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精编5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讣告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讣告1
[关键词]海明威;硬汉;作品;特征
海明威曾经这样说过:“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我不但看到过死亡,而且读到过自己的讣告……一个人有生就有死,但是只要你活着,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
海明威一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战期间,18岁的海明威怀着“保卫世界和平和民主”的理想,作为美国红十字会战地服务队的救护车司机赴意大利参战。就在到达米兰的当天,一家军火厂发生爆炸,海明威不得不将肢体残缺的尸体和残肢扛到临时停尸房。几星期后,一枚奥地利军队的迫击炮弹落在离海明威几英尺远的地方,他当场被炸得失去知觉。然而,不知是理想激励,还是青春无畏,或是个性坚强的缘故,尽管海明威当时自己已身负重伤,他仍然忍着剧痛,冒着生命危险将一个意大利伤兵送回急救站,沿途不断遭到机枪的扫射,腿上多次中弹。事后,医生在他身上找到了两百多块弹片。海明威在前线的表现被当时美国媒体概括为“英勇无畏”,他奋不顾身救死扶伤的英勇行为和献身精神还赢得了意大利银质勋章。
海明威在米兰美军野战医院疗伤时,父亲写信希望他早点回去,他在回信中写道:“在战场上,死亡易如反掌,这是我亲眼所见,千真万确的事。我如果要死,早已死了,不会等到现在,因为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一个人与其让自己到了晚年身体衰败,理想破灭,慢慢死去,不如在年轻时候,理想尚未形成,趁火光一闪,快快活活地死去好得多。” 信中反映出海明威复杂的心理:作为军人,他决心继续留在意大利战斗到底;另一方面,他对死亡的无惧已经初露端倪。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海明威筹集资金数万元,购买了救护车和医疗设备,支持西班牙民主政府,并和政府军一起和佛郎哥法西斯分子浴血奋战,他是最后一批撤出马德里的人员之一。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海明威四赴西班牙,亲历了战争的枪林弹雨。如果说海明威在意大利的英勇表现多少带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意味,那么他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的事例则证明他已能笑谈生死,因为海明威曾坦言:“我在意大利作战时还是个孩子,我十分害怕。在西班牙,我过了两个星期就不怕了,而且觉得非常高兴。”
二战期间,海明威招募了一批“敢死队”员,成立了“骗子工厂”,以自家的游艇“比拉号”为工具,在古巴海域开展为美军收集德国潜艇情报的秘密工作;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后,他和部队一起冲破德军的重重封锁线进军巴黎,解放法国。海明威的英勇行为为他赢得了美军颁发的铜质奖章。此时的海明威,已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海明威在伦敦期间遭遇过一次严重的车祸,被撞成严重的脑震荡,头部受伤缝了50多针,当时媒体误以为他不幸遇难而登了他的死亡“讣告”,海明威在医院得知这一消息时哭笑不得。1954年他和第四任妻子玛丽在去非洲狩猎途中遇飞机失事。这次事故使海明威内脏错位,多处脊椎骨折,七窍流血不止,在内罗毕住了相当长时间的医院。住院期间,海明威再次看到了自己的死亡“讣告”。
海明威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硬汉”精神,很容易使读者相信海明威是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作品,而他的每一部作品又进一步神化了他的人生经历,使他在创造那些不朽人物的同时,又创造出新的自我:一个雷德里克・亨利式的救护车司机、一个罗伯特・乔丹式的炸桥英雄、一个曼纽尔・加西亚式的斗牛士,或是一个桑提亚哥式的古巴老渔夫。
海明威在米兰美军野战医院疗伤时对照顾他的护士阿格妮丝一见钟情,但阿格妮丝最终弃他而去,和一名意大利军官结了婚,这使年轻的海明威痛不欲生。海明威在意大利的这段经历就像埋在他大腿里面的碎弹片一样,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后来将这段经历加工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书中主人公雷德里克・亨利中尉是一名年轻的美国救护车司机,一战中在意大利部队中效力。他以坚毅的态度看待军队中的责任,在战斗中表现得非常英勇。尽管他在战争中身负重伤,死里逃生,但并没有被命运的重压击垮,而是进行积极的抗争: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逃往远离战争硝烟的瑞士。亨利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个较为成功的战争“硬汉”形象。
天生喜好探险和猎奇的海明威对西班牙斗牛有着一种不可言状的热衷,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斗牛场面的精彩描写,如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关于斗牛的专著《午后之死》,以及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等。海明威认为,斗牛是一个事先设好了的死亡陷阱,无论公牛多么健强,一旦进入斗牛场,就注定死亡。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海明威所描绘的世界中,死亡是必然发生的,是自然法则的一部份,是任何生者都无法避免的。然而最优秀的人,或者是最优秀的动物,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因此,曼纽尔・加西亚忍受着被人嘲笑和鄙视的痛苦,不顾年老体弱,甘愿以生命的代价维护和保持往日的荣誉,因为他认为,死于斗牛是小事,而名誉扫地则事关重大。这个“打不败的人”在逆境和死神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那种临危不惧,在压力下所保持住的优雅风度,正是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品质的充分体现。曼纽尔・加西亚是海明威所塑造的普通人中“硬汉”形象的代表。
海明威对西班牙的热爱不仅表现在斗牛上,而且还表现在对西班牙人民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上,他和西班牙人民并肩浴血奋战法西斯分子就是最好的证明。海明威将对法西斯分子的刻骨仇恨,对西班牙人民的满腔热爱,以及对牺牲了的美国志愿人员的深切怀念都倾注在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赴西班牙作战的美国志愿人员,奉命去敌后炸桥以配合一次大规模的反攻行动。炸桥任务十分艰巨,乔丹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用生命的代价按时完成了任务。乔丹在受伤临死前所表现出的镇静,那种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的勇气,无不是海明威本人亲身经历的再现。“硬汉”海明威和海明威式的“硬汉”已经融为一体,并相互映衬,互为生辉。如果说亨利还有些不完美的话,那么乔丹则是海明威塑造的“战争硬汉”的完美代表。
海明威最喜欢谈论人的勇气和尊严问题。他认为勇气是人的尊严和自豪。一个人如果没有尊严,他将处处陷入窘境。“我深深懂得,面对危难,你不要退却,闯过去。即使死了,你也没有白送命,因为你已经做了你应做的事和你一生中乐于追求的事。”如果说《打不败的人》中的曼纽尔・加西亚已经充分展现了海明威所说的勇气和尊严的话,那么《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则将这种勇气和尊严展现得淋漓尽致。桑提亚哥是一个古巴老渔民,尽管捕鱼技术精湛,却长时间走背运,连续84天一无所获。但桑提亚哥坚信:“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于是,桑提亚哥冒险到大鱼出没的远海海域去捕鱼。经过三天惊心动魄的搏斗后,他终于捕获到了那条巨大的马林鱼。然而不幸的是,在返航途中,马林鱼遭到鲨鱼的袭击,被啃得只剩下一副空空的骨架。在整个捕鱼过程中,桑提亚哥总是以一种矢志不移的决心迎接每一次挑战:为了捕获那条大马林鱼他甘愿牺牲自己,为了击退那些嗜血如命的鲨鱼他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桑提亚哥虽然没能保住辛辛苦苦获得的战利品,但他已轰轰烈烈地展现出了自己男子汉的气概,将海明威式的“硬汉”品质推向了极至。
桑提亚哥无疑就是海上版的曼纽尔,而曼纽尔则是陆地版的桑提亚哥,无论谁是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是胜利者,又是失败者。从胜利的角度来讲,曼纽尔杀死了黑牛,桑提亚哥杀死了马林鱼和鲨鱼,精神上的胜利给了他们做人的尊严和勇气,使他们有种满足感;从失败的角度来讲,像他们这样的垂暮老者,尽管都曾有辉煌的过去,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似乎牢记着“好汉不提当年勇”这句话,这使得他们很难得到金钱或物质上的报酬。幸好他们看重的是荣誉而不是金钱和物质。
海明威是现实版的桑提亚哥和曼纽尔。晚年的海明威遭受着多种疾病的折磨,但他顽强地一边和病魔作斗争,一边坚持写作,直至最终病魔使他完全丧失记忆才不得不放弃。作为一名作家,其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写作。正如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所言:“如果他不能写作,他就不想再活下去了。”海明威宁愿毁灭自己,也不愿被病魔击败。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桑提亚哥曾多次说过的那句话:“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
[参考文献]
[1]Casssill, R. V.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Short Fiction. Shorter Fifth Edition [M]. W. W. Norton and Company. New York?London. 1995.
[2.]范革新,《海明威的硬汉子精神与同性恋恐怖症》[J], 外国文学研究,1999 (2). 。
[3]林基海译,《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 [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4]刘久明,《“重压下的优雅风度”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J].外国文学研究,1998 (2). 。
[5]罗明洲,《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J].《外国文学研究》,1999 (2). 。
[6]马・考利,《海明威,这头老狮子》[M].《外国散文赏析。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
[7]吴然,《“硬汉”海明威――作品与人生的演绎》[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8]杨大亮、吴秀玲,《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成长轨迹》[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1(2)。
讣告范本范文2
关键词:同步录音录像;问题;纾解对策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及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作为证据使用确立了法律依据和法律地位。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后,侦巳嗽钡闹捶ü勰罘⑸了深刻转变,规范执法、人权保障意识明显增强,依法文明办案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同时,侦查人员的业务学习动力得到调动,讯问前的准备工作做的更加充分。通过扎实的做好初恕⒊酝赴讣材料、制订详细的讯问提纲,力争在同步录音录像环境下从容的突破案件,提高了讯问的效率。
1 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在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进行全程同步录 录像以来,由于相关机制、体制还没有同步跟进、配置到位,在检察实践中依然而临诸多问题。一是“两录”人数总量不足,由于“两录”工作已经交由检察技术部门负责,牵扯到部门分工、录制次数增多,由此带来的工作量及压力与人员配置矛盾突出,特别是新刑诉法的实施,最高人民检察院《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中对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侦说闹拔穹缸锇讣,每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当对讯问全过程实施不间断的录音、录像。二是远程“两录”犯罪嫌疑人签字确认权无保障,最高检规定,讯问结束后,录制人员应当立即将录音、录像资料复制件交给讯问人员,并经讯问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签字确认后当场对录音、录像原件进行封存,交由检察技术部门保存。而在工作实践中,经常是由自侦办案人员事先带着录制文书和光盘密封袋到看守所,讯问结束后找犯罪嫌疑人直接在空的录制文书和空光盘密封袋上签字画押,这使得同步录 录像的试听资料在法律上缺少可信度和公正性。三是资金缺乏制约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开展,虽然最高检详细地规定了全程同步录录像所需设备的规格和技术参数,但在各院设备更换和日常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尤其是基层院经费紧张更突出;另外对于下拨装备资金,个别检察院对“两录”工作还意识不到位、不够重视,将装备款用于购买办案车辆的现象。四是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最高检在《工作流程》中提出讯问、录制相分离的原则,但在实践操作中难以做到完全分离、互不干涉、互相形成牵制;另外涉及到的人员的衔接、安排和调动的问题,影响衔接。五是录音录像工作没有统一的保密规范,从技术人员对讯问进行录制到同步录音录像的资料保存,没有制订统一的保密规定,容易造成泄密。六是录音录像资料的保存不符合要求,对于“两录”技术协作卷与录制光盘资料的移交、归档工作待高检院具体文件下发后再按照规定执行,由于重视不够,经费受限,导致很多基层院缺乏相应的技术环境。
2 构建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人员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规范资金用途是推定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发展的关键。各级基层检察机关都必须将同步录录像的运行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保障经费开支,严禁挪作它用。针对“两录”次数骤增,工作量大问题,加大人员结构、数量的优化,通过争取编制或者通过内部调整的办法增加“两录”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操作培训,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技能。
(2)保障远程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权益
远程同步录音录像是近两年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甚础上发展而来的,极大的方便了远程讯问、异地指挥等多种功能。在具体实施办法上,制定远程同步录音录像实施意见,制定统一标准,从制度上规范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可以邀请人民监督员或特约监督员进行现场监督,既让人民监督员切实感受到履行监督义务,又维护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了犯罪嫌疑人在异地无法对光盘密封履行签字权的问题。
(3)完善同步录音录像的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是完善同步录音录像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方面。严格执行“审录分离”的原则,确保同步录音录像的规范化操作,检察长、纪检监察部门耍亲临办案区,不定时对同步录音录像的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建立对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考评机制,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监督力度,在每年年中、年底的执法质量考评中,要增加对同步录音录像工作及录制情况的考评。
(4)规范同步录音录像的保密问题
为防止在讯问同步录 录像工作中出现泄密问题,影响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和突破,主要从:一是制订统一的同步录音录像保密规范,出台统一的保密规范,要从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录制开始,至到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归档。建立统一的保密要求,严禁他人进入。加强对录音录像设备的限定和监管,同步录音录像系统建设应符合相关安全保密要求,达到分级保护建设标准;加强对录音录像系统建设、设备选型、故障维修等流程进行审批、监控。将同步录音录像的保密工作,纳入全院保密工作,由保密办负责,进行相关的督促、检撕涂计馈R特别加强对办案人员和录制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方面加强他们的保密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立责任状,对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必须惩处;同步录音录像资料随案移交到批捕、和审判等环节,应建立和履行相关手续。
(5)推进同步录音录像资料库建设
尽快建立和完善“两录”资料移交档案室的保管制度,高检院应该尽快统一制定将“两录”资料移交档案室保管的制度。打破传统录制人又是保管人的现状,引入有效监督管理,防范档案资料被删改;注重对档案室设备资源的维护,技术人员完成录制后要求及时入档,入库前由档案员进行检测,保证了光盘录制和入库的质量。构建同步录音录像资料库,专门用于存放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立同步录 录像的屯子检索库,将光盘数椐存储在数据服务器上,增加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利用价值,也便于对录音录像资料进行查找和检索。
3 结语
实行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对于防止侦查权力的滥用,规范侦查人员的侦查讯问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推动我国刑事诉讼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都有积极长久的作用。积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与相关研究的完善,最终实现刑事诉讼中打击惩罚犯罪和充分有效保障人权两方诉讼价值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讣告3
XX市商会执行副秘书长、XX市商会执行秘书长柳父亲柳老人于20xx年11月7日4时29分仙逝,享年87岁。兹定于20xx年11月14日上午8:30时,在XX县XX乡XX村三组柳家祠堂举行追悼会,特此讣告。
如有回去参加悼念活动的亲朋好友,可自行安排时间或邀约同行;或者若有表示哀悼心意且又实在抽不出时间前往的,可委托商会秘书处王代转,电话:xx。
吊丧办设XX县XX乡XX村祠堂,联系人柳。
XX市商会
20xx年11月9日
讣告4
母亲大人张xx,因病久治不愈,于公历20xx年4月7日晚上8时在医院抢救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8岁。现定于20xx年4月14日上午10时30分在xx殡仪馆15号厅举行追悼仪式。
治丧委员会设于济南xxx路x号,负责人:xxx
长子:于xx夫:
xxx孙男:于xx
次子:于xxxxxxxxxxxxxxxx
xx年xx月xx日
讣告5
参加葬礼,体会生死
去年春天,我的导师去世了,我参加了他的葬礼。到了教师节,看到有些同事去看其导师,不免羡慕起来,也越加怀念我的导师。一个同事曾对我说,为给她母亲买墓地,她跑遍了北京市,一遍遍问自己:我母亲会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我没有事先征求她的意见?入冬时节,我又参加了一退休教师的葬礼。
看到生命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也曾问及他们是否和家人谈过死亡和死后的安排?回答是:一般不谈。
这种情形,比较普遍。
“未知生,焉知死”。此是避讳谈死呢,还是让我们从生中来体会死呢?由于现代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对死亡更加地难以超越。一个高中生为了买ipad甚至“卖”掉一个肾,也更有甚者,竟有医院让此事得以“成交”!现代医疗技术可以通过呼吸机等手段,让原本很快死亡的人,可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脑死亡”状态。这种大大延长了人们从生到死的时间概念,也使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深。
当经历了一些周围人的死亡,当看到自己的长辈的死亡后,对“下一个就是自己”的恐惧,油然而生。
生如春花,死如秋美
我曾经给医学生开过中国的生命观选修课,和学生一起探讨我国对于生死的基本看法。儒释道对生死的论述不同,需要一定的智慧才能深刻感悟。
儒家很重视人的生物学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从中可以看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从孔子开始,儒家对生命的基本态度就是顺由天命。《论语》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里的“命”,有“天”、“自然规律”的含义,是人所不能控制的。因此,人们需要思考的不是何时生,何时死,而是如何使现实的生命活动合乎伦理道德,使生命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论语》进一步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人即为万物之灵,就应当担当道义,仁爱民众,齐家治国平天下,弘道于天下。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才是属人的生命,否则与禽兽无异。这就是儒家道德理性生命观的基本内涵,也是中国传统生命观的主流思想。即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
与儒家不同,道家的辨证思维、守柔之道,都为我们对生死打开了另一扇智慧之门。《老子》一书中出现“生”字共39次,“死”字18次;《庄子》中出现“生”字250多次,“死”字170多次。重视生命本身,而非强调其社会价值,是道家的主张之一。老子辨证地看生命,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地保存自己。虽然贵生,但道家贵生重己的生命观立场绝不仅仅是执著于躯体之生,为生而生。作为一种自然哲学,道家侧重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讨生与死的问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以生观死,则死为死;但以死观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对的。如果我们能辩证地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生死,死生的界限也就消失了。从“齐生死”的途径来帮助人们透悟死之性质,可让人们坦然、平静,甚至欣喜地面对死亡、步向死亡。这种思想境界,岂不美哉?
是否可以说,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在着力解决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无论是儒家的追求道义生命,生生不息,把死亡看作是休息,死时便可以安息了;还是道家的沟通生死,把个体生命彻底融入自然规律,融入永恒,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留给我们的智慧。庄子是如何能做到“妻死,鼓盆而歌”呢?其实,开始时他也是嚎啕大哭。但之后又转到他的道家生死观中。即,死只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变化!无非表现为自然循环式地回复到起始状态而已。这样一种过程,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如人能理解接纳,自然就不会恐惧,而是认可其为自然而然的过程。生如春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用在这儿更合适。
精彩生命中的每一天
其实,出生,就意味着在走向死亡。生活就像打牌的游戏,“生”与“死”是一张牌的两面,正面是我们生卒年的数码,背面是生命智慧的图纹。也早听说“3万天”理论,即预期寿命按80岁算,我们有3万天。既然我们只有这些天,那么晴天也好,阴天也好,打雷也好,下雨也好,正如每个人都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礼物一样,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无论全球变暖也好,变冷也好,每一天都是我们生命中的每一步,有她美丽的一面,也都有逝去不可追的无奈。
经常想,儒家和道家关于生死的思想已经渗入我们中国人的细胞之中。我们既有入世的豪情,又有出世的向往。很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也憧憬他的桃花源。最近读到他的《责子》,更加体会到他的真实。他在《责子》中表达对儿子的希望、喜爱和无奈:“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他既向往桃花源的生活,又有济世的理想,看到儿子不才有些无奈――十三岁的儿子,数字的6和7还掰不开呢!但同时更有安于“命”的心态,享受当下,将进酒,杯不停。
这种儒道思想的融合,对生命的看法,也体现在中国人对人生和做事情的看法。正如《中庸》中的“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准备讣告,思考人生
我认识一个小孩,他总问他的奶奶:“奶奶您什么时候死?”因为他最担心奶奶死掉。他也常问奶奶:“您死前能不能把打火机和一个小秤给我?”因为这两样东西奶奶总不让他玩。奶奶大笑,提前把这两样东西给他玩了。
记得看过电视采访一长寿村的老人,问老人长寿的感言,没有想到老人说他其实很想走进死亡了,活得够长了,没有什么可以遗憾和牵挂的了。
看到同事在为我系老师准备讣告时,有些措辞颇费心思,揣测死者的意思,想设身处地,但已不能验证了。这种情形,其实也很普遍。
我们做医学人文教育的,自然也包括死亡教育。我们会在课堂讨论脑死亡、安乐死,甚至进行激烈的辩论。但,那时我们似乎觉得死亡离我们还远,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于是,我们系几个老师便商议,何不利用学术讨论的机会,大家都把自己的讣告写好,至少为死后他人起草时留个底板,不让他人为难。我越发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如果我们提前把自己的讣告起草好,自然也是一次对自己人生计划重新思考的机会。到底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让后人如何看待我们自己,也就是我们现在将怎么活着的问题。
《大学》的“内圣外王”之道,一直鼓舞我们。这样,即便自己死去了,他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且不说这是否是另一种意义的长生不老,倒也能化解部分人对生命有限的担忧。儒家天理是道德生命,而非物质生命。这点有其非常崇高的地方,但也有触手不可及的飘渺,历史上也因此发生很多悲剧性的事情。应该说,对于精英而言,尤其有其有意义的地方。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未免过于理想化,不能很好地应对日常生活中应该思考的生死问题,不能解决癌症的恐惧,也不能回答无谓的过度治疗等社会问题,也不会把注意力关注到我们社会需要发展的临终关怀领域。
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
上一篇:开幕式流程范例实用5篇
下一篇:村委开的贫困证明(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