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3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小学科学探究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科学探究1
一、有效构建小组合作探究框架
1.有效下放合作探究小组权利在基本确定好合作探究小组的组长和组员后,小学科学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小组的组长们开会,并在会中明确组长的责任和科学实验合作探究学习中需要遵照的要求:(1)组长要为整个合作探究小组做好榜样,并且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调动起全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合作探究实验学习的质量。(2)作为合作探究小组的组长,要对本组的同学进行科学的管理,如小组纪律等。(3)组长要当好教师和学生间的桥梁,对于教师或者学生的要求都要及时反映,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2.制定正确的合作探究小组目标合作探究小组是一个集体,而作为一个集体就要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每一个小组都要根据小组的实际状况和综合小组成员的智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合作探究目标,引导小组和组员共同努力和奋斗,从而实现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二、重视营造小组合作探究环境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激发小组的合作探究热情和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科学真理,从而掌握科学知识和提升科学素养。而营造小组合作探究环境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为了更好地让合作探究小组参与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合作探究氛围,而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能够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能够让学生受到激励,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探究学习的长效发展。良好的合作氛围的建立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实际,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例如,在点亮小灯泡这一科学实验中,教师首先为每一组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工具:电池、电线、电灯泡各一份,接下来让各个合作探究小组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并让每组学生绘制出简单的电路连接图。有几个小组不能够顺利完成合作探究实验,这时教师不能够批评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冷静下来,并给学生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从而让合作探究小组顺利圆满完成实验任务。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技能不少学生由于缺乏合作探究的技能往往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合作探究氛围受到破坏,影响到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技能,从而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探究技能的获得要求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善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和见解的重要性,不仅要向小组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了解其他组员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可以认真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旦发现学生在发挥自己的意见时存在顾虑和胆怯后,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确保科学实验学习中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小学科学探究2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来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探究性,这不仅与科学的学科特性相适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性,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科学的实质,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将就如何让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课堂通行展开探究,希望能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以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行的起点处,让问题有足够的引力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理解科学探究在课堂展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为科学探究的实现进行相适应的教学准备。首先,老师应该明确问题教学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进行交叉,让学生在自主解决课堂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实现自主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问题的设置应该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望及问题挑战欲望。在设置课堂问题之前,老师应该明确班上同学的整体科学水平,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制定出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当又稍微高出学生现有学习水平的问题,保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真思考而将问题解决,既避免了由于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又避免了由于问题设置过于困难而削弱学生的自信心。有了具备足够吸引力的问题,才有可能实现有序的科学探究。
二、通行的重点处,让思维有足够的张力
想要实现有效的科学探究,就要求科学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具备一定思维张力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进而感悟到科学的实质。
1.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的过程可以作为重点展开
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尤其在使用不同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多种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对不同探究方法的对比,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科学探究方式,还可以通过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的过程,知晓进行科学探究的意义所在,这对于建立学生的科学学习自主性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将科学探究方法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重点展开,让学生体会不同科学探究方法的过程,懂得现有科学探究方法的发现与流传是基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也让学生了解到想要学好科学,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2.对已有信息结构化的过程可以作为重点展开
小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并不能形成一定的结构或体系,这对于在科学课堂上实现科学探究来说有一定的阻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探究结果,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已有科学信息结构化,让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这对于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将已有信息结构化的过程可以作为新授课程的开端,在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引入本节的新内容,让学生意识到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处。之后进行科学探究时,学生既可以运用到新学到的科学知识,又可以将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其中,从而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本质在于合理运用。
三、通行的结点处,让智慧有足够的活力
在进行了科学探究之后,不同的学生学到的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一致性,老师应该在科学探究过后依据学生的探究反馈,进行课堂教学补充,以使学生的智慧拥有足够活力。
1.在学生共识处提升
对于学生普遍达成共识的地方,老师可以在学习的原有基础上进行升华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学习的知识只是学好科学这门学科应该而且必须掌握的基础,之后还会有更多更高深的科学知识等待着被他们掌握,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
2.在更多疑问处升华
学生的科学学习水平并不是通过一次科学探究就能得到提升的,进行科学探究的目的也不只是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付诸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缺陷,进而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学习重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向性指导。所以,在进行科学探究之后,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结构所限,必定会存在一定的疑问,老师要做的便是对学生的不同疑问进行解答。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多么幼稚或者问题已经超出老师的认知水平,老师都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且耐心解答,对于老师也无法作出解答的问题,老师可以寄希望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科学的不断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对于构建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了解到科学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科学的学习需要发现问题的眼睛,只有发现了问题,才有了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动力。
四、结语
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让科学探究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所在,学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找到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也才会有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支持。因此,科学探究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应该得到科学老师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陶建鑫。浅析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四种学习习惯――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15(04).
科学探究范文3
桂馨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项目,是基金会为支持中国乡村小学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和规范开展教学而特别设立的乡村教师支持项目。项目旨在提升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系统知识,改进教学技能,使其成为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合格教师。
“科学探究之‘器’”中的“器”是指科学和技术的结晶物。想一想,人类发现自然界里有电,科学家探究它的奥秘,发明了电池,电能才得到了实际应用。这个电池就是“器”,它是技术的产物。一百多年之中,经过不断的改进,电池的种类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手机、电脑、电子表、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到处都少不了电池,电池成为现代人须臾不可缺少的“器”。
在其他行当里,如文化领域里边也有“器”。古时候写字用什么写呀?用树枝在地上写,然后发现这块岩石比那块岩石软一点,就拿去在岩壁上画画、做记号。以后发明了羽毛笔、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这也是“器”。军事领域里,武器几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大刀长矛打不过军舰和枪炮,普通武器打不过原子弹、氢弹,那也是“器”。科学家发现了某些物质的科学规律以后,就会出现新型的“器”。所以我们说,“器”是科学与技术的结晶。
科学探究活动所用的“器”,其主要作用是测量。科学探究的范围很大,下面就介绍一些不太常见的“器”,讲讲如何用这些“器”做科学探究。
最近,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共同启动了一个叫做《中小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的课题,在全国范围里开展。笔者参与了其中一所项目学校的课题研究,同时做小学科学探究学习案例的探索和开发。
这所项目学校探究课的研究对象是航空航天科技,这个课题项目研究范围很窄,特别是涉及到“航天”知识。让小孩子去探究一些航天的东西确实比较难。校长动员了学校全体教师,大家一起想办法,在半个多月里,开发出了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十六个课题。
这些研究课题很巧妙,初看有点稀奇古怪,然而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对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极有启迪。
一、科学探究中用于测量的“器”
测量是探究技能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他的技能是大家都熟悉的,如:观察、排序、解释数据、推理、比较、提出假设、预测、分类、使用变量、交流、调查、实验、计算、建立模型等。
“测量”如何来定义呢?就是运用各种工具测量一个物体或事件的大小、距离、时间、体积、面积、容积、重量和温度等,同时还要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如:直尺、秒表、量杯、量筒、弹簧秤、温度计及各种传感器)。
1. 测量长度。如果每人手上有一张图,要求大家测量图上线条的长度,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
(文具盒里边有一些工具,可以用它们来试试,然后把测量出来的结果用铅笔写在线的旁边。)
(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第二小组汇报了测量的长度以及用什么工具测的。很特别的一点是他们测量曲线的长度,他们用一根线去量曲线的长度,再把线拉直放在尺上测量一下就测出来了。但总的来说,曲线测起来还是比较麻烦。
既然这样,是不是来做一个测量曲线的“器”呢?在数学里边,什么东西的长度与它的直径有直接关系?直径定了周长肯定是一定的,就是一个圆。我们可以用纸做一个测距仪。最后做好的测距仪是这样的(如下图)。
制作方法:用文具盒里的材料来做,一支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图钉,胶水和剪刀,还有一张卡纸,上面有印好的三个圆。做好测距轮后,测量直径,再量出周长。(从零开始滚过去,看一下滚一周有多长,这样就更直接,不用计算了)。
我们剪的时候会有些误差,有些人剪在线的外面,有些人剪在线的里面,所以最后滚一圈的长度会有些差距,还有的可能剪得不太平整,有些坑坑洼洼的,所以还不如就拿着轮,在直尺上从零开始滚过去,轮上有个记号,看看回到记号这儿是多长。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呢?就是要让各位教师知道,这是一种很好的测量曲线的方法。也就是说,用它来测量曲线会很方便。这样的“器”现在已经有了,而且是个非常简单的“器”。
笔者出示轮式测距仪。 (右图一)
这个“器”就称为轮式测距仪,目前国外应用的比较多,它的轮子转一圈正好是一米,这儿有个计数器,归零以后,要测量长度的时候,只要拿着这个柄推着走就可以了,这个测距仪用起来非常方便。它的精确程度是一米以下,非常准的。这个仪器最大可以测到五位数,可以用在农村测量土地的大小、长度、宽度上,还可以用在交通警察测量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现场,比如车侧翻的轨迹是一个弧形,用直尺量可能有问题,就可以用这个仪器去测;另外就是排电缆,从一处要排另一处,弯弯曲曲的,不知道线该有多长,也可以用它测量;此外,还有运动场里画场地的时候,足球场长应该多少米,宽应该多少米,都可以用它去测。
要做到精确测量,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精度呢?其实,就是求平均值 ,一般来说三次加起来除以三,平均数有了,精度就高 了。取样的次数越多,精度就越高。教师们在上课时,也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去做。
教师们使用测距仪测量弯曲小道的长度。 (见右图二)
我们用电子表格自动求平均数,平均值是米,当然用不着这么高的精度,可以把后面的数值四舍五入,近似值是21米。我们取了九个样,平均得出来的是这个数值。也就是说,我们测量曲线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个器材应该说是很好用的,很方便。这儿就反映了平均值的意义。图三中的这个曲线,在统计学里边叫做“正态分布曲线”。
测量数据都集中分布在中间这一段,用数学的办法,取它的平均值就能够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小学数学里就有这个内容。
其实,生活中摩托车上的里程表就是用的这个原理。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记里鼓车也是用这个原理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1900多年前中国就有这样的“器”了。
我们骑着摩托车,开着汽车,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车上的里程表数值是怎么来的。其实它们的原理和我们的测距仪是一样的。
古代的记里鼓车是为了测量路的长度,比如要知道从京城到兴山这个地方路有多远,就用马或者人拉着这个车,它每走一里路有一个木头人敲一下鼓,走了十里路呢,另外一个木头人再敲一下鼓,记里鼓车旁有个人在记数,当时科技不发达,就是手工记的,记到最后,到底走了多少路就可以得出来。
记里鼓车这个“器”就是科学与技术的结晶。这样一个古代的机械,我们今天还在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里程表也在不断改进。比如,以前用齿轮来带动计数器,现在有很多是感应式的,里面没有齿轮了,就是一个感应头,它转一圈跳一个数字,自行车、山地车上都用得很多。这些计数器都是感应式的,不是用齿轮传动计数,齿轮传动不论做得多么精巧都会有些阻力,骑车会感到重,而且还会磨损,用感应的办法就不会磨损,这是测量路程的“器”。
另一种测量长度的“器”,一个是超声波的测距仪,一个是激光测距仪(见左图四)。激光测距仪测量的距离可以长一点;超声波测量的距离会短一点。
激光测距仪还有一个功能,可以计算面积。测了长度,只要按一下乘号,再测宽度这一块的面积就算出来了。如果要测这一块的体积也可以,把它翻过来放在地面上,测得高,再把刚才的面积乘以这个数,就是这一块的容积。
像这种测距方法,在那所研究航空航天科技的项目学校里怎么用呢?学生放飞的火箭下降时有个降落伞,比较容易瞄准,学生就对着降落伞测火箭飞的高度。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不一定测得多么准,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现代科技有这样的东西可以用来测距离,他在今后的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在生活当中都会想到用它。比如去买房子,这个房子面积多大,层高多少,那就测好了,测了就可以判断售楼材料写的是否准确。
还有一种测量长度的器械,是一个数码显微镜,这个是测微小距离的器械。
测量微小距离的显微镜
显微镜我们大家都知道,学校配备的学生显微镜是生物显微镜,或者是在工具箱里看到的手持式的显微镜。
教育部配的学生显微镜,光都是从下面照上来的,我们把它叫做透射式的,标本要是透明的,如植物的切片、岩石的切片等,切得很薄,夹在玻璃片里,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光从下面照上来,透过标本。而这个测微距的数码显微镜是上面有光下面也有光,不必将标本切薄就可以观察。
我们主要讲它的测量功能。比如要测面值一元的硬币上面那个“1”的长度,测出来的长度是毫米;它还可以测量圆、测量角度等。
像这样一些器械,用在科学课教学上是非常有利的,它不仅可以观测微小的事物,还可以用来照相,也可以储藏很多的资料,教师上课也很方便。
有所学校做了这样一个研究,看厨房的抹布和厕所马桶盖上哪个的细菌多,结果是厨房抹布上的细菌要比厕所马桶盖上的细菌还多。
有些长度单位我们接触不到,但是关于长度的故事或者距离的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感动。下面这个幻灯片就描述了一个长度、距离到达极致的令人震惊的故事。
播放幻灯片《从镜头看世界》:
我们来进行一次高速的旅行,从一米开始,然后按照十的乘方增加,慢慢往上去进行宏观世界的探索,祝大家一路顺风。
这是从一米处看到的树叶;从十米上空看到的一片树林;一百米,看到我们房子的房顶;一千米,十千米,这时城市已经很小了,看不清房子;这是一千公里,这里看到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角,一万公里,这是人造卫星上看到的,要离开地球了;十万公里,看起来地球很小了,我在哪里呀?一百万公里,地球和月亮的运行轨道,白色部分是月亮的运行轨道;一千万公里,地球轨道的一部分;一万万公里,金星和地球的轨道;十亿公里,水星、金星、木星和地球的轨道;一百亿公里,这时我们能看到太阳系和行星运行的轨道;一千亿公里,太阳系看起来变得有点小了;一万亿公里,太阳看起来就是众多恒星中的一颗,就是红框里边的那一颗,边上都是恒星;一光年(光年是天文学里测量距离的单位,光1秒钟走30万公里,光一年所走的距离就是一光年。在天文距离上用公里就没办法来统计了,数字太大。)十光年,一百光年,在这个距离上我们已经在银河系里边旅行了,你看满天的星斗,我们还没有出银河系;十万光年,开始接触银河系的了;好,这就是银河系,一百万光年,从那个距离我们看到的银河系;一千万光年,我们还能往远处走,但是,我们还是早点回家吧,回去了。宇宙是如此的广袤,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真是太渺小了,我们是谁?我们将去什么地方?我们从何而来?这样看了以后,我们的眼界也开阔了,不要老看着我们眼前生活上的一些事,经济上的一些事,想想我们在自然界太渺小,我们要为小朋友的科学教育而奋斗。
刚才是往宏观的方向,现在往微观的地方去。一片树叶,十厘米的距离,我们看到树叶的样子;再往里面,一个厘米,我们能够看到它的结构,如叶脉等;一个毫米,细胞组织开始展现;十个微米,细胞内部结构;一个微米,细胞的核;这个是染色体了;这是埃米;一百埃,这是DNA的显微照片,不是模型;十埃米;一埃,大家看清楚啦,这是一个碳原子;十个皮米,我们可以看到电子了;这是一个皮米;我们可以看到原子核;十个飞米,碳原子的原子核,一个飞米,能够看到质子。现在你想想,你是宇宙的中心吗?看了这以后呢,我们对整个自然界有个比较深的了解,从测量展开去,我们看到了宇宙还有物质内部的一些情况,都跟测量有关,都跟我们的长度单位有关。
上一篇:新生军训方案【汇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