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汇总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提升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应用与理解。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汇总8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第一篇】

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九年级上册化学公开课教案【第二篇】

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 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三篇】

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

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甲烷的教材分析: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

本节教材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前一部分着重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教材在列举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碳化合物后,又列举了蔗糖、淀粉、蛋白质等另一类含碳化合物,使学生对这两类含碳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后一类有机化合物下了定义。在初中化学里简单介绍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有利于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参加社会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化学基础。教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列举了甲烷的自然存在,对于这些内容,只需要学生有个粗略的了解,在教学中不宜引申扩展。教材通过甲烷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甲烷包含哪些元素,进而确定甲烷的化学式,这样有助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有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做甲烷验纯点燃的实验,并联系氢气、一氧化碳也要验纯的知识,说明甲烷在点燃前也要验纯。联系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热量来说明甲烷可作为重要能源。

本节教学可采用自学、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关于甲烷的教法建议:

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通过甲烷燃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查找有关有机物和甲烷的资料来使学生对有机物有一定的认识,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组织材料、信息加工的能力。

关于煤和石油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常识性介绍内容。

强调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接着又阐述了煤和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教材的图片使学生对“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结合实际介绍我国的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并教育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

可在课上播放VCD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等增加直观性,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关于乙醇醋酸的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乙醇和醋酸两部分,乙醇属于了解内容,甲醇和醋酸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

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可以制造醋酸、饮料、染料、香精,还可以做绿色能源——燃料。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了解乙醇。对我国的酿酒工艺做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甲醇的毒性,并熟练掌握甲醇、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常识性介绍的醋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调料——醋的主要成分,学生对醋酸并不陌生,醋酸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种有机酸,教材介绍了醋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对醋酸的化学性质只涉及了使指示剂石蕊试液变色,建议增加课外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还可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对课后选学内容的学习,因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较紧密,建议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学

甲烷的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可燃性及其用途

难点:常见有机物的判断、甲烷组成的确定

教学过程:

引入

1、"百慕大"三角洲之谜(教师趣味导学)

2、时事新闻分布(学生生活所闻)

屏幕显示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制订了三个主题:

1、奇妙的有机物世界 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3、甲烷的元素组成

一、奇妙的有机物:

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你知道什么是有机物吗?你能举出有机物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有趣的有机物的知识和现象。

分组实验

1、面粉是否溶于水;2、食盐水和酒精溶液是否导电;3、点燃一团毛线,观察现象;4、加热蔗糖。

讨论

面粉、酒精、毛线、蔗糖均是含碳的化合物,我们将其称为有机化合物。通过实验,你能总结出有机物的哪些特性? 家庭小实验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在课堂上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老师有装置,你可以来试一试)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屏幕显示有机物的共性:熔点较低、难溶于水、受热容易分解、容易燃烧、不易导电等。

收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有机物的奇妙功效?讲给大家听好吗?

总结1篇关于有机物的文章,要求包括有机物的概念、有机物的特性、有机物的奇闻轶事。将以上的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更能增加说服力。5分钟。要求汇报时脱稿、自然。最后出一道有关有机物的习题,测评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小结

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如蔗糖、淀粉、塑料、油脂等。不含碳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简称无机物。如氯酸钾、高锰酸钾、水等。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因此属于无机物。有机物的物质种类占物质种类的80%以上,是生命产生、存在、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大多数有机物一般具有难溶于水,不易导电,易燃烧,熔点低,易分解等特性。你能将这些性质与上面的家庭小实验对号入座吗?

激烈的足球比赛中,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受伤倒在地上打滚,医生跑过去,用药水对准球员的伤口喷射,不用多久,运动员便马上站起来奔跑了。医生用的是什么妙药,能够这样迅速地治疗伤痛?这是球场?quot;化学大夫"的功劳,它的名称叫氯乙烷,是一种在常温下呈气体的有机物,负伤的皮肤在氯乙烷的作用下像被冷冻了一样,暂时失去感觉,痛感也消失了。

过渡

有机物的种类远超过无机物,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要想更好地利用它,需要了解它,让我们由最简单入手--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二、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思考回忆

通过你收集的资料、了解的信息,你看到的甲烷是什么样的物质。通过阅读教材,查询资料,你知道甲烷有哪些存在形式吗?甲烷的俗名有哪些?

屏幕显示

甲烷俗称沼气,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主要由植物残体分解而成的。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的重要燃料,我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2、可燃性:点燃前要先验纯。

以上内容你能以《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为题总结成一个文字、图象结合的报告吗?(有关图片老师的计算机中有一些资料,可做参考)7分钟,给大家汇报的时候要求脱稿,自然。最后设计一道与你的主题有关的习题,对大家的掌握情况做测评。

过渡甲烷作为有机物,其中一定含有碳元�

三、甲烷的组成

自主学习你知道甲烷的元素组成吗?通过所学的有关甲烷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实质)你能设计一个证明甲烷组成的实验吗?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实验用品老师给予提供。

引发探究甲烷中是否有氧元素的探究: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也不变,由此你是否可以探究出甲烷中是否含氧元素的方法。

学生展示成果实验目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甲烷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小结 比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的物理性质和燃烧的产物。

乙醇醋酸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式、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及应用

教学难点:甲醇、乙醇的化学式及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讲解引入

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今天,开发利用乙醇(即酒精)作动力燃料,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的国家把乙醇掺进汽油里混合使用,称为醇汽油,效率甚至比单用汽油还高。产糖量居世界第一的巴西,完全用乙醇开动的汽车,已经在 圣保罗的大街上奔驰了。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们称之为“绿色能源”的乙醇。板书 第七节 乙醇 醋酸

一、乙醇 (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乙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学生总结后板书: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正是乙醇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人们把乙醇称之为“绿色能源”。

讨论怎样证明乙醇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4、介绍乙醇的用途

阅读教材总结: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介绍各种饮用酒中的乙醇含量及我国在酿酒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甲醇 CH3OH 有毒!饮用少量能使人失明,多量则使人丧命。

可燃性: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 学名:乙酸

讲解醋酸就是因食醋中约含3—5%的乙酸而得名。

展示一瓶醋酸,让学生观察它的色、态、味。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实验]5—13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阅读] 总结醋酸的用途。

布置家庭小实验:醋与苏打或小苏打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制得的二氧化碳进行灭火实验。

板书设计

第七节 乙醇 醋酸

一、乙醇 (俗称酒精)

1、化学式:C2H5OH

2、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气味,易挥发,易溶于水,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3、乙醇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绿色能源”

4、乙醇的用途

燃料、消毒剂、化工原料、饮料。

5、甲醇 CH3OH 有毒!

二、醋酸

1、化学式:CH3COOH 学名:乙酸

2、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与水和酒精。

3、化学性质:醋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具有酸性。

4、用途

煤和石油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阅读教材思考题:

1、 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能源是什么?

2、 为什么说"煤是工业的粮食"及"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3、 煤是怎样形成的,将煤进行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的产品及用途是什么?

4、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石油炼制的产品及其用途是什么?

视频"煤的综合利用"、"石油化工产品"

板书设计

第八节 煤和石油

一、 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 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2、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

3、 石油产品概述:

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探究活动

1、想一想:你的衣服、头发、你吃的水果、蔬菜溶于水吗?所有这些物质都是有机物,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吗?

2、酒精灯内燃烧的是什么?你想试验它的导电性吗?比较酒精和无机物食盐的水溶液的导电性。酒精也是有机物,这个实验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3、点燃一张纸,观察现象,纸也是有机物,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4、妈妈在做“拔丝地瓜”时,你观察过蔗糖的熔化过程吗?如果温度太高会怎样?这说明大多数有机物有什么特性?

5、实验探究: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第四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教学目的

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l、激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

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

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学生活动设计

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

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

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

[学生讨论]

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

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

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

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

[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

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

[教师答疑](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

[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

[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

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

(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

(2)(如图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

图1

(3)(如图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

图2

3、吹灭蜡烛,观察;

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

5、(拓展实验)(如图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

图3

[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

[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

[总结与评价]略

(学生填写探究报告)

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

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

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

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 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 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 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习题1、2、3、4、5

九年级上册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第五篇】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特点: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3)形式:蒸发、凝固、熔化、升华、破裂、扩散、吸附、干燥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气味、水溶性、挥发性、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

(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2)特点:生成了其它物质

(3)常相伴的现象:变色、变味、变质、发光、放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生锈等。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反应、可燃性、受热分解、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固性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相伴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相伴化学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六篇】

《水的组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第七篇】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空气)

总结讲述两百多年前,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做的实验与我们今天的实验异曲同工。打开课本课本26页。

讲述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有其他的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的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德育教育:通过空气成分发现过程的'学习,认识到科学研究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敢于质疑权威。了解,最初化学研究的手段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课题2 氧气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下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 多变一

硫黄色固体微弱、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 O2 SO2

红磷暗红色粉末状固体微弱的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4P + 5 O2 2 P2O5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在实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讨论

(1)在一定量的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因为高锰酸钾受热后容易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为什么?

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因为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应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改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但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第八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2.知道读数时,误差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量筒使用时的误差分析。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量筒在我们化学实验中,是最常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玻璃仪器。量筒是一种专门用来量液体体积的量器。掌握正确使用量筒的使用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正确使用量筒呢,特别是如何正确读数呢?

2.认识量筒量筒规格:

一般规格以所能度量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mL,2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多种规格。

3.液体注入的方法: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标签对准手心。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让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约差1mL)时,应把量筒水平正放在桌面上,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到所需要的量。

4.读取液体的体积方法

①注入液体后,要等一会,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取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将偏小。

②读数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5.关于读数时的误差分析平常时使用量筒读数时,常出现以下三种错误情况:

①视线平视最高点: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②仰视读数(抬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小,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大。

③俯视读数(低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6.总结当我们在使用量筒量液体时,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7.课堂练习

①量取70mL的水,应选用_____(填“50”、“100”或“200”)mL的量筒。

②用量筒量液体时,采取仰视读数,读数;

采取俯视读数读数。(填“偏大”或“偏小”)

③用分度值为1mL的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得到下列数据,其中合理的是( )

④向量筒内注入水,俯视读数为40mL,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20mL,则倒出的水的体积为( )

A.等于20mL

B.大于20mL

C.小于20mL

D.无法确定

四、板书设计:

1.认识量筒

2.液体注入的方法

3.读取液体的体积方法

4.关于读数时的误差分

①视线平视最高点: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②仰视读数(抬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小,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大。

③俯视读数(低头看读数):

如果采用这种读数,导致读到数据偏大,实际液体体积比读数小。

五、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量筒使用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读数误差的分析,以后在有关的练习题再进一步强化。

17 3468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