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免费(汇总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免费(汇总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 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次序 时间 作者见到了什么 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 “卧”?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4、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明确: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7、 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明确:“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8、文章第一段称呼雨为“她”行文中称雨为它,结尾称雨为“你”感悟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将很多物象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

四、课堂总结

雨是神奇大自然的一部分,作者喜欢雨正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必是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希望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以积极的心态感受雨的四季,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做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

五、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春雨——温柔、娇媚

美丽 喜欢 夏雨——热烈、粗犷 爱恋 渴望

秋雨——沉静、端庄

冬雨(雪)——自然、平静

六、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生字词3遍,背诵重点段落。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教案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新授内容

1、师范读,生跟读。

2、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生齐读。

4、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A、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手法,勾画了汹涌的,耸立海中的,岛上繁茂的,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习题。

2、背诵默写课文。

六、预习下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1)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九、板书设计

纸船——寄母亲

冰心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7 17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