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通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现象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初中地理教案【通用8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初中地理教案 【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2齐达内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__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

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A、道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A、法语B、德语C、阿拉伯语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__教的是()

A、伊拉克B、印度C、英国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A、澳大利亚B、美国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B、阿拉伯语C、俄语D、葡萄牙语

6、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A、犹太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初中地理教案 【第二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06km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

初中地理教案 【第三篇】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课时安排

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xx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初中地理教案 【第四篇】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课时安排:本节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

(教师归纳)

(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

(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

(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

(板书)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

(2)观察课本第60页“侵入我国的汉朝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

(3)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

初中地理教案 【第五篇】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理位置特点。

2、举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说出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

2、了解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工业发展情况和农业特色。

3、了解欧洲西部主要旅游资源及其分布,能分析旅游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

1、欧洲西部主要国家的名称和位置

2、欧洲西部的经济特点

3、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资源

4、欧洲西部发达的`畜牧业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目的;备注

反思

课标、

展示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分析解读给学生

让没有记下课标学生记下课标。

知道考什么怎么考,欧洲西部图片与歌欣赏

欧洲西部图片与歌欣赏

欣赏欧洲西部图片与歌

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

展示本节教学内容

图片展示

看PPT

欧洲西部地理位置

展示欧洲西部地图

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

展示欧洲西部的地形图和气候图

读图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并且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 分析图能力。

欧洲西部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展示欧洲西部地图

让学生找找欧洲西部主要国家和首都,并回答问题

让学生了解欧洲西部主要国家和首都,学习生活中地理学习对学生有用地理

雄厚经济实力

1、数据展示欧洲西部一些国家GDP

2、让学生阅读课本55页归纳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

3、

学生阅读课本55页归纳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

学生了解欧洲西部经济实力

难点探究欧洲西部发达的畜牧业的因素

完成56页活动西部发达的畜牧业的因素

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归纳能力。

繁荣的旅游业

1、阅读课本分析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原因

2、了解欧洲西部一些著名旅游资源

学生阅读课本,和观看PPT,了解欧洲西部著名旅游资源

增长学生知识

当堂练习

展示练习题

做练习

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地理教案 【第六篇】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位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师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十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师适当补充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辽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 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评价的一般方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检测效果。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评价方法 。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习册》相关练习。

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流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 分。

本节课,在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价等级是: (优/良/一般/差) 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 本节课注重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2.辽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来分析);

2、 注重突破难点:采用引导生看图识别的方式来学习,既培养生掌握看图的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案 【第七篇】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

(2)围绕西亚之所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

(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

(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

(3)西 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

(2)土耳其与埃及� 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 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地理教案 【第八篇】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四、欧洲的气候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 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17 3588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