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品读经典美文 感受美好生活【参考8篇】
通过细致品读经典美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与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激发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品读经典美文 感受美好生活【参考8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呼兰河传教案 【第一篇】
2.品味与赏析(请同学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为下列句子作批注。)
播放背景音乐:《童真》
投影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交流后展示,教师点评)
3.想象与表达
等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在祖父的笑声中,你仿佛听到祖父在说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中能触动学生情感心灵的内容,引发学生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自由表达。
板块三:体会思考的情趣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被三种教材采用,上海版初一,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还有小学五年级版。编者在不同年级采用相同的课文,我认为,教师解读的方式应该不一样,应根据年龄的认知基础、接受程度来决定。基于这个思考,在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思维的跳跃中得到锻炼。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题,以便引出了对作品的深层思考。
投影
1.有人说,祖父的宽容给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空间。也有人说,祖父的宽容变相地成了对“我”的迁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结合本篇课文,整合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从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或者可以延伸至整个小说)中,我读到了 。(诗意/人性美/简单的快乐/珍惜今天的生活……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②读了以上几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怎么认识萧红的童年生活?
(1)一种慰藉/温暖/寄托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呼兰河传》写祖父与“我”。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小猪、烧鸭子吃。而“我”在祖父的庇护下,无忧无虑,活泼任性。“我”只是玩,“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和祖父开玩笑,“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萧红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2)萧红童年的寂寞与孤独悲悯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惟一的伴侣,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3)希望
现实的残酷依然没有打倒萧红,她用她的笔,用她丰富的情感记录下了美丽的呼兰河,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那生生不息的孕育生命和智慧的摇篮,那里的故事将永远延续,故乡就是萧红心中的希望。
三、网络传音,内化文本
站在童年向成人的转折点上,你一定会有对童年的回望,也有对成人的憧憬,请仔细思考一下,你希望能留住童年中的哪些东西,又渴望成人后的哪些东西?
请同学们课后登陆“8090童年”网站,注册会员,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栏目中发表投稿。
教学反思
《呼兰河传(节选)》从文字到内容上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于通俗易懂的文章,要深入引领,做到浅入深出。为此,教学之前笔者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呼兰河传》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网站搜索与文本主旨意趣相契合的相关音乐,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情感;用百度网上搜索资源引读名著;通过百度网站引导学生在网上发表一些关于童年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是语文课堂的致命伤,人云亦云的学生和没有独立思考的课堂注定是肤浅的,也是缺乏活力的。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以情感激发为基点、以品味感悟为主线、以交流点拨为手段”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创设文本情境,扩充课堂容量,提升学生资料搜集能力,为学生的倾吐交流搭建便捷的表达平台,引领学生品味美的语言、感知美的人物、领悟美好情感,获得审美乐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第二篇】
这世上有一本书。它如诗,如画,如歌。它既幽默,又讽刺。这本书叫《呼兰河传》。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的作者。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使我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着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之作。萧红通过自己对儿时的点滴回忆,用自己轻盈细腻笔调把我们引领进呼兰河这个落后,迷信的小村子里。书里的呼兰河到处都显得那样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乌云蔽日,看不到一点阳光。人性的残忍和无情,令人发指。整本书布满了灰色的色彩,那样凄凉。那些因人们的无知,迷信所发生的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还记得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12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她,却成了一个陌生人家的童养媳,一个人孤独无助的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动不动就会遭到婆婆的一顿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顺心的事,小团圆媳妇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里,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只鸡,一头猪,多么可悲﹗但在旧中国又有多少与小团圆媳妇一样的无辜少女?她们生活在这个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非人的虐待,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不如说事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让她匆匆离开人世。
萧红说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干活,一起玩耍,度过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亲的冷漠,父亲的顽固,使萧红在祖父去世后,对这个家庭没有一丝留恋和感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本书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呼兰小镇风土人情,但它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萧红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否定与不满。
“他是1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读完这本书你也会久久地沉浸在那个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个年代的悲哀和残酷。
本章讲的是冬天,冬天十分寒冷,大地被冻的裂开了一条口子,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十分生疼。人们的头发上,胡子上,都是冰渣。手背上,脸上都冻得裂口。买馒头的老爷爷不小心把馒头掉到了地上,旁边的人捡起馒头就跑,别看动物们有厚厚的皮毛,它们也是冷的不得了,不停的叫唤。
我觉得这1篇写了冬天有多冷,冷的大地开口,房子上挂满冰凌,又写了人们的样子,动物的样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冬天的冷,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在呼兰河那边,感受到了冰天雪地的寒冷。
《呼兰河传》读后感 【第三篇】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本自传,主要讲述的是萧红小时候在几个家乡的一些事情。那是一本充满温情童趣娘娘到来的回忆性小说。
呼兰河城不是安祥宁静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和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痛苦和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淡泊和有趣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处处出出家乡的种种和童年的事情。她用女性独特的抒情方式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从而折射出悲悯的深度人性让我们一种以无限广阔的胸怀来召唤一份真情一份温暖。
我从“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中知逍这句话,承上起下,既起到了总结上文,让人知道上文所描写的景象的是呼兰河,又直接指出了呼兰河有名的地方是“十字街”,为下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种为结构严谨。
一个名符其实的淘气包萧红的童年,都记在了这本《呼兰河传》里了,它带给我们她美好的童年记忆。年仅33岁。萧红的一生实在是不幸,最美好的也就是童年了。小的时候的她总是让人有操不完的心,在童年生长的地方最痛爱她的只有她的祖父,她整天跟祖父在园子里奔跑、种地、搞恶作剧、来消磨时间。我读了这本书后,怀念起了自己的童年,现在学习越来越不容易,我逝去的童年也逐渐随时间忘却。没有时间再留念。而这本是却奇迹般的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两个童年的比较、更是两个年代和两个社会的比较让我鼻子发酸。我也能体会到作者写这本书时的悲凉。
作昔透过她坎坷的人生历程来遥看记忆的弥散是原生态的,她回忆起温暧的“大花园”以及自已家那里有名的十字街的美,使人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动生活式中的诗意,美丽跟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依恋和赞美之情。也感觉在开始写《呼兰河传》第一章时就抒发出思想家乡时的悲凉与他的伤心之情,读完也会使读者对作者他感到伤心和难过。
《呼兰河传》的教案 【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
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1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过三年的教与学,教师基本上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教学难点:
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朗读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内容。(学生按预习要求事先预习,如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课后练习等。)
2.利用早读听课文音频朗读,正音、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3)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
(4)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5)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如甲同学写动物的词语,乙同学写植物的词语,丙同学写自然景物的词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写重复。明确: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
(6)思考、讨论、归纳:“自由”。
四、解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
1.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自由快乐、天真烂漫。)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
(1)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菜。”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祖父也不会怪我。)
(2)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将“委屈”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觉都这么自由。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
(4)多种形式朗读读第28段,(如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研读这一段所体现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情感。
分析: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读、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4.选出文中�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品味、交流: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
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相对花而言,动的昆虫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2)写小白菜的生长:“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用语明快朴素)
写蝴蝶飞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自言自语,充满孩子气。)
(3)自由诵读第28段,体会11个“就”的妙用。
五、拓展提高。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明确:(结合其生活经历)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曾说过:“若是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故乡的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纯真的童年生活。
六、理解,讨论全文的主旨
1.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①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
2.明确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七、小结:
文章回忆了童年的“我”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的琐事,但是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旺盛灿烂的生命图景,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八、课后语文活动
1、课外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的童年生活,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要体现童真童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第五篇】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并不繁华,语句中有着一丝丝悲凉,有因迷信而造成的人生悲剧,有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有大大的祖父家的后花园……这篇小说十分朴素,但从言语中听到了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有些忧郁,却依然美丽动人。从儿童的视觉,写明了呼兰河这座朴实的小城。
呼兰河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平淡淡,偶尔会翻起一些小事。如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的猪,卖豆芽菜半疯的王寡妇,染缸房内死了一个人,买麻花的一家人,变化极多的火烧云……呼兰河城里的人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只有在大型的盛会上,人们才会忘记生活的劳苦,一同狂欢!无论高贵卑贱,都一起享受。最开心的还是小孩子们,在集市上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好吃的好玩的都有。萧红笔下的祖父更体现出了浓浓的祖孙之情,调皮的萧红总给祖父增添了不少“麻烦”,但祖父一直笑呵呵的。祖父、后花园已经成了萧红每天不可缺少的了。萧红特别调皮,所以祖母并不喜欢她,同样,萧红也不喜欢凶巴巴的祖母。祖母去世后,萧红仍然调皮的将祖母的遗物翻了一遍,祖父也不介意。
迷信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人给我的另一个印象。胡家的团圆媳妇,因为折磨而生了重病,胡家的人听信了整座小城的各种偏方,花了多少吊钱啊!最后还是徒劳无功,团圆媳妇被开水烫了三次后悲惨的死去了。这就是迷信的造成的恶果!
呼兰河城里还有一个特点:爱凑热闹。凑热闹只为一时欢乐,就像今天所说的“吃瓜群众”,还有一点迷信的说法使得事情越发复杂。
呼兰河是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这中间有悲有喜,但更多的还是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特点,他们朴实善良,虽然十分平凡,但他们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顽强地活着,给我以深深的震撼。
呼兰河传的教案 【第六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萧红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整部作品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有的只是一股笼罩全篇的所向披靡的文化批判力量。这里存在着两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参照的艺术世界:一个是以后花园、祖父和“我”构成的温馨世界;另一个则是与这个温馨世界相对立的冷酷、丑恶的世界。在前一个世界里,祖孙二人在花园里自由自在的养花、种菜、读诗、游戏,人性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另一个世界则被“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主宰着,他们借助风俗文化的力量施展威力,让呼兰人只把希望寄托在阴间和来世。在各种节日庆典和民间集会上,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盛举都是为鬼而做而非为人而做,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会,也不过揩油借光的意思,人们不难看出作品的文化批判锋芒来源于“五四”传统。
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小说中的后花园,是作者儿时的乐园,在这里,她自己就能找到快乐,在作者眼中,园里的一切都有着神奇的生命力,所有的植物和小动物都在“动”,表现出儿童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从那个后花园走出来后,作者历经国难家愁,流亡生活与感情波折让她漂泊孤独的心回到了故园,怀想无拘无束、自由纯真的童年生活,故园便如同天堂。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及向往自由纯真生活的情感在作者鲜活灵动的笔尖下流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
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情分析:
整篇文章洋溢着儿童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感情,是1篇童真童趣很浓的文章,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向往,所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是他们学习的凭借,且文本内容浅显易懂,要在鲜活灵动的语言中感悟作品的精妙之处。经过三年的教与学,教师基本上把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熟悉如何通过文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自身素养深入感知文本,并在更高层次上来领悟和运用文本知识。所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只做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更适合本文。
教学重点:
学会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活动以及表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难点:
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朗读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内容。(学生按预习要求事先预习,如朗读课文、解决生词、了解作者及作品、思考课后练习等。)
2. 利用早读听课文音频朗读,正音、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二. 作者及作品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
(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
(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
(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
(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
(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2)祖父的后花园。从锄谷子、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等可看出是春夏季节。
(3)十分喜欢与怀念,学生找出相关词句说说。
(4)答案不唯一,自由讨论。(应该是喜欢、向往、甚至是羡慕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忙于学习、忙于上各种辅导班,不会有这样成长的环境,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自由与快乐!)
(5)请几位同学上台板书罗列,可分工,如甲同学写动物的词语,乙同学写植物的词语,丙同学写自然景物的词语,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写重复。明确: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鸟、虫子;果树、榆树、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玉米等;大花园、风、雨、太阳、白云等。
(6)思考、讨论、归纳:
“自由”。
四.解读课文,深入理解、品味。
1. 这里的动物、植物都是自由的,那么置身于这样环境中的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自由快乐、天真烂漫。)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
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后朗读,交流:
(1)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菜。”
(评析: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祖父干活,我瞎闹、帮倒忙,祖父也不会怪我。)
(2)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没吃完又去追蜻蜓,跟蜻蜓跑了几步又去做别的去了。”
(评析: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一下子就就将“委屈”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评析: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劳动”,连睡觉都这么自由。大花园真是我儿时的乐园!)
(4)多种形式朗读读第28段,(如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诵读等方式)研读这一段所体现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情感。
分析: 这一段使用了十一个“就“字,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罗嗦,反而有独特的味道,说说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样的作用。
思考、交流:前三个“就”,表示强调语气;后八个“就”表示自由自在,不加任何约束。这十一个“就”,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地生长。为“我”的童年生活提供了自由自在的生长环境。(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3.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体现祖父的形象的句子,朗读、交流: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
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懂得尊重孩子天性的的人。他使“我”的童年自由自在、充满快乐。
4.选出文中�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品味、交流: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相对花而言,动的昆虫更容易引发儿童的兴趣。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
(2)写小白菜的生长:“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了芽了,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用语明快朴素)
写蝴蝶飞舞:“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自言自语,充满孩子气。)
(3)自由诵读第28段,体会11个“就”的妙用。
五.拓展提高。
写《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时,萧红已经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怀念童年的生活?
明确:(结合其生活经历)她童年生活很美好,很自由,而成年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在生活极不安定的情况下,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是一种精神寄托。她曾说过:“若是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多好啊!”,然而故乡已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对于萧红而言,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恋的是故乡的后花园、祖父和她构成的温馨世界,是过去自由、幸福纯真的童年生活。
六.理解,讨论全文的主旨
1.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①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
2.明确文章主旨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七.小结:
文章回忆了童年的“我”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文章记叙的是一个孩子在狭小的生活空间的琐事,但是由于作者在文字中倾注了热切的情感,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旺盛灿烂的生命图景,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八.课后语文活动
1、课外阅读萧红《呼兰河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的童年生活,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要体现童真童趣。
九.板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动物:蜜蜂(嗡嗡,胖圆圆,小毛球)蝴蝶(黄、白、红,满身带着大花园里:金粉)蜻蜓(金的)蚂蚱(绿的)小鸟(飞)虫子(叫)
植物:大榆树、花、草、小白菜、狗尾巴草、倭瓜花、黄瓜
“我”:摘花、追蝴蝶、“锄草”、绑蚂蚱、“浇菜”、尽情玩耍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故乡、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十.教后记:
文章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鲜活灵动,可读性很强。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读的平台,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作者美妙的语言,在读中感悟文章的主旨。
呼兰河传读后感 【第七篇】
本学期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名字叫《呼兰河传》,全书共有七章,描写了上世纪二三十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再现当地老百姓的平凡,卑微,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平庸的精神。
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描写童年时的场景:好玩的花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儿飞了,就像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黄瓜愿意结一个黄爪就结一个黄爪。就是一个黄爪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他。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般的语言,写得是多么的好呀!
如果说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他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
她的命运多么悲哀啊!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为了让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了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还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的抽了她几回。她婆婆居然还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她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把人活活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的感觉,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的沉重起来。也许这就是生活,萧红让我们见识到了
《呼兰河传》语文优质教学教案 【第八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感受自由快乐的后园生活,感悟“后园”的丰富内涵。
2、深切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1、看到童年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
2、教师引入
二、初感知,童年的后花园。
1、一读:大声跳读课文,结合文中的词句,说说后园的特点即吸引我的原因。
2、二读:请选择你喜欢的几句话或一小段文字大声、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再领悟,精神的后花园
1、后园的这方土地,让它的小主人感受到了自由、生机、亲情、爱、温暖,而在《呼兰河传》四次提到了“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整部小说共七章,除了这写后花园的第三章是温暖的,其他六章都是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那么,到底是怎样的身世和经历让这位“30年代的文学洛神”、让这个被鲁迅认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感到如此孤寂与苦闷呢?请看材料。结合课文和材料,用你的心触摸萧红的心,� 所以这哪里是一个简单的后花园啊,这分明是萧红精神的后花园!心灵的后花园!而这个后花园正是因为有了祖父才熠熠生辉,让她的童年有了一丝温暖,而这丝温暖也成了她以后人生路上的慰藉,为她筑起一道心灵的屏障。所以萧红说,“在后花园中,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4、所以作者开篇第一句——“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为什么用这句话开篇?
5、这正如萧红自己所说的,因为不能忘却,所以永远记住,在她生命结束前的一年一个月零两天的时候,这位文学洛神用这段文字祭奠她精神的后花园,以及那位老主人。
四、用心读,情感升华
三读:在用我们诚挚的内心触摸了萧红的内心世界之后,相信你对这些文字有了更深
的感悟,�
五、用心疑,静水深流
当一个人推开往事的栅栏,用一个不太更事却又初涉人间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时,平静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汹涌的潮流——静水流深。这篇文章文字看上去浅显易懂,但很多地方却是值得我们推敲的。小组交流,解决组员的疑问,并准备交流一个�
六、用心悟,名家点评
课后阅读《呼兰河传》,结合茅盾的点评——《呼兰河传》是1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就其中一点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要求:结合相关情节,250字左右。
下一篇:初中学生评语1精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