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案设计(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口技》教案设计(精彩8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口技》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让学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口技,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口技》就是这样1篇反映古代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文章。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解题、简介作者林嗣环)

二、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疑难字、句。

三、明确字音

播放范读录音,学生明确字音。

四、再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问后分组讨论,共同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用法:

“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 “意”、“曳”、“指”、“名”。

2、活用的词:

“妇抚儿乳” 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 善,动词(原为名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 名,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 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表时间性的词语:

“忽”、“忽然”:表示突然发生。

“一时”:表示同时发生。

“既而”:表示相继发生。

“是时”: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 “未几”: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4、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

“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

“走”(跑)

五、齐读课文

要求:

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以讲故事的形式,紧扣课文内容。

2、由学生进行点评(从语气、语调、声音、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等方面点评)。

七、再读课文

试背课文,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提1、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应。

二、分析第二部分(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 一家人醒而梦。

⑶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3、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

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三、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否重复?为什么?

不重复,有呼应作用,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

四、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

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感染力。)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 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背诵课文。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的

1、德育点: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能力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3、知识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文言词汇;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

1、锻炼学生看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2、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模仿人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那么人能模仿其他事物的声音吗?下面请大家听听这些声音。这些都是人口模仿出来的。很奇妙吧!口技表演就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不信?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导读课文

1、听课文的朗读。

2、齐读课文:

⑴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⑵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3、正音:

让学生自主找出读错了的字词,学生质疑完成正音,体现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4、再读课文。

三、解读课文──看图说话

(开展小组活动完成)

1、让学生观察画面,看图概括文章内容。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⑴尽量扣准图片及课文内容进行流利的口头表达。

⑵适当进行点评。

2、好,那同学们想想,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呀?三个场景。哪三个?

3、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场景的呀?通过声音的描写。请在文中画出所描写到的声音。(学生口头作答)

4、听到这些声音,听众们的反应如何?

第2段:“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第3段:“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4段:“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让听众们如此入迷的口技表演,口技人有些什么特别的表演道具吗?

5、课文首尾。

⑴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⑵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不是重复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

四、归结文章的主旨

1、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

1、遵循课改的教学理念和学校快乐教学的原则,我从备课开始就关注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用心备课的同时也认真地备人。因而这堂课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我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对文章行文的流畅和精彩的场景描写有了初步的体验;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民间艺术的高超精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2、不足之处:

⑴有一个问题向学生提出时,我措辞有不够精准之处,以致让学生在回答时有一些小偏差。

⑵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我有急于道出的心理倾向。

⑶我上课还不很老练,有一些紧张,没能做好挥洒自如。

⑷教学机智尚待加强,我在处理课堂中学生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的应变不好。

《口技》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起表现作用。

3、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 :

一、课文导入  。

教师:1993年,有一个藏族小伙子叫洛桑,在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曲苑杂坛》中表演系列节目“洛桑学艺”一炮打红。在“洛桑学艺”中,他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此一年内,洛桑这个笑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笑星过早地陨落。1995年10月2日因车祸去世,年仅27岁。时至今日,许多人还对他的表演记忆犹新。下面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这位年轻笑星的精湛表演。(播放洛桑学艺片段,约3分钟)

教师问:短片中那么多的声音是怎么来的?明确:都只是凭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

问:洛桑虽然已经去世了,但直到今天我们还能通录像欣赏他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实,口技是一种很古老的民间艺术,可那时不象现在有摄象机,他的精彩表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把书翻到20课。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场口技表演。(听录音)

1、  齐读课文。

2、  问:刚才我们欣赏的《洛桑学艺》中,洛桑的表演道具很简单的,那么文章中的这位口技艺人又使用了哪些道具呢?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问:文中哪一节对此进行了交代?明确:开头和结尾两节。

问:按理讲对道具的交代只要一处就足够了,作者为什么要交代两次呢?

明确:说明口技艺人技术的高超。问:那么这位口技艺人技艺的高超表现在哪里呢?

如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他放一下,等会再来看。

3、问: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明确:犬吠 欠伸 呓语 儿啼 妇呜 夫叱 絮絮,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大呼、齐哭、百千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 等。

问:这么多的声音都是同一个场景中发生的吗?明确:不是,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由醒而梦。⑧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第2节。问:这一节中大家对那些词句在理解上还感到困难?(学生质疑,相互帮助解决)如无疑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①“众妙毕备”的“妙”和“以为妙绝”的“妙”两个意思相同吗?明确:不同,前者是“妙处”,后者是“奇妙”的意思。②“以为妙绝”的“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到了极点的意思。问:最后一节中也有一个“绝”---“群响毕绝”,他们意思一样吗?明确:不一样,后者是“消失”的意思。

3、  这一部分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明确: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到“一时齐发,以为妙绝”。

4、  一起把这一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内容的句子朗读一遍。问:这部分中口技艺人表演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变化的?明确: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从“遥闻”一词可以看出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而且是比较轻的,而“深巷”一词则告诉我们声音是从室外传来的,所以在这里声音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变化的;另外,犬吠、欠伸、呓语等这些声音刚开始都是单独发出的,到后来却是“众妙毕备,一时齐发”,所以也是由分而合地变化的。

5、  这一节全都是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的吗?明确:不是。问:哪些不是?找出来一起朗读一遍。。问:这是在写什么?明确:是观众的反映。

6、  问:观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的?明确:因为观众已经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听的非常的入神。

7、  问:介绍口技艺人的表演,为什么作者要多次描述观众的反映呢?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侧面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教师: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是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说明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8][、学生仿照以上方法自己学习解决第3、4两节。(先幻灯出示问题)

下面请大家根据上面的问题,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己来学习第2和第三小节。第1组和第2组的同学学习第3小节,第3组和第4组的同学学习第4小节。

问题如下:1、这一部分的哪些词句你还不太理解?请做上记号。2、找出你所负责学习的场景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并想一想:这部分模拟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3、观众又有哪些反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映?

明确:①第3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未几,夫齁声起”到“妇梦中咳嗽”。这部分的声音是由大到小、由多到少变化的,只能“微闻余声”。可以从“微闻”一词看出;观众的反映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②第4节中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句子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部分声音的变化是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响声大作。是从两个“大呼”、一个“齐哭”、五个“百千”看出来的。观众的反映是:“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观众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观众已经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以假乱真了。

10、现在我们再回过去解决开始时我们没有解决的关于为什么作者要两次提到表演的道具问题。经过我们以上的学习,现在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明确:文章开头和结尾交代了表演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也衬托了口技者的技艺高超。

12、我们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概括评价这位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善”。

11、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试着来归纳一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口技艺人技艺高超的?明确: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直接描写口技表演的内容和过程,正面突出演技高超;另外还从听众的反映和所用的简单道具,侧面衬托演技高超。

12、对这位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我们也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评价---“善”。

13、再读课文。对于这么一场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的口技表演,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肯定不能只要求读的准确、读的流利,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气氛。特别是小节。请同学说说对于这三节我们分别应该怎样读?明确:2、3节语气要舒缓一点,第4节则要急凑,读出火灾紧张、纷乱的气氛。另外观众在不同场景中的反映也要力求读出不同的感觉,比如前两个场景要读出那种赞赏满足的感觉,后面失火时则要读出心慌、害怕。

13、下面我们试着来读读看怎么样?学生读后,自己点评。如没达到要求就听一遍课文录音后再齐读一遍。

14课外拓展,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们传统的民间艺术。(幻灯展示)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呢?

三、布置作业 。

《口技》教案【第四篇】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2-3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篇课文呢?请看:

二.显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段。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2-3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2-3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背诵2-3段)。

(一)先学。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2-3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二)后教。

1、学生齐背第2-3段。

2、互背。

3、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的习题。

语文《口技》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的]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 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

②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3.齐读课文。

①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②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4.复述课文。

①尽量扣准课文内容讲故事;

②适当进行点评。

三、诵读练习

自由朗读第2、3、4段,争取能背诵下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出与“众宾团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项(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B.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C.满坐寂然 D.稍稍正坐

3.选出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①众妙毕备( )

A. 毕业典礼 B. 毕业精力 C.丑态毕露

②宾客意少舒(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 舒筋活血

③不能名其一处(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

二、解读课文

(一)分析第2~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由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3.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 → 大(第一个场面)→ 小(第二个场面)→ 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声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的表现形式多样,或单独相继而出,或同时发出等等。

4.探讨: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 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略。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思考:“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3.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

(三)分析描写技巧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即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揣摩语言,领会文意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五)归结文章的主旨

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三、语段阅读。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中间 ②力拉崩倒之声

③曳屋 ④名其一处

⑤两股 ⑥先走

2.按要求写出各类词语。

①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动词:

②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拟声词:

③表示不同音响的三个偏正短语:

3.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4.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一家人由醒到睡的过程的语句:

②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的语句:

5.分析解答。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的?请找出具体语句。

②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浓墨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传来的极为复杂的声响?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下面是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8.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超过30字)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题。

3.本文在词语运用上最大的特点是( )

A.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B.具体、形象地选取拟声词;

C.大量、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D.首尾呼应,结构井然有序。

4.简答:《口技》一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式,试一一指出并加以说明。

课外能力拓展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某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则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亦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其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中。俟再读有所录,补贴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不如予之约取而得实也。”

1.这是1篇随笔文章,属散文的一种,其主题思想是( )

A.说明学得少而精,而实际上比泛读、略读丰富得多。

B.说明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效果好。

C.提倡读书要少而精,讲求实效。

2.这篇随笔文章的论点是( ),论证方法是( )

论点:A.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 B.叶奕绳读书强记之法之妙 C.约取而得实

论证方法:A.事实论证 B.道理论证 C.事理论证 D.举例对比论证

3.这篇随笔文章按意思可分为两层,其正确的划分是( );其前后层的关系是( )

分层:A.句1|2345678 B.句1234567|8 C.句123456|78

关系:A.总分 B.因事生议 C.因果

4.这篇文章给予读者应有的启示是

5.这篇文章的主题句是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6.摘录文中精彩的可以为我所用的句子

(二)三幅应试画

古代有人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两句诗为题命人作画,结果有下面三幅应试之作:

第一幅:一个船夫半卧在船尾,嘴边横着一支竹笛。

第二幅:岸边系着一只空船,系在船舷的桨随江流漂动。

第三幅:岸边停着一只横着的小船,船舷间停留着鹭鸶,船篷上有两只栖息的乌鸦。

这三幅画孰优孰劣?

(三)把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堂课写出来,要求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字数不限。

《口技》教案设计【第六篇】

教学目标 :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 :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教学性质:

讲读课。

简要的步骤如下:

(一) 介绍“口技”,导入  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

初一语文《口技》教案【第七篇】

一、导入课文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语言,比如鹦鹉能模仿人学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化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让我们一起来欣享《口技》这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朗读、积累、品味

三、朗读

1、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生读课文,每个小组试读,尔后挑出一名展示;同学们读得积极踊跃,有模有样!

老师也读一读第四段啊,跟你们学习了!

2、再读课文

理清情节、感知内容,思考:

1)、找出时间词语,

2)、本文写了哪些场景?

组内交流,提问,生答

归纳:

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按时间是顺序)

三个场景:梦中惊醒、再次入睡、火起群乱

四、积累

我们进行了朗读,了解了情节,下面我们着重于积累。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重点段落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

但闻(只听见)屏障中

妇扶儿乳(喂奶),儿含乳啼,妇拍儿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

宾客意少(稍微)舒,稍稍(渐渐)正坐

虽(即使)……人有百口,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于是……,两股(大腿)战战,几欲先走

2、翻译下列语句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也;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生讨论,举手翻译、评议纠错

3、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4、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5、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如:

1、“遥问”表远远的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深夜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生活环境中。

2、“微闻”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宁静。

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首先自己,然后在小组,在班级内品味。

师总结:同学们品味各有千秋、各有风味。

《口技》语文教案【第八篇】

教材分析

《口技》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文化生活”,5篇课文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体验,领会作家对“文化艺术”的感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操。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在导入教学后,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本注解和工具书归纳文学常识、准确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2、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教法:导入新课——指导阅读——拓展练习

学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媒体应用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能较好地辅助教学。

情境设计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口技》。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

1、指导学生了解《虞初新志》及林嗣环。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容易读错的字,扫清朗读障碍。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4、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5、能让学生简要概括总结文章的结构及内容。

6、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7、指导小组完成自主导学(见学案)及拓展练习。

8、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1、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虞初新志》及林嗣环,编写文学常识题。

2、对照课下注解正确朗读课文,然后不看书完成加点字注音。

3、结合注解先理解文章,对不懂的词语、语句画出来,

4、然后学生进行当堂提问,由已经理解的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点评订正。

5、对重点词语及句子进行书面考测。

6、小组结合文中三部分内容:听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及对表演的描绘深入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表达主题的作用。

7、小组完成自主导学(见学案)及拓展练习。

8、试背课文。

习题处理

1、课后其他练习均在自主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全部解决;

2、《目标》上的“自主预习”在课堂教学前自主完成;

3、《目标》上的“阅读拓展”在自习课上师生共同完成。

课后反馈

调整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学案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以一“善”字统领全文,行文中渗透着作者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明确三个场面的声音、声音的特点、听众的反映和作者的评价后,和学生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民间艺术的高超精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17 3237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