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古诗精编5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江上渔者》古诗精编5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江上渔者古诗范文1
一、巧设情境,课堂飘荡朗朗书声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鉴赏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诗词亦然。由此,教学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诗词时,我们必须遵循上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为同学们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匹配的、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充满美丽愉悦动态等氛围的古典诗词学习乐园,引导同学们在“润物细无声”中自觉地、快乐地走进诗词文本,跨越千年时空,与作者、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心灵沟通。
比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上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同学们播放了我从网络下载的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幼儿教育古诗朗诵・江雪・第12讲》音画视频。当视频中的女主持人在具有悠扬、空寂、静谧等美学特质的古筝背景音乐中抑扬顿挫地诵读柳宗元的《江雪》时,当视频中幻化出一个又一个千山皆雪、万径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孤舟披雪、渔翁蓑衣沐雪、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的镜头时,同学们被《江雪》中的茫茫雪景和渔翁孤高自得的形象深深感染,不约而同地,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柳宗元的《江雪》文本,教室里顿时飘荡着同学们和着音画视频中的配乐诵读节奏抑扬顿挫的诵读之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个性化阅读,跨越千年心神交汇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曾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生对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诗词的涵咏、理解、认知等亦然。所以,教学诸如柳宗元的《江雪》等古典诗词时,我不仅特别注重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品鉴诗歌,而且引导同学们将每次细品深究文本时产生的审美心理依次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中,然后在我为同学们“留白”的课堂自由活动中相互交流。请看下面这位同学在个性化品读《江雪》的过程中产生和记录下来的独特的、精彩的个性化感悟:
第一次诵读《江雪》,我仿佛欣赏到一幅意境清幽、纯洁美丽、极具动态之美的、古色古香的中国水墨画,画中的飘雪、江河、寒意、飞鸟、行舟、渔翁等诸多忽动忽静的景物忽远忽近地向我飘来,将我的整个身心包容其中……
第二次诵读《江雪》,我感觉到这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柳宗元当年被贬到永州做有职无权的员外司马官,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无法实现,只好借歌咏隐居在乡野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愁苦……
三、读写画画,启动多向思维潜能
如果说,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创作者都工于经营“留白”艺术的话,那么,柳宗元等古典诗词作者尤甚。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仅仅用了寥寥二十字就写尽了冬天雪景中的千种风情万种风流:冰封的江面,一尘不染、纯洁而寂静、万籁无声,一个老渔翁乘着一叶小舟,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渔翁的性情是如此清高,渔翁的品格是如此孤傲……所以,教学时,我常常给学生“留白”4~7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在诸如柳宗元的《江雪》等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处启动自己的多向思维潜能,用自己丰富的联系与想象感悟、充盈或补写“留白”之处,以便获取更多、更愉悦的审美体验。
江上渔者古诗范文2
古诗文是一种审美文化,一种艺术文化,是浸透着礼乐精神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可以引领他们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有力地抵抗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获得对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诗歌,要进行组诗教学,培养诗趣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当有了一定数量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四古诗《江雪》的学习中,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江雪》《秋江独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独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对中国文人历来的“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还可以用复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自然过渡到本课两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题材特点――哲理诗。然后将两首诗整合对比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说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说理、借喻说理。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哲理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二、重视诵读,把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推向高潮
为了优化古诗文的外部环境,我把古诗文的诵读积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比如“古诗文朗诵会”,学生或配乐朗诵,或浅吟低唱,教师则负责评选优秀。“古诗文游戏”,师生在拍手和跳牛皮筋的活动中把《望天门山》《如梦令》《三字经》等古诗文当口令吟唱。“演唱古诗文”,将已经有人谱曲的古诗文歌曲在校广播中反复播放,并在音乐课中由音乐老师教唱。对于其他的古诗请校音乐老师谱曲后再指导学生演唱。另外,还有“个人背诵”“合作表演”“现场作诗”等活动,把古诗文的诵读积累推向了高潮。
三、要求学生品读体会,教师也需适度地讲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提倡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但适度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很多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情感,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教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表达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入京》时,适度讲解于谦为官廉法正直,深受百姓爱戴。这是托物言志法,作者以诗明志,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畏强权的意志和坚守高洁清廉情操的决心。然后,再引导学生的品读方式会
古诗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谈得声情并茂了。
江上渔者古诗3
一、“加法”的实践案例及感悟
“加法”教学重视教材内容的整合,统筹考虑整体教学活动,力求教学过程情趣性,创造和谐多赢的高效课堂。
1.体验加法。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设计:(1)谁来表演“挑”东西?(指导学生扛起竹竿,一手扶竿,一手叉腰,弓着背,弯着腿,慢慢地向前走了几步。)(2)从他的表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为什么乡亲们挑水会这么累、这么困难呢?(4)“很远”可能会有多远呢?(5)路远,多累啊!读好这句话。(重点读好“没有井”“很远”“挑”)(6)除了路远,还有其他原因让挑水那么困难?(7)山路难行,肩挑重担,多不容易啊!再读这句话,可以配以表情、添上动作边读边演。
此时表演的“挑”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他们体验到了路途遥远、负重难行,还为解读文本“恩情”埋下了伏笔。教师无法预料成果的全部范围,突然发现学生的反应与教学预设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应机智地把握并应用这些思想的火花,课堂将会不断生成精彩的细节。
2联合加法。一年级下册《悯农》。师:学完这首古诗,让我们再看看课题中的“悯”,它的部首是?生:竖心旁。师:那它可能表达一种怎样的心情呢?生:我觉得是同情。李绅看见农民们这么辛苦,劳动果实却被地主们抢走了,很同情他们。师:说的真好,农民们辛辛苦苦种田却吃不到粮食而被饿死,真让人同情。在江边还有这样的一群打鱼人,(出示《江上渔者》)因为江里的鲈鱼特别的鲜美,有钱人很喜欢买来吃,为了多挣一些钱,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大风大浪里去打鱼,自己却吃不到鱼。生:读《江上渔者》一节课只学一首古诗,内容浅显单薄,因此延伸了本学期的《江上渔者》。学生通过学习《悯农》体会到了劳动人民辛苦而同情,再学习《江上渔者》,让学生简单的读几遍古诗就能将孩子们的情感迁移、升华。相同的主题,这样的联合加法体现了课堂学习的高效。
3.补白加法。一年级上册《识字1》。师:仔细读“八九十枝花”这一句,再对照课文插图,你发现了什么?生:老师,“八九十枝花”是代表有很多的花,我觉得画面上只有两三枝花,还不够多。师:你观察的真仔细,看来是编书的人员疏忽了,同学们可以进行添加。教材中的配图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画面,对学生学习文字帮助很大,让他们去发现并补白,他们异常兴奋。教材配图上的一点不足,教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去弥补。通过补白行培养学生留心观察配图、深入钻研文字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在简单的批注中了悟教材的言近旨远。
4续说加法。二年级下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师:只有小鱼和雨点两个人来了吗?
生:不是。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生:省略号。师:原来其他的小伙伴都藏在省略号里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课件出示:出示______来了,在_____。)生:青蛙来了,在荷叶上跳水。蜻蜓来了,在荷叶上跳舞。蜘蛛来了,在荷叶上蹦极。雨点来了,在荷叶上滑滑梯。利用同类儿童诗,重点放在孩子们对儿歌的感悟上,一句“还有谁来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句“在干什么?”仿佛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经典的文本只需一两句简单的点拔,给学生想象体验的基础,学生便说的很好。
二、“减法”的实践案例及感悟
我们要对教材大胆调整、删减。我们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某一项技巧。
1.拆分减法。二年级下册《月亮湾》。师:月亮湾究竟有多美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师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生想象画面。)师:通过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师根据学生描述依次投影各种景物)生:我还看到了桃花。(师将一朵桃花贴在黑板上。)生:(嘟囔着小嘴)应该有很多桃花。师:为什么?生:因为书上说: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而且,树上开满了桃花。师:(投影更多的桃花)你们听的真仔细,听到了“许多”和“开满”。(指着这簇拥着的桃花)看!这么多的桃花,色彩鲜艳,远远望去,就像――生:一片灿烂的朝霞。课文内容只需抓住其中的一个亮点进行拆分教学效果会更好。我在教学时先听读课文、想象画面的方式让学生在文字和图片建立联系。文中有一句“灿烂的朝霞”,这一事物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此时没有必要描述什么是灿烂的朝霞。而是先出示一朵桃花,熟悉课文内容的孩子会立刻指出错误,并以课文为证。这时教师再出示许多绚丽的桃花,让学生区别,从中感悟比喻的精妙。利用减少画面法学习《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等课文效果也不错。
2.同类减法。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5篇课文,分别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得的红圈圈最多》《奶奶的白发》《陈毅探母》《好学的爸爸》。这五课都是写人物的文章,牢记课堂“三不教”原则,即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让孩子们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点拨难点处,可节约一大半的时间用于经典课文、优秀读物上。
3.识字减法。我们教给孩子识字、记字的方法,比如加、减、换偏旁识字等,学生在家预习时可以自主识字、练字,难的字圈出做记号。上课时,识字的教学重点我会放在这些困难字上,组织学生交流识记方法,指导写字要点。精减的识字教让学生自学的个体的差异达成个也共性,体现出识字的高效、低耗。
江上渔者古诗范文4
关键词: 张志和 柳宗元 隐逸情怀 《渔歌子》 《江雪》
自东晋末年起,一些隐逸江湖的诗人写的诗歌,这类诗描绘了山水景物,表现了隐逸生活,抒发了内心的情感,风格恬淡,寄兴遥远,成为古典诗苑中的奇葩。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中唐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1]和柳宗元的《江雪》[2]均属这类作品,下面笔者就他们的隐逸情怀进行比较研究。
一、张志和与柳宗元隐逸情怀的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词都以渔翁生活为题材,寄情山水,表达了作者厌烦官场尔虞我诈、内心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
(一)羡慕渔翁生活,寄情山水。
柳宗元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四年级上册,第29页)直接点明了渔翁的身份。这两句以孤舟独钓点缀雪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者,独自一人在茫茫雪世界之中,驾一叶扁舟寒江独钓,仿佛一位遗世独立的隐士。张志和在其词作《渔歌子》中描写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六年级下册,第48页),以画龙点睛般的笔触,突现了整个画面的主景:一位渔翁,正稳坐船头,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好像一位不食人间烟火之士。二人都羡慕渔翁的生活。
(二)厌倦官场是非,向往自由。
两位作者都生活在中唐时期,均遭遇贬谪变故。他们借助山水之景,在自己营造的精神世界里获得身心的双重自由。
柳宗元家族史辉煌,才智过人,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青年时代的他,仕途顺畅,面对日益衰败的唐王朝,他立志要革新。然而时世弄人,柳宗元参加“永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江雪》便是此时所作。经历了人间冷暖后,他独自一人在寒江垂钓,此时此刻才能远离官场纷争,享受片刻安宁,表现了他隐逸的情怀。张志和因事贬官,赦还时恰逢母亲去世,他不愿赴任,绝意仕途,便隐居江湖,终日泛舟于湖上,《渔歌子》便是此时所作。词人沉浸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仿佛自己与那山水融为一体,那幅“江南渔歌图”展现了对湖州山水的热烈赞美,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色的无限喜悦,对潇洒自在的烟波钓徒生活的讴歌,体现了渔翁隐居的乐趣。
二、张志和与柳宗元隐逸情怀的不同之处
虽然两人都身处中唐时代,但是二人的经历与个性注定了他们的不同选择和命运,展现了不同的隐逸情怀。
(一)诗词中表现的生活美感不同。
《江雪》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其中描绘的事物非常简单:雪、江、山、径、小舟、渔翁,不过是一次简单的垂钓而已,但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在开头两句诗人选用“千山”、“万径”两词,使得背景寥廓无边,这是为了给“孤舟”和“独钓”的画面做背景。“千”、“万”两字与“孤”、“独”两字,在数量上形成巨大的对比和反差,立即让人感到空阔、静寂、死灭。正当读者处于压抑之中时,作者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四年级上册,第29页),又以孤舟独钓点缀雪景,更突出环境的凄凉与诗人的孤独。张志和用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六年级下册,第48页),就把无限春意立体传神地描绘了出来:在那苍翠如黛的西塞山前,只只银白色的鹭鸟在水面上飞来飞去;在那漂浮有粉红色桃花瓣的河水里,条条肥壮的鳜鱼正趁着汛期的到来而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戏。整幅画面色彩浓艳,然而这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淡化,于是艳丽的色彩变得如仙云,似春烟,给人以朦胧含蓄、淡雅素朴的美感,表达了词人对山水的热烈赞美,突出了渔翁生活的乐趣。
(二)柳诗的隐逸情怀更悲愤孤傲。
在《江雪》这首诗里,柳宗元选取了“冰雪”这个意象来表现其孤傲的隐逸情怀。在冰雪覆盖的世界里,其情趣不在钓上面。他在默默地等待,凄凉的环境可以考验他的意志,孤独寂寞可以让他冷静地思考。这是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精神,世界晶莹剔透,而冰雪不受尘埃的污染,更象征了其心志的坚贞,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张志和词中的淡怀逸致不是直接的咏怀,而是从渔父与自然景物浑然天成的情景交融艺术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词人的情与描绘的江南渔歌图化为一体,具有率真、自然、朴质、平淡的优美风格,达到了王国维的“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3],展现了其超逸的情怀。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诗《江雪》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虽同为垂钓之作,但二人的隐逸情怀和思想精神区别较大:一被贬他乡与世抗俗,一放浪江湖与世无争;一悲愤孤傲,一平和超逸。我们大学生今天读来,不仅体会了美好的情怀,而且领略了其中高妙的艺术技巧,值得认真体会和学习。
参考文献:
[1][2]张庆,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2015年5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本文中诗句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出。
[3]王国维,著。文轩注,释。《人间词话》[M].2012上海三联书店
[4]舒克斌。《从柳宗元与张志和的渔父诗看儒道美学思想的异趣》[J].船山学刊,2007(2).
[5]顾易生。《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柳宗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王晚霞,主编。《柳宗元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江上渔者古诗5
《西沙渔人》(浙教版第七册)这篇课文记叙了西沙渔人下海捕鲨的情景,赞扬了他们机智剽悍的品格。全文脉络清晰,语言优美,适宜于学生朗读。文章围绕“机智剽悍”,先概括介绍西沙渔人是久经风浪锻炼、机智、剽悍的海猎手,再具体介绍西沙渔人是怎样钓鲨鱼的,最后写西沙少年相约钓鲨。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西沙渔人的剽悍。
2、积累“剽悍”“风驰电掣”“惊涛骇浪”等好词,记诵“敢于……敢于……甚至敢于……”这一典范句式。
3、感受西沙渔人的“剽悍”形象,开展模拟招聘演员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激发情趣
1、背诵古诗《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那些出没风波里久经风浪锻炼的西沙渔人。板书课题,齐读。
点评:《江上渔者》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之一。设计者独具慧眼,善于寻找诗与文的联结点,不失时机地把与本文相关的古诗引进课堂教学,同时也使本设计有个别具一格的开头。
(二)初读课文,提炼主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不添字不漏字,读完后用课本里或课外的词语概括西沙渔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把这个词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教师巡视,请两位学生把词语写到黑板上(可能会写:机智、剽悍、聪明、勇敢等)
点评:阅读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本课的设计试图提炼一个主题“剽悍”,以“剽悍”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以达到“把握一词,带动全篇”的效果。
(三)自主研读,感悟形象
1、“剽悍”是什么意思?不翻词典,仔细看这两个字,你能猜猜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思考,赞赏正确的有创意的见解)有没有同学从词典里查过这个词的意思?(交流后,教师用大屏幕出示词语意思:敏捷而勇猛)
2、生活中见过的哪些人可以称得上“剽悍”?如三轮车夫,可让学生围绕这个词来描述一下。
点评:没有生活经验,文字只能是枯燥的概念。文中的“剽悍”一词,单从词典中查出它是“敏捷而勇猛”的意思,是不能培养起语感的。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理解才能到位。
3、课文说西沙渔人“剽悍”,是怎样来写的呢?仔细读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在词句旁注上一些自己的理解。
①教师用屏幕出示:西沙渔人真剽悍啊!你看,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③交流研读结果:渔人的“剽悍”主要表现在“一叶扁舟”“波涛险恶”等词及三个“敢于”上。
④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样读好“他们敢于……只身去钓鲨鱼”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读?(明确:应该读出层次,语势层层递进。)学生练读。
⑤积累句式:“敢于……敢于……甚至敢于……”是一个很常用的句式,我们一起试着来写一段话。教师根据实际提供语境,写完后交流点评。
点评:每1篇课文中不仅存在着生字新词,而且存在着不少新的语言图式。课文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在学生的语言结构中输入新的语言图式,为语言的输出构建新的模块。
4、了解烘托法的运用
(1)读了这一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提出:课文是写西沙渔人的,为什么还要写鲨鱼?教师就顺势深入学习;反之则由教师提问。)
(2)课文是怎样写鲨鱼的?朗读句子,体会鲨鱼的凶猛。再读句子,“一下子”“立刻”等词要重读。
(3)讨论课文描写鲨鱼凶猛的用意。明确:这是一种烘托法,意在进一步表现西沙渔人的剽悍。
5、小结:这一段中渔人的“剽悍”主要表现在:船小浪大,海深鱼猛。(板书)
6、回读全文,由点及面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课文的其它地方也描绘了西沙渔人的“剽悍”,默读全文,从文中找一找。如:“小帆船就被强有力的鲨鱼拖着在海上风驰电掣般奔驰”“鲨鱼一露出水面,还来不及挣扎,一柄利斧劈下去,鲨鱼顿时断了气。”等句子都反映出渔人的剽悍。(读度句,记住)理解“风驰电掣”“惊涛骇浪”的意思。
7、积累好词,将这两个词写一遍。
点评:学生丰富的语言来自于日积月累,来自于读读写写,这样才会在记忆中扎根。当然如果能对这两个好词的结构特点作适当的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四)品画设境,加深理解
1、教师将事先印好的四幅不同形象的渔人简笔画发给学生,让学生评一评,哪一幅画与课文的渔人形象比较吻合,为什么?如果满意的话,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给画涂上颜色;如果认为自己能画得比这幅更好,就再画一幅。
2、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西沙渔人的“剽悍”,有一位导演想把这篇课文拍成一个解说片,现要招聘一位演员来演“西沙渔人”,同学们认为这个演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组织学生讨论,而后屏幕出示:年龄、身材、外貌、性格、发型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最后表扬学生:你们比这位导演的眼光还准,真有水平。
上一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措施精编3篇
下一篇:公司新闻稿范例大全【优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