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湖心亭看雪》优质课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

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

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

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可结合配套插图,回放一下雪景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多媒体显示两段有关描写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一种新的描写方法。

(过渡)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不是的,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几个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所提供的画面,其余同学来做一个点评。

2,多媒体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们认为作者在写景和叙事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明确。

五、齐读齐背,再品味

六、迁移运用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学生背诵《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的交融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第二篇】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并体会白描手法的妙处。

3、细心品悟,感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课前预习

1、首先,小声朗读课文,将文中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读完课文后,查工具弄清楚这些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并将它们记在课本上。

2、然后,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将全文读通顺。

3、最后,大声朗读课文,自查下面字词你掌握没有。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沆( )砀( )

一芥( ) 铺毡( ) 强( )饮

(2)解释加粗的字

余住西湖: 人鸟声俱绝: 是日: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余强饮三大白: 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及下船:

课堂学习

1、导入课文。

2、检查预习。

3、从课文标题看,你可以得到哪些提示?

4、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5、找出文中相关语句,说一说湖心亭的雪有什么特点?

6、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认为相公“痴”吗?为什么?

7、《湖心亭看雪》中你体味到作者怎样的情趣?

课时作业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

课前预习

3、 (1)gēng cuì zhēn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qiáng (2) 余,我。 俱,全部;绝,消失。 是,这。 一,全部。 惟,只有。

强,尽力; 白,指酒杯。其,他们。 是,表判断。 及,等到。

课堂学习

5、 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6、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深夜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含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课时作业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案【第四篇】

《湖心亭看雪》案例

点军区艾家中小学   邓代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铺垫引入:

“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

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

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

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可结合配套插图,回放一下雪景的画面。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多媒体显示两段有关描写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掌握一种新的描写方法。

(过渡)你们认为白描是不是只用于写景呢?不是的,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几个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所提供的画面,其余同学来做一个点评。

2,多媒体出示: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湖心亭巧遇一事。你们认为作者在写景和叙事的时候融入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适当提示,学生明确。

五、齐读齐背,再品味

六、迁移运用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1,学生背诵《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3,试着运用白描手法,模仿写一段关于雨、霜、或者其它的文字,好吗?要注意情感与景的交融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第五篇】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背诵全文。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并了解白描手法。

3、赏析作者独特的情感,了解其熔叙事、写景、抒情与一炉的特色。

4、感受作者遗失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四、课题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要点

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法;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一)导语:

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找出难读的字,疏通文意。

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铺毡(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师配乐朗读。

生模仿,自选对手,PK朗读。

生点评后在齐读。

(三)景物欣赏

1、既然是“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怎样的雪景?

(找出文中语言并赏析)

--> “雾凇……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多媒体显示两幅图)哪一幅更像张岱看到的西湖雪景?(一个素雅,一个浓墨重彩)

(从直观视觉上感觉白描)

引出白描(多媒体显示《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即白描释义)。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3、女生齐读第一段

(四)研读赏析,品味情感

1、时间: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更定时分。

冬天的凌晨冷到什么程度?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说明他怎样的志趣?

-->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超凡脱俗的雅趣。

2、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 不是,还有舟子。

为何用“独”呢?反映他怎样个性特点?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及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3、心情:一个人凌晨去看雪,心情会怎样?

-->忧郁、惆怅,淡淡的哀愁(插入作者简介)

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在梦中,如在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靠“梦亿”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4、本文写于明亡之时,却为何用明号纪年?

-->深深的故国情丝,淡淡的哀愁。

5、本文不仅写了作者一个人夜晚去赏雪,第二段还记叙了什么?

-->偶遇金陵人。

作者为什么不把两个人名字写出来,而只是写“金陵人,客此”?

A、作者也是客居此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金陵,南京,明朝开国定都南京,暗示他对故国的思念。

男生齐读第二段,读出惊喜和淡淡的哀愁。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你认为柳宗元和张岱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嘛?

(六)小结:

多媒体显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应该理解作者的那份痴心了吧!

(七)作业:

用白描手法写一处景物或描写一个身边的同学。

17 27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