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绿水青山映初心征文【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1000字]绿水青山映初心征文【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绿水青山映初心征文1200字【第一篇】

一个富强的国家必定是生态环境富饶,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生态文明兴盛。8月19日,在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生态保护刻不容缓。据联合国5月6日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如今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8月18日,冰岛为国内因气候变暖消失的第一座冰川举行追悼会,冰岛另有400多座冰川也面临着同样危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保护地不仅是守护全球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是基于中国实际的生态建设有益探索。

让生态回归自然。生态建设要以自然为基,依自然而兴。自然生态是一个有序循环的系统,由于不当、过度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生态“产出失衡”,破坏了其规律性。我们推进生态建设,根本上是要激活自然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恢复强大的自我功能,必须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我国一直坚持和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并于1979年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未来,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减少荒漠化、森林更茂盛、冰川不再消融,在原原本本的保护中将自然保护地建设成绿色家园、生命家园。

让生态保护有序。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已经达到2750处,其中国家级474个,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管理上的权责矛盾和模糊问题不容小觑。青海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从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功能布局、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原来各部门各地区分头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一张平面”布局,整合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一个中心”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统一领导、权责明晰、分类管控的体制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公园国家”的梦想。

让生态和谐发展。生态建设,靠的不是一己之力,是人类与自然同心同向、和谐共生的结果。实行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心,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信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推动开创世界生态美好未来的中国心。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着力在“和”字上谋篇布局,才能实现“和”的良好成效。各地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建、鼓励广大群众共商。同时,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办好国家公园论坛,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打开生态文明的“中国之窗”。

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生态建设是千秋万代、久久为功的事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要立足中国国情,博采世界智慧,让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道路越走越宽广。

绿水青山映初心征文1200字【第二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8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__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创造性提出“两山”理念,18年来,“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共建“环境+全民”,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实地调研、深入探索的成果,是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正面回应。我们唯有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凝聚“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人民智慧,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方能更好地为人民创造“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画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民”,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最终实现社会环境“人人满意”。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共建“环境+自然”,敬畏自然,和谐共生。在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说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绿水青山,不仅要体现环境的美好,更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对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环保意识。近年来,挥之不去的雾霾问题,多处河道的严重污染以及因植被破坏而造成的土地沙化,不断频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背后更是民生和社会问题,发人深醒、引人深思。我们所追求的不是GDP冷冰冰的增长数字,更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而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党员干部要时刻践行“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真正把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牢牢“挂钩”,产业发展让钱袋子“鼓起来”,美丽宜居让幸福感“嗨起来”。

共建“环境+文化”,文化点缀,相得益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土民情。对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就是对本土文化内涵的保护,环境设计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还需赋予丰厚的文化内涵,更加呈现多元文化绽放的生态理念。将极具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民俗风情、传统礼仪巧妙融合于环境之中,以此唤醒历史的记忆、激发民族的情感。例如,绿道的设计本是用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但久而久之,绿道变成了“健康之路”。绿道的开发,将一座城市的人文景点、地理景观串联起来,让每一位来到这座城市的游客都能沿途欣赏美景,身临其境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魅力。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文明的衰落。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绿水青山映初心征文1100字【第三篇】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的复兴必然要乡村振兴,广大党员干部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之美助推乡村振兴,让绿水青山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以生态之美聚产业,筑牢乡村振兴之基。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产业的振兴,产业振兴的基础在于农业的兴盛,农业兴盛的基础在于良好的生态,良好的生态为农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前,绿色农业大行其道,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群众对于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尤为偏爱,良好的生态在助力绿色农业的同时,其绿水青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本就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置身其中可以忘却忧愁与烦恼,是天然的休闲场所。广大党员干部,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做好乡村产业,就要抓住绿色农业与休闲观光这两条根本之路,通过在本地的细致走访考察,在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农产品与合适的休闲地,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农产品与休闲方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以生态之美牵人才,筑牢乡村振兴之本。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人才的振兴,人才是创造一切的前提,在当前新农业模式、新的乡村生产关系的背景下,我们都急需一批高素质人才。但高素质人才大都聚集在城市,乡村高素质人才较少,乡村是田园风光、农家特色、山水宽广,有别于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有着一份恬静、淡然之美,乡村的独特之处,正是广大党员干部牵引人才到乡村的机会,我们要充分把握乡村独有的特色风光,以灵活机动不拘泥形式的方式牵引人才,让高素质人才在下乡工作的同时感受乡村气息。不一定非要让高素质人才到乡村工作,而是让高素质人才灵活移动,可以固定时间到乡村给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培训,传授新的知识,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予我们帮扶与指导。

以生态之美谋未来,筑牢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人才,产业和人才的依托都是在生态之上,正如“荒凉的戈壁长不出庄稼,恶劣的环境留不住人”那样,良好的生态是保障产业和人才的基础,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良好的生态才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以生态之美谋未来,进而让乡村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就要营造当地良好生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可能污染生态的各产业进行细致督查,同时发动群众监督,确保无新增污染源的产生;然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确保乡村的天空更加明蓝、水质更加清澈、群山更加翠绿。

绿水青山映初心征文1200字【第四篇】

风吹麦成浪,鸟鸣夏始忙。当仲夏的暖风弥漫着新麦的清香,带着紧张而忙碌的脚步向“芒种”走来。在“收”与“种”的快节奏转换之间,又一年的“世界环境日”如约而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尊重自然、环境保护,从来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每年6月5日选择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去年的世界环境日将聚焦“生物多样性”,主题为“关爱自然,刻不容缓”。

人的生命是有限,保护环境是无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我们所享受的一切都不过是自然的馈赠。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去年,一部名为《流浪地球》的“硬科幻”电影,让人们在观片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时至今日,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还存留在人们的脑际心间。地球之所以“流浪”,是因为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破坏,而更加“扎心”的事实是,如果没有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任何星球都不可能称之为人类的“家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__以来,__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浙江之行重访安吉县余村、察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到赴陕西深入秦岭了解生态修复,再到来到山西考察汾河综合治理……__年春夏,__三度“寻山访水”,一路走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题和理念贯穿始终。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协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关爱自然,刻不容缓”的主题同时也赋予了今年“世界环境日”别样的使命和意义。正如应对疫情一样,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更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守护好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朴素而浅显的生活道理,讲明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然而,揆诸现实,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顽瘴痼疾,还在于这“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利益,甚至潜藏着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只有舍得下短期利益,才能算得清楚国家、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账。只有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才能确保两个“生态”山清水秀。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节气更迭,万物丰茂。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为了“绿水青山带笑颜”,唯有“越是艰险越向前”!

65 285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