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连营的故事范例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火烧连营的故事范例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火烧连营的故事1

记得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经常讲故事给我听,我曾经被猪八戒偷吃西瓜而被自己的西瓜皮战斗滑倒而哈哈大笑;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而拍手叫好;被唐僧的纯朴与善良所感动……

一下子,我上小学一年级了,可以自己识字,我在书包藏着一本《安徒生童话》。每到课间我就会翻开它,我曾被丑小鸭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曾为国王傻呆呆不穿衣服的样子而可笑;曾被白雪公主那纯洁的品德而骄傲;为巫婆的奸诈恶毒而气愤……

书,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现在,我已经五年级了,那一些童话已满足不了我了,所以,我早已经看起长篇小说及散文。《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正确地使用八卦阵将曹操几万兵马困死荆州;利用草船借箭的方法不费一兵一卒拿到了十万支箭;又借东风给曹军来了个火烧连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看到海伦是怎样面对现实,刻苦努力的。

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酱油,走之前我还拿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我边走边看,被书中的主角鲁滨逊所感动,都不知自己是往哪儿走。这时,一辆汽车的喇叭声把我从书海中拖出来。司机下了车,将我骂了一通,我反正也不在意,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一会儿,我回到了家,“酱油呢?”妈妈问。我两手空空,妈妈哭笑不得。

火烧连营的故事2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种精妙绝伦的玩具,叫“华容道”,也叫“三国棋”。这里所说的“华容道”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智力玩具,属于滑块类游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条件移动一些称作“块”的东西,最后使曹操块“滑出”, 也就是一种在方形棋盘上移动的游戏。

提起滑块类游戏,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重排九宫”,产生于出现河图洛书的时代,有数千年历史。1865年,西方出现“重排十五”类似滑块类游戏,1878年,又出现了萨姆·洛伊德“14-15”游戏,风行一时。此后,各种各样的滑块类游戏不断涌现。1909年,哈明三角旗游戏并取得专利。再往后,就是法国出现红鬃烈马游戏。后来这个游戏传到中国,再结合我国古代的滑块游戏,就有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华容道”游戏。这一游戏与我国古代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精彩的片段,叫“智算华容”。说的是: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火烧连营,曹操数十万军马毁于一旦,只落得带领几个护卫仓惶逃命。话说诸葛亮算定曹操必然往华容道方向逃窜,便派下赵云、张飞,配合东吴大将黄忠、马超,沿途围追堵截。又立下军令状,命关云长扼守华容道,务将曹操擒拿到手。后来,当曹操逃至华容道时,关羽抵不住曹操的“情义经”,终于把他放走了……

精妙的“三国棋”就是根据这段故事设计的,其构造如右图所示:在5×4格的方盒里,放上了10个大小不等的方形木块,各方块上写有兵将的名字。其中,代表曹操的方块最大,为2×2格;两旁竖放的1×2格的长方块,代表围追堵截的四将;中间横着的2×1格长方块,代表关羽;关羽下面是4个1×1方格的小兵;小兵下方是一个两单位长的开口;此外,方格中还有两个空格。

最早系统研究“华容道”游戏的是苏州大学数学教授许莼舫先生。1952年,他在《数学漫谈》中对这个游戏作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出8条规则。这8条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

1.四个小兵必须两两在一起,不要分开;

2.曹操,关羽,大将移动时前面应有两个小兵开路;

3.曹操移动时后面还应有两个小兵追赶;

4.以上三种状况,其中各块都可局部(不妨碍其他地方)任意移动;

5.各种木块不能离开方盒,最后使“曹操”得以从开口处“逃命”。

火烧连营的故事3

重庆为何成为“火城”

早在西汉时,巴郡太守但望便曾在水经注里说郡治江州(重庆古名)“地势侧险,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元朝延佑三年(1329年)和天历二年(1316年)的两把冲天大火,更是“延数百家,郡舍十焚八九”……从明清一直到近代,山城火患仍是不断。

究其原因,重庆火灾史专家骆振宇在其专著《清代渝城(重庆)的火灾与火政》中作出了这样的解释:首先,古时重庆的建筑几乎全是竹木结构,这样的建筑在火焰面前无疑是脆弱不堪的;同时重庆城地势造就整座城市的房屋密集在一起,势必就为火烧连营创造了有利条件;诚然,天气才是最终的罪魁祸首。早在1177年,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退休还乡游记《吴船录》中,便首次给重庆封上了“火炉”的名号,说重庆“乃在一大磐石上,盛夏无水土气,毒热如炉炭燔灼。”从字里行间足以想象得到,古时重庆的气候也多是燥热难耐。天干物燥,火灾自然也就难免。

七星岗与莲花池的秘密

经历了千年的火灾洗礼,重庆人也总结出了许多灭火的宝贵经验。由于山城地势险要,地质坚硬,地面难于打井,城内一旦起火,也只有靠肩挑背扛运送江水救援。可真要从江里翻山越岭地挑回水来,房屋早就烧塌了。因此,灭火首先得就地取水。

家住渝中区南纪门的老人陈遵胜至今完整保存着一个祖传石钵。石钵由一整块石材开凿而成,口大底小,上口直径米,底部直径米,重达200多公斤。石钵年代悠久,至今已不知传了多少辈人。陈遵胜说从前家家都有石钵、石槽等,大多是为了灭火,因为当时人们住的都是全木制的吊脚楼,火灾隐患大。当发生火灾时,每个石钵可以提供10担左右的水,能起到关键作用。

这种原始的救火方式历经考验,也被重庆人不断地加以改良。重庆城内原有为数不少的大小水池,如西湖池、夫子池、墨池、上莲花池、下莲花池、白龙池、白象池等,分别隐藏在城内东、西、南、北、中各个方位,多为清代以前建造。这些池子有的景色别致,还建有亭台楼阁供人游玩观赏,看起来就像是古人闲情逸志的产物。但巴县知县王尔鉴的一番话道出了这些池子背后的秘密:“前人营建城郭,内多凿大池,以水制火,颇有深义。大熄火池曰上莲花,小熄火池曰下莲花,命名尤可想。”原来这些池子中,有的干脆就叫大熄火池、小熄火池,其用途不言而喻。

这其中又以七星坎、七星岗熄火池最为著名。古人迷信,认为火灾乃天灾,人力不可抗,只好借天道如七星之力制之。所以,七星岗熄火池被赋予了祭天求祷的神圣功用,也就成为了古重庆城最重要的消防水池,以至于如今 “七星岗”这个地名,也来源于“七星钢”或“七星缸”的字音衍化。

第一支消防队的诞生

火灾频发,以致财货尽没、生灵涂炭,也让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员头疼不已。重庆的火政,历来是地方官员最为操心的事务之一。

乾隆三十年(1765年),川东道李星耀道员(相当于重庆最高地方领导)签发了这样一份文件,称:“照得渝城地窄民稠,房皆竹壁,向来易遭失火……本月十七日千厮门内丁字口胡显达店房失火,本道驰往该处率同该县等督饬扑救,乃各项人役率多袖手不前。当经大声驱策,如各踊跃,力救护,幸即灭熄。”

从这里可以看出,重庆城一旦失火,道、府、县各级地方行政长官都会亲自率领丁役骨干赴现场,坐镇指挥救火,不可谓不重视。不过李星耀作为当时重庆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虽有权调动重庆城内所有消防资源进行救灾,但由于当时重庆并没有训练有素的专业消防队伍,一旦有火警,地方官员只能就地临时召集人员仓促上阵,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既没有专门训练,又缺乏勇气,可以说毫无战斗力可言。所以,当这些人面对无情烈火时,表现出来的状态无非就是“畏缩不前,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这样的情况自然不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到了乾隆末年,又一场大火在重庆升腾而起,从府庙街钟表店起,状元桥、陕西街、打铜街等十几条街巷全部遭灾。由于临时征集的救火队“逡巡不前” ,大火延烧通夜,导致数万居民流离失所。原巴县知县被就地免职,新任知县自然不敢怠慢,上任伊始便传唤了储奇门至朝天门一带的街坊领袖和附近的脚夫行帮首领一起商量日后的救火事宜。

两派人员与当时政府签下了字据――由政府、街坊共同出钱,脚夫行帮出人,成立“火帮”。平日里兼职进行防火训练,一旦火灾发生,他们将按所定条规,随叫随到,运水救火,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签订了兼职合同,成了“合同工”,这便是重庆消防队的雏形。后来因社会动荡,这支消防队曾一度解散,直到19世纪末,才在城中富商豪绅的捐赠下起死回生。“火帮”摇身一变,成了“水龙局”,兼职合同工也转为正式的“水防员”,重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支专业消防队就此诞生。

清朝消防队如何灭火?

水龙局成立后,为了应对火灾多发的局面,朝廷出手倒是格外的阔绰,先后从上海洋炮局购进6架新式洋水龙,以备应急之需。

何为“水龙”?这是一种手摇往复式水泵,后来又称为“腕力机”,它由一个椭圆形大木桶、两个紫铜活塞缸以及一根横木杆组成,使用时启动横木带动活塞,用压力将水从输水带中喷出。由于喷射出的是可以达到一定高度的水柱,自然让习惯于挑水灭火的山城市民大为惊叹,加之水柱形象像腾云驾雾的龙,所以就有了“水龙”的民间叫法。这一批水龙当时被放在了最为繁华的储奇门、朝天门一带的火灾高发区。每架水龙需要四十名“消防员”为其服务,负责抬水龙到现场救火,保证其供水等多项任务。

操作“水龙”的“消防员”分为扛龙夫、挑水夫、射水士、长夫等工种。其中最受优待的是射水士,由于当时随行水量有限―一每位挑水夫只能挑一担。因此通过射击火患最佳部位,用最小水量灭火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活。以至于负责操作水龙的“射水士”每救一次火,就能领到赏金一千四百文,算得上是蓝领中的高富帅了。

水龙局借鉴百姓灭火经验,正式在城内推行太平水缸制度。各水龙局在辖区内各备有10个太平水缸,每缸可储水20担,大多围着熄火池而设,灭火时可以在取水的同时迅速补给,形成一个以熄火池为核心,太平水缸为辅助,覆盖面很大网状供水网络。重庆城八道城门都有水桶栈房,每处常备水桶十挑,担水夫十名,每位担水夫有刻有各门字样竹牌一块,一旦有事,便会随同水龙到火场验明竹牌挑水。

除了“以水灭火”外,水龙局还采用了一种争议颇大,名为“拆火”的灭火方式。所谓“拆火”,其实就是指的拆房子,迅速拆断火源周围的建筑,隔离火源,阻止其蔓延。这种救火方式,对于竹木建筑占据半壁江山的山城来说,十分有效。

拆火队由数十名精壮差役和局丁组成,持锯、斧、长钩等工具进行专门的训练,并制定了专门的章程,哪些情况下要拆、哪些情况下不能拆,还规定了要拆房救火时,房屋业主不能阻拦。火灾发生时,拆火队与水龙队同时出动,他们穿着特定的消防制服,执器械爬上规划好的房屋候命,随时拆屋,免致延烧。当然,拆掉的房屋并不是白拆,之后是有偿修费的。据《清代渝城(重庆)的火灾与火政》专著中记载:上等房一间赔偿百两白银,中等房一间为七十两,下等房一间则从十两到五十两不等。火灾起时,现场的治安也由水龙局负责,年老的水龙局成员会率领捕快在街口安装栅栏,居民只可出不可进,防止地痞流氓乘灾劫夺财务或是看热闹者拥塞街道。

火烧连营的故事4

三年三班孙宁宁

一天,我乘上了时光隧道,要去亲眼见那些古代的名人怎样生活。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上了时光隧道。

首先,我选择了“三国时代”。一下子,我先到了东汉末年,看到了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里互相敬酒,高声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再后来,诸葛亮做为刘备的军师,屡屡为复兴大汉献计献策,一度六出祁山,试图为匡扶汉室做最后的努力……接着,我又来到了江东。赤壁大战时的周瑜发觉诸葛亮的才华超乎寻常,为了维护江东的利益,想尽一切办法要除掉诸葛亮,但一一被诸葛亮识破,最后只落得大喊一声“既生瑜,何生亮”抱恨吐血而亡的结局;再有就是,吴国孙权手下大都督陆逊设计“火烧连营”重创蜀国七十万大军,终气得刘备在白帝城一命归天……我来到北方,曹操“官渡之战”大破袁绍,一举平定北方大片江山,为后来南下攻打江东荆襄力图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我又选择了“唐朝”,来到诗仙李白的居住地。我和李白一起作诗游玩……临走时,李白为我写了一首诗,叫“《赠宁宁》”。真好呀,李白还给我写诗哩!我把这首对我来说非常宝贵的诗,保存了起来。整顿好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强盛的唐朝。

再次走进时光隧道,这次我选择了“北宋”。我看见了“包青天”包拯,巧妙断案,铁面无私;诗人苏轼作诗,让人听了,都会拍手称赞:“好诗!好诗!”我还吃了他在当官时做的“东坡肉”,好吃极啦!

这趟旅行好累啊,我摇摇晃晃地走进时光隧道,选择了2011年。终于回到了家!

65 537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