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邓稼先【热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邓稼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邓稼先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2.体会本篇散文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特色。

3.品味本文饱含情感的语句,品味其中包含的深切的感情。

4.了解和学习小标题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作者的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邓稼先、杨振宁图片资料,两弹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阅读全文,体会本篇在比较客观的描叙中所包含的感情。

3.搜集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发展业绩故事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的欺凌。中国的有识之士,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里,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他们前赴后继,兢兢业业,为我们民族的崛起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这救国的道路上,有一支队伍显得十分让人感动。这就是那些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那些在新中国成立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的老一辈科学家。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的赤诚之心,把中国的科学顶上了一个高度。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和试射,人造卫星的成功升空,都使我们的祖国在全世界拥有了自己的科技立足点,使我们国人扬眉吐气。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我国科学家的故事资料?请互相交流,看看谁的材料更丰富。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

在这一个个骄人的成绩背后,就有一个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文章《邓稼先》。

(主板书:邓稼先  杨振宁)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杨振宁1938年至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至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6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

杨振宁于1956年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大大促进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另外,杨振宁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和奠基人。

三、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著名科学家,被称为“两弹元勋”。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开始,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开始了核弹的理论研究。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后,他又投入对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氢弹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四、检测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yān)红    奠(diàn)基    开拓(tuò)

当之无愧(kuì)    挚(zhì)友

(二)词语解释。

亡国灭种使国家灭亡,种族消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鲜,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小心谨慎的样子;尽瘁,受尽一切劳累;已,停止。小心谨慎,不怕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一直到死才停止。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开拓开辟;扩展。

截然不同截然,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的地方。

锋芒毕露锋芒,刀剑的刃口和尖端,比喻事物的尖利部分,也比喻人显露出来的锐气;毕,全;露,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部显露出来。多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都了解。表示人人皆知。

辞令交际场合应对得宜的话语。

骄人使人自豪。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选聘选择聘用。

知人之明明,指视力,引申为看清事物的能力。指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别人,对别人有客观、正确的估价。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枯蓬断草枯干的、折断的蓬草。多形容荒凉、死寂的环境。

五、阅读全篇,整体感知,根据小标题和课文内容,把握全文的行文脉络和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学生先阅读课文,熟悉文本,这是阅读理解本文的基础。因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也便于学生把握行文的脉络,进而把握思想感情。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总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脉络和文章各小标题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讨论。明确:本文共有六个小标题,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展示背景,引出“邓稼先”。先列举一百年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后写新中国成立,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赤子——邓稼先。(投影或板书:背景)

(二)“两弹元勋”: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贡献)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与奥本海默比较,凸现邓稼先的人品——能力超群、忠厚朴实。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人品)

(四)“民族感情?友情?”:写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抒写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民族自豪感)

(五)“我不能走”:赞扬邓稼先坚定、执著与勇敢的品质。通过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的描写,以及工作中遇到的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突出邓稼先朴实的“我不能走”,高度赞扬他的精神品质。(使命感)

(六)“永恒的骄傲”: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知音,总评)

投影或板书: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背景)

2.“两弹元勋”:(生平,贡献)——————贡献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人品)

4.“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自豪感)    精神

5.“我不能走”:(责任心、使命感)

6.“永恒的骄傲”:(知音,总评)

六、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整体把握语言风格。

再读全文,并朗读第一、二、五部分,想一想,本文的语言最感人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情预测:学生对各类文章都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像本文这样的文章,则需要他们进一步去感知和品味,去读出其中的特点。学生只须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即可,具体的品味和分析可以留待第二课时再进行)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本文与其他的写人散文一样,也具有以记叙为主,把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的表达特色。这从全文可以看出。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本文语言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既有客观的列举,又有理性的评价,更有深沉而饱满的感情。

本文不像一般的描写性或抒情性的散文,而是1篇写人物的散文。作者本身是一个治学严谨的著名科学家,文章所写的人物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著名科学家。因为这样特殊的情况,所以在语言方面就自然表现出与一般文章不同的特点,也就是理性与感性、客观与主观的融合。作者的语言是朴实的,但又是蕴涵着深沉的情感。例如第一部分的结尾段:“对这巨大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1924—1986)。”用的是概括叙述的语言,看似平铺直叙,却能达到令人对邓稼先肃然起敬的效果。又如第二部分的结尾:“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叙述的语言,但评价却是极高的,敬仰之情也十分深沉。

七、布置课后作业。

(一)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三题。

(二)划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并思考其原因。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并讨论:本文是写邓稼先的,开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学情预测:开头往往是人们关注的位置。学生一般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可以进行分析和思考。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路。)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历史,就是为写邓稼先服务的。这样的开头,在表现人物方面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社会状况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重要的一笔。这样,就从总体上突出了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为全文奠定了评价和赞美的基调。

二、阅读第三部分。本部分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突出了邓稼先的哪些性格特点?请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学情分析:对对比手法的使用以及它的一般表达作用,学生是可以很快发现的。本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具体体会和掌握对比手法的作用,并以概括的语言来表达。)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邓稼先则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元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把他们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本文的主人公邓稼先。通过对比,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就显得更加鲜明,表现他的精神品质的词句主要有:“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最具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因此,“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

要注意的是,作者拿奥本海默来对比,意图不是要贬斥他,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更为鲜明,呼之欲出。

三、阅读第四部分。

讨论:“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作者真的想不清楚吗?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引导学生了解含蓄深沉的语言,往往是表达更为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作者其实是很清楚的,只不过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得更为深沉。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句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别有韵味。

四、阅读第五部分,并思考下列下列问题。

(一)朗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成阿拉文库。

参考译文:

多么广大开阔啊!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缠绕,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神情多么沮丧啊,心情悲惨忧伤,(只见那)悲风呼号,天日昏黄。蓬草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连飞鸟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过去常常有军队在这里全军覆没。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清楚。”

(二)这一部分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用意?

(学情预测:凡是引用,必有深意。学生学过引用的修辞方法,对引用的作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渲染气氛,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说明这里的恶劣环境自古如此,反衬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之令人仰慕。

2.这是作者与邓稼先在青年时期在昆明一起背诵过的文章,把它引入,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更有寄托哀思的作用——诵文思人,恍在眼前。

3.为文章增添了典雅的色彩。

(三)本部分结尾处还引用了一段“热血男儿”歌。这一引用与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测:学生对对比的认识要逐渐深入,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同时,通过对比,也可以更好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生比较、思考。明确:

引用《吊古战场文》,目的主要是渲染气氛;而引用“热血男儿”歌,目的是通过歌曲所表达的中华好男儿献身祖国的精神,来歌颂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这是衬托的手法。以此为背景音乐,气势磅礴,内容吻合。这也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盛赞邓稼先,因为这首歌表达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的自信、自豪。这种情感是邓稼先所具有的,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必须具备的。

(四)本部分以“我不能走”为标题,是不是太普通了?

(学情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朴实无华的语言能够蕴含更深刻的情感的道理。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句话的背景,结合人物的主要精神品质来理解,就可以顺利地破解。)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我不能走”,字眼是普通的,但对表现邓稼先的品质,又是恰如其分的。普普通通的四个字,毫无渲染,却震撼人心。原因何在?作为一个对事业、对祖国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科学家,邓稼先首先考虑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事业,是工作。科学家的感人的品质,往往不是在鲜花丛中,不是在众人的簇拥之中,而是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在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艰苦探索中。“我不能走”,恰恰是邓稼先高贵品质在工作中的最质朴最真实的表现。同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凡事凡物,尤其是人,到了一定的境界,是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来渲染的,它内在的光华自然会折射出五彩的光辉。这也是大智若愚、大言希声、大巧若拙的道理。

五、朗读第六部分。划出你认为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深刻的内涵和深沉而强烈的感情。

(学情分析:在前面五个部分的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部分的评价。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具体的语句所包含的内涵和感情。)

学生朗读,思考。例句如:

(一)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这是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有是富有感情的句子。邓稼先的一生,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所有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这样的人生,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祖国事业的高度来评价。邓稼先逝世了,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的人生价值是永恒的。这里,饱含作者对邓稼先的高度赞美。

(二)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该为稼先庆幸!

第一句表现了邓稼先对事业、对祖国的忠诚和执着的性格和品质,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第三句把邓稼先与一般人进行比较,突出了他的难能可贵。“这样”指对人生途径的正确的、不悔不移的选择。

六。总结课文。

(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是一般的记叙文,也不是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历史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奋斗历程的写人散文。文中插入了古文、歌词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1篇写人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通篇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

(二)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各种表达方式和对比引用等修辞交错使用,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主题式的小标题的写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七、布置作业。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本课练习。

附:板书设计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背景)

2.“两弹元勋”:(生平,贡献)——————贡献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人品)

4.“民族感情?友情?”:(民族自豪感)    精神

5.“我不能走”:(责任心、使命感)

6.“永恒的骄傲”:(知音,总评)

邓稼先【第二篇】

一、所在单元(第三单元)

二、授课学时

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乎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熟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三)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课文:

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2、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3、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4、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译文如下: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 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这一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5、朗读第六部分。体会第2~5节的排比所抒发的强烈的感情。

(二) 总结课文:

1、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1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三)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邓稼先【第三篇】

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本文是1篇回忆性文章,作者通过深情的回忆,借助描写和议论,表现了两弹元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民主评价了的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二、结构内容

课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部分。概述自年屈辱历史,扣住落后就要挨打,抒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引出杰出科学家。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突出表现同志在领导、设计、研制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及其他国防武器方面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与奥本海默。通过对比叙写,突出表现同志作为中国科学家的纯朴气质和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透过“寒春事件”,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以同志为首的中国原子武器工程工作人员已经达到独立研制原子弹的水平。二是同志在关系到国家名誉、民族尊严问题上的那种严肃认真。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具体表现同志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英勇无畏,身先士卒。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高度评价同志的一生。

三、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法

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但作者择其最能表现其精神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作者用文革时说服武斗两派继续工作和工宣队、武宣队员不要围攻两件事充分表现了他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他的无私真诚感染了所有的人。

四、夹叙夹议的语言表达

文中夹叙夹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在叙述了中国核武器连续试验成功后,作者评道:“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了!”,以此来说明这些事件的伟大意义。

五、饱含深情的语言

文章直白的抒情很少,但通篇却蕴含深情。如第一部分中列强侵占中国的几大事件的排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愤恨悲痛之情。而第四部分的最后一段,又饱含着作者对的感动和敬佩,“震荡”、“热泪盈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作者的心里是怎样地心潮澎湃啊!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课文的教学建议

这是1篇内涵非常丰富的回忆录,教师应当在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在讲解之前,应当先向学生介绍的生平经历,让学生在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体会本文的深刻之处。

本文篇幅较长,又分成六个部分,在讲解时不必面面俱到,而要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来分析,尽量让学生的体会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吻合。

这篇文章的语言充满着作者对的深切的怀念和敬佩之情,这与作者的写作技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分析时可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或重点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特别是作者议论和抒情的部分,例如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

由于杨振宁本人也是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因此本文同样表现了他的做人原则和对待科学的态度,在分析时,也应当注意这一点。

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课文是1篇阅读课文,是1篇回忆性散文,也是1篇典范的人物传记。教师应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传记文学的渊源和特点。

文章的作者是文章主人公的好友,是—位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知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作者站在友人的立场上,通过特殊的视角,将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教师应将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作为德育的重心,弘扬“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

文章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刻画。人物,既增强了作品的人文底蕴,又突出了人物的人格魅力,深得以史绘人、以人勾史的人物传记之奥妙,是传记文学优秀艺术特色的传承。教师不妨与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联系,以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与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介绍—位伟大科学家的作品。

(学生课堂自读)

二、教师设问导读

1.从教材第注解我们能体会些什么?

提示:—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故事—:钱学森召见,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故事二:有一天,许德珩(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制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

2.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提示: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对的无比崇敬。

3。作者将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作出了高度评价——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些评价下面还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题设计旨在探究话外之意、文外之情,是延展性思维训练。)

4.第四部分结束一句的讨论、探究。

“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故事三:杨振宁在美国听美国人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他问“有没有美国人?”稼先当时不便回答,待周总理说“把实情告诉他”之后,稼先写了“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的信。信从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欢送杨振宁的宴会上。杨振宁当场打开一看,立即泪流满面。

结合故事二:除了句中所写的自豪与骄傲,是否有敬佩、悲哀、伤痛等情感呢?

5.阅读、分析教材中两处引文,讨论其用意。

6.总括生平,结束教学

邓稼先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读

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课本,随着作者去认识这位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1篇回忆性散文。

二、阅读发现,整体感悟

1、阅读发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等标示出来。

2、整体感悟:

①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邓稼先教案【第五篇】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1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⑷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处要用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导入新课;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播放记录片《让历史来告诉未来》。

⑸讨论法。

2、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此文。

⑴朗读法。因为此文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朗读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从课外的资料搜集到课内的质疑解难,从导入新课到最后的总结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五、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岸的人格魅力。)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17 337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