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导读精编2篇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大卫·科波菲尔》导读精编2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谜1
有人说,世界顶级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谜。在长达33年的职业表演中,他成为世界上最成功地保守自己秘密的人,至今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他到底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变走了自由女神像、穿越了长城、在天空中抱着观众飞翔……这种神奇的魅力,让不少观众的好奇心在绝望之余,无奈地把答案归结为神力。
大卫1956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一个犹太人家中,母亲是一名保险销售人员,父亲开一家成衣店。他原名叫大卫・科特金,为了声名响亮,后来他改用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名著中主人公的名字―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是这家犹太人的独苗,小时身体虚弱多病,又黑又瘦。由于没有兄弟姐妹,长时间一人独自游戏玩耍,大卫从小就孤独内向腼腆。到了七八岁,还不敢与人打招呼。见到生人,只会睁着一双柔和的大眼睛,静静地盯着人看,而一旦人家过去招呼他,他就立刻害羞地避开了。
“小时候我特别羡慕那些在大人面前侃侃而谈的孩子,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一个表演口技的人,那该多酷啊!”于是他就常常跑到出售口技道具的商店,希望找到一件适合的道具,从而摇身一变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可是,一个假人玩具把他吸引住了,他买了想着看能有什么把戏显现出来,结果他一下子就被迷上了。他说:“我买了一个小假人回家,没想到里面居然装了很多‘鬼把戏’,我用这个假人开始变魔术,这是我的开始。”
大卫着迷魔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克服社交恐惧症。大卫童年时性格孤僻,特别是在与女孩子的交往方面,他更是拙口笨舌。大卫坦承,在学校里表演魔术确实能够吸引一些女孩子的注意力,这是他开始表演的一个很大的动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卫在魔术领域也渐为人知。12岁时,他成为美国魔术师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员。1972年,年仅16岁的大卫在纽约大学教授《魔术艺术》课程。1974年,18岁的他在《魔法人》这部音乐剧中扮演了一个魔术师的角色。随着音乐剧在芝加哥的火爆演出,他的角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观众写信给音乐剧的导演,要求增加大卫魔术表演的时间。音乐剧的时间早已固定,如何才能增加魔术表演时间而又不影响其他演员的表演呢?导演灵机一动,删减了大卫的演唱时间而自然增加魔术时间,这样整部剧中只有他的角色发生变化,既满足了观众的胃口,又不影响整体性,可谓一举两得。观众还是不满足,于是大卫唱的歌一场比一场少,到最后只剩下一首歌了。
虽然《魔法人》大获成功,可是大卫并没有立时蹿红。他继续教书,微薄的工资仅能提供他的生活费用。在物价昂贵的纽约,大卫习惯了饥一顿饱一顿的清贫生活,然而最让他受不了的是呆在冬天寒冷的屋子里,因为他没有钱付暖气费。“我在纽约挨了一年的饿,靠我父亲邮寄一点钱给我付暖气费,这样我才能在屋子里琢磨我的魔术。”他回忆说。
沉浸在自己的魔法世界里,他对魔术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他根据自己的特长,琢磨出分段魔术,再配上自己精心挑选的音乐,做成录像带。他带上自制的录像带挨家挨户敲门,免费分发。一个19岁的孩子将自己的未来全部押在这些录像带上,没有名门高师的引荐,没有大牌制作人的赞助,在一个竞争残酷的商业社会,谁会顾及到这样一个为生计而奔波的孩子?
一年过去了,大卫接到一个电话,ABC电视台愿意请他去做一个电视魔术节目。大卫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是真的吗?在ABC电视台的“大卫魔幻世界”栏目中,大卫正式以魔术师的身份为世界认可。他自己表演的魔术都来自他梦想的灵感。他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心理学家,深谙观众的心理需求:无论是处在贫穷的边缘奋力挣扎的人们,还是经济条件稳定而觉得生活日趋平淡的人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渴望奇迹发生,每个人都在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制造奇迹、惊喜,甚至刺激。这些感觉在大卫的魔术中都得到极大的渲染,他说:“我的表演就是要把人们带回想像的空间,让人们看到一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我的魔术里竟可以做到。”
大卫多次梦到自己被火烧死,为了克服巨大的恐惧感,他设计了《火焰龙卷风》电视实况特辑,成功地从高达华氏两千度的烈火与飓风中逃出,顺利完成高危险表演。他在接受访问时说,消除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置身其中。他强调,这绝对是真枪实弹的演出,并没有利用视觉或错觉来取巧。在烈火与强风中央,大卫站在人造冷气流里,稍有不慎就会丧命。为了排练这次演出,大卫连续两天两夜不眠不休,因为极度疲劳而昏厥。
大卫・科波菲尔出名了,通过ABC电视台,他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电视台为了请大卫演出竟然大打出手,最终CBS电视台棋高一招,与大卫签下合约。从此,大卫一路顺风,与辉煌相伴。
以前的魔术表演是直接面对观众的,大卫的魔术是伴随着电视成长起来的。他的许多前辈都认为魔术走上电视屏幕会大大减弱魔术本身的表现力,大卫的魔术却因为与电视结合而大放异彩,他的《隐遁自由女神像》、《飞越科罗拉多大峡谷》等都是这方面的杰作。他打破昔日魔术表演的固有模式,注入新的生命力。那些匪夷所思的技法、高度智能的设计、引发共鸣的表演,无不令观众如痴如醉。他还有个全新的构想,要让全世界体验真正伟大的魔术表演,将历史、剧情、浪漫、幽默、神秘、肢体和高科技的影音视听震撼融入到梦幻的魔术境地中。每一次的超水准演出都让人大呼过瘾,觉得不虚此行。
30年来,大卫在世界各地声誉日隆。他的世界巡回表演多次打破欧洲、南北美洲和亚洲当地的票房纪录。熠熠生辉的演出战绩,也为大卫赢得了无数的荣耀。他曾数次夺得“艾美奖”,并且两次当选为“年度最佳表演艺人”。1995年,大卫在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留下一颗星,成为第一位活着获得这项殊荣的魔术师。同时令人备感荣耀的是――在法国,他获得了骑士勋章,这也是文学艺术骑士勋章首次颁发给一位魔术师。四个国家为表示对他的尊敬,甚至把他的肖像印制在邮票上。
大卫拓展了魔术的内涵,修改了魔术的定义,能够让观众在欣赏魔术表演时,既感到神秘莫测,同时又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大卫演出节目的综合艺术效果,超过了他节目本身的设计水平。从这一点来说,恐怕当前还没有任何一位魔术师能超过他。
苏慎摘自《人物》
《大卫·科波菲尔》导读2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他精力充沛,善于观察生活,富有同情心,多才多艺,文笔生动幽默。他生活在英国由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作品评价
《大卫・科波菲尔》主要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寻求出路的故事。这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的其他作品。故事写孤儿大卫经受了许多磨难,饱尝了人生辛酸,在一些善良人们的多方救助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围绕大卫一生所出现的人物的悲欢离合,多方面揭示出当时社会的真相。狄更斯本人对作品最亲切的评价是:“像许多溺爱的父母一样,我在内心深处也有一个最偏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主人公大卫的形象因融入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而显得格外突出。大卫是一位通过个人奋斗逐渐由底层上升到了事业和爱情的顶峰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着重通过人物的容貌、言谈、动作、服装、习惯,乃至某些怪癖来写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性格。大卫的性格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写得细腻,真实,亲切,这在一些以情节取胜的小说中是难以见到的。作者通过描述日常琐事,使读者了解时代的风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陶冶思想感情,这一特点决定了小说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生动优美,娓娓而谈,又扣人心魄。
形象分析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逆境中满怀信心,在顺境中加倍努力,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艾妮斯
艾妮斯无论从容貌、品德方面,还是学识、思想方面,她几乎都无可挑剔。她美丽端庄,大方得体,温柔善良,恬静稳重,体贴周到,有敏锐的洞察力,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宽容博爱的心肠。她是大卫的精神依托,美丽天使,任何人都会为有这样一个知心朋友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艾妮斯从小就是父亲的管家和精神依托,由于对父亲的爱,她过早成熟,并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为了父亲她不得不讨好希普这个卑鄙小人,但是她决不屈服于希普,不会让希普的险恶目的得逞。艾妮斯虽然没有和斯蒂福过多接触,但却能从一件件小事中判断出他在大卫身边的危险,她的洞察力是敏锐的,与大卫对斯蒂福感性的崇拜相比,艾妮斯是理智的。艾妮斯对大卫的爱是深沉且长久的,她一直在默默地爱着大卫,只不过大卫反应迟钝,而且对爱情的追求是盲目的。“强扭的瓜不甜。”“夫妻之间没有比志趣不合更大的分歧了。”斯特朗太太的这句话在大卫心中掀起了波澜。在朵拉死后,在经历了许多的困难之后,在海外历练数年之后,大卫终于明白了自己对艾妮斯的爱,他们结婚了。无论在事业上、生活上,艾妮斯都是大卫理想的伴侣。
相关阅读
狄更斯的热闹与寂寞
殷企平
2月7日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生日。2013年,他诞辰201年。英国媒体对狄更斯的热情溢于言表。罗伯特・道格拉斯・菲尔赫斯特的《成为狄更斯》和克莱尔・托玛琳的《狄更斯的一生》相继出版。
关于狄更斯的报道也四面开花。《卫报》的1篇文章说,斯克鲁奇是“我们最喜爱的狄更斯笔下人物”。《每日电讯报》宣布狄更斯是“我们第一个也是最喜爱的文学超级明星”……如此热闹的气氛和狄更斯倒很相宜。狄更斯是不甘寂寞的人,他不仅是作家,也是公众人物。他热爱戏剧,钟情表演,常常为公众朗读作品。他被视为那个时代最出色的餐后演讲者和业余演员,《狄更斯和流行娱乐》一书的作者保罗・施利克把他1842年初次访问美国时的情景与100多年后披头士乐队造访纽约的盛况相比。波士顿大学教授纳塔丽・麦克奈特说他是“史上第一个流行文化名人”。她说,狄更斯在波士顿访问时被尾随,粉丝们想方设法去看他住过的酒店房间,还试图从他的外套上揪下一撮毛来留作纪念。
在狄更斯的半自传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一心要爬上社会的阶梯,成为绅士;但在财富和荣耀以穷人和弱者的痛苦屈辱为代价的维多利亚时代,“成功”是一件令人恶心的事情。这也是狄更斯面对的根本矛盾。所以,必须把“狄更斯”和“作者狄更斯”区分开来。
从在鞋油厂当童工开始直到洛阳纸贵闻名大洋两岸,“作者狄更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狄更斯”不知所终:他摆脱了“蚁族”的命运,却始终做不了“绅士”。
对狄更斯来说,成功和失败的含义并不简单。狄更斯传记一心要打碎他头上的光环,还原那个“人”。比如:他广博的爱心没有延伸到亲人身上;他是个梦想家,但在钱的问题上毫不含糊;他多愁善感,又冷酷无情;他把做童工的悲苦永远抛在身后,衣食无忧的生活却没有给他幸福和安宁。狄更斯传记作者西蒙・卡罗说,“人们以为他是个开心的人……但他越来越被抑郁甚至绝望所折磨。”
为什么要去刨根问底地探究作家本人呢?狄更斯当然喜欢交流――他通过永恒的文字与人间对话。然而文字也是障碍,是面具,是保护,真正的狄更斯躲在后面。他让我们跟中介谈,但我们似乎对甲方更有兴趣。成功的作家都难逃这样的劫数。
狄更斯早已经死去,他把一切都留在作品里。事实上,他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逐渐“转移财产”。1000多万个字,每一个在被他写下来以后都成为独立的生命体。它们比他活得更久,而且不断地改变,在阅读中改变。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把书本的白纸黑字比作乐谱。她说,阅读文本就像同时演奏并聆听音乐,文学作品因为一代代读者的重新诠释而历久弥新。
(选自《城市晚报》2013年1月26日)
读后一思
狄更斯的文学成就是不可质疑的。在狄更斯诞辰之际,各媒体竞相发文,或作传,或探析,争相对狄更斯本人及其作品重新审视一番,但没有人会否认在莎士比亚之后,狄更斯为我们留下了最多的财富。对于狄更斯来说,他无法看到这种气氛,但对我们读者来说,善于从表象中深入思考才是我们应做的。时下这如火焰般的狄更斯热,说明了什么?
上一篇:不会聊天的9个说话技巧精编4篇
下一篇:开场白台词精编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