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第4期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家书 第4期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父亲不写信【第一篇】

安徽 柯 丽

家书甚少,原因有二。一是家居山乡,远离镇上的小小邮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识字都不多,又久经生疏,完成一封信往往比他们种好两亩田更难。可对异乡求学的我来说,最高兴也最难过的时候莫过于接到一封薄薄的家书。每一封家书都会让我蒙在被子里或是在校园的某一个黑暗的角落流泪。

每每完成一封家书,父母二人都如临大敌一般双双上阵,一人执笔,一人在一边提醒。昏黄的灯光下,父亲往往是在写下开头后不知所云,这时候母亲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大到城镇巨大变化,小到邻里的鸡毛蒜皮,她都会一一倒出。这又害苦了只上过小学的父亲,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他只有抱怨的份:“这么多家伙,你咋不写哩?”于是母亲醒悟过来,开始捡些自认为重要的事重复。父亲也是尽量简化内容,能省就省,比如:“天气变得很冷了,你要注意多穿一件厚衣服”,写成“天寒,多穿!”;另外遇到不会写的字,就用白字代替,比如“臭脾气”写成“丑皮气”,“抓紧学习”写作“抓劲学习”。

更让人叫绝的是,父亲的家书除了少数的几个“!”外从来没有任何标点。这些“!”总是在命令或是要我明白什么的时候出现,比如“在那边要自立自强别给我们乡下人丢人!”这些带“!”的句子,带有着一个父亲不可抗拒的威严,每次读到它们,我的心都会一跳,都能感觉到里面的力量。

如此这般,一封500字左右的家书,父母至少要在灯下熬上两个晚上。有时第二天在地里干活时想起点什么,他们准会扔下锄头跑回家中,记下这“突发的灵感”。

待到发信的日子,母亲便早早起床,烙几个葱饼就催父亲上路。山路崎岖,父亲往往是花上大半天的时间才能赶到镇上。找到邮局,面对绿色的邮箱,毕恭毕敬地把信放进去。然后守在一个角落里,直到看见邮递员把信取走后他才敢离去。也许是上天照顾我那可怜的父亲吧,我的家书从来没有丢过。

收到信后,我总会找来小刀,小心翼翼地挑开被母亲不知涂了多少浆糊的封口,然后带一个手帕、找一个没人看见的地方读起来。

每一封家书我都会反复读几十遍。每读一遍,母亲那渐多的白发,父亲那半额的皱纹,还有那静静的山乡都会在我模糊的泪眼中或明或暗,或近或远。

简 评

在朴实的语言中饱含着作者对爱心的理解。文章对爸爸写信过程描绘得生动可感,读后如身临其境,写的真实、亲切、生动、感人,把“我”那老实、善良、敦厚的农民父亲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父母的感激热爱之情,让读者在感动中品味那父母爱的温暖,生动地展示了父母对子女的深爱挚情,读后令人感动。全文语言朴素凝练、生动、用词准确、寄意深远。

(指导教师 侯守斌)

相聚・离开

重庆第三重点中学 朱家燕

三年,我们相聚,

三年的尽头是别离,

短暂的时光,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再见,

身后,是我擦身而过的时光,

前方,是我追寻的方向。

当相聚成为记忆,

父亲不写信【第二篇】

重点通过研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难点教给学生写回信的方法,引导学生写好回信。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章内容浅显易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读懂高尔基的信,并代儿子写好回信。于是,我围绕“信”,设计了“读懂信”,“写好回信”这两个部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学会表达,让学生在“读懂信”“写好回信”这两个环节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训练。努力做到在30分钟的课堂内,让每一个学生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语文素养,让每名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的过程中,陶冶、塑造心灵。

教具准备准备好写回信的信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父爱的故事。读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一位大作家,他也很爱自己的儿子。这位大作家对儿子的爱是与众不同的,他把自己浓浓的爱倾注于一封写给儿子的信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懂这封信,代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二、读信

(一)读通这封信。要求:1.自由读,把这封信读通顺。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二)读好这封信。1.引导学生模仿父亲的语气读好第7节。2.看图,父亲在花园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在信中对儿子说——再读。当儿子读这段话时,他会感受到什么呢?师:儿子为父亲留下了美好的东西,我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父亲的对儿子的美好行为的表扬和作为父亲的自豪。板书:表扬3.读好第8节。①指名读,关联词告诉我们什么?②老师范读,你扮演儿子的角色,想想你会听出什么?师:父亲不仅希望儿子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更要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下美好的东西,这是他对儿子给予的更高期望。板书:期望③父亲希望儿子无论何时何地留下“美好的东西”,这里的“美好的东西”是不是仅仅指岛上的鲜花呢?指名说,美好的东西会是什么。师:如果生活中能为别人留下一丝安慰,一次帮助、一个微笑,一句祝福,那我们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4.读好第9小节。齐读第9小节。问:读好第9节,一定要注意标点符号,你关注了哪个标点?(“给”后面的“,”表示强调,强调了“给”的重要作用。)再指名读。

(三)读懂这封信

1.读懂内容。这句话就是高尔基的信最想告诉儿子一个道理。①师:(演示动作)这就是“给”,这就是“拿”,在这句话中,“给”和“拿”仅仅是这个意思吗?这是指特殊含义,那这两个词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话的理解。②儿子之前在岛上的“给”是为父亲,为岛上的居民留下鲜花。高尔基自己的“给”呢?出示作家简介,指名读。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③师:当我们成为所有人都需要的人,我们的人生就很有价值了,我们就会获得永远的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奉献一份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是高尔基教给儿子的道理,更是他对儿子爱的表现。板书:教育让我们记住这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2.读懂形式。①这三小节其实不是信的全部内容,你猜猜看,老师是怎么看出来的?师讲解第7节、第8节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这是摘录信的一部分,第9节后面是省略号,是内容的省略。所以,同学们读书一定要细心!师:一整封信中只摘录了这三小节来年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学生交流

②教师小结: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无论从信的内容,还是信的形式,他时时刻刻都为儿子考虑,让儿子能读懂信中的表扬和期望,能读懂他的良苦用心——希望儿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对儿子的一种深深地爱。完成板书

③再一次品味一下高尔基的这封盛满智慧,洋溢父爱的育子之信。指名读整封信。

三、写回信

创设情境高尔基把信寄出去后的某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妈妈交给他一封信,亲切地说:“孩子,这是你爸爸的来信,快拆开来看看吧!”。儿子迫不及待地拆开信读起来,他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读完他都有千言万语想对父亲说。

1.明确信的内容。你能替他把心中的话说一说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候、感谢、汇报。师:回信和写信不同?教师讲解。

2.学生练习写回信。①、同学们,看来儿子的回信至少可以写3个部分,你最想写哪一部分呢?选择一部分写一写。出示信的基本格式,发信纸,播放音乐②、交流修改各自写的片段。

教师小结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封信,教会我们如何做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表现了一位伟大作家对儿子与众不同的爱,这种爱不是平凡生活中的让儿子能够吃饱穿暖,而是给予儿子一颗精神种子,教会儿子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四、作业

1.试着把信写完整。

2.阅读作家卡片中介绍的高尔基的作品。

父亲不写信【第三篇】

1981年3月,我出生于鄂西汉江边的平湖乡东沟村,一个部级贫困县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从小,我就尝尽了贫穷与落后,所以,很早就想走出这片土地。

1998年3月,在部队当过7年铁道兵的父亲刘庆余被乡亲们推选为村长。我爸上任后,一心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当他听说本村每年3000亩地的棉柴和山坡沟渠旁上万棵白杨树是制作夹板的材料时,就萌生了办夹板厂的念头。可有关专家来村考察评估后,匡算投资需134万元。这134万元对尚未解决温饱的乡亲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为筹钱,父亲发动村民给在外工作的亲朋好友写信求援,他也四处求领导找战友帮忙。

一晃半年过去了,因村里条件太差,来村考察的人也有,就是没人投资,急得父亲在村民大会上宣布:谁能招来商,为谁树碑立传;谁能引来资,咱就把他当神敬!

正当父亲为办厂愁眉不展时,这年的12月10日,父亲在部队当兵时的战友杨大年带着丰厚的礼品从温州来到俺家。只见他抓起高级香烟和糖果大把大把地撒在桌上,还殷勤地招呼看热闹的人们随便取用。在给我父亲递名片时,他好像是故意掏落一张银行存款单,父亲拾起来一看,啊!200万元存款!

父亲赶忙让我妈拿出仅有的300元钱,找来两个村委,分头到县上和集上买酒买菜,还让我和妹妹把正下蛋的老母鸡杀了招待他。

父亲把杨大年推向上首,说:“老弟呀!时隔17年你还记得我这老哥,实为难得呀,”杨大年在觥筹交错中脸色涨红,感慨地说:“要不是你刘庆余在当年焦枝铁路施工中救了我,哪会有我杨大年的今天;要不是战友把你的求援信转给我,我还不知道你引资办厂有难处呢!”

这顿饭一直吃到下午,父亲想和杨大年详细谈办厂的事,便让我和妹妹春兰帮他收拾客房。

我和妹妹刚一进屋,杨大年突然对我爸说:“庆余,你们不是正物色人员跟我到温州参加培训吗,我看就让大侄女先跟我去吧!”

父亲点头笑着说:“只要你当叔叔的中意她就按你说的办。”

当父亲问我愿不愿意去时,我觉得这事太突然,但为了让俺村早日脱贫致富,我还是点头同意了。

1998年12月15日下午,我随杨大年搭上了南下的列车,以后又换乘汽车,最后我俩在一个小镇下了车,杨大年带我走了两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我惊疑地问:“这是温州吗?”

杨大年发出冷笑:“温州在南方,咱现在已到了北方。”我打了个冷颤,惊慌地问:“你,你是……”

杨大年不与我多说,生硬地拽着我的胳膊,把我带进了一个山洞。这山洞弯弯曲曲,人称防空洞,据说是六十年代挖下的。

洞里早已有人了。听到外面走近的脚步声,里边的人怪声怪气地叫道:“老杨本事真大,又哄来个大姑娘。”

杨大年狞笑着答:“这小妞,我一人还服不了她,来,帮我一下。”

两个歹徒上前把我按在地上,杨大年一改前几日文质彬彬的样子,一把扯掉我的衣服,我拼命反抗,但力不从心,被他们打昏在地。

当我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心想,迟早都是死,迟死不如早死,我准备以死来抗争,免得再受凌辱。可他们给我戴上一种叫“袖竹”如刑具,就是将两手臂各套在一根竹筒内,竹筒下端封闭,上端用绳子戴在脖子上。为了大小便方便,穿的是一种特制的破裆裤。

几天后,山洞里来了一个40多岁的“独眼龙”,他像打量牲畜似地上下打量我一番后,便挟持我上了一辆小四轮拖拉机,我这才明白杨大年把我卖了。

我扑通跪下去,哀求道:“大叔,你行行好,放了我吧!”独眼龙问:“放了你,我那8000元谁给?”

这时,一个汉子走过来问杨大年,老杨,你还能引黄花女吗,你引来一个,我给你一万。杨大年沉吟了一下,眼睛忽地一亮:“有!”他指着我说,她们村里小妮多着呢。汉子又问:“你还敢去吗?”

“敢!”她们村的小妮正等我的信来参加技术培训呢。说完,他找来笔,塞到我手上,恶狠狠地说:“按我的口述给你爸写封信,让你妹妹带13个小妮,每人带2000元学习费跟我一块来。”

我把笔摔到地上。杨大年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举着匕首威胁道:“你不写,我就杀了你!”在他们的毒打逼迫下,我不得不写了这样的信。

当天夜里,“独眼龙”逼我和他举行“婚礼”。“拜天地”时,我猛地挣脱将头向桌沿撞去……但人们好像一点也不吃惊,几个大嫂给我包扎后,人们又继续地欢声笑语……

“独眼龙”把我关在小屋里,我稍有反抗,就会饱尝皮肉苦。我想逃出去,但这里的村庄像棋盘格一样,巷子直来直去,出门走很远,仍一眼能看见。

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两个多月,我明白眼前的处境,只能“智取”不能硬拼。

这天,当“独眼龙”打开锁走近我的床前时,我向他露出了笑脸,还帮他脱衣服。“独眼龙”以为是自己打骂有了效果,笑嘻嘻地对我说:“春梅,你早这样还会受折磨吗?”我说,我也想通了,反正我已怀上了你的孩子。

“独眼龙”开始信任我,开始让我干买盐、买油之类的家务事。至此,我才知道这是山东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名叫孟营村的小山村。

半年后的一天,独眼龙让小姑子带我一块到平湖集上买化肥,在横过马路时,一个年轻小伙子骑着一辆摩托车急驶而来,将我撞倒了,腿部受了伤,小姑子上前泼口大骂那小伙子,一个念头突然在我脑海里闪现:何不支开小姑子乘机逃走?

于是,我故意大声呻吟,小姑子不知所措,我对她说:“快去把你哥叫来。”小姑子听后,对骑摩托车的小伙吼了几声就匆匆走了。

她走后,我忙对骑摩托车的小伙说:“你撞伤了我,我不怪你,我是她哥买来的媳妇,快点送我逃走。”小伙子听此,忙把我扶上摩托车朝平湖集北边公路上急驶,走了不远,见路边停着一辆藤州开往济南的长途汽车,正在上人,小伙子刹车后塞给我200元钱说:“大姐快上车吧。”我接过钱,百感交集,急忙上了长途汽车,而泪水却抛洒在沿途。

我历经磨难回到了家,一见父母,便泣不成声地控诉杨大年等人对我的折磨,可父亲说啥也不相信,他还训斥我说:“一定是你不好好干,人家把你开除了,你这一回来,可坏大事啦!人家刚答应你妹妹带去的13名学员培训完,就给咱村投资100万。”在旁的乡亲们也应和着说:“是呀,是呀。”

我气愤地含着泪说:“乡亲们呀!你们咋这么糊涂!咱村是要投资,可总不能拿骗子当财神呀!”

父亲仍是不相信地问:“你知道上当受骗,还为何写信让他再带人去培训呢?”我哭喊着:“我不写行吗?!”说完,我让几个大嫂看了我身上被打而留下的疤痕和隆起的肚子,她们才信我的话,纷纷大骂杨大年不是人。

原来,杨大年拿着逼我写给父亲的信,又回到了俺村。父亲看了信后又按杨大年的要求,经过考试,除我妹妹外,在村还挑选了13个初、高中毕业不久的女青年。这13个女青年家里的人卖猪、卖牛凑够了各自的2000元培训费,在我妹妹带领下跟杨大年走了。

春兰和13个姐妹一走就是半年,在此期间她们都没有给家里写过信,每当她们的家人找我父亲问此事时,父亲虽也有些焦急,但他总以学习紧、抽不出空写信来推诿。

如今,父亲们的愤怒责骂,恰似一发重型炮弹震撼着父亲和在场村干部的心。父亲赶忙掏出杨大年给他的名片,给杨大年打电话,可哪能打得通!父亲又打电话和杨大年同乡的几位战友联系,才得知杨大年曾因拐卖妇女被判刑,刑满释放后,便长期流窜在外。

在事实面前,父亲才相信杨大年是个骗子。他边打自己的耳光边悔恨万分地说:“我对不起乡亲们,我不该把闺女们往火坑里推呀!”

父亲不写信【第四篇】

我的同事正在联系齐邦媛教授的采访,读者不久应会从我们杂志的“名媛”栏目看到她的生平以及家族故事,我在这里不再赘述。这次想写的,是书中前半章里她讲述的对她影响至深的一段情感故事。

艰苦的战时岁月,齐邦媛的哥哥常常带同学回来吃饭,张大飞因为身世悲凉(他的父亲被日本人酷刑烧死),常常得到齐邦媛母亲的特殊照顾。而齐家,也成为张大飞温暖的落脚之地。彼时齐邦媛还小,张大飞像兄长一样地关照和爱护她,直至1937年他报名参军,分别时,将一本与自己随身带着的一模一样的《圣经》交给齐邦媛,说,你好好保存着吧,这是我要对你说的话。

从此,他们之间开始了书信往来,她将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诉说给他听,他则向她和她的家人报告平安。等到齐邦媛上初中时,张大飞已经成为优秀的飞行员,后加入陈纳德将军带领的飞虎队,几乎每周用浅蓝航空信纸写信来。那些信多数写于备战室,在潮湿溽热的云南边陲,在一次次的升空和降落的间隙,他一直写信给她,倾听她诉说学生生活的种种和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他们的生活如此不同,虽然同样身处战争岁月,但他是从高空俯视和直面死亡,而她则有幸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投身学业,不断进步。对他来说,“生命是死亡唇边的笑”,年长于齐邦媛6岁的他始终未能对她表露感情,只有在她高三那年,在换防间隙去学校看她,队友开着吉普车在校门口不熄火地等着他――骤雨之中,他情不自禁把她拢进自己的雨衣里,隔着军装,她听见他心跳如鼓。只有片刻,他即松手,说:“我必须走了。”疾步消失在雨中。从此,她今生再未见他一面。

1943年,齐邦媛离家到四川去读大学(武大当时迁至四川),不适应的生活令她更加想念张大飞。她时时写信给他,对他倾诉学校生活的种种,而他日夜在空中逐敌作战,看到的世界是那么不同。他只有一次在信中表露感情:我无法飞到大佛脚下三江交汇的山城看你,但是,我那么爱你,那么想你!

她说,世界上大约确有一些缘分,使你在第一次相遇即敢于倾诉心中最深的感觉。

有一次两周没有收到来信,在随后的信里,得知张大飞受伤。从此,她写信再也不写自己身处太平山城的苍白烦恼,也不再写自己的担忧,而是尽量找些有意思的事说。随着战事的紧迫,信上的邮戳换自蒙自、个旧、云南驿、腾冲……飞虎队正在全力协助滇缅公路的保卫战,紧张的战事也牵动着齐邦媛的心。

大一,学期结束之时,齐邦媛的英文得了全校统考的第一名,但她并没有激动之情,只想着如何回家后去跟父母说,允许她去昆明,转去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好离张大飞更近一些。

离校之前,时任武大教务长的著名学者朱光潜找到齐邦媛,对她说,我看过你的作文,你太多愁善感,似乎没有钻研哲学的慧根。因此建议她转至外文系读书,并说,如果你转读外文系,我可以做你的导师,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这最后一句,令一心追寻学问的齐邦媛难以忘怀。

离校的前一夜,别人都兴奋地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她却一夜难眠,面临着一生以来第一次要自己解决的难题。

在当时的战争格局下,父亲坚持不同意她转到云南去读书,同时也建议说,你感情重于理智,念文学比较合适。当时武大外文系有方重先生、陈西滢先生、袁昌英先生、陈寅恪先生等,根基非常充实,而西南联大外文系并不更强,而且也没有朱光潜先生的亲自教导,齐邦媛在假期结束时,还是回了武大,由哲学系转入外文系。

她也许并没有对父母明确地提及个人感情,在那个年代,那样的齐邦媛,有着含蓄而多思的情感。就如她在书中描写到,当朱光潜老师有一次在授课时读到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者》时,竟泪流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错愕。齐邦媛说,在那样一个艰难困苦的时代,坦率表露感情是一件奢侈的事。在她的家里,母亲每晚总是等到父亲回家才肯熄灯,那种默默关注而含蓄的情感对她亦是一种影响。

大二回到四川后,她许久没有收到张大飞的信。可她无法告诉任何人,任凭那寄自各种驻地的信纸像神迹一样地消失了。直至1945年,她由哥哥写来的信上得知,张大飞于5月18日赣南会战时掩护友机,干河南信阳殉国。得知他的死讯,虽在她的意料之中,但仍然难以接受,当别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胜利欢呼时,她在昏天黑地的恸哭中,一夜长大。从此之后,她不再提他的名字,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在卫理公会受洗成为基督徒。从他赠与她那本《圣经》之时起,已经整整8年,而这8年里,他是唯一和她谈论灵魂的人。信仰,给了他最大的安慰,也给了他一条精神上的出路,使他能在杀伐和救赎间求取一些精神上的平安。齐邦媛选择了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张大飞。

62 915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