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热选(10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热选(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一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把发展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摘要:培养学生语感,把发展学生语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律:一是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二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三是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四是启发想象,塑造语感;五是注重培养语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六是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关键词:学生;语感;主动权。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学生语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课堂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感训练平台,还学生一个自主发展语感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还”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运用语感的训练,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和启迪者。所谓语感,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感觉,对一般学生而言,只能从心灵深处慢慢的激化,有则有无则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生动的语言和良好的作品去吸引学生,启迪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深化、美化学生的语感能力,通过多听、多说、多读等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语感运用能力。
一、让学生通过读、听、看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材料可以通过读课文来感受,所谓书读自通,对于课文的感受首先是通过读来实现,因此这一阶段的读一定要充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适当穿插听、看、写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语感。例如,在教授《鸬鹚》一课时,学生听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闭目欣赏。教师读后促醒学生的语感:小湖的景色优美吧?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场面生动吧?让学生带着这些美好的感觉轻声地读,读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哪些地方能给自己带来优美、生动的感觉。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感觉最优美、最生动的段落挑出来,声情并茂地读给同桌听,并将这些圈出来,细细品味,用不同的感情读,在读的基础上背诵,并将重点词语抄写下来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从言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对于学生如何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来说,教师要从课文中精编一些语感很强的段落,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和一些有语言特色的'片段,指导学生借助学到的言语知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认真品味所选材料,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多读,读得自然,读得感人,把握好节奏和韵律情趣,在读中找到乐趣,读出品味,读出感觉。
三、以熟读成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感。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在熟读背诵的同时,可以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词句抄写下来,整理归类,有意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充分激发想象,塑造语感。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感离不开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就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把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在头脑中闪过,身临其境,激发情感的共鸣。
五、培养良好的语感要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知识,增强语言的丰富性、情趣性。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体会到的情感联系起来,仔细揣摩。语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提炼,必将再回到生活中去,所以良好的语感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六、结合实践,正确把握运用语感。
培养语感、领悟生活,要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教学实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写读后感,参考课文写1篇相同格式的作文;也可以在学校开展一些普通话大赛、诗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模拟新闻采访、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锻炼学生运用语感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课文,又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出来,把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作为教师“还”得越主动,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主动,教师“还”得越迅速,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迅速;教师“还”得越有效,学生的语感发展就越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宝祥。浅谈小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14)。
[2]梁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探析。新课程(下),(06)。
[3]陈培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意义。吉林教育,2010(05)。
(作者单位陕西省勉县教研室)。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二篇】
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放到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怀疑知识正确性的权利,以及阐述自己独到见解的权利,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作为教师,还要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用欣赏认可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人,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学困生,用对学生的热爱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克服太过单调的死记硬背,例如在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作业内容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应该适当配置一题多解的问题,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或者让学生把一道应用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改变条件,从一步应用题变为多步的发散性应用题,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创新性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三篇】
在现代社会中,交际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高中生,学会有效的交际策略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在我个人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几个心得体会。
首先,要学会主动交流。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自己的想法或观点不被接受而选择保持沉默。但是,这样做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孤立。我们应该学会把自己的意见分享给别人,而不是默默地背负着它。当然,在交流时我们也要注意适度,不能让别人感到厌烦或不舒服。
其次,要学会倾听别人。交流是双向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就会显得很自私。因此,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聆听别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不仅会让我们更有同理心,也会让别人更愿意跟我们交流。
第三,要学会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交际策略。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性格和背景,也有不同的交际偏好。因此,我们需要在与不同人交往时采取不同的对策。举例来说,对于性格开朗的人,我们可以采取更为亲近的方式进行交流;对于内向害羞的人,则需要更为细腻和关怀。通过针对性的交际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
最后,不要忘记维护人际关系。在社交中,我们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争执。但是,我们要学会不舍弃现有的人际关系,即使是在发生矛盾时。我们可以通过沟通、理解和包容来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建立更加密切的人际关系。
总之,学会有效的交际策略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这既涉及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涉及个人的生活发展。无论是与同学、老师、亲友,还是与社会各界交流,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交际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四篇】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从本质上看,我认为语文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构建。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培养语文能力的正确途径。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信息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通过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紧密相连。阅读教学时,我坚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使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如:在教《小马过河》时,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自己帮妈妈做事时的情景,体会小马兴奋喜悦的心情,进入角色。在指导朗读词句时也要联系实际加深体会,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妈妈做事。’这句话。”让学生想想平时连蹦带跳是什么样儿,模仿一下动作,要读出小马欢快的语气和急不可待的心情,要注意重点词语“连蹦带跳”、“很愿意”重音的变化,还有“怎么不能?”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做出相应的表情;又如:“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可是离家很远了。”在指导朗读这句话时,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是不是也会想起妈妈,体会小马此时左右为难,依赖妈妈的心情,并能读出犹豫的语气,脸上显露出为难的表情。这样教学,课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认识上的时空距离就会缩短,达到深入体会课文感情的目的。
二、利用形象感受语言,在情境中建立语感。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往往难以达到深刻的理解。要体验蕴藏其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在脑海里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学生如能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就能使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再现眼前。如教学《寻隐者不遇》,古诗是小学生不易理解的文字形式,但这首诗描写得比较具体,只要结合生动的画面,学生是容易明白的。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诗句化为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松树的形态,生长在什么地方;描述那名儿童的外貌特征,说话时的动作、表情,猜猜他的语气是怎样的;看看远处的大山、茂密的森林、翻滚的云海,体会人在山中难以寻找的情景。这样形象生动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很快和作者融为一体,对理解诗句,读出诗的韵味大有益处。即使没有多媒体设备,利用图画,配上生动的讲解,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感受,重视运用形象的语言、色彩鲜艳的图画、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甚至有用的实物,创设情境,使学生加深感受,利于将情感和语感结合在一起。
三、增加实践机会,在体验中加强语感。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手段,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当今语文教学改革中,朗读同样成为阅读教学最提倡的感悟方式。它具有树立形象、表达情感、唤起共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轻重,有节奏地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气势,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多读多练,直到悟出仅凭文字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这就是语感的体现。如:学习《秋天》一课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画后,反复朗读课文。在我范读前,提示学生注意老师轻重音和语调的变化,体会长句中停顿换气的地方,之后要为学生腾出练习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先个人,再小组,后全班,分句比,分段比,全文比。总之,使学生有张嘴练习的机会,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就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也能加强语感,引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四、抓住教材重难点,在悟情中感受语感。
《丑小鸭》是学生百读不厌的童话故事。这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使学生明白美不美不光在外表,教育学生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如何突破重难点进行语感训练呢?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对比朗读,读中悟情。
1、分别找出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句子,对比朗读。通过朗读,一方面感受丑小鸭、天鹅的美,另一方面感悟语言现象,积累语言。
“丑小鸭的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样子真难看。”
“天鹅雪白油亮的羽毛,又长又软的脖子,丰满有加的翅膀,漂亮极了!”
2、朗读写丑小鸭不幸遭遇的部分,说说应该怎样读。找出你认为最能反映丑小鸭可怜的句子,把它读好。通过朗读,感受丑小鸭的不幸,培养对弱者的同情心;体会课文“连……也……”、“……但是……”、“又……又……”等一些低年级学生难以领会的关联词的用法。
(1)“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太喜欢他。”(连……也……)。
(2)“他很有礼貌地说:“叔叔、婶婶,请你们收下我吧!”可是那些野鸭不理他。”(可是)。
(3)“他又冷又饿,昏倒在冰湖上。”(又……又……)。
3、朗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部分,说说应该怎样读,找出最能反映白天鹅激动、高兴、兴奋的句子,把它读好。
(1)“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
(2)“丑小鸭太高兴了,他扬起头,伸长脖子,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
(二)畅谈体会,读中悟情。
读到这里,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什么呢?请在下面的题目中选择一题,试着写一写,然后交流:
对小鸭子们说()。
对鸭妈妈说()。
对猪、狗及小鸟说()。
对农夫说()。
对丑小鸭说()。
这样,从多角度去感悟、去体会,不但体会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含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愿尽我所能把它播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使孩子心底的语文世界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培养语感]。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五篇】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二、让学生深情朗读,触发他们的语感。
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就是要以读为本,让书声朗朗进入课堂。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逐步读出情、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语感不是空洞地让学生这儿读出感情,那儿要读出语气,而是通过教师精心的点拨,学生感悟、理解之后,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根据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们共同来探讨语感培养的方法:
1.激活生活体验。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
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2.在积累中培养语感。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甚至包括标点符号)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有了速读作基础,能促进广泛浏览。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3.在训练中培养语感。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听读抄背讲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哦朗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
四、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表述的准确性,语言人类用于传情达意、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运用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应该是准确、恰当、清楚的,能很好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述的意思的教学语言。“准确性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性的体现。如果语言不准确,表意自然模糊不清、言不达意,造成交际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不但传达的思想情感准确,而且给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带来一定明晰性,同时感受知识的美,语言美,有效提高语感能力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教学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六篇】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编排的,教师要充分选择教材: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来培养语感,那么教师可从注重学生过好诵读关、注重学生课堂诵读训练、注重学生课后诵读习惯的培养几个方面来进行语感培养。
一、过好语文诵读关,加强语感教学。
1、读通读顺,初识语感。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描写王熙凤出场时的服饰穿着“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着翡翠撒花洋皱裙”.对于这样一段话,只有先要求学生诵读时做到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地读,停顿适当,也即读通读顺,才能初步感知王熙凤的奢侈俗气、泼辣张狂的人物形象,这样才能初步形成语感。
2、读悟融合,锤炼语感。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读一读:“小鱼摇着尾巴;老牛甩着尾巴;燕子摆着尾巴”,体会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课文写不同动物摆尾巴时所用的`词不同。这实际上是一个语感图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用词越来越准确。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通过诵读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从而有更深的领悟,使学生语感得到了进一步锤炼。
3、美文美读,升华语感。
美读,也就是有感情地诵读。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要求能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也就完成了学生自己对文章的再创造。通过有表情地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领略到文章中的意境美,体会出人物的情感美。把课文读美,可以根据文章特点用多种方式,分角色朗读,配乐诵读,教师范读,师生引读,表演读等等。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老师在优美的配乐诵读中,学生入境入情,通过燕去燕来、草木荣枯这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引发出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求索。老师诵读后,学生再次诵读开篇这些清隽洗练、表达生动的文字,从中体味,使语感得到升华,受到感染和熏陶。
4、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语文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语感对象,教师要在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语言材料的同时,形成鲜明的语感,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书,由多读而熟读,再由熟读而背诵。如教学《山中访友》,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使学生对作品表情达意的技巧达到“语悟其神”的程度,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引起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仿佛来到树林中,小溪旁……通过诵读为学生的迁移运用提供保障。学生熟读成诵,通过接触、感悟、积累、借鉴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二、强化课堂诵读训练,促进语感形成。
1、通过充足的时间来诵读,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
一堂课,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诵读课文,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诵读,加深对课文的感知;通过诵读,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诵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比如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就完全可以用大段的时间去诵读,让学生在动情的诵读中感悟那浓浓的秋情,从秋天的各种音响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2、以诵带讲,以讲促诵,丰富语感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但有时学生自己诵读不可以与老师的讲解完全分开来,而要伴随老师的讲解活动(启发、提示、解说、学生的答问、讨论)一起进行。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在教学外祖父离别的前一夜和“我”的对话“……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多少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里的语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诵读,老师指导性的讲解,再由讲解促进诵读,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梅花“魂”,赞美梅花的同时深层的涵义是在赞美具有梅花魂的中国人民。这样通过讲诵结合,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轻松融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三、让诵读成为习惯,时时渗透语感教学。
叶圣陶老先生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让诵读成为习惯,学生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使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渗透语感教学,形成积极的语言感悟能力。
南宋巨儒朱老爷子当年就说过“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语感就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诵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教师注意对学生诵读方法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的目标。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七篇】
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实践体验,深化数感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体验,内化知识,深化数感。如:学生学过步测后,让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量一量,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距离有多长;学过“克和千克”的重量单位后,让学生寻找并称称、掂掂硬币(1克),两袋盐(1千克)的重量,感受1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让学生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大小,产生了积极情感体验,深化了数感。
三、动手操作,增强数感
分4个橘子或8块糖,并且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思考:你们有几种分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体验,逐步认识到平均分的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几个物体。这样学生们对单位“1”就有了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四、鼓励估算,发展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教材也同时把原选学的估算内容作为必学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学会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如:估计100步大约有多长?500张纸大约有多厚?一群小鸡大约有多少只?学习重量单位后,估一估一头水牛有多千克?一匹马有多少千克?等等,让学生这样的估算猜测,并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五、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计算耗油量的;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有设计路线的。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数感。
《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八篇】
在现代社会,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重要的素质之一。而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交际策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自己的特长和缺点。通过了解自己的特点,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与人交往,并且在人际关系中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有助于他们在交往中逐渐改善欠缺的地方。
其次,学生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在与人交往时,我们需要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对方沟通,从而得到更好的交往效果。而在面对不同的人群时,学生也要根据对方的特点和需求调整自己的交际策略。
另外,学生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在交际中,语言和行为是直接接触和交流的方式,因此学生在交往中需要注意他们的语言和行为,确保它们符合交往的基本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涉及到对对方的尊重。
最后,学生需要不断练习和实践。交际策略的运用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掌握交际技巧。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交际情况,让自己更加优秀。
总之,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需要学生从自身出发,认识自己,了解别人,注重言谈举止,不断练习和实践。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得好,才能够真正地拥有一份优秀的交际能力。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九篇】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自悟语感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语自得。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
(二)导俗语感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例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由于我们这里没有珍珠鸟,我们也没有见过,因此,学生对于珍珠鸟的美丽难于理解。我在教学时,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珍珠鸟的外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映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小珍珠鸟外貌”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了珍珠鸟的外貌和个性。
(三)迁移表达。
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五年级教学时,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一些说话、写话训练以外,还设计了一些创设情境交谈、猜谜语、讲故事、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提高语言感知力。例如教学《花木兰》这一课时,课文本身是1篇话剧,我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各种感情的同事,也要求他们记忆台词,表演话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演的欲望很大,通过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更锻炼了学生的情感表达。
在书面写作训练方面,我们在教学了《珍珠鸟》一课以后,安排了写物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或见过的小动物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
总之,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了这些,你将是个成功的语文教学者。
学生行为规范培养策略【第十篇】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象,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咏、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咏,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
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写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与“草滩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会飞的鞋小学汇总5篇
下一篇:小学生数学作业汇聚【汇编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