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资料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鲁迅先生的资料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鲁迅先生的资料1

尽管鲁迅演讲研究日益深入丰富,但是鲁迅演讲观和演讲艺术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涉及此领域的研究论述仅是局部的探讨,对鲁迅演讲实践、思想和艺术的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仍告阙如。鲁迅演讲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笔者不揣谫陋,简略展望如下。

一。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一是从狭义的演讲拓展到广义的演讲,而不能够拘泥于研究起始阶段林辰等先生开创并恪守的狭义的演讲材料。林辰先生在《鲁迅事迹考》第三版后记中就《鲁迅演讲系年》所写道的:“我尽量注意‘演讲’的正式范围,其他各种会上的发言、致辞、谈话等,均不阑入。”[1]显然,这里对演讲的范围限制在较狭窄的区域,拒绝了本范围之外的内容“搀杂进去”。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就将鲁迅的讲演与讲课并列提及,似有扩大其范围之意。实际上,“其他各种会上的发言、致辞、谈话等”,都属于演讲的范畴,而并不一定冠以演讲之类的雅号。

二是从鲁迅本人的演讲拓展到他聆听的演讲。陈平原在《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中写道:“没有材料证明鲁迅接受过‘演说学’方面的专门训练,但从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的演说,我们可以断言,起码从那时起,鲁迅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广场演说的技巧。”[2]这种技巧从何而来?历来的研究者似乎都没有关注及此。大略言之,这一方面是与其长期在大学和中学兼课,擅长讲课有着重要的直接联系;一方面也与他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活动,聆听他人的演讲或多或少有关联,从他人的演讲中显然可以得到演讲主题、演讲内容、演讲艺术等多方面的影响,更可以从演讲现场效果来比较演讲技巧的高下,为自身演讲提供借鉴。有关鲁迅对他人演讲的聆听与研究,长期关注不够,鲜有成果。积累有年之后,如能将鲁迅本人的演讲适当勾连、比较鲁迅聆听的他人演讲,当能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从而有助于深化丰富鲁迅研究。

二。进一步调整研究重心

回顾鲁迅演讲研究的历程,不难发现其研究重心经历了两次转移。一是以系年、谱录为主要形式的资料积累与考证,如林辰等的鲁迅演讲研究即是,逐步转向以编集、注释为主要形式的初级形态的研究与传播,如《鲁迅演讲全集》[3]、《鲁迅的声音:鲁迅讲演全集》[4]、《鲁迅演讲集》[5]和《鲁迅报告:关于鲁迅和他的演讲》[6]即是。二是以编集、注释为主要形式的初级形态的研究与传播,逐步转向以疏证、还原、评点等为主要形式的较高形态的研究与传播,如新世纪以来的鲁迅演讲整体特色和思想艺术研究,鲁迅单篇演讲或系列(某地)演讲的特色和思想艺术研究即是,尽管其中将鲁迅演讲名篇作为杂文赏析多于从演讲的文体角度进行论述、鉴赏。研究起步期的重心“资料积累与考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相关人事的湮灭以及可用资料的开采殆尽,发展空间不会太大,必然要实行研究重心的转移。作为研究发展期的重心“编集与注释”,有待于从科学性、通俗性等方面提升,以利更好地传播、学习。目前正处在新的研究转型期,“资料积累与考证”如无特殊情况,要获突破实在不易;“编集与注释”还可以继续完善、深化,期待出现集大成的佳作;相比之下,“疏证、还原、评点”等的拓展空间最大,值得大力研究,需要多学科协同,才能产生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新世纪以来,一些名为“鲁迅演讲集”的公开出版物,将未经鲁迅审定认可的演讲记录稿作为鲁迅佚文收录,业界对此是有不同看法的。顾农就对《鲁迅的声音:鲁迅讲演全集》编写体例提出异议:“那些未经鲁迅审定认可的讲演记录稿宜慎重对待。”“鲁迅本人不肯认账的文本被当作‘鲁迅的声音’,实在危险,这样的编辑方针恐怕要作出适当的调整。”顾先生认为,在编鲁迅讲演集时,那些未经鲁迅本人审阅的记录稿并不是不可以收,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列入附录,并且要分别加上必要的说明,介绍鲁迅本人对这些记录稿的态度和评价”。他还建议,“最好能够将涉及鲁迅讲演的回忆录作一地毯式的辑录,并附考辨”,“如此则可望将这一方面的研究推进一步”。[7]再如刘运峰在《鲁迅全集补遗》之《编后记》里写道:“这本书,是在《鲁迅佚文全集》的基础上完成的。”这部《鲁迅佚文全集》的“不成熟体现在编辑体例不够科学,失之于‘滥’和‘宽’,尤其是附录的‘书信钩沉’‘日记疏证’‘讲演汇编’等,现在看来,将其当作鲁迅的佚文,的确有些勉强”。因此,他的《鲁迅全集补遗》删除了《鲁迅佚文全集》收录的附录的全部内容。[8]这些说明,鲁迅演讲集的编集、注释等需要更加科学、理性的对待,而这对鲁迅演讲的考辨、疏证等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平原在《现代学者演说现场丛书总序》中写道:“本丛书的最大愿望,那就是:在某些程度上复原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演说现场’。”因为,“严格说来,所有的演讲纪录(当为记录)稿,都很难准确传达演说者的真实意图。”进而提出,“单纯的演说,确实不及专著或文章精深;但如果添上相关史料的考辨,使‘演说现场’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复原,那意义可就非同一般了”。如何考辨?他提出:“本丛书的操作,与一般意义上的‘考辨’略有不同,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某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听众、论题,更希望借钩稽前世今生、渲染现场氛围、追踪来龙去脉,还原特定的历史语境。这样,才有可能让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演说’,重新焕发生机,甚至介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9]这一立场与追求,当是进一步拓展鲁迅演讲研究领域的重要选项之一。遗憾的是,该丛书选定的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如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陶行知、朱自清、闻一多等学者演说专卷均已出版,还有鲁迅等的演说专卷似乎仍然见不到踪影。

三。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

鲁迅先生的资料2

一、专题研究课让学生形成了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系统印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同一作家的作品往往会出现许多篇,以鲁迅作品为例:七年级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有《孔乙己》;九年级有《故乡》《藤野先生》《雪》、名著《朝花夕拾》;配套的《读本》中鲁迅的作品还有《风筝》《鲁迅自传》、《无题》,等等。这些文章,根据不同的主题被安排在了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之中。对于像鲁迅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而言,不可能仅仅只是在不同的年龄段零散地、蜻蜓点水式地掌握一些作品,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缺乏对鲁迅先生的整体印象,缺乏对鲁迅作品的深入理解,就会难以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将鲁迅先生的这些作品归到一起,从中提炼出以下几个专题,让学生展开专题研究。专题一:鲁迅的快乐童年;专题二:鲁迅笔下的“父亲与儿子”;专题三:鲁迅怎样写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老师);专题四:鲁迅作品中人物刻画的特色;专题五:鲁迅小说中人称的艺术,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努力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消除学生与鲁迅之间的距离感,产生与鲁迅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愿意走近鲁迅、乐于研究鲁迅。当然,除了鲁迅外,还有陶渊明、苏轼、李白、杜甫、朱自清等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以及《读本》上都多有出现,借助于整体化专题研究性学习,可以真正了解其人、其文。

二、专题研究课激发了学生深厚的学习热情

自主确立专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同语文的思想感情”。先“激发”再“培育”,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也是谁为学习主人的问题。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教师才可能“培育”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曾说:“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给学生一个课题,让他自己去探究。”专题研究课的主题都是由学生自己选定,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专题研究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语文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东西,专题研究课则为这一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首先,专题研究课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专题研究课首先要求学生独立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以便于形成属于自己的探究结果。这些信息有源于课本的,也有源于课外书籍的,更有多数源于网络,学生们要进行认真的甄别,保留有效的,剔除无效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集、筛选、整合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及特性化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得到了突现。其次,专题研究课培育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整个过程需要同学之间的通力合作,每位同学在保持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又要充分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存,学生们在共享劳动果实的过程中能真正感受到合作力量,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合作的好习惯。第三,专题探究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们一旦明确了自己的探究任务,就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资料搜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了,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能力提升了。通过专题研究,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r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们有了知识的积淀、有了生活,写作的灵感和火花自然就会多得多,文章自然也会深刻得多!

鲁迅先生的资料3

我父亲早年游学日本,后因“九一八”事变爆发,怀揣救国理想,舍弃即将到手的文凭和待遇优渥的官费生资格,毅然回国。父亲回国后,先是经亲戚介绍,进入当时国内一流的大型美术杂志《美术生活》担任编辑。后来,应一些与他有共同进步思想的青年画家之邀,于1934年9月创办了《漫画生活》杂志。

《漫画生活》因其进步的思想,有一半篇幅刊登针砭时弊的杂文和讽刺小品,聚集了一批进步人士为其投稿。创办初期,父亲还通过友人茅盾向鲁迅约稿。鲁迅先生很快答应了父亲的邀约,写出《说面子》、《弄堂生意古今谈》以及《阿金》等杂文。从此,父亲也开始与鲁迅先生有了更多更深的交往,奠定了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

1935年5月,父亲又创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即文生社)。文生社创办早期,鲁迅先生便把他的翻译稿《俄罗斯童话》交给父亲。鲁迅先生对从文生社拿回的校稿清样的处理非常认真仔细,给我父亲留下深刻印象,令我父亲感佩之至,也给他后来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影响。此后,鲁迅先生同文生社的合作越来越多,父亲同鲁迅先生的交往也更多了,鲁迅先生与我父亲逐渐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忘年友谊。

在鲁迅先生的关心和支持下,文生社在创办短短半年时间里,就陆续出版了三种有影响力的丛刊,在业内也有了一定知名度。在首次合作之后,鲁迅先生便同文生社签订了《译文丛书》的出版合同。在鲁迅先生亲自关怀下丛书很快出版,一本是先生翻译的《死魂灵》,另一本是茅盾翻译的《桃园》。《译文丛书》也奠定了文生社的进步倾向。

鲁迅先生在同父亲合作中,对父亲的出版社非常关心和爱护。1935年,鲁迅先生很想翻印由俄国阿庚画,培尔那尔特斯基刻的《死魂灵百图》画册。考虑到对销量没有把握,文生社创办也不久,先生便决定自己出钱,以减轻文生社的负担。

父亲为鲁迅先生出书,同样也并非出于营利的私利,而是出于对先生的深深敬佩。为鲁迅先生出书,父亲每次都竭尽所能做到尽善尽美。《死魂灵百图》精装本在出版过程中,父亲同此版本设计钱君淘先生一起,亲自选购纸张和用做封面的绸布,精装本出版后,鲁迅先生非常满意。后来文生社有了一些经济基础后,父亲便不再让鲁迅先生自己出资,出版费用全由文生社承担。

父亲非常感念鲁迅先生的鼓励。鲁迅先生知道父亲在日本主修德国文学,回国后曾翻译过德国漫画家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过去》在《漫画生活》上连载,但后来没有翻译下去时,先生就热情鼓励父亲:“这本书蛮好嘛,你应该翻译下去。”同时,他还鼓励父亲继续编一些类似《柏林生活素描》的漫画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去世。父亲强忍悲痛,参加先生的治丧工作,也成为为鲁迅先生抬棺入穴的八个青年文学工作者之一。而我当时刚刚出生几天,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父亲便将我取名“念鲁”。

鲁迅先生的资料4

一、鲁迅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与现实调研汇总

1、基本概念

鲁迅图书馆服务功能是指她所履行的基本职能,是区别于社会其他公共文化机构所拥有的根本特质,是鲁迅图书馆作用的具体体现。

鲁迅图书馆相对于公共、学校、科研图书馆,是一行政机关性质的图书馆。从服务读者的对象讲:主要是指机关公务员,如西安新城大院的省直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的事业单位、团体的公务员等。从服务群体的特点讲:主要是大学毕业以上的高知识人群,思想觉悟、文化素质、信息处理素养比较高,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利用图书馆意识比较强。从收集文献的特色讲:围绕行政机关工作、学习、生活,文献收集体现了综合性、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现代性。从服务的手段讲:在传统的纸质服务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服务趋势,如数字服务、网上服务、移动服务,等等。

目前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均有规模不等的行政机关图书馆,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图书馆、国务院办公厅图书馆,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河北省政府图书馆等等。鲁迅图书馆是目前省市一级行政机关图书馆中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的图书馆之一。

2、历史服务功能

鲁迅图书馆历史最早追溯到1932年6月,前身是“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行政机关图书馆。这一时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军民的政治文化水平,扭转苏区文化的落后局面,消除迷信陋习及文盲现象。中华苏维埃中央图书馆在中国革命史上对于传播马列主义,推动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促进战时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1936年10月22日“苏维埃中央图书馆”经中共中央更名。1937年9月20日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接管。这一时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配合边区的文化教育、文化普及工作及整风运动的开展。这一功能在1942年中共西北文委第二次会议文件中是这样表述的:“图书馆要以帮助边区一级的在职干部学习为目的,成为边区政府系统干部的文化源泉”。

1949年5月到1966年5月,鲁迅图书馆先后成为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图书馆。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主要领导彭德怀、习仲勋等同志对机关干部读书学习抓得十分紧。这一时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配合机关政治和业务学习,为机关干部提供图书资料服务。

资料证明:鲁迅图书馆经历了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从建立、发展到结束的整个历史过程,经历了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和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权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族解放事业彻底胜利、取得陕西省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重要历史见证和记忆。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鲁迅图书馆被迫关闭,人员下放,图书散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省政府领导的关怀下,1981年开始筹备恢复,1982年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机关工作标准》[1],其中第11页(八)做好省政府鲁迅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和内部书刊征集采编以及报纸收藏,服务等。《鲁迅图书馆工作标准》的表述是:1、为省政府制定方针政策法规提供文献信息。2、为省直机关干部职工知识更新提供文献资料。3、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优秀作品。4、系统保存具有机关特色的文献资料。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2002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修改重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机关工作标准》[2],其中第40页鲁迅图书馆职责如下表述:(一)负责图书管护、购置和借阅工作。(二)负责为省政府制定重大决策提供文献参考。(三)负责为省直机关干部提供优秀图书、报刊资料借阅服务。(四)负责编发《文摘与信息》。(五)代省直机关单位和个人购销书刊资料,开展文献、信息交流。(六)承办领导同志交办的其它工作。

3、本次调查汇总

4、其他方面调查汇总

通过互联网、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有关图书馆数字资源,归纳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对图书馆或政府图书馆服务功能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1)“机关图书馆(室)是为机关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基本阵地;是机关干部得以及时充电的身边课堂;是衡量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标志。”“为中央各部的党政领导人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为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所属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业务人员提供有关的科技文献资料;帮助解答相关疑难问题,提供背景资料”等等。[3](2)“开展专业化服务,努力为机关中心工作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加强特色资源建设,服务三农工作;拓展服务内容,为机关工作服务。”[4](3)“为机关的各项工作提供齐备的图书资料;为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为领导服务;为机关工作服务;为机关工作人员服务。”[5](4)“密切配合机关的各项学习活动,提供专题服务;积极配合机关的调研课题,提供参考资料;充分利用馆藏工具书,为机关读者答疑解难;根据机关读者的阅读兴趣,及时推荐好书新书。”[6](5)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国际图联将现代图书馆社会功能总结为四个方面: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②开展社会教育,③传递科学情报,④开发智力资源。(6)1994年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宣告:“公共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7]”(7)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强调:“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图书馆努力促进全民阅读,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8]”(8)2009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出席国家图书馆百年庆典,明确提出:“图书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殿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设施,也是各级政府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实现途径。[9]”

二、新时期鲁迅图书馆服务功能

回顾历史服务功能,参考国内外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方向,结合这次面向省直国家机关的调查实际,鲁迅图书馆服务功能初步归纳如下:

1、行政机关文化的服务基地

鲁迅图书馆伴随于机关发展,承载着机关的记忆与文明,是机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和提升机关文化品位,促进机关文化发展,培育机关文化精神,提高机关综合竞争活力,推动机关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鲁迅图书馆文化服务从宏观上说,主要包括“收集、保存、整理、激活、交流和创造文化的功能”;从微观上说,主要包括”凝聚与规范、调适与发展的功能。”具体来说:首先是物质文化,存在于鲁迅图书馆的环境、建筑、设施、布局以及馆员劳动成果等各个层面。如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对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对读者塑造人格、启迪思维、滋润心灵,均有着重要作用;再如有机关建筑特色的馆舍,革命历史的文献图片,书香四溢的借阅环境,文明周到的多元服务,清静开放的报刊天地,成为读者感受温馨神圣、愉悦自如的文化港湾。其次是制度文化,鲁迅图书馆优秀的制度文化,不仅规范、展示图书馆活动及馆员、读者行为,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效益。同时有利于机关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学习中,转变传统单向灌输、被动应付的布置学习方式,逐步更新为主动积极、互帮互助的自发学习;转变无序、粗放、间断的学习方式,构筑起有组织有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学习制度体系;第三是精神文化,鲁迅图书馆拥有最珍贵的红色文化,在她的身上凝聚着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鲁迅精神。经中共中央同意,以鲁迅先生命名的政府图书馆全国仅有一家。革命老一辈李若冰读者在回忆鲁迅图书馆时深情写到:“我发现城南沟坡中,燃烧着一团圣火,那就是鲁迅图书馆,设在边区政府的几孔窑洞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的夫人齐心同志在鲁迅图书馆建馆七十周年时题词:“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鲁迅精神”。这是鲁迅图书馆文化服务核心,是员工身体力行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些有形、无形展示,对于用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机关精神,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机关氛围,不断增强机关文化创新、文明扩展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我们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建设学习型机关的知识园地

新的时期,鲁迅图书馆要在传统学习载体服务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新平台,为学习型机关营造复合、共享、创新、互动的学习空间。建立健全学习资源提供与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对学习资源的搜集、存储、处理及采访、流通、馆际互借等功能,通过有效发挥数字化学习资源存储功能、跨馆、跨库检索功能、网络采访与传输、远程信息链接与截取、下载功能、把为向到馆的读者服务与向网络终端潜在的读者服务结合起来,把为向读者提供直接文献信息服务与向读者提供二次献服务结合起来,把为读者提供书刊实体服务与向读者提供专题服务相结合,以实现学习型机关的有力支撑。

3、行政机关特色文献的聚集重地

具有省政府及省直国家机关特色文献,是一代又一代政府机关干部职工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陕西省地方文献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类文献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前贤优秀文化传统,科学、合理地借鉴,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避免走弯路具有重大意义。鲁迅图书馆是省政府及省直国家机关特色文献的集中保存库。政府机关特色文献“主要以管理和处理“公共行政事务”为参照座标,遵循目的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分工协作原则和更新剔旧原则”。从内容上讲,最大限度地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图书馆特有的政务性藏书系统,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人物、历史、山川、气侯、风俗、物产、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从著作者身份讲,主要是陕西省籍人,或写陕西省有关资料的人。从载体上讲:有纸质型、声像型、电子型等多种载体。从时间上讲,主要是当代,兼容古代近代。从形态上讲,有实体与虚拟资源。从版式上讲,有公开出版物,如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辑出版,邮发代号:52-81;半公开出版物,如陕西省人民政府沿革史,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陕内资图批字2011年4号;不公开出版物,如2010年度正处级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汇编本,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辑。从收集渠道讲:主要是征集,兼有采购、交换。

4、行政机构应急需要的基础阵地

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速度迅猛,社会矛盾凸显,突发事件频繁,自然灾害多发的转型期,省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需要全面、精准的信息和文献资料;由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鲁迅图书馆打破了只为机关服务的范畴,读者的外延无限扩大,成份日趋复杂,文献需求差异剧增。另外由于鲁迅图书馆各项业务近乎无纸化,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操作失误及软硬件故障等因素极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加之图书馆是防水防火防疫的重点地区。这些都需要鲁迅图书馆掌握应对突发、临时、特殊需要的基本能力、方法,建立健全预防和预警机制。从制度改革内容上讲,目前主要规范:第一提高突发、临时、特殊需要信息的汇集、储存、分析、传输能力,如建起获取、分析、索引、链接、共享、分类、创造、维护的应急信息架构。第二提高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能力。第三提高应急观念,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开展日常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文献宣传。第四提高快速保障文献资料,提供相关信息的能力、途径,积极有效的应对、满足突发、临时、特殊需要。第五提高图书馆动态和静态数据备份的等级,制定高效实用的灾备方案。

鲁迅先生的资料5

摘 要:《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收入作者的著作、佚文和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于1938年印行,到目前为止《鲁迅全集》有若干不同的版本,但是目前学界接触和使用相对比较多的是1981年和2005年这两个版本的《鲁迅全集》,这对于鲁迅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但是最近在查阅《鲁迅全集》时发现第一卷若干文章在题目和注释上和鲁迅在《新青年》和《小说月报》等期刊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有出入,先将其发现的题目和注释的错误指出,望专家指正。

关键词:鲁迅全集;第一卷;题目;注释;拾遗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65 643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