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故事典故精编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读】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故事典故精编5篇”办公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标语课件章程叙职【第一篇】

散文面积说说建军节;李商隐求职信方案赠言爱岗敬业!主持词对联名句稿件:千字文作文决定我试题国培稿件了寒假作业爱岗敬业整改措施喜报,竞聘翻译。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第二篇】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辽宫阴谋

耶律乙辛的发迹,也源自一场宫廷政变。

道宗登基之初,将朝廷大事托付给耶律重元。时间一长,重元尝到权力的滋味,想高升一级,让道宗下岗。一次,趁道宗和野兽作战正酣,重元率人发动突然袭击,打到道宗行宫。不过,此时道宗的号召力还没那么糟糕,登高一呼,应者四起。重元大败,皇帝没当成,老命没了。

叛乱平定后,道宗暂时停止打猎,回到宫中大封功臣,其中就有耶律乙辛,他被封魏王,授南面枢密使,掌握对宋用兵事宜。大辽一半精锐要归耶律乙辛指挥。此时为1063年。

六年后,道宗觉得耶律乙辛用着还顺手,再说也是皇族,干脆大笔一挥,把所有兵权都交给耶律乙辛,“加守太师,诏四方有军旅,许以便宜从事”。于是,大辽倾国之兵尽在耶律乙辛之手。

和道宗爱好打猎一样,接过大权的耶律乙辛也想高升一级。但重元是前车之鉴,他知道不可贸然行动,一旦失手,付出的将是生命的代价。

几经思索,他选定一条迂回路线。

道宗上任以来,忙于狩猎,荒废了国政,也荒废了女色,所以现在只有一根独苗——耶律浚。这小子口碑很好,如果不出意外,将接管道宗家业无疑。

这个“意外”,就是死亡。

可是,18岁的耶律浚年富力强,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死不了,不等于不能死。耶律乙辛微微一笑,将目光转向后宫,瞄向耶律浚生母、道宗皇后——大辽绝世才女萧观音。

于是,栽赃陷害,恶意中伤,隔山打牛,一系列卑劣手法接连出现。

萧观音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填词吟诗,妙绝一时。可是,这么个才女,只因劝谏道宗打猎,就被扔在后宫里,每日寂寞,以听皇家乐队演奏为消遣,尤其喜欢听乐师赵惟一演奏的《回心院》。

一日,宫女单登拿着一首十分香艳的《十香词》,请求萧观音抄写,说皇后的书法是一绝,抄了她做镇宅之宝用。萧观音一乐,当即抄下。抄罢,意犹未尽,又写诗曰:“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诗意明了,人人都怪赵飞燕,其实赵飞燕受冷落,可怜着呢,孤枕独眠,又有谁见?

这首《十香词》,单登没当作镇宅之宝,而是交到了道宗手中,说萧观音不洁,和赵惟一有染,此乃证据。道宗的醋坛子顿时翻了,也没心思打猎了,马上回去,用铁骨朵把萧观音毒打一顿,扔进监狱,然后命人拘来赵惟一,让耶律乙辛和其羽翼主审。五木之下,何供不得?赵惟一受刑不住,只求速死,叫说什么说什么。一份偷情供状很快就送上去了。

道宗立时下发文件,将赵惟一凌迟,皇后萧观音赐死。死后,尸体裸露,用苇席包裹,送回娘家。

单登完成使命,向耶律乙辛交差。耶律乙辛大加赞赏。这是耶律乙辛的第一步。他知道,太子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要扳倒这棵大树,首先要拔除他的主根。这主根,就是皇后。

萧皇后死前,太子披头散发地跑到道宗面前,号啕大哭,叩头流血,请求代母而死。道宗大怒,一脚踢翻太子,拂袖而去。道宗觉得,自己明明是受害者,可太子非但不同情,反而为母求情,甚至宁愿一死。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是,不能不忍,自己只有一子,难不成废掉?道宗于是开始冷落太子,继而发展到提防太子。

耶律乙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悄悄窥伺着,只等适当的机会出现,然后突然扑出,一招制敌。

太子也知自己处境不妙,整日待在东宫,不敢有所举动。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不到两年,一声惊雷:太子谋反。上告者还指出几人,说是太子同党。道宗一听,火冒三丈。亲自审问,结果没证据。于是将那几人毒打一顿,贬谪远方。

其实,这是耶律乙辛的又一步棋。他知道,要扳倒太子,光扳倒皇后是不行的,还要斩断他的左膀右臂。这些臂膀,就是太子的亲信们。

表面上看,太子毫发无损,暗地里,这次的攻讦已经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把太子的亲信一网打尽,另一方面,挑动了道宗心灵深处那根紧绷的神经,使得他开始怀疑太子。

一旦太子被怀疑,扳倒,是早晚的事。

果然,宫中警报再次传来:太子谋反。这次首告者还“大公无私”地说自己也参与了阴谋:“臣实与谋,欲杀耶律乙辛等,然后立太子。臣若不言,恐事发连坐。”不用说,这话是耶律乙辛教的。

两次如此,道宗的忍耐到了极限。由于供词中,耶律乙辛也是受害者,再加上他又是道宗的同志,道宗自然而然地让他出面组织陪审团。陪审团成员,也就成了清一色的耶律乙辛派。

审讯开始,主审官员就让抓住太子,也不管什么储君,大刑伺候,让其供认造反。太子被打得半死不活,对陪审团成员请求道:“吾为储副,尚何所求。公当为我辨之。”恳请大家,告诉皇帝,别听信谗言。

审查团成员听了,眼圈发红,连连点头,先让太子在纸上签名画押,他们好交差。太子咬指出血,按在纸上,期望道宗回心转意。第二天,签着太子名字的供状送到道宗面前,可上面的供词,全是谋反内容。原来,陪审团成员只是哄骗来太子的签名画押,供状内容则根据需要,自行填写。

道宗看了状纸,既惊又怒,当即下令:参与谋反者全部处死,太子改当囚犯,囚禁在上京高等监狱。

又一次,耶律乙辛胜利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太子活着,仍是道宗唯一的儿子,仍有机会翻牌。心思缜密的耶律乙辛,要做则做绝。太子进入监狱不久,京都赶来两位宫廷大员,传道宗口谕,着太子自尽。太子不肯,哭着要求面见道宗,陈说冤情。来人当然不答应,说他们只奉旨赐死太子,没有义务带太子回京。看太子迟迟不愿自尽,两人干脆撸起袖子,拿白绫套在太子脖子上,勒死了太子。

两人均为耶律乙辛的手下,干完事情,匆匆回京复命去了。道宗打猎之余,听到了太子死讯——不过不是勒死,是暴病身亡。道宗纳闷,你小子关几天,咋就死了?想到儿媳还在,就让耶律乙辛派几个人带太子妃来问问情况。可几天后传来信息,太子妃途中染病,不治身亡(实乃为耶律乙辛谋杀)。

道宗此时猛然想起,自己唯一的继承人撒手人寰了。他扔下弓,不得不第一次认真考虑,自己已45岁,寿终正寝后,这万里河山该交给谁。

耶律浚虽年轻,可史书说他“幼而能言,好学知书”,而且虑事周全,算计有方。萧皇后死时,他的儿子才六个月,取名耶律延禧。

他知道,宫廷之争才刚刚开始,自己身处权力旋涡之中,时时都有被洪波吞噬的危险,而且这次事变明显是冲自己来的。为了不至于覆巢之下无一完卵,他偷偷派人把耶律延禧送出宫,托付给一个叫萧怀忠的人养育,临行时,在孩子怀里藏了一块自己的玉佩,以作为将来父子相认的凭证。对宫内人,他则放言,此儿已死。然后派宫人抱着一个布包,假做婴儿,送出宫去偷偷埋掉。

就在道宗为继承人想破脑袋,愁眉不展时,萧怀忠进宫来告诉他,他还有个孙子叫耶律延禧,养在自己家,同时拿出耶律浚留下的玉佩为证。道宗见到玉佩,立即派人出宫接回耶律延禧。大辽国万里江山,又一次名花有主。

耶律乙辛很沮丧,也很愤怒。

机会,对阴谋家而言,永不缺乏。

1079年7月,正是夏草肥嫩、野兽繁殖的时候,耶律乙辛进宫叩见道宗,奏事完毕,随口谈起自己最近打猎的事。道宗听得两眼放光,打猎瘾顿时又被勾起,当日便整理弓刀,准备再次进山,和野兽们华山论剑,一比高低。随驾的人中,有自己的皇孙。

随驾名单公布后,耶律乙辛提出反对意见,说皇孙年仅五岁,又是帝脉单传,如有三长两短,后悔莫及。言外之意,让皇孙留守京城。

道宗听了,觉得有理,便让皇孙留下监国。

这一刻,耶律乙辛心里美滋滋的,又一次看到了希望——五岁的小屁孩,什么都不懂,到时只需送上一杯毒奶,就能让其一命呜呼。

可是,在道宗将要开拔时,突然冒出一人跑到道宗面前,拉住马缰绳,跪下苦苦哀求:“陛下若从乙辛留皇孙,皇孙尚幼,左右无人,愿留臣保护,以防不测。”话里话外,隐隐约约地指向耶律乙辛。言外之意,这样做对皇孙有点不利。

道宗这次少有地清醒了,想想自己儿子没了,儿媳没了,千万别让孙子再出意外。于是点点头,带上孙子浩浩荡荡而去。

其实,在这次打猎之前,道宗并非对耶律乙辛毫无提防。

一次打猎,道宗半天之内射死十头鹿,十分得意,等待大家高喊万岁。可是等了一阵,鸦雀无声,道宗不爽,回头望了望耶律乙辛。耶律乙辛遂跪下高呼,吾皇英武。其他大臣一见,这才纷纷跪下,大拍马屁。

这一刻,道宗没飘飘然,相反,心里一惊。他暗暗觉得,耶律乙辛的势力已非同一般,自己在时,尚且如此,自己死后,那还了得!

还有一次,道宗巡视黑山的平淀,大臣们集体跟随,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上,道宗骑在马上悠然自得,不经意回头一看,身后居然没有一个大臣跟随,相反都到了耶律乙辛身后。原因很简单,道宗整天忙于打猎,跟在他身后也是白跟,他没工夫升他们的官,相比之下,倒是跟在耶律乙辛身后更有便宜可占,也更有实惠可得。

道宗冷眼旁观,心里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他越来越迫切地感到,打倒耶律乙辛,势在必行。

于是,为扶耶律延禧顺利上马,道宗开始有计划地打击耶律乙辛。他先冷落耶律乙辛,然后暗暗清算其错误,并且悄悄拆散其同盟,放出话去,若能举报耶律乙辛的错误,既往不咎,否则,与之同罪。皇帝这样一说,马上就有人见风使舵,积极响应。证据交到皇帝手里,道宗呵呵一乐——耶律乙辛这家伙,卖官鬻爵,私藏禁物,倒卖战略物资。

道宗立马组织陪审团,审判耶律乙辛,之后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死罪免了,活罪难逃,道宗亲自动手,用铁骨朵狠狠敲了犯人一顿,关进幽州监狱。刚过两个月,幽州监狱管理人员上报,老家伙不老实,带着兵器,准备越狱,逃亡大宋。一个囚犯,又是个糟老头子,带兵器叛逃,明显是诬陷。这次,擅长诬陷他人的耶律乙辛,狠狠品尝了一把被诬陷的滋味。

道宗接到奏章,终于有了借口,派人立即赶到幽州监狱,拿着白绫,赐耶律乙辛自缢。耶律乙辛当然不愿死,要面见道宗。来人不许,亲自动手,用白绫勒死他,然后回京交差。

不知耶律乙辛死前是否记得,四年前,是他派人用白绫勒死了太子。当被道宗用铁骨朵毒打时,不知他有没有想到,六年前,由于他的陷害,皇后萧观音死前,也遭受过道宗铁骨朵的毒打。

他终于死了,带着自己未竟的欲望。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秦始皇悟透经济学

公元前220xx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人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进行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一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竞达到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广袤的草原,也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衷于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坚固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以逸待劳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牢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进退自如,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于是皇帝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五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八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又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西施千金赎儿记

话说越国灭掉吴国后,越王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欢庆灭吴之功。在一片欢悦的气氛中,越国大夫范蠡发现越王勾践是个心胸狭窄、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小人,于是,他托词向勾践辞行。勾践哪肯答应,流泪道:“你走了,叫我靠谁?你留下,我可与你平分越国江山。”又威胁范蠡说,真要走了,将杀戮范蠡的家人!谁知范蠡软硬不吃,执意离开了勾践,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之中,去向不明。

勾践毕竟念范蠡复国有功,不但没有杀戮范蠡家人,还赐封他发妻百里之地,并令工匠铸了一尊范蠡的金像,置之案右,就像范蠡仍同自己在朝夕论政一样。

那么,范蠡上哪里去了呢?范蠡去太湖找西施去了!

原来,范蠡早就察觉到勾践是个反目无情的家伙,在越兵攻打下馆娃宫时,他就伺机掩护西施先离开了馆娃宫,并与西施暗下订立计划:一旦自己离开勾践,就立即去太湖中的三山岛与乔装隐居在那里的西施会面。尔后他们隐名改姓,弃政从商。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范蠡与西施有了三个儿子:大儿大男,二儿中男,三儿小男。一家人齐心合力,初在东海之滨治产业,后又在齐国经商,积蓄数十万。只因齐侯知范蠡有才能,要聘他为相,范蠡不从,推说“久受尊名不祥”,尽散家财于亲友邻里,离开了齐国转移到太湖之滨从商,并改号为陶朱公,在太湖边一个小镇上安顿了下来。

谁料这时范蠡家中出了件大事:范蠡二儿中男因犯罪被楚国拘囚,并将处以死刑!噩耗传来,如雷击顶,西施更是肝肠寸断,哭成个泪人一般。当年这个回眸一笑醉三军的绝色美女,如今已是四十开外的女人了,尽管这二十多年舒心安逸的生活使她风韵犹存,但是经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她明显憔悴多了。她哀求丈夫道:“朱公,快想想办法。救救中男吧!”

“爹,快想办法救救二弟吧!”大男也忍不住一再向父亲恳求。

范蠡深思良久,最后决定不惜万贯家财救出中男。他先奋笔疾书,给在楚国当楚王幕僚的好友庄生写了一封密信,然后打开地窖,搬出一车黄金。沉吟道:“救儿之事,看来非庄生兄不可了。”

“不!”西施忽然想起了什么,惊慌地站了起来,她抓住范蠡的手,“你不能去楚国!”范蠡点点头,他心明如镜:自己是断断不能去楚国的。因为这里还有一段故事。范蠡本是楚国人,当年,只因楚王暴虐凶残,嫉贤妒能,胸有大志的范蠡一气之下,同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越国。为此,楚王对范蠡恨之入骨。范蠡如果重返楚国,楚王能放过他吗?

那么,总得有人去楚国呀!谁去呢?“爹,我去!”大男忍不住了,等不得父亲指令,站出来请命。

“对,此事只有让大男去了。”西施点头表示同意。大男自幼与父亲共患难、治产业,经历不凡;且大男生性机敏,善处世事。范蠡凝视大男良久,竟摇头道:“此事我看还是让小男去最合适……”

“让小男去?”西施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她惊奇地望着范蠡。

“对,此事非小男莫属!”范蠡果断地说道。

这一决定,使西施与大男颇为惊讶。西施不由自主地紧紧抓住范蠡的手道:“朱公,这可万万使不得。小男才十六岁,这么大的事让他去,办不成的呀!”

大男也急了:“爹,还是让我去吧!这千两黄金、人命关天的大事,小男难以承担的呀!”

“不!”范蠡再次果断地说,“此事只有小男去才救得了中男!”西施与大男还想说什么,范蠡已拂袖转身进了内屋。

第二天,当范蠡醒来时,发现小男正沮丧地站在身边。他不由有些生气,埋怨道:“小男,天都亮了怎么还不启程呢?”小男撅着嘴,不满地道:“爹,你还让我走呢,妈早让大哥去了!”

“什么!”范蠡这一惊非同小可,连忙奔出书房,来到大院,但见大院中空空落落,昨晚备下的马车黄金早已不见了踪影。他急了,跺脚喊道:“夷光!夷光!”

西施闻声急忙赶来:“朱公。”

“大男呢?”

西施不敢正视范蠡,低头讷讷道:“我想来想去,想了一夜,觉得还是让大男去合适。所以,我就……”

范蠡闻言抱怨道:“你好糊涂呀!”

西施委屈地哭起来。范蠡上前扶住西施说:“夷光,你这样做的结果,大有可能是适得其反,我估计大男救不了中男呀!”

却说大男奉母命押上黄金车辆,怀揣密信,披星戴月,一路风尘仆仆来到楚国,终于见到庄生,呈上了密信。

这位楚王幕僚,与范蠡同龄,当年他俩风华正茂,意气相投,结为至交。范蠡因怀才不遇而投奔越国,临走曾劝庄生与他同往。无奈人各有志,庄生婉言拒绝。但庄生极重义气,几十年来,虽与范蠡政见大相径庭,却从不对范蠡有何偏见,一向十分敬重范蠡。

庄生读罢范蠡亲书密信,不吱一声,坐在那里,闭目做沉思状。一边的大男急了,忙上前施礼道:“庄公,家父令侄儿带来千两黄金,还求庄公笑纳不弃,在楚王面前多多周旋。”

庄生仍是闭目无语,少顷,他微启双目,向大男挥手道:“此事我明白了,你且去下处休息,静候回音就是。”大男还欲说什么,庄生已面露烦躁之色,道:“去吧,不必多言了。”

大男回到住处,望着一车沉甸甸的黄金,心疼不已。他想:这庄老头究竟有何能耐?会在楚王面前力谏相劝吗?他有这回天之力吗?他要有能力救回中男的一条命倒也罢了,要是不成,这可是偷鸡不成反蚀了把米,到时候白丢了这一车黄金呀!

大男想了一夜,最后决意自己暗下活动,凭借自己当年做生意时结识的几个楚国贵族,请他们帮忙疏通王府内臣。

第二天,大男扮成楚国人的模样,怀揣碎金,去私下活动了。他暗访了几个文武官员,重金贿赂请求他们伺机上谏楚王。

再说庄生是个冷面热心的人,对于范蠡此托他早已放在心上。范蠡很了解庄生,他送来千两黄金,特别在信中说这是委托庄生在楚王面前周旋的费用。

作为一个幕僚,庄生深知楚王秉性:楚王乃是刚愎自用之人,一旦认准的事,轻易不肯改变。但楚王又笃信天象神教,一向信奉天命。所以,庄生抓住楚王这个弱点,决定用神教之说促使楚王开恩大赦。

庄生救人心切,当即上朝参见楚王。他对楚王道:“启禀大王,臣有要事相告。”庄生是楚王的得意幕僚,几十年跟随楚王,忠心耿耿,且足智多谋,深受楚王信任。楚王见庄生神情凝重,忙问道:“爱卿有何要事只管禀报就是。”

于是,庄生将话引入正题:“昨夜一更时许,臣坐观星象,见天王星座位置不正,似预示有灾异在近日降临。如大王在近日内施行恩德,灾异祸事即可消除。”

楚王向来笃信庄生的话,此番话当然深信不疑。一阵惊慌之后,又忙问庄生:“依爱卿之见,寡人当施何恩德方能消除灾异呢?”

庄生早有所料,不慌不忙答道:“此事臣不敢妄议,还由大王定夺。不过若施恩德的话,只能在芸芸众生中寻求机缘了。”

楚王想,这几年来,楚国可以说是国泰民安。要在芸芸众生中施德开恩,只有对现今囚拘的罪犯开恩。于是,他征询庄生意见。庄生一听正中下怀,忙拱手称:“大王英明,唯此举莫属。”楚王大喜,当即令手下封闭了宫中的三钱之府。

三钱之府乃宫中掌处刑事的机关,楚王突然下令予以封闭,暗示楚王将有大赦罪犯之意,一班文武大臣哪个不知这规矩?所以,当三钱之府封闭之后,曾受过大男贿赂的官员纷纷向大男通风报信,说他弟弟中男近日将获释无疑。大男听了不由心花怒放,又取出黄金珠宝。一一谢过那些官员。

是夜,大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高兴之余,不免又为那押放在庄生处的一车黄金惋惜懊恼。中男之所以能够得救,完全是那几个朋友在楚王面前周旋说情,那庄生老头没起什么作用。懊恼之余,不由埋怨起了父亲。父亲一向精明,这回却将此等人命关天的大事系于这敷衍了事的老滑头身上,要不是自己另外设法营救,中男这回必死无疑了。最后,大男决定巧言面陈庄生,从庄生那里索回黄金。他认为:既然中男已经得救,这车黄金就不必白送庄生了。到时候连车带人一起还家,岂不是人财两保了吗?

翌日天明,大男兴冲冲地直奔庄府。见到庄生,尚未落座,就劈头笑道:“庄公,您也许意想不到,我弟他得救了呀!”

庄生的眉尖跳了一下,只从鼻孔里“哼”了一声。

大男丝毫未察觉到庄生那细微的表情,继续侃侃而谈。庄生耐着性子听完后,向大男冷冷一笑,令人推出那车原封未动的黄金,道:“范大公子的意思,老朽都已明白。这车黄金老朽不敢收纳,还请公子带回,交还给你家父吧。”大男还想假意客套一番,庄生已托身上不适,退进了内室。

大男回到住处后,只等兄弟一获释,就双双返家。

大男在下榻处左等右等,整整等了四天,仍没见一个人来。他慌了,料事不妙,急忙找到那几个朋友,一问方知中男已于前天午时三刻被楚王开刀问斩,丢了性命!

这消息无疑如焦雷击顶,打得大男呆若木鸡,茫然不知所措。他怎么也猜不透楚王为何又突然变卦,为什么这么快就处死了中男呢?

原来,这是庄生让楚王改变了初衷。那天大男的一番话,极大地刺伤了庄生的自尊心,他认为自己上当受了骗,受到了范家父子的侮辱。所以,一怒之下,他再次面见楚王,告以外面居然纷传楚王将大赦囚犯的言论。楚王因被人察觉他未施行的意图而恼羞成怒,当即下令立即处治死刑囚犯,以示君王的尊严神圣。

半月后,范蠡和西施终于盼回了大男。可是,大男带回来的除了那车黄金外,还有一具装有中男尸首的灵柩。

西施当即昏死了过去。唯有范蠡镇定自若,似乎早有思想准备。

事后,范蠡对西施说:“我早预料结果如此。因为大男与我共患难、治产业,惜财如命。而小男从小没吃过苦,不知财产贵重。所以,这件事只能让小男去办,才能如期完成。”

西施闻言,悲悔不已。

经典历史典故【第三篇】

自惭形秽

故事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

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此刻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

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

他年龄比王忱要大,期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能够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之后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状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明白吃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够不上。

东汉时期,班超为平定匈奴作乱,70多岁还在西域作战,他身体日渐衰弱,上书汉和帝要求回中原养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奏请说班超老了,再有战事就力不从心了,汉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断地点头,于是下诏让班超回京。

经典历史典故【第四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谈写他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竞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释义:“非”,不是。“孰”谁。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

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就是说自己知道好的东西一定要告诉大家或者身边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画虎不成反类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故事: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对子侄后辈教育十分严格,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他写信《诫兄子严敦书》告诫他们,让他们学龙伯高,就算学习的不成功也可以,刻鹄不成尚类鹜(就好像你雕刻一个天鹅,没雕刻成功,最后也还能雕刻出一个类似鸭子的模样出来)。而宁愿她们不要学习杜季良,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歌咏菊花的诗。黄巢年轻时,到京城长安应考,没有考上。他在长安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愤慨地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决心。

唐朝晚年,特别是唐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寻欢作乐。朝廷政治黑暗,民间赋税繁重。贵族、官僚霸占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却没有地种,只得到处流亡。有些地方发生了灾荒,农民靠吃草根树叶过活,官吏却照旧向他们催逼赋税。广大农民已经没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东地区就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868年,又发生了庞勋领导的桂林守军的起义。

鲍元875年,濮州(在今山东鄄城北)人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在今河南新练)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很快攻占了曹州(今山东曹县)和濮州。附近农民纷纷参加,起义队伍一下子发展到几万人。

黄巢是冤句(在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的家乡正是王仙芝起义军占领的地区。黄巢精通武艺,读过经书,贩过私盐,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他本来就想推翻唐朝,这时看到王仙芝起义,就也组织几千人,起兵响应,并加入了王仙芝的起义队伍。

王仙芝、黄巢在山东、河南一带,到处攻打州县,声势越来越大。朝廷派兵去镇压,可是老是吃败仗。于是有些官员提议,把王仙芝招降过去。

王仙芝官迷心窍,准备接受招安。这事给黄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愤怒地说:“当初我们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国害民的坏人扫清。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功,你却想去做官,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弟兄!”

黄巢越讲越气愤,忍不住拔出拳头,朝王仙芝脸上狠狠打了一拳。黄巢不愿再跟从王仙芝,他带领一支军队,开始单独作战。

两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当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员求降。唐朝官员见他已没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会他。不久,王仙芝兵败被杀,他留下的队伍也赶去投奔黄巢了。

两支起义军重新会合后,大家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黄巢开始设置官职,管理起义军内部的事务。从此,起义军才算有了初步的组织。

黄巢带领起义军,准备去攻打洛阳。唐僖宗急忙调兵遣将,增援洛阳。黄巢见唐军兵力强大,就渡过淮河,向唐军力量空虚的南方挺进。他们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一直打到了福州、广州。

黄巢到了广州,没想到那里发生瘟疫。起义军将领劝黄巢离开南方,举行北伐。于是,黄巢休整了一下队伍,又带兵北上。

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把各地的官军打得一败涂地,很快渡过了长江,随后又渡过了淮河。

鲍元880年十二月,黄巢打到了洛阳,洛阳官员马上开城投降了。黄巢进城以后,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洛阳城里商店照常营业,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样。

黄巢又下令向潼关进军。他的前锋部队很快到达了关外。起义军都打着白旗,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尽头,简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会儿,黄巢来了,起义军高声大喊,好像晴天霹雳。驻守关外的唐军看到这声势,吓得各自逃命去了。

潼关左面有个山谷,谷中有条小路直通关后。起义军通过这条小路,绕到关后,前后夹攻,一下子攻破了潼关。

潼关一破,整个长安乱成一团。唐僖宗骑了一匹快马,由几百个士兵保卫着,慌慌张张地逃往成都去了。

当天下午,黄巢带领起义军,开进长安。长安百姓兴高采烈地欢迎起义军进城,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

黄巢部下的大将尚让,对欢迎的人说:“黄王起兵,都是为了百姓。我们决不像唐朝皇帝那样,不把你们当人看待。大家安居乐业,放心好了。”人们听了,都很感动。起义军对罪大恶极的官僚,捉到就杀,但看到路旁的穷人,却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们。

就在这年年底,黄巢在长安当了皇帝,国号叫大齐。长安成了起义军的天下,黄巢也终于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的愿望。

新政权建立了,但黄巢控制的地方却非常小,只有长安及其附近的几小块地方。原来黄巢一直流动作战,打下的地方,都没有派兵把守。他一走,这些地方又全给敌人占领去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后,就纠集军队,把长安包围起来。几十万起义军挤在这一小块地方,日子一长,粮食都吃光了。就在起义军出现严重困难的时刻,黄巢手下的一个大将朱温投降了唐朝。

这时,唐僖宗又调来了沙陀族的酋长李克用的骑兵。李克用带领沙陀骑兵,和唐军一道作战,击败了起义军。

黄巢见形势不利,撤出了长安。一路上,他作战又老是失利,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了。

这次大起义历时十年,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没有多久,唐朝就灭亡了。

黄梁梦-竹篮打水一梦枕黄梁

在唐代,有一位姓卢的读书人。这一年,卢生要进京考取宝名,走到邯郸时天已到中午了。于是,他在邯郸北边找了一家客店,住下来歇歇脚。恰巧,一位姓吕的道士吕翁也住在客店里。于是,卢生和吕翁就坐在一张席子上,说东道西地谈起来。卢生看看自己身上破旧的衣服,叹口气说:“我是一个读书人,本应当早早考取宝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过一生。可是我没有赶上好运气,直到现在还这样穷困,真叫人伤心啊!”听了卢生的话,吕翁笑了笑说:“我们这样不是也很好吗?不过你想得到荣华富贵,我可以满足你的欲望。”说着,从挎袋里掏出一个青磁枕头,递给卢生说:“你枕上这个枕头睡一觉,就什么都有了。”这时,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饭,洗好的黄梁米刚刚下到锅里。卢生枕上吕翁给自己的青磁枕头,不久就进入梦乡。卢生梦见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贵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动人,而且陪嫁了许多东西,家里很快富裕起来。第二年,他进京赶考考中了进士,不久又做了京城里的长官。后来,他因领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奖赏,并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权。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楼阁。出门有兵马前呼后拥,回来后有美女陪伴。他有5个儿子,个个都有学问和才干,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个儿子又生有十几个孙子,真是子孙满堂,福禄齐全,享受到了人间的奢华富贵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岁,才辞官不做了。正在这时,一声鸡叫,卢生从梦中醒来。他睁眼一看,吕翁仍然坐在旁边,自己身上还是那身破旧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黄梁饭冒着热气,还没有熟呢!

现在,在邯郸市北不远处,还有卢生祠。人们还沿用“黄梁梦”、“梦黄梁”、“黄梁美梦”、“邯郸梦”来比喻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或是某种欲望的破灭。

贺监归湖【第五篇】

典出《新唐书·贺知章传》。

唐朝诗人贺知章(659一744年),天赋很高,少时就以文章著称乡里,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后来他任秘书监(朝廷管理文书档案的官),世人又称他为“贺监”。

贺知章为人放达乐观,对功名利禄不甚看重,喜交游,常与文友畅饮,高谈阔论,醉后作诗。他的书法在当世也很有名气,人们以得到他的诗作与书法为荣。

晚年,贺知章更加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唐玄宗天宝初年,他请求辞官为道士,返归乡里,获得朝廷的批准。以他的住宅为“千秋观”,住宅周围的湖面为“放生池”,玄宗赐名为“镜湖”。这样,贺知章终于远离官场,在故乡隐居,以一个仙风道骨的道士身份终其余生。

后来,“贺监归湖”这一典故,用来指人辞官归乡。

65 293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