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人漫画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城人漫画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城人漫画1

一、目的:

结合胥城大厦首届文化艺术节的时机,创造性利用知识竞赛、文娱等项目或表现形式为载体,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团队建设、弘扬先进、树立榜样等,进一步推进胥城大厦的文化建设。

二、原则:

1、关联性:文娱活动与文化理念相呼应,力求使文娱活动直接或间接体现胥城大厦的文化理念;

2、多样性:根据大众化员工的兴趣,活动形式多一点,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参加;

3、趣味性:体现竞技与娱乐特点;

4、本土性:利用胥城大厦的现有环境、设施;

5、独立性:(每个项目的比赛都能在不影响大厦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进行或完成)

6、创新性:鼓励原创、自编、自演。

三、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内容或项目:

1、胥城大厦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胥城文化理念知识竞赛;(团体赛,第一天)

2、手机传送胥城大厦文化理念的比赛:通过练习、选拔,达到全体员工参加的效果,增加员工对文化理念的记忆。(第一天)

3、员工摄影、绘画、书法、漫画、手工艺术作品展:展现胥城人热爱生活的风采。(第一天开始,持续到闭幕式)

4、游泳池里的潜水比赛:比一比谁最能沉得住气。(参赛人数不受限制,第二天)

5、棋、牌比赛:女同志跳棋、男同志象棋,扑克(升级)赛。(第三天)

6、哑铃、举重比赛:比一比谁是胥城的大力士。(第四天)

7、乒乓球比赛:国球、胥城大厦员工的传统活动。(第二天——第四天)

8、20秒内开饮料瓶盖比赛:比试谁的手巧;(第五天)

9、托盘(放上装有水的杯)赛跑:比一比谁跑得稳、跑得快;(第五天)

10、消防水管抛直并连接比赛:(团体赛,第五天)

11、登高峰接力赛:爬楼梯比赛,团体和个人(女子组,男子组)比赛,比一比谁提高、进步的快。(第六天)

四、胥城大厦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联欢会:

(第七天)

(一)《胥城大厦企业文化手册》会:

(二)文艺演出(计划时长1小时30分):

根据员工的报名来确定节目,舞蹈、小品、唱歌、乐器、诗朗诵、相声等节目形式不限,鼓励原创、自编、自演;文艺演出中穿插以下节目:

1、舞蹈:(胥城有很多形象佳、气质好的员工,抽调6或8名员工编排、演出以胥城之歌为背景音乐的舞蹈)

2、英语小品:客房部、餐饮部、营销中心等各自编演一个;

3、男、女员工斤斤计较的游戏;(看似斤斤计较,实则增强与倡导男员工与女员工的合作、互助意识)

4、优秀员工姓名谜语竞猜;(宣传和体现优秀、榜样员工)

5、爱情与水果大拼盘(水果是胥城常见的食品之一,各人都有不同的水果喜好和爱情的“水果”观,通过游戏,引导员工追求、把握、创造幸福与美好生活)

(三)颁奖:(15分钟)

1、胥城大厦的常规年终奖项的颁奖:

2、文化艺术节中的奖项颁奖:

(1)组织奖;(一个);

(2)文化艺术节的单项活动奖;(若干)

(3)联欢会中的优秀节目奖: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优秀奖若干名。

(四)庆功宴或团圆饭:

其中穿插游戏:

1、领导的“酸甜苦辣”员工猜;(领导品尝“酸甜苦辣”的饮料或食品后,由员工根据其面部表情来猜,促进员工对领导的理解,猜对最多的优胜者有奖)

2、“五心”连动团体赛:(用筷子传递五个“心”形状的环,不断增进员工对“五心”服务的认识和记忆,优胜者获奖)

3、抽奖:

小陈老师工作室制作

五、备注:

1、为了让更多的员工参与,每位员工仅限参加两个项目(不含潜水比赛的项目);

2、团体赛分四个团队:客房部、餐饮部、工程部+物业部、营销中心+其他部门;

3、如果参加报名的员工多,可由四个团队在文化艺术节前,先内部举办选拔赛,再在文化艺术节里决赛。

城人漫画2

许多人知道凤凰古城,是因为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正是他的这篇《边城》把凤凰古城描写得如诗如画,才让全世界的人知道了这座静默清俊的小城。

城外,“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这写的是沱江。沱江是凤凰古城的母亲河,缓缓地流淌着。河水让周围的风景灵动了起来。河岸边,艄公的号子高亢响亮。远远望去,能看到古朴的吊脚楼在绿树林里,高低起伏,妙趣横生。偶尔,苗家姑娘清脆婉转的歌声会伴随着水声飘入耳中,让人忍不住地跟着和了起来。

城中,“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你会发现路旁的房子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味道:飞翘的屋檐、黛色的瓦片、布满青苔的石墙,是那么的清秀典雅。

然而,“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与沉静的古城相比,集市可是热闹了许多。街道两边的店铺林立,不管是特色小吃,还是手工艺品,都能在这里找到踪影。面容慈祥的老人们倚着古朴的大门做着手工艺品,年轻漂亮的苗族姑娘用真诚的笑脸欢迎每个人的光临,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街道上嬉戏玩乐。不知不觉中,我们便走进了凤凰古城人们的生活了。

每个古城都有它的魅力,同学们,请想一想你去过的古城,它们有什么独特的景色、特色的小吃和有趣的手工艺品?

凤凰古城不仅有秀丽的风景,更有杰出的儿女。在这里,有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有民国内阁总理、被誉为“湖南神童”的熊希龄,也有洒脱不羁、蜚声中外的国画大师黄永玉。

其中,黄永玉被称作“全才鬼才”。他的版画、油画、国画、雕塑无师自通,他的漫画幽默风趣,他的书法灵性十足。另外,他的散文、小说、诗歌细腻优美。阅读他的散文集《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你能体会到他渊博的学识和卓尔不群的才情。

城人漫画3

1. 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

开篇第一句看似无深意,仅仅陈述一件事而已。若反复咀嚼,将会品出“才”字甚妙。才,副词,一般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迟,与说话者的主观意愿相悖,暗含说话人对所述事件发生得晚或结束得迟的不满。一个“才”字恰当、准确地道出“我”、同事们乃至全城人的心理诅咒:别里科夫死得太晚,他应该早死。充分表现了大家对这种套中人的痛恨和厌恶。若删去“才”字,此句仍能完整地陈述事件,但无法表现人们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憎恶态度。

2. 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

好一个不着痕迹的比喻,作者这里把“古代语言”比喻成别里科夫的“雨鞋和雨伞”,不仅形象地写出他的工作对象――希腊文――古代语言――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语言――远离现实生活,而且也形象地写出这个套中人在现实生活中逃避现实的可笑。

3. 但是他觉着在官方的批准或默许里面,老是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包藏着隐隐约约、还没充分说出来的成分。

这个细节乍看起来似乎表明别里科夫怀疑专制政府的制度条款和公告内容。其实不然,联系人物言行理解,这点小小的进步思想绝非他所具备,但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呢?实在不好理解,许多老师讲到这里时或牵强附会、或绕开不讲,或不屑一顾,或讳莫如深,甚至王顾左右而言他。我们认为,这个细节表现了他十足的奴性。因为政府明令禁止的“他就觉得又清楚又明白”、心里踏实。但政府的条文也不可能具体到连芝麻大的生活琐事也列举出来的程度,那么,对他这种套中人来说,政府条文不能具体到每一件事,他就会感到缺少言行的指南而无所适从。而要做一个一言一行都想完全迎合主子心意的奴才,岂敢自专言行、越雷池一步?所以他才会觉着“使人怀疑”。由此细节描写可见专制政府豢养的奴才胆小、狐疑的本性,也提示了专制统治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地巨大。

4. 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注意“怂恿”这个词的意思:鼓动、撺掇别人去做某事,多含贬义色彩。也就是说,大家并非真心撮合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乃至结婚。因为一个顽固守旧、脱离了正常人生活轨迹的套中人与一个热情奔放、热爱新生活的姑娘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怎么可能恋爱、结婚呢?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看得出来的。但大家之所以“成人之美”,只能是和后文中用漫画讽刺他的“促狭鬼”一样,想把这样一对性格迥异的男女放在一起相互映衬,从而达到寻开心、看笑话的促狭目的,或是为了给压抑、沉闷、空虚的生活寻找一点调味剂罢了,而他却“昏了头”。可见套中人迂腐可笑至极。

5. 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

若删去最后一句,前两句只能完整地“达意”却不能充分地“表情”。正因为有此补充,才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套中人“腐朽”的特征。“生平第一回”说明别里科夫严格地遵守“规矩”即“套子”,从来不敢越“规矩”半步。试想,一个努力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并妄图把别人也装进套子里的人怎么敢冲破套子的束缚呢?联系后文可知,此“生平第一回”“破坏规矩”,也是他的“生平最后一回”,也只能是最后一回。因为那种生活在套子里腐朽得近乎霉变的人一旦被外部因素打开套子,就像风中的粉尘一样,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6. 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此“生平第一回”与前“生平第一回”在语义上并无二致,但在揭示主旨上却大相径庭。联系前文分析,别里科夫之所以能把全城辖制得死气沉沉,是因为他充当的是旧制度、旧秩序、旧道德的卫道者的角色,作为专制政府的走狗,有专制政府做后盾,有政府条文做依据,有随时汇报告密的专权,人们连过日子都“战战兢兢”,唯恐避之而不及,又哪来胆量敢对他说“不客气的话”呢?而柯瓦连科敢这么说,因为柯瓦连科是“新”来的,是从阳光灿烂的“乌克兰”来的,是从相对进步的俄罗斯南方来的。二人的交锋实质上是新与旧、进步与腐朽、开放与束缚、自由与专制的较量。毋庸置疑,双方一经交手,后者不堪一击,毁灭于转瞬之间。所以,此“生平第一回”也必然是别里科夫的“生平”最后一回。

细节描写向来是名家大师最注重的写作手法之一。作者往往于看似不经意间凸显主旨、深化中心、道出褒贬、亮明观点,绝非可有可无的闲笔。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契诃夫尤为重视:在简短的篇幅内于不经意间显高妙,在看似闲笔中现要旨,在细节描写中表深意;作为读者,尤其是中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切勿忽视细微之处或所谓闲笔,在作文写作中更应该努力实践之。

1. “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结合前文,从文章主旨分析的角度,说说作者突出这一细节描写的用意。

2. “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

请从语言运用和表现人物特点的角度对这一细节作一简要分析。

1. 别里科夫为什么“通宵做噩梦”?这是个值得咀嚼的问题。原来,别里科夫精神太过紧张,他成天担心这个,忧虑那个,对甲事也“闷闷不乐”,对乙事也“心慌得很”,整日“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于这么一个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来说,夜晚怎么能安然入眠呢?这个细节很形象地表现了他逃避现实生活的心理,不仅不显出夸张,反而显得很真实。

城人漫画4

一年前的6月13日,北京那场淅淅沥沥的雨带走了一位大师,也从此牵起了我们永久的思念。他,就是华君武,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社会活动家。去年此时,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北上吊唁,代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在华老的灵堂前敬献了鲜花。如今转眼一年,敬重的华老在我心中却依然宛在,还记得他虽年已耄耋,但仪态雍容,精神矍铄,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翻开华老与我多年交往的书信,拿出他赠予我的画作,摊开一起合影的照片,岁月沧桑,温馨的记忆在我心头一一浮现……

华老祖籍江苏无锡,1915年4月24日生于杭州。他对自己的故乡怀有深深的眷恋,尤其是在晚年,深厚情缘更是融注在一幅幅为家乡媒体创作的漫画里。我第一次见到华老是1994年10月份,当时我担任浙江日报总编办接待科科长,全程陪同前来杭州的华老。原以为大师会有架子、很难相处,所以见面前还心有忐忑,但是一见面,发现全无必要。华老亲切随和,说话幽默,只要他在现场气氛一定很好。17岁就离开杭州的华老心心念念想着臭豆腐、霉苋菜梗,还有宁波咸鱼鲞。回来的当天傍晚,浙报的小车班司机带着他在街上到处找臭豆腐,最后晚上六点多在武林门的一家小店里解了馋。这些重温的儿时生活滋味让华老身在远方却心系故乡,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来杭州走走看看,先后在《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美术报》《钱塘周末》发表了300多幅漫画作品。1999年5月9日是《浙江日报》50华诞,华老在浙江展览馆特别举办“华君武百幅漫画展”,为此祝贺;2006年,《钱江晚报》创刊20周年,已91岁高龄的华老又为《钱江晚报》写下了“我和钱江晚报结缘20年。钱江晚报20岁。祝贺她长命百岁、越办越好”的题词,这也是华老最后一次为《钱江晚报》题字。

得故乡湖山灵气,出漫画创作精品。从15岁在当时的《浙江日报》上发表第一幅漫画《江南》开始,华老一生浸淫其间,殚精竭虑,留下了40多部画册与文集,像一道彩虹,绚丽多姿,高接云天;又是一种精神,特立独行,幽默深邃。人们怀念他,由衷地发出敬意,从其画品、艺品到通达坦荡的人品。华老是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艺术家,1938年到延安。初在陕北公学,后到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研究员和教员,亲身聆听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期间,毛主席还观看了蔡若虹、张谔和华君武三个人举办的讽刺漫画展,当华君武请毛主席提出批评时,毛主席说:“漫画要民族化、大众化,漫画要发展的。”这一讲话指明了漫画作品的创作方向,对华君武的创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他以漫画作为战斗武器,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画出了紧扣时代脉搏的好作品,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华老曾明确说:“现代中国漫画之发展,报纸功不可没,漫画靠报纸发表走入社会,报纸培养了不少漫画家。”这是经验之谈。他的漫画,自上世纪40年代起,在中华民族中成为了一种难得的“全民阅读”对象。稍有报章阅读能力的人,无不知晓其名其画。1945年抗战结束日本投降后,党组织调他到了东北,为了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的嘴脸,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磨好刀再杀》《榜样》《运输队》等一批代表性讽刺漫画作品,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和统战区广大军民的斗志,而国民党情报特务机关悬赏捉拿、暗杀华君武;1961年,北京某大学批评诗圣杜甫长诗《兵车行》是和平主义思想,华老针对这一现象创作了《杜甫检讨》漫画作品予以讽刺,刊在《光明日报》上,周总理看了哈哈大笑;1962年10月,针对社会上少做事少犯错误的倾向,他创作了《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的讽刺漫画,刊登在《光明日报》上。这幅漫画毛主席看到后写了“有了错误、改了就好”八个大字,作为副件材料发给正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代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华君武说,他从不见异思迁,也不怕自己挫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爱漫画,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而故乡人民同样热爱这位漫画大师,让华老真的在杭城留下点什么。在浙报老同志的建议下,杭州市政府选址三处,最后在西湖边的唐云艺术馆边上竖起一堵“华君武漫画纪念墙”,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杰出的漫画家。

对于失去这样一位大师,杭城人民都感到万分遗憾,然而在悲痛之余,我有幸与华老见上最后一面,并与其儿子华端端、华方方一同护卫华老灵车前往八宝山殡仪馆,将其安置在华老生前亲自选好的双墓穴中,与先逝的老伴宋琦一起长眠。遵从他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华老清雅恬静、淡泊名利的风范无论身前还是身后,都熠熠生辉,已经成为也终将继续成为我们后生学习的楷模。他卓著的创作成果、崇高的艺术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也将随着他留下来的珍贵艺术作品和精神财富而流芳百世!

In Remembrance of Master Hua Junwu

By Cao Dachun

Hua Junwu (1915-2010), a prominent cartoon master and high-profile social activist, passed away on June 13, 2010, a rainy day in Beijing. On the behalf of the Zhejiang Daily Group, a group of us went to Beijing to express our condolence and presented flowers respectfully at his memorial service. With the two sons of Hua Junwu, I escorted the hearse all the way to Babaoshan Cemetery in Beijing, where the master’s ash box was placed side by side with that of his wife’s.

A year has flown away and I still see him vividly in my mind’s eye. My memory of the master, accumulated over years, flashes as if everything were yesterday. In my private collection are his letters to me over years, his gift paintings, and photos in which we appear together.

Born in Hangzhou on April 24, 1915, Hua Junwu showed a strong passion for his hometown in his evening years. I first met him in October 1994 when I was in charge of reception at the office of the editor-in-chief of Zhejiang Daily. I was with him all the time during his visit to the hometown. My previous worry that he might act with the air of a master vanished as the first sight of the amiable old man. A man of humor, he oozed with a lovely sense of congeniality and laughter whereas he was.

He had left Hangzhou at 17. When he came back to his hometown, he let us know his nostalgic yearning for local food such as stinky tofu and salted fish. In the first afternoon in Hangzhou, we drove around the city looking for a street vendor or a restaurant selling stinky tofu. Around six o’clock we finally found a small restaurant at Wulin Gate where the master eagerly satisfied himself with the repulsively redolent delicacy of his childhood years.

In his last years, the master published altogether a total of more than 300 cartoons in Zhejiang Daily, Qianjiang Evening News, Fine Arts, and Qiantang Weekend. On May 9, 1999, he held a solo exhibition of 100 cartoons at Zhejiang Exhibition Center in celeb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Zhejiang Daily. In 2006 when Qianjiang Evening News marked its 20th anniversary, the 91-year-old Hua wrote a 24-character inscription for the publication. It was the last time the master wrote something for the popular newspaper.

Hua was an inspired cartoonist with a long and productive career. His first cartoon appeared in Zhejiang Daily when he was only 15. During his long career, he created a large quantity of satire in the form of cartoon. H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national politics and was highly appreciated by state leaders. His sharp graphic criticism was a national phenomenon from the 1940s onward. He published forty some collections of cartoons and essays.

65 5683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