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银行风险管理(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银行风险管理【第一篇】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对象,因此,只有全面的理解了并且认识到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概况,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当下的发展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

所谓的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执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债务人或金融产品拥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作为中间的信贷机构,必须要承担起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也是其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在实际的运营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信用风险具有暴发周期,一般以三到五年为一个周期,另一个方面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严重。

我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禁止投资股票、期货等金融产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就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和汇率管理制度的逐步废除,市场化利率、汇率制度的逐渐形成,商业银行的利率自主权利不断扩大,自主权率的扩大虽然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未来的发展中,由利率和汇率引发的风险必然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

因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风险,根据《办法》定义均属于操作风险的范畴。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操作风险是最普遍的风险,也是无法规避的风险,因为它存在于商业银行产品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当前经济下行以及经营环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违规操作导致重大案件发生的压力有增无减,未来的操作风险形势将十分严峻。

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当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时,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而破产清算。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即是流动性风险爆发的突发性和银行业流动性管理的粗放性的集中体现。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概率比较小,但是其破坏性大,仍需要引起商业银行的高度注意。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商业银行资本业务的开展与国外相比起步比较晚,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起步比较晚,这其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过程。第一个阶段,从1984年到1992年。在1984年以前我国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在1984年以前,我国的银行都是国家的财政机构。从1984年开始,各类专属业务的商业银行开始独立出来,但是由于这时的国家采取计划经济,商业银行采取的风险管理大都是事后的风险管理,即发生风险后采取的措施,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第二个阶段,从1993年到2003年。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准,并要求各国于1993年开始正式执行。该协议的颁布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再加上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为存贷款业务,信贷风险的管理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第三个阶段,从2004开始至今。在这个时期中,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了一个高速的时期,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安全性,同时为了提高商业银行的效能,这个时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入了全面的风险管理阶段。各种法律法规的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改革的积极推进,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风险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面对着市场与复杂经济环境的考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与国际高水平商业银行相比仍然比较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本来起步就比较晚,在实际的经营中往往得不到重视和关注。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商业银行内部仍然保持着中业务、轻管理的现象;二,对于不同地区、不同业务以及不同风险之间缺乏差异化的对待;三,风险管理的概念只是停留在商业银行的管理高层,未能树立起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第二个不足就是风险管理的类型不全面。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信用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虽然加强了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管理,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往往是割裂开来的,即单纯的制定某一方面的风险管理策略,忽略了各种风险之间的联动性,从而导致了风险管理类型的不全面。第三,风险信息披露不完善。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对外公开财务报表及资产状况,但是披露的信息中存在不真实和有效性不足两大问题。信息披露的不完善导致了信息实用性价值的降低。

三、对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着未来严峻的发展形式以及众多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先进的经验,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一)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主体权利制衡机制

在保持政府或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者控股股东地位的同时,积极引入自然人股东、非国有企业股东和国际战略投资者,逐步扩大非国有股的比重,消除“国有股”独大造成的大股东或内部人控制问题、监管过度问题,过度风险承担问题,从而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

(二)制定风险战略,引导风险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风险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从全局的角度和长远的角度出发做出的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总体运谋筹划和行动纲领,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基准点和出发点。风险管理战略在实际的工作中就相当于风险管理的行动纲领,它引领并且指导着整个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进展,它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整个的风险管理战略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可承受的区间、风险管理的原则等等。

(三)树立科学观念,营造全员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在实际的运营工作中,员工是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的最底层实施者,因此应采用科学的方式与观念,在商业银行内部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风险管理理念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灵魂,通过营造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可以把全程风险管理的概念及时的传达给每一位员工,使其树立起牢固的风险管理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自觉的养成风险防范的思维意识,从而更好的为风险管理工作服务。

(四)明确职责,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中同样应该将职责细分细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建立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和业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商业银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组织设置、职责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在明确各组织机构职责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发展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银行风险管理【第二篇】

第一阶段: 从资产方面对风险加以管理

1950年代末以前,银行风险管理主要偏重对资产业务的管理。当时,银行业务以贷款为主,而不良贷款额超过一定比率,经常导致一家银行出现流动性的困难。为此,银行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加强资信评估、项目调查、严格审批制度、减少信用放款等措施,提高银行的安全度。

第二阶段: 从负债方面对风险加以管理

1960年代后,银行风险管理重点转向负债管理。此时,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较快,对信贷资金具有很强的需求,而西方银行又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缺口。为扩大资金来源,西方银行转向负债管理,即通过使用借入资金,以扩大资金来源,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同时避开金融监管限制。

第三阶段: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对风险加以管理

19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伴随着美元与黄金脱钩,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西方银行受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的影响,难以通过资产或负债的单边管理确保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为此,西方银行开始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管理风险,即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来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第四阶段: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第三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 征信系统 内部评级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从而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尽管一些国家近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但诸多经济学界的权威人士都表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其实并未结束,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适逢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不禁引发笔者诸多思考。

1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风险隐患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自zoos年11月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未来两年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银行业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开始了高速的信贷投放进程。2008年最后两个月信贷投放额分别为4600亿元、7700亿元,2009年1 -8月各项货款就增加8. 15万亿元,同比多增5. 04万亿元。信贷的投放对于各经济主体信心的恢复和投资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投放如此天量的贷款,实体经济是否可以真正消化掉

2009年8月15日,《银行家》杂志《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该报告以2008年商业银行的基本业绩和表现为主,结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现状。该报告通过对1一6月份贷款增量结构的分析指出,由于实体经济部门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可能导致大量的信贷资金选择资本市场。从下面的数据我们可见一斑: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的情况下,我国资本市场却一枝独秀,掀起了强劲的上涨行情。上证综数在过去6个月里涨幅超过了60%a ,1500只股票股价翻倍;同时楼市更是异常火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住宅销售价格在1 -5月上升了22 %。我们都知道,虚拟经济是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本轮资本市场的繁荣不禁让笔者想到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就是因为信用的滥用,动摇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商业银行作为储蓄投资转化的中间一环,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主体,一旦商业银行出了问题,积聚的风险将危害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就是信贷业务,上半年的天量信贷投放必然使银行的风险随之增大。标准普尔评级服务的《中国经济政策转向,中资银行2009年喜忧参半》报告中就指出,中资银行2009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

2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制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欠缺,银行的风险管理又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外部宏观环境与银行内部微观环境相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完善。社会征信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增添一道防线,也能为银行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发放贷款之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查看申请人的信用档案,也就是信用报告,了解申请人的信用记录,作为信贷审批重要的依据,同时银行还可以根据信用记录的好坏,在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上给予贷款申请者一定的优惠,这样不仅简化贷款的审贷程序,提高审贷效率,而且也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不仅如此,银行还可以在发放贷款以后在风险防范管理中随时对该客户进行查询跟踪,以便实时监控。

其次是相关法律的完善。国家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信用法律规范,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模式、信用行为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政府、中央银行、银监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主体在防范信用风险、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权利与义务以及失信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有效防范银行信用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银行风险管理【第四篇】

一、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是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和资本、信誉等蒙受损失。按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商业银行要建立与本行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体系的核心是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监测。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道德风险。道德在银行也算风险吗?答案是肯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维方式、期望价值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既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办法、理念等,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进了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传染性强、发展快。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旦道德观念这座大堤决口,后果不堪设想。我国金融系统发生的大案要案背后是人们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下降的必然结果。

2.操作风险。银行的内控机制和各项法律、法规管理规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银行最大的风险是操作风险。它能使内部控制机制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失灵,这种状态一旦发生可能会因欺诈、舞弊、失误、未能及时应对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如银行一般工作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违背吸业道德、违规操作等因素所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3.市场风险。我国银行监管界权威人示指出:防范市场风险,就是要注意防范银行创新业务中蕴藏的风险。从‘’风险是否可控,成本是否可算,信息披露是否充分”三方面进行严格管控。我们高兴的看到越来越多的金融界人士对风险的认知、研究都在逐步加深,因为风险管理,无论是在风险来源和性质上、还是在风险管理技术上,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要求我们在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上的反应更加迅速。

4.信用风险。银行的主要业务活动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信誉对存款人、贷款人、借款人都是要遵守的。回顾过去银行在“信用”这个问题上受到的巨大损失,针对借款人利用各种办法、手段恶意偷逃银行债务,银行行之有效的办法较少。现阶段信用问题仍在困扰着银行,有些好企业、好项目特别是高科技项目和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产品因为没有抵押物,没有银行授信而不能得到金融支持,很多好的产品、项目“胎死腹中”。银行有钱不敢向企业发放,企业有好项目贷不到款,互相没有信用,恶性循环严重。

5.利率风险。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评述:前两年,商业银行在低利率时期认购大量曾被认为是优质资产的长期债券,而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长期债券出现大幅下跌,这给商业银行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周小川特别强调,过去利率是国家定的,如果现在商业银行还认为是国家定的,所以利率变化引起的任何亏损都是国家引起的,这种认识就太旧了、太老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己也要预估风险。其实金融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利率的风险程度早有一定的认识,只是深度不够而已。

从上面情况可以看出,风险管理能力在现阶段的银行业就是核心能力。

二、商业银行风险成因

1.负债经营。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高负债是最大的显著特点。与一般企业相比银行的资本金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很低,杠杆作用明显,商业银行的营运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它想增加资产规模只能通过增加负债来进。它的这个特点符合其经营货币的特殊性质,商业银行高负债经营不可避免的带来高风险。同时,银行为高收益寻找高成本资金,自然也加剧了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2.管理水准低。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直接制约它的盈利水准,管理能力决定生存发展。商业银行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会计结算、信贷、内控体系。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相当重要,它是一切政策工作行为的发动者,任何政策的制定、实施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商业银行应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很多金融案件人为因素占主导作用,同银行忽视职业道德教育有较大关系。所以,操作风险可能成为第一大风险。一个经营稳健,业务发展快,有实力的银行必须重视管理水平的提高。

3.竞争。银行作为企业,竞争是不能避免的。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促进银行努力开发新产品快速发展,它也能诱惑银行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不清,违背客观规律,导致风险的发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对策

1.加强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连续发了《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两份文件,并在今年初正式实施。这对商业银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内控机制,首先,要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要分层次建立和完善内控系统,同时还应当充分认识,准确计量,持续监测风险的类别。其次,银行各部门、岗位和人员都要按章操作,认真执行制度,不允许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个交易活动的全过程而不受制约,更不允许缺少程序或逆程序运作。要在各项业务中实施再监督防线,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机制。

2.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员工队伍培训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有相当一段距离。新的时期银行在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方面明显滞后,让人感到忧虑重重。银行员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得到正确指引就必须经常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高级管理人员要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要教育广大员工加强自律、自警建设,把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65 518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