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兼美,辞章俱佳《与朱元思书》赏析【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情景兼美,辞章俱佳《与朱元思书》赏析【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与朱元思书》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简介:

补: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

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板书:

水色

异水水清直接和间接、静态与动态美妙

水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明确:写山水之美

(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

(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完成练习(一)(二)题

3.预习下一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第二篇】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1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与朱元思书》教案【第三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特色。(难点)

3.品味文章中所描述的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和体会,享受审美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具体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教学新课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1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千转不穷(zhuàn)

鸢飞戾天(yuān)(lì)经纶(lún)窥谷(kuī)横柯(kē)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明确:(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飞奔的马。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明确: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常绿的树,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明确:(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明确:(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明确:横斜的树枝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5.作业布置

提问1:本文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请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提问2:作者写水时,采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举例并赏析作用。

提问3:本文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其作用。

《与朱元思书》教案【第四篇】

宁夏贺兰一中  王利中

网址:

电邮:

一。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三。教学步骤 及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 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3.学习第二段

⑴ 翻译本段。

⑵ 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4.学习第三段

⑴ 朗读本段,概括段意:

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 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4.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 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5.作业

⑴ 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 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 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与朱元思书【第五篇】

教学方案之一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语言美

教材分析:

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尤为重要。该文是1篇有名的山水游记,千百年来广为人赞。文章中的志趣美是原因之一,这也是教学难点之一。

教学设想:

这么美的1篇文章,我们把美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它的写法特点和语言特点。分析课文的同时也可找出背诵的思路。根据文章像乡富春江美景,找出富春江的山水有何“奇”“异”之处。首先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之“异“表现在:水清、水深、水急。山之“奇”表现在:山陡、山高、山青。因为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是重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常规课,一个是重视能力培养的优化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有很多人去过浙江吧?你们知道有哪些著名的景点? (请学生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对浙江美景的印象很深。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富春江,就请他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师:他说的真不错。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中就详细地描绘了富春江的风光,这就是著名的山水游记《与朱元思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多媒体)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停顿。

(教师明确补充: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

2.再读课文:圈出不好理解的词句,准备提问。

3.齐读课文: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读出情感处理。

(二)、分析结构,概括内容

1.第一部分(1)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部分(2)分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异水”清澈,江流湍急;“奇山”轩邈,景中含情。“异水”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奇山”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厌弃尘俗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对美好的大自然向往。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三)、梳理字词

风烟:指烟雾。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上下”“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见:同“现”,显现,显露。

(四)、翻译全文xk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五)、文本探究

齐读课文思考: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明确: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本文写景很有条理,你觉得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全文共二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先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再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小结:

1、描写景物角度多变,手法多样。

2、文章笔法灵活,构思精巧。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时作业。

2.根据导游词的要求,试着把文章改写成1篇导游词。

附板书: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  奇山:“看”(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附录:练习一份

一、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yu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横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理解填空

⑴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⑵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文中“yu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与“猿则百叫无绝”的“绝”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往来而不绝者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天下独绝

d.以为妙绝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      、      修辞方法,写出了江水之异在于          ,文中还运用了        修辞,试举一例:

6.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

二、描写一个家乡风貌的片段,要求写出家乡风貌的特征,150字左右。

《与朱元思书》教学方案之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1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平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文章中心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六、布置作业

1.背熟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附板书: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  奇山: “看” (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 (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附录:练习一份

一、音形互写

水皆缥(  )碧     互相轩miǎo(  )     泠泠(  )作响

急湍(  )甚箭    kuī(  )谷忘反       yuān(  )飞lì(  )天

嘤嘤(  )成韵    横kē(  )上蔽     千转(  )不穷

好(  )鸟相鸣    经lún(  )世务     叔庠(  )

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         朝人。

2、文中的“                       ”一句点名明了旅游的路线,全文的景色可用文中的一个词“                   ”来归纳。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      )               2.负势竞上     (      )

3.互相轩miǎo(      )               4.任意东西     (      )

5.猛浪若奔   (      )               6.横kē上蔽     (      )

四、古今异义

yuān飞lì天者         古义:              今义:

经lún(     )世务者    古义:              今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天山共色(        )                   争高直指(        )

从流飘荡(        )                   泉水激石(        )

天下独绝(        )                   泠泠作响(      ) (        )

一百许里(        )                   好鸟相鸣(        )

水皆缥碧(        )                   望峰息心(        )

急湍甚箭(        )                   横kē上蔽(        )

皆生寒树(        )                   kuī谷忘反(        )

负势竞上(        )                   千转不穷(        )

在昼犹昏(        )                   百叫无绝(        )

疏条交映(      ) (      ) (      ) 有时见日(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译: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

6.负势竞上,互相轩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

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

译:

17 1976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