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太极拳(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太极拳【第一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误区新思路文化内涵

2002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性质,即以大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和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而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大多数普通高校纳入公共体育课教学必修内容,其教学效果是明显的。然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面对这些误区,高校太极拳教学应在其形式与内容上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能更好地为当代大学生所传承与发扬光大。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的误区

1.教学内容停留于形式,忽略了对其文化内涵的传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a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b要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c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此原则为蓝本。太极拳之所以成为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正是以其具有健身性与深邃的文化性于一体的体现。然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太极拳作为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少以及体育教师对太极拳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把握肤浅,导致高校太极拳教学内容仅局限在技术内容传播,而忽视了太极拳文化内涵传播。太极拳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内容相比其技术内容来说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其文化内涵却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鲜有体现,造成教学内容单调而枯躁,学生对太极拳的掌握只注重于技术动作表层和形式,形成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结果。

2.教学方法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应有计划的、灵活的组织和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确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割裂开来,结果致使教学方法僵化,总以“填鸭式”方法教授太极拳。虽然体育教师费力地满堂灌,学生却是被动的接受,挫伤了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收效甚微,对授课教师也不以为然。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是基于体育教学对象的构成及师生的交往方式,受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制约。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采用按自然班或男女分班授课的方法,由于学生彼此熟悉,便于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但在这样的教学班里,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体育技能的基础、体能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这就影响了太极拳正常的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身心的正常发展。

4.教师对学生的考评标准不统一,造成学生对太极拳的标准把握不准确。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是对学习太极拳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交往与合作精神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统一方式进行。如今,大多数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考核评价标准不统一,同一高校不同体育教师对教授同样太极拳课的考核评价标准千差万别,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整体动作的全面、准确的掌握,哪怕是同一高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完成全套太极拳动作考核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现象,这样一来,很不利于太极拳在高校学生中普及传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新思路之探讨

1教学内容应将技术动作与文化内涵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1)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深受太极阴阳学说的影响,进而形成太极拳动作基本结构。何谓“太极”?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日:“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作中即动为阳、为开,阴为静、为合;阴变阳为开,阳变阴为合;重心虚实阴阳变化,身形呼吸开合协调配合,使全套动作在刚柔、开合、虚实等矛盾的相互转化中连绵不断。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中,必须注重动作阴阳变化之特点,如:转身左登脚,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左脚为实为阳,双手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同时呼气,此式为开为阳;身体重心再次移至右腿,右脚为实为阳,两手由外向里划弧合抱于胸前同时吸气,此式为合为阴;最后两手外伸外展同时呼气,左脚向左侧登出完成左登脚,此式为开为阳,整体动作充分体现开合阴阳动静变化,最终达到身体和动作的和谐一致。

(2)“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文化精髓与修练的最高境界。太极拳运动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强调“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内三合即神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力相合。同时强调外三合,譬如:太极拳运动力求身体动作上下相随、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从而使身体内外平衡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注重体内的意、气、神与身体所处的大自然环境的统一,使动作在主体情感与意念的导引下相互交融一体。而且,太极拳的许多动作名称来自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如像双峰贯耳、白鹤亮翅等。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一定要解释其动作与自然界的物和动物形似的含义,比如:双峰贯耳比喻拳头力量之大,就像双峰贯击对方双耳一样。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反映。

2.教学方法应多样化。

(1)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以突出太极拳之特点与攻防含义。向学生教授太极拳的全套动作,应运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将太极拳总结为: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其次,太极拳动作讲究圆活中正,动作成弧形状,山下肢非直线运动,运动以腰为轴变化重心,同时保持腰正直中正。这样,学生便能够对太极拳动作特点作整体把握,而且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有利于对太极拳风格及动作的理解。以简短语言将其竞技性传授给学生,特别要突出动作的攻防含义,如左搂膝拗步,对方用右脚踢击我左侧下路时,我用左手搂开对方攻来的脚,同时右掌向前推打反击对方胸部,使之向后跌倒。这样使太极拳的实用性与健身性合理化结合,彰显太极拳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全新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太极拳的浓厚兴趣。

(2)多角度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与纠正典型错误动作相结合。动作示范法是太极拳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示范:对简单的动作采用背面示范为主,对复杂动作正面示范结合背面示范,如云手动作,背面示范展示脚步及重心变化,正面示范演示手的变化规律。此外,动作示范一定要正确优美,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在太极拳学习中对难度较大的动作往往会出现认知错误。有针对性的纠正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是太极拳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譬如:学习左野马分鬃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完成左弓步时,两脚站在一条直线上,接右野马分鬃时身体重心左右摇晃不稳。所以,教师须正确示范完成左弓步动作,强调左脚脚尖与右脚脚跟应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避免身体重心转动时出现左右摇晃。教师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与错误动作的比较并纠正后者,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太极拳的复杂动作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得以巩固。

(3)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紧密结合。太极拳套路由若干单个动作组合而成,每个单独动作又成一个独立体。为有效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太极拳教学中利用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在教学中,一般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然后再把完整动作分成单独动作进行教学;特别是难度较大的动作,如果仅采用完整教学,学生一股会感觉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可按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来分解教学,如:云手动作,先进行上肢动作练习,再配合以腰为轴带动身体转动练习,强调重心不可勿高忽低,然后再进行步法练习。分解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学生学习复杂动作的难度,最终达到完整掌握太极拳动作的目的,所以,分解动作的练习时间一般不能太长,只要分解动作基本掌握即可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实践证明,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使太极拳教学效果明显有效。公务员之家:

3.打破单一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采用选修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以学生对太极拳课程的兴趣和所具有的基本技能为前提,因而学生的积极性高,运动技能的差距较小,这样教师的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较强;同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系统性和深度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有竞争意识,能给予学生施展其太极拳才能的平台。采用这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对保持学生对太极拳的热情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对于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通过合理的引导,还有利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大学生身心建康并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4.统一考评标准。太极拳学习评价应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激励,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学评价不仅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太极拳教学评价按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评价实行考教分离。在对太极拳技术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锻炼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内容。具体而言,考评内容应该包括:24式太极拳全套动作期末考核、学习态度、上课考勤、平时成绩(含课堂表现、课外锻炼、学习效果等)。

太极拳【第二篇】

高校太极拳教学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不足,缺乏全面的认识目前高校太极拳的教学,除了专业院校之外,多数的学校没有开展太极拳的理论教学课程。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纠正动作—学生自主练习———考核这一模式进行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只是在做机械的模仿动作,依样画葫芦,只要考试能及格就行。这一状况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导致很多学生都是在应付式学习,只要考试合格,之后就“全盘抛弃”。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人才较少高校太极拳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当前在高校教授太极拳的教师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武术专修毕业的老师,这部分老师在专业素质方面,大部分都是停留在专业普修的阶段,对于太极拳的原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并不十分扎实,缺乏对太极拳专业知识的理解,导致其所教的学生只学到太极拳的外型,无法理解太极拳深刻的文化内涵。第二类是武术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相对于非武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上能较好地向学生传授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动作内涵,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然而,在一个学校当中,专业的武术教师只能占到一定的比例,大部分的教学任务需要靠非武术专业的教师去完成,因此,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缺陷。教师缺乏培训在太极拳教学方面,不同的教师,其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每个技术动作的认识也存在差异。这一点从历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武术比赛中就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师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动作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出现很多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太极拳方面的培训较少,且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导致一些好的教学经验无法得到及时交流。缺乏比赛和交流的平台比赛是检验教师和学生教学效果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会为其作为目标进而认真学习,教师也会为学生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而倾尽全力进行指导,达到教学的和谐发展。但是,与篮球、足球等项目相比,太极拳的赛事较少。不但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赛事这个平台,缺少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很多教师也因为没有这个平台展现自身的执教能力,进而产生教学惰性。周而复始,不利于太极拳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策研究

太极拳【第三篇】

一、太极拳的作用

1.太极拳具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疏经通络的健身功用;可以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加强大脑的调节作用,改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太极拳圆活缓慢并且动作柔和,要求呼吸和动作自然配合,全神贯注,在连贯练习时它强调用意念来引导动作,从而达到使全身肌肉既保持一定的劲力内畜并且有周期的放松的效果。太极拳的动作组成,包括多种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这样,它就可以加强血液和淋巴的循环,从而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太极拳运动的基础与规律在于阴阳之道,太极拳理论创立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太极拳各招各式讲究的是左右平衡,通过左右的协调配合使得人体左半身与右半身的经络气血得到均衡的锻炼从而保证了经络系统的阴阳平衡。常练太极拳,不但可以促进心肌收缩力的加强,血液输出量的增加,从而提高心脏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使内气畅通,有利于毛细血管内外物质的交换,促进各种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减少肌酸的蓄积。练习太极拳对慢性冠心病、高血脂症、动脉硬化症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2.太极拳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积极地意义。太极拳的修炼充分的表达了中国文化沉着安详、松静自然、刚柔相济、进退有节、内外兼修的精神内涵和对生命的关怀。太极拳讲究心静用意,即要求练拳过程中心理活动平衡,用意识支配动作,使人的思想活动集中在练拳上,排除杂念,免受不良思绪干扰,从而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识控制力提高,“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所”。以太极拳拳理重在养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尽管这些太极拳机理,仍以经验形态存在,但对现代人调节心理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提高人的自制力,变得刚毅开朗乐观,人格更加完善,个性不断成熟,学会处理、安排、解决事情,太极拳活动还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人消除孤独感,忘记烦恼和痛苦。大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太极拳,使身心进入到柔和、舒适、平静的状态,摆脱烦躁和焦虑,这对调解心理、生理平衡都很有好处。所以说太极拳是一种大学生的心神体操。

二、大学体育课中的太极拳教学策略

1.加强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太极拳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并实践于教学当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阐明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太极拳的攻防作用、太极拳的养生和健身作用、太极拳优美的旋律与人体各器官的和谐调节作用,激发学生掌握太极拳技术动作和技巧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太极拳的主观能动性。

2.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师主导,循序渐进,以套路和基本功为主,示范演练与领做动作相结合的原则。太极拳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始终起主导作用,随时关注学生的学练情况,不断地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坚持下去,形成习惯。教师要始终严把技术动作的规范,提高练习效率,避免运动性损伤。学练内容要由简至繁,由外到内,循序渐进,以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

3.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在各种各类的学校已经普及,他具有很大的直观性。通过多媒体观看太极拳的技术演练和攻防战术表演,可以弥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可以通过画面定格反复观看,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动作细节和动作要领,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体能消耗,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发挥分组教学的优势。分组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进行指导的模式进行教学。大学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衔接的关键,处在重要的位置,更迫切需要把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作为首要目标,作为武术运动中一项主要的健身项目的太极拳必将会受到更多大学生的欢迎,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健康保健意识,培养正确的终身体育观。

作者:罗祥凯 单位:贵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太极拳【第四篇】

关键词:中学特色课;八式太极拳;德育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2]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的全过程[1]。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通过体育工作者的课程设计,发挥太极拳的自身优势,将德育和身体锻炼相结合,加以有效的实施教学,既能让学生得到正常的生理锻炼,又能培养中学生的“五个认同”,从而增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

1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的内涵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在太极的理念里融合了思想道德规范、为人处世方法和价值取向,在长期的发展中,衍生出一种特殊的太极文化。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太极拳的拳理集诸子百家思想,动作结合医学、经络学说、技击理念又含兵家思想,存在形式涉及民俗、娱乐等领域,太极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意义深远[3]。太极拳运用太极、阴阳、五行等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又将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形态和动作融到武术技法结构中。太极拳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民族思维方式,应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4]。

2太极拳的开展现状及教学实验设计

2.1太极拳的开展现状。通过中国知网CNKI输入关键词“太极拳”和“教学”,截止2019年11月共检索出185篇文献,关于高校和职专太极拳的研究文献有142篇,有关中学太极拳教学的研究文献只有5篇。可见,太极拳在我国高校和职专的教学开展较广泛,在中学校园里开展甚少。笔者通过访谈乌苏市体育教师得知,目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只有第五中学开展了八式太极拳教学。总的来说,太极拳在中学校园的开展情况不容乐观。2.2教学实验设计。将乌苏市第五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学生(N=486)作为实验对象,从每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级,各年级1和3班的学生作为实验组(N=242),2和4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N=24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太极拳文化与动作结合五个认同、国旗法、国学经典《三字经》、《论语》等给实验组学生进行讲解,从日常小事讲起,链接经典名著或者法律法规,使理论联系实践,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力求加强德育渗透。对照组进行体育课的正常教学,不教八式太极拳。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实验,每周至少保证两节体育文化视野WENHUASHIYE课,最后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从而得出结论,给以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八式太极拳对中学生德育渗透对比。在乌苏市第五中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八式太极拳”教学实验,观察学生的课堂和日常表现,并发放调查问卷。根据《乌苏市第五中学学生德育考核标准》,结合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相关软件整理得出表1、表2和表3。从以下八个方面对八式太极拳的德育渗透表现进行对比:(1)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认同方面,实验组95%的学生在参加升国旗仪式时会产生自豪感,对照组只有82%的学生在参加升国旗仪式时会产生自豪感。(2)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方面,实验组95%的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对照组只有81%的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3)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方面,实验组93%的学生想要争取入团,进而入党,对照组只有78%的学生想要争取入团,进而入党。(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方面,实验组94%的学生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对照组只有82%的学生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5)在弘扬社会正气、助人为乐方面,实验组学生在他人寻求帮助时,94%的学生会给予帮助;对照组学生在他人寻求帮助时,只有79%的学生会给予帮助。(6)在勤劳肯干、感恩父母方面,实验组92%的学生在家经常做家务,对照组只有76%的学生在家经常做家务。(7)在遵纪守法、传播正能量方面,实验组93%的学生在过马路时等待绿灯亮起时再通过,对照组只有82%的学生在过马路时等待绿灯亮起时再通过。(8)在尊敬师长、重视道德方面,实验组89%的学生早上遇到老师时会主动问好,对照组只有77%的学生早上遇到老师时会主动问好。综合表2和表3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德育水平(实验组N=237)优秀占比64%,良好占比22%,中等和较差占比14%;学生德育水平(对照组N=235)优秀占比50%,良好占比18%,中等和较差占比32%。相比较而言,实验组学生的德育水平普遍更高。八式太极拳有利于培养中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的意识;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中学生的德育渗透;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的“五个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验证明,八式太极拳对中学生的德育渗透起到了正向影响,对中学生的德育素质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3.2八式太极拳在中学实施教学的影响因素。3.2.1学校领导对八式太极拳教学的态度。学校领导是一个学校教师教学实施的指挥棒,学校领导的态度和最终决议是影响学校特色课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对学校领导访谈调查,学校教导主任和德育主任一致赞同实行八式太极拳教学。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领导尊重体育教研室教师的想法,听取并采纳体育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体育教师大胆尝试新奇的教学设想,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缓解学习压力,争取学习进步,养成良好心态,让学生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校领导决议,为八式太极拳的教学全力提供场地设施和器材用具,给体育教师适当补贴薪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与校领导申请帮助,学校将大力支持八式太极拳教学的开展。综上表明,学校领导持正面态度,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在中学全面推广八式太极拳教学的可行性。八式太极拳在中学实施教学,既是体育与德育融合的途径之一,也是改变枯燥乏味的传统体育课的方式之一。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尊师重道,“德、体”兼备,培养学生们的仁、义、礼、智、信。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渗透,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增添力量。3.2.2体育教师在八式太极拳教学中的正向引导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体育教学是指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情感和交往活动[5]。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6]。作为人民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体育教师是学生身边的第一榜样,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懒、散等不良习气和作风当作一件小事。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7]。通过访谈体育教师,发现体育教师对“八式太极拳”的教学积极性很高,非常乐意组织太极拳文化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体育教研室所有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年龄在6~25年不等,85%的体育教师曾获得乌苏市中小学体育“精品课”比赛特等奖、一等奖,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相邻各学校体育教师之间经常互相听课,交流教学经验,以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除了要具备太极拳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之外,还要具有把握太极拳运动规律、驾驭太极拳课堂教学、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等能力[8]。教师们始终秉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5],在八式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借鉴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八式太极拳的兴趣爱好,改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与看法,不断培养中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趋向于多方面发展。3.2.3学生对八式太极拳的认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识和兴趣影响着开展进度,甚至影响着是否可继续开展的可能性。中学生在未学习八式太极拳之前,只是在影视剧中观看过部分片段,没有真正的、系统的去认识和学习太极拳,所以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对太极拳文化缺乏了解。由表4数据可知,在新疆乌苏市第五中学开展八式太极拳教学之后,中学生对八式太极拳的态度趋于正方向,其中72%的中学生表示“喜欢”,20%的中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仅有8%的中学生表示“不喜欢”。在喜欢八式太极拳的中学生里面,男生多于女生;八年级最多,七年级居中,九年级相对较少;德育水平优和良的多于中和差的学生。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初期,男生活泼好动,玩耍心重,崇尚电影和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对太极拳感兴趣较多一些。七年级学生刚步入初中校门,还不太适应环境,状态欠佳;九年级即将面临学业水平考试,即升学压力,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化课学习上,对太极拳这类课程关注度较低;而八年级已经适应了中学生活,暂时也没有升学压力,所以对太极拳特色课程兴趣渐浓。德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其学习成绩相对好一些,对待新事物的态度较认真,总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可以接受八式太极拳,而且对八式太极拳文化和动作有很大兴趣,八式太极拳可以在中学校园里进行推广试验。3.2.4太极拳文化的德育功能和实践过程中的优劣势。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正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作为理论基础,同时注重身心修养、强身健体、格斗技击等多种功能的实践科学。太极拳本身体现着包容宽和的思想理念,不仅可以锻炼练习者的精气神,还可以培养练习者的价值观念和意志品格。太极拳文化中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思想,如“中庸”思想、“和谐”思想、“哲文化”思想等[9]。太极拳完美地诠释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也积极体现出儒家思想中“求中求和”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执两端而用其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自然机理。在行拳过程中,始终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如重心移动是从一条腿逐渐移至另一条腿,完成由虚到实的转化,双手一直保持手心相对,不断变化,这些都体现了阳阳调和,讲求“和谐”思想[8]。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太极拳在行拳过程中“一羽不能加,蝇落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10]。在中学开展太极拳教学有利于中学生更好的认识太极拳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存在方式,而民族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存在方式。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华武术是我们的国粹,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11]。之所以称之为八式太极拳,是因为这套简化的太极拳共八式。全套演练由起势到收势仅一个来回,所需时间约1分30秒左右。演练动作由慢至稍快,再由稍快到慢结束,形成一个高潮之后,静神平气收势[12]。八式太极拳的这些优势特点可以引起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在讲授传统文化的时候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八式太极拳动作缓慢,容易上手也是一把双刃剑,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可能引起部分活泼好动的多血质、胆汁质学生对八式太极拳的反感。所以,在八式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入新鲜事物,比如游戏、球类等活动设计。这样体育课也会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学生的学习氛围也愈加浓厚。

4结论与建议

65 905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