结论,问题的本身会不会有所改变?解答类似的题目是不是都可以利用相同的规律?
(二)利用好课堂小结来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
真正好的课堂,课堂结束前的小结同样重要,如果设计得当,不仅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引起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以及自我认知结构的再认知。教师要将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检验和引申本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反思兴趣,培养反思能力。在引导学生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小结时,教师可以设计题目: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个知识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哪些知识点是你更感兴趣?本节课的知识还能用来解决哪些问题等等。如学习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最后提出相关题目,让学生联想是不是任意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都只有一个唯一的解?有没有无解又或者是有无数个解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并做出反思,加强学生对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理解。这样通过指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小结,让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培养他们的反思兴趣,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最终让学生能够真正吸收数学知识。
(三)利用好课后错题总结来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
客观地说,每个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同程度上都会出现解题错误,因此,对于数学作业中所出现的题目,学生要学会分析原因,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更正后,在原本错误的地方简单地作标记,提醒自己在今后应该主要相似的问题,避免重复犯错。如在做“平行线”这堂课的作业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混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的现象,特别是在分析较复杂的图形中。此时,学生一定要回归课本,找出相关知识点和例题进行分析,学会应该从什么角度,边的位置等去观察,在根据概念去确定是哪一种角。订正后则边旁边标上分析的内容,巩固知识。又或者学生可以建立《易错习题本》,将平时在作业和考试中容易犯错的题目收集起来,为进行易错习题的反思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三、结论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很重要。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思考过程、解题过程、学习结果等的评价和反思,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深化,提高良好的思辨思维习惯,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方面的发展,终身受益,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李瑞兰; 初中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2年12期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一、活用教材,灵活教法、学法,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活用教材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行合理拓展和延伸。对于那些有开放性的知识,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体现生活化的部分比较多,很多生活中的素材都与角有关,比如自行车的三角形架涉及角,钓鱼时鱼竿和地面之间形成了角等等。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物,从中找到有关角的素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中感悟数学概念就在生活中间,和我们密不可分。这样引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数学教材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并借此开始探究,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教材是死的,师生在用教材时可以灵活,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留有余地,给学生自我拓展的机会。教师只是教学的指导者,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在教材的提示下,自己搜集相关信息,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教材上的知识点,只要学生自己能学懂学通的,教师坚决不讲,对于学生理解有点困难的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制作学具的,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尝试课外探究,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也是对教材的有效延伸。
另外,灵活运用教材上的课堂训练题目,教师应精选例题、习题,进行科学取舍,每节课都应扎扎实实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上练习题很少,层次性也较差,题型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边补充,边练边总结,做到讲练结合。尤其是经典题型,更应随学随练,做到有针对性训练,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打造高效课堂。
2.灵活教法
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始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尽量以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里有角的存在,观察身边的物品。这样启发,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发表见解。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借机提问:“你们都找到了生活中的角,你知道角的概念吗?角有哪些特点?怎么分类你们知道吗?”这样提问,学生纷纷讨论起来,七嘴八舌话“角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基本把相关知识点找得差不多。这样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爱学、想学、会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建构,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3.灵活学法
方法是学习的助推剂,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情境,亲自体验数学过程,及时分析总结,这样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比如,在《角的初步知识》教学时,我特意安排学生自己制作不同大小的角的学具,上课时自己展示角有关概念,让学生自己边讲边演示,哪个是边,哪个是角,那个是顶点;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什么样的角是平角或周角。在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有无关系时,我叫学生制作多个边长不等的角,让学生亲自探究,从中发现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信息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显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各种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放大效果,增加了学生观察的直观性;通过动画展示,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尤其是题型变换,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展示变换过程,能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利用flash课件演示有关角的形成,用ppt幻灯片比较角的大小等等。这样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节课的教学,我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包括题型的选择,学生活动的设计,多媒体手段的应用,问题探究的设置等。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发挥得不是那么理想,该探究的深度不够,思路不是很广。或许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还不够,因此我们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使数学教学越来越科学化、实用化。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一、“反证法”在初中教材中的解读
“反证法”在初中数学教材中,虽然并不是作为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但处处有所渗透,并逐步提高要求。如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中,课本编写“读一读” ――怎样证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运用了反证法。这里已经逐步揭示反证法的基本思路:“反设归谬存真”。
八年级下册第九章中,提出了一个用“反证法”解决的简单问题,并对反证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先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由这个“假设”出发推导出矛盾的结果,说明假设是错误的,因而命题的结论成立。让学生了解了反证法的基本步骤、体会反证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由此看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反证法”,在初中教材中的安排是谨慎而又循序渐进的,它是对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数学思辨能力的一个补充,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新的思路和启发。
二、“反证思想”渗透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辨能力
数学思辨能力,即数学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解决问题。良好的思辨能力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和结论进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解释和论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反证思想”是“反证法”中蕴含的逆向思维方式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借用“反证思想”还能帮助学生能够在千变万化的数学问题,突破传统单一的解题思路,创新解决新方法,进一步深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一)从简单问题入手,使学生了解“反证法”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步骤
初中数学知识中包含很多定理、定义等,一些定理或者初始命题难以发现直接证明的论据。从简单问题入手,使“反证法”为学生提供新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了解它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步骤,从而能触类旁通、灵活地解决问题。
例1: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
第一步,反设――假设问题的反面成立。假设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或三个)钝角。
第二步,归谬――从假设出发得出与已知条件、定义、定理或基本事实相矛盾的结果。那么这两个(或三个)钝角的和大于180°,这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相矛盾,
第三步,存真――假设,说明假设不成立,原命题成立。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钝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进一步抽象和概括,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属于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的范畴.
通过对教材和大纲的研究,结合多年教学过程发现: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思想有: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
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际包括两条主线,其一是数学的基本知识及应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是编写教材的一条明线.其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它是大都不能明确写进教材的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和统帅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位老师为了学生掌握所学知识,都特别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在初中代数中,解多元方程组,用的是“消元法”;解高次方程,用的是“降次法”;这里的“消元”、“降次”、都是具体的数学方法,但它们不是数学思想,这三种方法共同体现出“转化”这一数学思想.“配方法”, 它的实质是恒等变形,体现了“变换”的数学思想.
要让学生具有数学思想,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自觉性、可行性、反复性、系统性.下面以我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例说明我在教学中如何逐步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两块基石,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数侧重于研究物体数量方面,具有精确性,形侧重于研究物体形的方面,具有直观性. 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 这句话道出了数与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数形结合其实就是通过结合抽象的数学语言和直观的图形,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数量关系转化为相关元素的数量计算,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数的优势,又能利用形的直观性,借助形象思维解决抽象的问题,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就初中阶段数学学习而言,数轴、直角坐标系、勾股定理、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和锐角三角函数)等都是数形结合得以实现的几个基本数学工具.
数轴实现了数和形的首次结合,它充分发挥了数的准确,形的直观,将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将数和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七年级上学期通过数轴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只是让学生孕育一下数形结合思想.以及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在这些教学阶段都只是孕育阶段. 转贴于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由法国伟大的数学家笛卡儿创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是联系数与形的桥梁,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光辉典范,它使数形结合有了理论的基础,是使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而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平移及对称等)更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函数是初中学习阶段非常重要的一大块知识,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重点使学生能够画出一次函数的草图,结合草图说出函数图象的性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图象迅速确定k和b的符号.通过这两方面的应用,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优点.至此,学生已经初步领略到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教师应因势利导地选择训练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推动数形结合思想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初步形成.通过后面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以及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的学习,使学生应用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函数这一块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借助与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与数量特征紧密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特征与方法.函数解析式和函数图象就是就是数与形紧密结合.通过数形结合解决函数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内涵,提高思维能力.
在我们初中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比如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概率和统计初步等.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应该具备数形结合的思想。当然这时的数形结合的思想还不成熟和完善,还需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培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知识和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一方面要明确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渗透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可以通过哪些知识点中进行渗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加强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上一篇:《颐和园》教学反思5篇
下一篇: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