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经典常谈读后感初中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初中1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少年们对于经典变得漠不关心了?他们厌倦了古人留下的辞赋诗篇,转而向“快餐式”的现代小说兴趣盎然。

但是,朱自清先生用《经典常谈》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书籍的窗口。起初我对于这本书是不屑一顾的,直至无书可读了,才决意施舍些目光给它。一翻开扉页,密密麻麻的介绍令人头晕眼花。——好在我坚持下来了。原来,作者们都会在书的前几页设置一道门栏,能坚持跨过门栏的读者,才能观赏到门栏后的莺歌燕舞。

《说文解字》、《诗经》、《左传》,《离骚》、《史记》、《汉书》……这一个个不熟悉的名词总能带给我的心一阵微澜。和先前认为的大相径庭,朱自清先生没有用故作高深的语言描述经典,让人昏昏欲睡;他写下的尽是肺腑之言,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的眼前真的会浮现出一位戴着眼镜、斯文亲切的老学者,用自己对经典的热爱为学生诠释辞赋诗篇。朱先生是真心想让学生们看懂、学会,才写得那么简洁明了,轻快明丽。

读完后,留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诗人屈原。正如朱先生所言,他是一个“缠绵悱恻的忠臣”,我读《离骚》时也能感受到他悲怆忧思的情怀。屈原“上下求索”,表达对楚王的忠心,又为他身边环绕小人而无奈,“求而不得”,最后将汨罗江作为一生的归宿。在读《经典常谈》时,我理解了为何《离骚》多以“兮”结尾:这恰是屈原心中忧思感慨,无奈悲伤的证明呀!

有时候我会想着,我们中学生的一颗热爱文学的心久经丢失在何处了。文学不是那冗长乏味,故作高深的所谓“大部头小说”,文学不是那肤浅轻浮,思想狭隘的网络小说,文学不是那一味迎合大众,毫无灵魂可言的“心灵鸡汤”,文学是魂,文学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澄澈的甘霖。而经典,正是古人们用心、用血、用泪、用灵魂书写的壮丽诗篇。这是真正的文学。

几千年诗人屈原为国忧思,自甘奉献的灵魂,几十年前朱自清先生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高尚不屈的灵魂,以及现在每一个为文学经典而努力奋斗,热爱经典的人的灵魂,汇聚在一起,护佑中学生通往经典之路。

再此引用诗人屈原的一句诗词,唤醒我们少年对经典的追求:“魂归来兮!”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初中2

千年的波折、千年的动荡、千年的风雨飘摇带走了太多太多。幸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传承至今。

朱自清先生,怀着对经典无限的崇敬,在抗战时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饱含爱国情感的语言写出了《经典常谈》。于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的画卷上又被添上了鲜明的一笔。“正是因为曾经几近失去,所以才要好好珍惜。”也许这就是他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本书共十三部分,包含经史子集。而最使我关注的,莫过于“礼”了。

“三礼的说法源自《礼记》。古人所谓“礼”,约等于我们所谓“法”。形象地说,读《礼记》就是在学习古代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

“三礼”也就是指礼的三个方面。

其一是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混乱,那时可没有现在的“联合国”来调解各国,便需要有制度来规范各君王的行为,当然也要让人民安定,于是最初的“礼”便诞生了。君王和人民被规定了各自行为的界限之后,便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操劳于平息战乱。人们这才开始重新重视宗教。所以产生了其二的宗教文化。各地区的风俗不一,因此各地区有不同的“礼”。这些礼又各自为贴近本地人民作出了深化。因而其三的社会风俗也被写进了礼。

或许有人会疑惑:古代的“礼”对我们现代有什么作用呢?

事实上,长时间的流传虽然让“礼”失去了其社会地位,但余存的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小到家人相聚大到国家外交,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礼”都有其具体规定。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礼节。

外国说哲学,我国说礼乐。“礼”代表的规章制度和“乐”代表的儒雅风趣构成了引导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给予的,也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给予的。

拒绝经典是对中华文化的漠视;而全盘接收则又是对经典的盲从。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固然有糟粕存在,但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探究早已让它们成为了经典,我们又为什么要让传承的漫漫长路被斩断于此呢?

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被传统文化所影响,所以才要认真探究;正是因为曾经几近失去,所以才要好好珍惜。

朱自清先生与其笔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入我心……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初中3

“我希望有更多人来品读经典。”这是朱自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经典常谈》,如其名,就是先生在谈论讲述我国文化经典,且专门为中学生准备的。先生本意是想让我们多品读经典,探寻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求索探寻的精神。

书中的第一章,是谈论《说文解字》这一经典著作的。先生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和汉字的演化,并揭示了一个我从未探寻的问题:仓颉真的能一个人造出字吗?用先生的话说就是:“推出一个圣人,方便统一文字”好似醍醐灌顶。在阅读中,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增长,不光是知识上,还有品格上。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越读下去,越感到我的贫穷,那种精神上的贫穷,一本本经典著作,之前我从未探寻了解,可它们却饱含了多少知识,1篇篇都是精华。想必须如果我全部读完,眼界也不可能那么低。

更令我感慨的是,中华民族拥有那么多前人宝贵的经验,却极少人会去探寻。《说文解字》中,足足包含了九千多字,能组成多少个优美的句子呢?可人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只有三千多字。假如能提升到四千字,文化水平会有多大的提高啊!

时代变迁,现在的中华民族,只有极少数人能有这种精神,这种孜孜不倦求索探寻的精神。中国人才为什么少?少的就是这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如何去发展,去创新。像那些伟人,屠呦呦,钱学森,袁隆平,哪一个不是在自己的专业上不懈探索?不探索,就不会有成功。平常学习,老师会给你讲课,讲题。但课下,谁不要去探寻,研究题目的意义研究题目的意义,谁不要去不懈的弄懂每一个知识点?不探寻,你的成绩如何提高?

先生为什么写这本书?或许他就是看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忙忙碌碌,只为明天怎么活,不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为了如何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先生有感而发,写下此书,希望人们可以去求索,探寻,把自己代入更高的领域,让我们去探寻传统文化经典,之后可以一步步提升自己。

读完此书,你是否也感慨万千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探索求知的精神,探索经典,探索世界,探索更好的未来!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初中4

“经典”二字,在儿时的我看来一直是枯燥难懂的代名词,但如今读了朱自清先生撰写的这篇本《经典常谈》之后,我对“经典”有了不同的理解。

这是一本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其中,令我最深刻的1篇便是《说文解字》了。

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了关于文字的许多知识。例如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以及秦时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形成隶书等。但最有意思地的还得是“六书”。

“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与假借。”这些用字与造字的条例无一不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是与历史融汇贯通的。比如“甲骨文”,也称“卜辞”,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看书之时,我忆起昔日去博物馆的经历。展览柜中那一片片的龟甲与兽骨,无一不镌刻着形态各异的甲骨文,那些文字生动且有趣,使人久久不能移开视线。

我想,《经典常谈》的意义也就正在这里。

一二年级时初识汉字,语文书词语表中的那些字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既有趣,但也免不了有几分枯燥难懂。随着年龄逐渐的增长,父亲常教导我读《诗经》《论语》这些经典的著作。便也更加深刻地体会、感悟到中华统传统文化的神奇与有趣,更加深入、具体地领会到古人的伟大智慧。

可那些经典中的古文又岂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于是通述《经典常谈》,我便了解到了《说文解字》这本由东汉许慎著作的工具书。可以说,《经典常谈》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它使人们对“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很伟大的一本书。因为当今社会,不仅仅是中学生,许多中国人对“经典”的了解知之甚少。谈起中国传统的这些文化,属实是无法发表见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源自我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受,又想起朱自清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希望当今的人们能更多地去了解经典,传承纪典经典。

当然我也相信,只要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去感受我们中国文化的经典的丰富内涵,就必定能将这源远流长的文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必定能将这永垂不朽的中华精神发扬下去!

17 3194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