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的反思【热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观沧海》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的渺小,激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是否在浩瀚中找到了自我?以下是阿拉题库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观沧海的反思【热选5篇】文章,欢迎您借鉴参考。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 【第一篇】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集》,《观沧海》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下面是 观沧海的赏析范文,请参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诗歌要知人论世,例如,解作者生平和诗风,分析写作背景等。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观沧海》一诗。

赏析此诗,笔者认为,可按照作者“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抒发什么”的赏析思路进行赏析。

诗的开头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向东登上碣石山,以便来把沧海观。”这两句点出诗人观望沧海的地点──碣石山,其中的“临”、“观”二字,传达出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吞山河,一副“得志才子”的形象(远非后来赤壁败战,失魂落魄的曹丞相所能比)。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耸立。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洪:大。意思是“海水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的是俯瞰沧海的全景;“树木”、“百草”二句写的是静景,是近看所见之景,是特写;“秋风”、“洪波”二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匆匆远行的日月,就好像出自大海之中,灿烂无比的满天繁星,就好像出自大海间。”这四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看到海水汹涌浩荡所想像出的景象。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则是直抒胸臆之笔,意思是“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能远征到此,“临”碣石山,且有闲情逸致“以观沧海”,非胜利者莫能为之也。

这首诗写景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实际上是极写诗人那如“沧海”般的情怀,抒发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全诗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词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词很好的体现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

鉴赏 【第二篇】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高潮放在诗末尾,它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基调为苍凉慷慨,这也是建安风骨代表作。

从诗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轮廓。在这水波“澹澹”海上,最先映入眼帘是那突兀耸立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壮志情怀。前面描写,将大海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胸怀、开阔胸襟、宏大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套语,与诗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

解说 【第三篇】

《观沧海》是后人加,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1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注释 【第四篇】

⑴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⑶沧:通“苍”,青绿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⑻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⑼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阳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汉:银河,天河。

⒀幸:庆幸。

⒁甚:极点。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观沧海原文 【第五篇】

东临1碣石2,以观沧3海4。

水何5澹澹6,山岛竦峙7。

树木丛生8,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9,洪波10涌起。

日月11之行,若12出其中;

星汉13灿烂,若出其里。

幸14甚15至16哉,歌以咏志17。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8.丛生:指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丰茂:指茂盛,茂密。

9.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天河。

14.幸:庆幸。

15.甚:非常。

16.至:极点。

17.咏志:即表达心志。[4]

18.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9.咏:歌吟。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62 3553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