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精简赏析及诗意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观沧海精简赏析及诗意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1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瞭望浩瀚的大海时吟咏的一首乐府古诗。

曹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文才了得的诗人。东汉末年,汉皇室羸弱,各路豪强为争夺政权,或明目张胆逼迫皇帝“禅让”(如董卓),或以“护驾勤王”之名聚兵割据一方(如袁绍、吕布、孙坚等)。他们互相间展开了殊死搏杀。曹操原是汉朝一校尉,他也以“护驾勤王”的名义,参与了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他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能与各方豪强抗衡的力量;公元200年,他在著名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中初败袁绍后,经过七年的努力,于207年在今辽西一带的乌桓击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为后来三国中鼎足一方的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首诗歌,是曹操在征服乌桓后班师凯旋,路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当时,他登高观沧海,被波澜壮阔的浩瀚大海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篇气势磅礡的诗歌以言志。

据考证,曹操所游的碣石山,在河北昌黎,现在周围已被陆地包围,但曹操游山之时,无疑是东临大海的。但是,从诗中显示出来的的气势看,诗人游山时看来是想到了另一座“碣石”——秦皇汉武为宣示主权曾经登临的山东“碣石”了,所以才会在诗中流露出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来。

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就显示出了那种“君临天下”的气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军,勒马碣石山上,居高临下地观看大海那种豪迈的气概。

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诗人勒马山头见大海时的第一印象。长期生活在中原,为逐鹿中原而拼杀的曹操,见到大海,会有一种震撼的感觉,那是必然的:水波荡漾的大海,高耸的“山岛”矗立在辽阔的洋面上——在内陆生活的人是很难看到如此壮阔的场面的。

接着四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具体描画。“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竦峙的山岛的特写镜头,看来是诗人瞭望近处的一个“山岛”所见;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对“水何澹澹”的景象的具体描写:看来水波澹澹的洋面,在萧瑟的秋风猛烈吹起的时候,大浪滔天了,惊涛拍岸了,大海的气势更令人震撼了。

再接着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对面前的浩瀚海洋的进一步遐想。在遐想中,他是站在“君临天下”的高度去鸟瞰大海的。他以巨人的眼光去看辽阔的洋面,辽阔洋面上的一切动静,仿佛都已在他的指掌之间。所以才能看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景象;才能看到灿烂的银河(“星汉灿烂”)在星转斗移时在海面升起、在海面沉降的壮丽情景(“若出其里”)。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这种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一般来说,不必关注。但在这首诗中,似乎还是有可注意之处:一是,他为能来到“碣石”感到“幸甚至哉”,——虽然这不是秦皇汉武到过的地方,但能到这个能勾起雄心壮志的联想的地方,也是“幸甚至哉”的;再一个是,能看到如此浩瀚的壮丽的海洋,那也是“幸甚至哉”的。至于“歌以咏志”四字,也道出了他写这首诗的目的是言志,并不是一般的写景而已。

后世影响2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4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翻译3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注释4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65 115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