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贫困证明范例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大学生贫困证明范例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贫困证明1

关键词:聋人大学生;贫困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视,残疾人中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考上了大学[1]。同时大学中也出现了贫困生群体,尤其是聋人大学生,这个兼有大学生和残疾人的双重特征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了保证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贫困资助。近几年贫困资助项目也在逐渐增多,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五百多名聋人大学生,贫困资助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入细致的做好聋人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2.聋人大学生贫困的原因及心理分析

首先,聋人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其家庭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其治疗、康复,周期较长,财力有限,导致经济拮据。其次,有些家庭是农村、山区,生产技术落后,信息闭塞,造成家庭贫困。第三,还有部分同学家里兄弟姐妹多,且多人患病或残疾,父母家庭负担很重,文化水平又低,无法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导致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有的同学从小就感受到了贫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在高校中往往能够看到贫困生要比其他的学生更能吃苦。

3.目前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认定机制缺乏合理性。

据了解,就笔者所在的学院对于贫困生的认定都感到头疼。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校对于其本人真实的家庭状况了解甚微,认定工作无从下手。有的学院简单的以贫困证明作为主要依据,实际上有的证明水分很大,地方为了袒护本地生源的利益胡乱出具虚假证明。对于刚入学的聋人大学生来说,由于学校不知底细,同学间了解比较少,老师跟其沟通交流又有障碍,仅凭本人申请和地方证明进行认定,难免不出差错。加之辅导员老师带的班级又多,无法对每个贫困生材料的真实性了解的很清楚,难免会出小差错,缺乏真实合理性。

聋人大学生的资助款项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贫困资助发放工作,到贫困生顺利领取资金就结束了,没有建立好相应的监督机制。走访了解发现,有些聋人大学生没有将资助款项用在学习和基本生活费用上,而是用在旅游、买衣服、请客等 “奢侈”消费上。资助款的发放,聋人大学生缺乏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有的家长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曾受过资助,不但没有减轻家庭负担,反而助长了他们胡乱消费的习惯。

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缺少心理辅导机制的干预。

在高校所有学生中,贫困生属于一个弱势群体,聋人大学生中的贫困生更是弱势中的弱势,绝大多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相对较低,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抑郁等;[2]这些障碍更容易产生问题,所以要更加注重聋人大学生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为此,首先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力度,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和手语翻译帮助聋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其次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聋人大学生如果遇到心情不好,抑郁等心理现象,主动寻找排解渠道。第三、注重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通过咨询引导贫困生建立自信,建立心理预防机制,指导如何控制好情绪,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第四,建设网上交流平台,结合聋人大学生的交流特点,利用QQ、微信、微博等现在新媒体与聋人大学生进行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第五,加强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并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由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班长、心理委员组成的多级监督体制。

4.人文关怀如何融入到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中

成立贫困生评定小组,小组讨论与全面认定相结合,完善认定机制。

由带班辅导员为组长,班长、团支书、学委及两名非贫困普通学生为组员成立小组,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评定:1、对申请材料、贫困证明进行审阅;贫困证明是书面材料,具有一定的证明力度,不能因为个别同学有水分就一概否定其真实性,将已开具证明的同学作为资助的备选对象,同时也要了解真正贫困而没有证明材料的同学,做到有证明但不唯证明,做到资助用到实处。2、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助名额较多,学院只能将名额分配到班级,但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根据各班具体情况适当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大一的资助名额稍多些,大三的名额偏少,因为很多贫困学生到了大二、大三获得资助的次数比较多,加上有勤工俭学或顶岗实习的机会获得的报酬也比较多,从而减轻一些经济压力。3、经贫困生认定小组确定好名候选单后,再随机抽取非贫困普通同学进行讨论,对有异议的人选,进行单独调查,并对不适当的人选,予以纠正,进而保证贫困资助更加公正、透明。[3]

完善资助发放手续,成立监督小组,加大监察力度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为完善资助发放手续,让资助款项真正用到实处,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监督、监察:1、每位获得资助的同学写一份规划书,详细说明资助金额的用途。2、和其家人取得联系,告知该生受资助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是否真实。3、监督小组对资助对象平时的作风、生活方面进行监督,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发现铺张浪费,对学校各项活动不积极的,将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妥善处理,必要时取消资助资格。

注重聋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

针对一些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不能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应在心理、知识、能力上给予关怀,这一点在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中尤为重要。聋人大学生中的贫困学生本来就是属于弱势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关注。结合我校的实际,拟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辅导员、班长、心理委员三级保健网,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开展各种活动,加强班级成员间的了解。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让聋人大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卫生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采取有效途径解决,预防和减少聋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3、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个别咨询引导贫困生树立真实的自信,鼓励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情绪调控等,降低心理焦虑水平。4、建立健全心理服务的网站,同时结合聋人大学生交流的特点,利用新媒体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

为聋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聋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都在聋校就读,习惯了只属于聋人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进入大学后,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各方面竞争加大,再加上他们和正常的学生存在沟通障碍,他们之间就像个小社会,交往的对象局限于自己的聋人大学生群体,难免会出现孤僻、自暴自弃等一些心理问题,为此将人文关怀融入到聋人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的聋人大学生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高度重视聋人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制定有关加强聋人大学生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全社会形成关怀聋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其次,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正面宣传报导助学帮困的先进典型,呼吁重视聋人大学生的资助教育工作。第三,要营造有利于聋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主要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着手改造;建设风景优美的校园,陶冶情操,让学生在环境中感受到上进的力量。精神环境方面,依托各种平台,与健听学生构建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提高人际关系,消除隔阂与歧视,使聋人大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高校还应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讲座等方式帮助高校贫困生克服社交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控能力,让他们树立起和谐人际观,正确处理与协调人际关系。[4]

5.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聋人大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尤其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充分尊重聋人大学生贫困生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来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魏建中.关于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的探讨[J]. 高校讲坛,2012年 第7期

[2]王 琦.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卢玄玄。贫困大学生资助方式探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12).

大学生贫困证明2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 改进措施 工作思考

目前,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这些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地区或者条件困难的家庭。经济条件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扰,甚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资助工作是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1.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1]。

解决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解决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是广大公民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对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有许多家庭坚信教育能够帮助他们脱贫,认为高等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很多学生也满怀希望,把高等教育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台,高等教育变成了家庭未来的发展需要。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能够为贫困学子的家庭提供有力的支撑,为贫困家庭减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对大学生的发展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资助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2],即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开展资助工作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大学生中存在“竞贫”的现象。

随着高校资助比例的不断加大,许多学生对国家和学校的资助产生依赖心理,有些人对资助金报不拿白不拿的心态;很多大学生看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国家和学校的资助,自己也想享受这种“待遇”,所以,他们可能通过各种办法获得资助的资格。

贫困生认定难度大。

根据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定义,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主要有:①学生有县级以上民政局开具的贫困证明或低保家庭证明;②学生填写的高校家庭情况调查表并盖有民政局印章;③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及学生的日常开销。

目前对贫困生定义很难量化,在具体资助工作中很难操作,导致认定工作阻碍重重。例如:有些学生虽然有贫困证明,但是家庭条件不是很困难;不同地区的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影响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有很多贫困学生不清楚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刚入大学时未办理相关贫困证明,而后来又很难开到证明;同时,也存在一部分贫困学生由于自尊心的原因,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好,瞧不起自己,所以不愿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汇报等。

大学生资助工作单一性。

大部分资助工作除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外,大部分资助工作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出发的,而没有更好地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结合起来,没能够让这些学生更珍惜机会,导致很多学生不珍惜国家和学校对自己的资助,学习上不努力,生活上不节俭。

贫困生受资助后的管理脱节。

有的贫困生受到资助后并不珍惜学习的机会,甚至产生攀比心理,肆意挥霍资助金,存在用助学金请客的现象;有的家庭贫困学生因为获得助学金而不再愿意勤工助学,而是希望通过国家、学校的各项资助解决经济问题,这些行为都影响着资助体系的良性发展。

3.改进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措施

细化、完善资助制度。

细化、完善资助工作的评比制度,可以保障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申请制度,形成文件写进学生手册,挂到网站,让全校学生了解资助的程序和政策。学校在制定该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该项制度的实施性和可执行性,所制定的制度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细化和完善,让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地进行。

学校设立贫困生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学生申请、学院申报、学校审核形成,用于开展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贫困生数据库应该是一个动态数据库,每一学期或者每一学年进行认定、调整,认定过程中可以广泛征求同学们的建议和意见,必要时可以进行个别调整。如有同学举报某贫困生家庭条件较好或者用助学金请客吃饭,学校和学院证实后,可以把该同学踢出贫困生数据库;如有同学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可以及时将该同学纳入贫困生数据库。

严格把关,保证资助工作公正、合理。

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要按照资助的相关规定执行,对资助对象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合理。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现状、证明材料、民主评议等多方面、多途径进行认定。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很难开到县级或者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对这样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条件,让更多家庭经济条件确实困难的学生能够进入贫困生数据库,享受资助,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

个人表现与资助工作相挂钩。

大学生资助工作一方面要看学生的家庭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学生的个人表现。如果单纯从家庭条件出发,不考虑学生的个人表现,那么资助工作可能起不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容易让他们产生更多的依赖心理;容易让学习勤奋的学生有意见。

为了更好地做好资助工作,同时让资助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应该把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结合起来,实行资助工作与个人表现相关联的资助体系,资助的额度与个人的努力程度、积极性、学习成绩关联起来,建立一个资助工作、家庭条件、个人表现相结合的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切实让资助工作发挥实效。

在助学金评定的时候,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定,评定工作应该建立在公开的基础上,在评定时不单单把家庭经济水平作为助学金等级的评定指标,要把学生的综合表现形成量化指标,融入到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去。比如:总旷课、迟到,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即使家庭经济困难,我们在评定时也要降档处理;家庭条件一般困难的学生,平时表现积极、上进,我们可以考虑升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合理的助学金发放形式更能够保证评定工作的公平,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立资助工作监督体系。

由学校牵头、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配合,建立资助监督体系,对资助评比工作进行监督,在平时也广泛监督和了解贫困生。各项资助工作要进行公示,同时接受同学们的监督。采用建立贫困生资助档案的方式,为每一位受助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份完整的资助计划,并关注其在校期间的整个受助过程,使资金到位,防止贫困生资金浪费现象。保证公平、有效地分配资助金额,公正、公开地实施帮困助学的活动。这样可以促进资助工作的更好开展。

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引导。

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存在自卑、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问题。因此,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以正确的视角看待家庭经济困难,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帮助他们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世界。树立在困难中健康成长的信心,这将有利于高校贫困生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4.结语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并不是一味的救济。国家和高校应该制定完善的资助政策和措施,保障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大学生资助工作应该与育人工作相结合,做到为每位贫困生的切身利益和心理健康发展着想,最终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壮霞。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07(6):34-35.

大学生贫困证明3

[关键词]诚信 高校 贫困生 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233-02

诚实守信是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确保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助学体系。但是少数贫困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为了获取资助弄虚作假,甚至借贷不还,导致部分资助资源分配不公、浪费严重。为解决资助工作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促进资助体系更加合理完善,确保贫困生成长成才,贫困生诚信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一、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一)认定过程中诚信缺失的表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条件,确保贫困资格认定的真实性、贫困程度的准确性是合理高效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然而,在具体的认定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失真。有些民政部门对学生持有的《高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调查、核实不深入,把关不严,导致少数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也具有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使得原始贫困证明材料失去了真实性及权威性,严重冲击了贫困资格认定的公平性。2.评议过程中弄虚作假,拉帮结派。有些学生为了能被认定为贫困生,利用人际关系到处拉票,导致少数被认定的贫困生贫困等级有误差,甚至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也被认定为贫困生。看似民主公正的认定程序,因为部分学生的不诚信而影响了本应公平的认定结果。3.调整过程中恶意隐瞒,编造事实。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对认定的贫困生实行动态管理,其出发点是为了准确了解和掌握贫困生家庭经济变化状况,以便集中有限资源高效地开展帮困工作,并对新近致贫的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帮扶资助。但是调查发现,学生一旦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并成功建档,几乎没有人愿意自动撤档,多数建档贫困生刻意隐瞒家庭经济情况好转的事实,以便可以继续享受国家、学校给予的各项资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大批非贫困生看到贫困生每年都有多少不等的好处,便利用贫困生调整这一机会,通过各种手段伪造贫困证明,编造着各种理由,申请增补为贫困生。直接导致贫困档案的准确性,严重影响了调档工作的可操作性,使得学生贫困档案的动态管理陷于困境,阻碍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受资助后诚信缺失的表现

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奖助学金是各级政府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学费、生活费压力而划拨的专项资助。部分贫困生在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和高校奖助学金的情况下,有些行为不免让人非议。1.不当使用所得资助。有些学生获得贷款、助学款后,并未把这些款项用在正常的学习上、必要的生活上,而是用于购买电子产品、高档服装、请客吃饭等,甚至有学生拿这些款项进行投资,攀比消费、随意挥霍。2.蓄意拖欠助学贷款。部分学生不按合同约定归还助学贷款本息、还款违约,甚至还有恶意逃避还贷的行为,导致金融机构、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质疑。3.消极对待勤工助学。为鼓励困难学生自主、自强、自立,大多高校都会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为困难学生提供一些有偿的工作机会,帮助贫困学生减轻生活压力。但是,有些贫困生根本不珍惜这种机会,对安排的岗位挑三拣四,嫌苦怕累,经常以种种理由为托词减少工作时间。甚至个别同学表现出对工作无所谓的态度,不履行助学岗位合同单方离岗辞职,连书面申请都不交,导致社会、高校等用工单位对勤工助学学生存在负面看法。[1]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审核程序不严谨、界定标准不明晰

首先,生源地民政部门提供的贫困证明由于部分工作人员调查不深入、审查不严格、把关不严谨,导致少数不诚信学生有机可乘。而高校受到人力、物力限制无法完全核实,进而为不诚信学生提供了一条开具假证明、伪造假材料的途径。其次,在贫困等级评定过程中,界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评定依据的申报材料失真,没有严格、明确的等级划分标准,又不能在学生中间横向比较,导致贫困等级界定存在太多的主观因素,往往需要资助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和班级学生的普遍反应结合申报材料确定,导致少数学生钻空子,不能保证贫困等级绝对公平与公正。因此,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急需加强和完善。

(二)缺少监督和惩罚机制、监管制度落后

诚信行为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合理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也是促进贫困大学生诚实守信必要手段。少数学生之所以敢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骗取贫困生资助金,没有严厉的惩罚措施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享受资助的在校贫困大学生,老师、同学的监督尚能起到一定作用,对于毕业离校的学生,社会监督几乎不存在。目前,受到电子商务等影响,部分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辅导员老师和同学监督也越来越困难。况且高校即使发现少数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往往多做“批评教育”工作,充其量也就是纪律处分,几乎没有更为严格的处罚。严重缺失惩戒机制,使得少数学生在弄虚作假方面有恃无恐。

(三)部分贫困生自立精神不足,感恩教育缺失

国家和学校仅凭贫困证明就为贫困生提供无偿性资助,使学生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被动的等待各种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导致责任感不强,进取心不足,不利于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也正是这一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抵抗无偿资助的诱惑,进而伪造各种贫困证明,“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国家的无偿资助。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感恩教育没有及时跟进,学生没有从心灵深处认识到资助帮扶政策的实质,把国家的资助当成理所当然的福利,心安理得地享受资助政策带来的“免费午餐”,缺乏对社会、国家和高校感恩意识,严重助长了不诚信行为的风气,使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大打折扣。

三、解决贫困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方法,健全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认定不能仅依据贫困证明做出简单判断,而应在定性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合理可行的资格认定标准。如在众多提供贫困证明的申请者中,有无孤儿、单亲,是否同时提供低保证明、残疾证、下岗证、重大疾病诊断书等证明材料,再结合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是否使用高档手机、是否有高消费等进行量化评估,以此为依据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分档。同时,要对家庭经济情况材料加大力度予以调查核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学校周边的区县实地了解当地申请贫困认定的学生的家庭情况。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生活,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宿舍,通过谈话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在班级建立民主测评方案,让同学们行使监管的权利,对受助学生经济困难不真实的情况进行举报,建立起“宿舍―班级―院系―学校”的层级认定体系。最后,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对各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统计和更新。

(二)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及奖惩机制

建立在校大学生诚信档案,重点考核评估学生在考试、申请助学贷款、学杂费缴纳方面的诚信行为,把考核结果作为大学生资助建档重要依据。同时,建立高校“贫困生诚信评价平台”,延至大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单位,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学校严谨、慎重地对学生的诚信进行科学的评估,把评估结果作为资助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诚信评价结果高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提高补贴、发放证书、进行表彰、记录档案等;对于诚信评价结果低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按照不诚信等级进行不同的惩罚,如按量减少补助,甚至停止一切补助,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取消资格,取消入党资格,并且记录档案等。以此来提高受资助贫困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得更多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也使得高校的资助工作能更加有效的进行。

(三)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有偿资助模式

近些年的高校资助工作经验证明,无偿资助模式确实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为贫困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这种资助模式仅仅具有“输血”功能,停留在暂时的“济困”阶段,难以起到“造血”功能,不能使贫困学生长久的远离经济困境。通过建立权利与义务相适应的有偿资助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无偿资助模式的缺陷,实现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高校等资助单位应该适当调整奖助比例,把大部分无偿资助款项逐步转移到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上,引导贫困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报酬,以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推动大学生“助研计划”,鼓励学业优秀、动手能力强的贫困学子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资助单位单独设置与科研教师相配套的助研经费。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既能得到相应的资助,又能锻炼科研素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每项公益活动设定相应的积分,把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分值作为资助档次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三种措施,可以避免贫困学生对“无偿资助”的过度依赖,大幅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资助工作的可持续性。

(四)大力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

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增强贫困生的自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处事观念,是减少、杜绝贫困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必由之路。从大学新生入学进行贫困认定开始,到毕业离校前的诚信还贷结束,诚信教育应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开展诚信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以人为本。如开展诚信主题班会,观看诚信教育宣传片,举办演讲比赛、励志之星学习经验交流会,助学贷款知识讲座,诚信还款宣誓等。充分利用校内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积极宣传诚信个人的先进事迹,适当披露部分同学的诚信缺失行为,培养贫困学生自强、自立、诚信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把学生资助工作与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

总之,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是资助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必须针对目前资助工作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努力构建更为完善的资助体系,打造更加稳固的资助平台,为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青。论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与管理中的学生诚信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2]陈博。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3).

[3]高健,谭冲。浅谈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职业圈,2007(15).

大学生贫困证明4

关键词 艺术类专业 贫困学生 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ntifying

Art Maj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TIAN Shenggui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opinion, art major college students also ha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even more serious. Funding for the poor art major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o accurately identify who is poor. Articles discussed that how to promote the work, included the causes of poverty, identify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rt Maj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ntify

近年来,大学贫困生的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因为学费和日常学习成本都比绝大部分专业学生高,学生的经济压力更大,贫困程度更深,同时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注重自我,情感丰富,所以艺术专业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等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所以准确认定艺术专业贫困生,是顺利开展艺术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帮助其健康成长成才的前提。

1 艺术专业贫困大学生贫困成因及特点

艺术专业学习费用普遍较高是产生贫困的主要原因

艺术专业大学生一方面是缴纳学费高,以四川省某省属重点高校2014年普通本科收费标准为例:文法经史类专业学费一般4000元-5000元左右;理工类专业5000元左右;而艺术类专业为7000~12000不等。另一方面是日常学习支出多,艺术类专业学生需要购置配备如乐器、电脑、相机、表演服装和纸张颜料等。以我校美术类大学生学习费用为例:每年的颜料、纸张、绘画用笔等学习用品至少在2000元以上,每年外出写生及观看画展等更是花费不菲。

原本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支持子女学习艺术类专业,进一步加深家庭的困难程度

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较困难家庭主要是单亲家庭且经济收入低的、家庭成员中有重大疾病、子女中有两人以上进入非义务制教育阶段学习的家庭等。对于这些家庭,在家长的艰辛支撑下,艺术专业贫困大学生可能勉强完成学业,但家庭往往需要背负沉重债务负担。

因条件严格,大多数奖学金无法有效助力综合成绩较差的艺术专业贫困学生

现有的各类奖学金是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成绩优异,综合素质等突出,这样设置奖学金的出发点毋庸置疑。但艺术类专业学习有别于普通文理专业的特殊规律,艺术类学生需要的是开阔的视野和长期刻苦的实践练习,而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差,不能经常外出观摩学习,无法及时购置专业学习用具,导致专业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以奖优为主,助贫为次的评奖体系客观上造成了只有极少数家庭特困学生符合入选条件获得奖助。

艺术专业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救意识不强,存在“靠、要、等”思想,甚至消极躲避,不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视自己的困难,主观上不愿意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更不愿意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甚至自暴自弃,这类贫困生在艺术类专业学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2 艺术专业贫困生资助认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定程序机械化、方法单一

实际工作中,主要有如下环节:学生本人申请并提交贫困生证明,班级成立评议小组,由评议小组成员讨论生成贫困生建议名单,然后报学院、学校批准。这种认定模式的主要依据是生源地政府出具的贫困证明,但是材料真实性有待核实。这种一刀切的认定程序,对于日常学习支出费用高的艺术专业贫困生显然造成了不公,导致如收费高,学习成本支出高,贫困程度深的艺术类专业贫困生获得资助的名额和比例反而偏少。

贫困生认定职责难确定

目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生源地政府及相关机构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是主要依据,但实际上各地民政、教育部门,乡政府、村委会或企业单位给学生出具的贫困证明审核不严,对于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考察不足,部分出具的证明公信力较低。高校也无法做到实际走访调查取证。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

贫困生认定分辨真伪困难

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学生,而部分学生在利益驱动下,千方百计向学校提供虚假贫困证明,甚至还存在“贫困资助不要白不要”、“活动助学金比争取奖学金实惠”等不良思想。相反,个别真正的贫困生因为内心敏感甚至自卑,而不愿意主动争取,这无形中增加了贫困生认定的难度。

公示结果环节受制于主客观条件

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结果,是确保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但由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逐级公示他们的贫困无异于展览他们内心最隐秘的“难处”,所以,实际工作中,考虑到贫困生的敏感性,公示往往达不到应有效果。

重视经济扶贫,忽视心理解困

部分艺术专业贫困大学生表现出的性格内向、敏感性和忧虑性强等个性特点。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这样的心理特征不容忽视,否则极易出现极端事件。极少数贫困生甚至错误地认为贫困是社会造成的,进而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这些正是现在贫困生资助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3 符合艺术类学生实际贫困的认定对策

调整艺术专业大学生贫困认定标准

以四川省某省属高校为例,最早的贫困标准是“每月能筹集的基本生活费用在180到350元的学生”。现实生活中这个标准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因为日常学习开支多,生活学习费用基本都超过此标准。所以,建议提高艺术专业贫困生认定标准。特殊贫困学生月均自筹生活费用为400元,贫困学生为500元,一般贫困学生为600元。调整艺术专业贫困大学生认定标准后,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人数增多,总数将超过各类资助奖项名额的总和,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可以更好地按照“品学兼优”标准的来资助贫困生。

改进艺术专业大学生贫困认定方法

由于艺术类学生平时都比较注重外在的形象打扮,因此,只看外在的装束是很难判断其家庭的真实经济情况的。这就给认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认定过程中,除了学生提供当地的证明外,要利用辅导员、班主任要开展细致工作,搜集学生中相关信息进行鉴别,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公开公正的进行。

规范艺术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动态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相关数据包括家庭困难情况证明、父母职业、月收入、家庭人口数、健康状况等等,并及时调查跟踪,不断更新数据。对于经济状况已经有好转,不再符合属于贫困认定标准的学生,要及时取消;对于因突发疾病、重大自然灾害的等造成贫困的,要及时补充。再者,要严格监督贫困生助学金用途。凡是在检查监督中发现以不正当手段骗取资助金或者违规使用贫困资助金的,及时给予教育、处理,甚至取消资格或者收回贫困资助金。

厘清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主体职责

要发挥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职能,生源地基层政府要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甄别,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高校应制定适合学生特点的贫困生认定办法,保证贫困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校园“假贫困生”的出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要加大在校学生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规范其各方面诚信行为。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积极开展思想解困,进行心理调适

高昂的学费给艺术专业贫困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且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注重自我,在工作过程中,更要注意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针对艺术专业贫困生,在给予贫困资助的同时,可以鼓励其适当参与公益活动等形式来展示自身、回报社会,如,结合宣传志愿服务、环保等题材进行义务画像、作品创作活动,参加社区的文艺表演活动等。

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度校青年基金课题:《艺术类专业贫困生认定评议体系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例》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丁桂兰,周艳华。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6).

[2] 党振峰。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3] 毕鹤霞。国内外高校贫困生认定与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9(1).

[4] 聂惠。基于伦理学视角的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1(11).

[5] 许敏,范勇。论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及其后续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26).

[6] 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7] 赵美玉,李强。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0).

[8] 梁军,岑郁,何丽萍。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的非公正现象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0(6).

[9] 邱杰,江玲。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公正性缺失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0(4).

[10] 刚莹。浅谈艺术类专业贫困生的救助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

[11] 罗玉琴。高校艺术类贫困生现状及贫困生评议体系浅议[J].四川省干部函 授学院学报,2011(1).

[12] 吴奕渠等。艺术类学生欠费的特点及改善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13] 肖蕾,林橙,高旭亮。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困难与对策[J].成都中医 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60-61.

[14] 王丽彬。艺术类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4(3).

[15] 孙艺楠。艺术类贫困生工作分析[J].商,2014(4):245-245.

[16] 刘燕。高校艺术类贫困生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6):92-93.

65 661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