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邦节的习俗热选(最新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古尔邦节的习俗热选(最新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古尔邦节的习俗【第一篇】

去年11月17日是穆斯林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新疆和宁夏是我国穆斯林集中居住的地区,自治区政府每年为穆斯林工作人员放假3天以庆祝古尔邦节。

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就忙碌起来了,她们要制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种精美糕点,为节日期间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和远方来客准备好充足的美食。

古尔邦节这天早晨,穆斯林人民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个个头戴小白帽,衣冠整洁,兴致勃勃地涌进清真寺参加聚礼。聚礼结束后,各家各户分别到墓地去祈祷,怀念并祝福死去的亲人。在有条件的人家,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所宰之肉要分三份,一份自己吃,一份送给亲戚朋友、邻居和招待客人之用,一份济贫施舍。典礼完毕后,众人开始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花果等互相庆祝。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人们还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

我喜欢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的习俗【第二篇】

早上,爸爸妈妈很早就叫醒我和弟弟,为我们精心打扮一番后,随爸爸赶往奶奶家,爸爸和弟弟每人戴着一顶雪白的回族帽子,因为他们要参加盛大的聚礼——做尔地。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一座古老而又神圣的清真大寺:相传这座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只见院子里面停满了摩托车与自行车和各种各样的轿车,把若大的院子围的水泄不通。

走进大殿,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为之一震,哇!好多的人啊,有老人有小孩。来的早的都跪在大殿里面,来的稍迟点的就跪在院子里,他们不管老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穿戴的很整齐,戴着洁白的帽子,更为这一盛大的聚礼增添了一道风景。(我没有进去,因为这样的聚礼是不允许女人和女孩)参加的。

一个多小时礼拜结束了。人们迅速起身,穿上自己的鞋,拿着自己的拜毡离开场地。通道非常狭窄,离开的人们摩擦接踵,犹如洪水一般向殿外涌出。不一会儿,来到坟园(回族墓地),在这里要为我先逝的亲人们祈祷,让真主保佑他们早一点进入天堂,也寄托活着的人对亲人们的哀思,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后人并没有忘记他们。

离开坟园已经十一点了,接下来的就是今天最重要的环节,宰牲。我们回族的风俗,凡是条件好的家庭今天必须宰牲,可以宰羊也可以约七人宰头牛,这样,可以保佑他在去世后能进入天堂。吃过饭,爷爷和奶奶分别赶往他们宰牲的目的地,了却他们今年的心愿。

尔地节虽然没有开斋节那样得乜贴的情景,可这一天却让我看到了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的愉悦,我看到了老人们慎密的心思和未完成的希望,真希望我也赶快长大,加入到大人这一神圣的活动之中,同样,这一天也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感到做为一个回族人,一个穆斯林是多么的自豪啊!

古尔邦节的习俗【第三篇】

会礼:

会礼是古尔邦节的核心资料之一。穆斯林沐浴更衣后会聚于城市中心清真寺或宽畅的郊野举行盛大会礼仪式,以诵读《古兰》和纪念先知、赞美圣贤为主要资料。各地穆斯林每年逢此日,都要戒食半日,俟会礼后进食。

宰牲:

古尔邦节时准备的食品:各地穆斯林于节日前三天须备好牲灵(羊、牛、骆驼),大户用驼,中户用牛,小户用羊,无力宰牲者免除。羊为1人1只,牛为7人1头,驼等同于牛。不管哪种牲灵,均须健康强壮,外观美丽。

古尔邦节所宰牲灵的肉通常分为三份,一份留作自用,一份馈赠亲友,1份施散穷人。宰牲时务必高念“泰克比尔”(takbir,即真主至大),宰牲方为有效(mustahabb,可嘉圣行)。

中国新疆地区的突厥语系的各族穆斯林比内地穆斯林更重视古尔邦节。是日,万人空巷,皆盛装参加会礼,然后宰牲宴请亲友宾客,并与前来祝贺节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欢庆歌舞延续数日。

通用汉语的穆斯林,是日也盛装赴寺会礼,家中薰香,有条件者在宰牲宴请亲友的同时,游坟诵经,缅怀先人。有些地区的穆斯林还于节前斋戒10日,故有“小尔德”(al—"idal—saghir,即小节日)之称。

古尔邦节的习俗【第四篇】

古尔邦节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有如汉族春节,是最隆重节日,节日气氛特别浓郁,是世界穆斯林重大节日。

穆斯林人们以喜悦心情盼望一年一度盛大节日古尔邦节到来。节日来临前,穆斯林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粉刷各自庭院等,以崭新面貌迎接节日到来。各家妇女们都忙着做馓子和各种糕点,而男人们忙着料理外面各种准备工作,同时,全家人还要上街买新衣服,所有人们都在为节日做充分准备。

古尔邦节期间,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欢欢喜喜挨家挨户拜年,还可以品尝好喝肉汤等,人们心情是多么高兴。

所以,古尔邦节也是人们互相谅解最佳时间,人们在这一天,都会放下恩怨,互相问候,形成了团结和谐社会氛围。

古尔邦节的习俗【第五篇】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历史。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之后,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一样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一样民族、不一样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一样。直到今日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我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中国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中国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此刻中国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我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可是始终不忍舍弃自我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我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之后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一样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资料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包含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包含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必须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我们中国真不愧是一个礼貌古国,一个端午节都有如此深厚的意义。

60 1587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