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汇编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汇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第一篇】

朋友推荐《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并说:“你一定要读呀”。我相信朋友的眼光,随后就买来了这本书,列入了寒假必读书目中。

我是在半天之内把它读完的,并在笔记本上摘录了很多的章节,用两个字可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就是“颠覆”。我甚至想把书里的主要观点都背诵下来,化成自己真实的行动与实践。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的魔力让我产生如此的疯狂举动呀!

这本书的作者叫李雪,是一位美女心理学家。《当我遇见一个人》重点关注母婴关系的书,认为母婴关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如果能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在孩子初期为其输入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将犹如一枚定海神针,无论外界风浪有多大,都能稳住中心,化解度过。

“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爱本身不存在“过度”的问题,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就像储存再多的金子也不会变成铁块一样。至于溺爱,他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退行,是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孩子的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看到这一句句犀利而睿智的话语,你是否和我一样被拨动了内心的某根神经?对于我,很多的观点却是颠覆性的。

关于延迟满足能力。所谓“延迟满足能力”,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于是,“育儿专家”就拿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当做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提倡父母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须等待的,从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之前,我也是这样理解延迟满足能力的,还曾给家长们赠书《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引导家长们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李雪老师说,延迟满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恰恰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求会被满足,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的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自然能安心等待最合适的时机。相反,那些幼时需求经常被刻意延迟回应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处在得不到的恐惧中,反而会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立刻兑现。她还说,若孩子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他成年后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像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爱的空洞。二是压抑的老好人,不敢为自己的争取利益,该拿的都不敢要,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人际关系中经常只付出,不索取,老是吃亏,积攒一肚子怨气。

关于溺爱。通常,我们很多家长担心过度的自由会变成溺爱,导致孩子不断侵犯自己的界限。然而,李雪却认为,爱本身不存在“过度”问题,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就像储存再多的金子也不会变成铁块一样。自由同样也是多多益善,越自由的孩子越智慧,活得越精彩。至于溺爱,它是家长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也就是说,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并没有关系。

关于习惯养成。李雪老师认为,任何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孩子爱匮乏的痛苦呐喊,例如那些长期沉溺于游戏,以致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人,缺乏从现实人际交往中收获快乐的能力,而游戏正好能带给他们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

孩子的好习惯无法培养,只要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她认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是通过内化与抚育者的情感关系得来的,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好的性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形成的,从而影响到人一生的命运。

关于沟通模式。在我们身边有多少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却无话可谈,“我心里有你,口头的沟通就不必了”,这是以爱为名的借口。所以李雪老师认为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生活中负面的沟通模式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型比较常见。

无关反应就是父母的反应与孩子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比如,孩子抓到一只蚂蚱,兴奋地拿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蚱啊”或者小心蚂蚱咬人,这些都是对孩子所关注内容的反应,不管是正向反应还是负向反应,至少和孩子关注的是同一个内容。但如果妈妈说“你的`手脏,快去洗手”,那么她的反应与孩子所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了。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的无反应,就会造成孩子的虚伪感,缺乏关爱的感觉。

情感逆转的沟通方式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反人类情感。就是与正常人的情感反应相悖。例如: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在楼下看到一只小狗,眼睛大大的,还会站起来跟人握手,真可爱!妈妈却说,别碰它!有个人养狗得了传染病,最后连肝脏都切掉了。孩子说,妈妈我毕业了,准备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妈妈则说,报纸上说了,连博士毕业都找不到工作……这样的沟通方式,总会把任何气氛都逆转成压抑的、扭曲的、痛苦的,造成沟通不畅,爱不流通。

一般父母是在“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很难与孩子产生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但至少可以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反应模式。最理想的沟通模式,李雪认为应该是共振互助的,父母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与孩子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书中还有很多真实存在而又常被我们忽略的现象,“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无须完美,但需诚实”、“对孩子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的流动”等等,都很有启迪作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需要且读且思且行。朋友推荐的书,也推荐给你,朋友!

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第二篇】

1、青春的字眼已渐行渐远,而那些美好的回忆也被岁月的流沙磨蚀得逐渐模糊起来,只在斑驳的记忆里留下一些淡淡余香,令人回味令人怀念。

2、没有你的世界,没有爱,没有空气,没有阳光,没有你要我怎么活下去呢?

3、相遇过早不如相遇恰好,相遇太早所以不能终老。

4、一场梦境,一场繁华,荣华谢后,君临天下。我用一转身离开的你,我用一辈子来忘记。谁放了谁的手,谁比谁更难受人说两情若在永相望,奈何与君共聚梦一场。一梦醒来,两眉间,相思尽染,只身天涯,独醉贪欢。

5、虽然距离能把你我隔开,但隔不开的是对你的思念。每当你抬头看见夜空中的明月,那月光就里有我的一份思念,淡淡的,撒在你的窗前。

6、月亮依然残缺着悬挂在浦东的夜空,颜色已渐渐苍白了。月光照在水面上亮晶晶的,黄浦江的昏水在夜中也好像变成了青色一般。

7、我们都是风雪夜中赶路的人,因为相遇摩擦,融化了彼此肩头的雪花,而后因为各自的路线不同,相距越来越远,雪花再覆肩头。结束与别离,注定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一曲忧歌唱出多少离别愁怨,遥寄红尘,一叹人生聚散离合。

8、缘分,来了又走。那些珍重,不经意间,便被时光折叠成或深或浅的心痕,淡香若兰,静美如莲,轻轻打开,里面全是欣喜与珍惜。如果有一天,知道你在彼岸的风中笑着挥挥手,我也会说声再见,从此,陌路繁华,各安天涯!拈花,浅浅一笑,给珍重许一个永远。一别天涯,一生牵挂,无论念或不念,见或不见,于我,都是流年回眸时的莞尔。

9、你看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10、月亮嚼碎变成了星星,你就藏在那满天星光里。

11、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12、秋天空气清新,天显得很高很蓝,天空晴朗,云朵和云彩很少。像蓝宝石一样的天空中,飘浮着像雪一样的云,它们在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飘动,还不时地变换形态.

13、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14、这一日,得用来想念,得用来陪伴,得用来酿造回忆的美酒,得将最绵长的日光化成温暖的力量,用静默相待,了此一生的牵念顾盼。夏至未至,夏至已过,剪裁的几段光阴里,储存着你们之于的温暖情谊。

15、当我回眸,阳光正照在你的脸上,你微微一笑,我闻到了阳光的味道。你如阳光,真好。

16、身无彩凤双翼,心有灵心一点通。

17、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我接下来会遇见怎样的未来。只可是有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狂奔,却忘记了旅行的意义。

18、原来,只要分开了的人,无论原来多么熟悉,也会慢慢变得疏远。

19、风雨同舟,谢谢一路有你相伴。

20、一弯新月像一把银打的镰刀,从黑黝黝的山峰上伸了出来。

21、流年里的那群人而,若,你我只是擦肩的缘分,生命的过客,我用会颤抖的手来刻画你们如花的笑颜,把记忆穿成思念的线,永记你们带给我的温暖。

22、今天的心情是蓝色的。

23、桥下的波纹,浮在江面的黄昏,多么像现世安稳。

24、不要依据已往来筹谋未来。——伯克。

25、佛家说,同船过渡是缘。上船是缘的开始,如果船上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船一靠岸,各走各的路,也就是缘的结束,那么这份缘是很浅的了。如果船靠岸时,突然下起雨来。象许仙那样,把伞借给白娘子,由此而扯出一段姻缘。

26、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第三篇】

1、设计了一千个与你相遇的机会,却忘了方向相反的人只有擦肩而过的机会。

2、今天要像云朵一样自由。

3、人世间,缘起缘灭,缘深缘浅,有些人注定长相厮守,有些人却相忘于江湖。

4、明媚的阳光,沉重的倦意,蒸发了思念。

5、往往一开始没想过有结果的感情,到后来,竟变成你人生中最认真、最刻骨铭心的一段。

6、江水孤寂,两岸墨绿,到处站的都是你的身影。

7、遇见他的说说遇见自己喜欢的人说说。

8、为什么天空那么高?你看到云没有?那些都是天空的翅膀啊。

9、当您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您也要再错过群星了。——泰戈尔。

10、我隔了千山万水思你一万又一万年,到头来不过自作多情被你弃了一万又一万遍。

11、不是每一场相遇都有结局,但每一场相遇都会有意义。

12、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13、每个人,这一生,总会错过很多人。错过爱情,错过相遇。彼岸花开,花不见叶,叶不见花,生生相错。可是,未必是悲哀。如果不曾相遇,我又怎么会爱上你。如果不曾相遇,我又怎么会有那么多遗憾。

14、天那么蓝,连一丝浮絮都没有,像被过滤了一切杂色,瑰丽地熠熠发光。

15、短暂的一生,感谢与你相遇。

16、一块透明的蓝天,象一张丝手帕,蓝天上停留一些细碎而洁白的云块,象是绣在纱巾上的花朵。

17、记忆中的美好已涣散,寻不回从前的十全十美。

18、想和你一起在晚风里,说些可爱的废话数星星,知道月亮也凑过来听。

19、请不要假装对我好,我很傻,会当真的。

20、茫茫人海,走进生命里的人很多,走进內心的却很少;芸芸众生,相伴一程的不计其数,相守一生的屈指可数。

21、若无缘,不会遇见,若不欠,不会出现!

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第四篇】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见——读书能使生活更美好。

读书足以怡情。所罗门王说:“在太阳下,无闲事可做,一切都是捕风,一切都是捉影。”要我说,在太阳下,无闲事可做,读书吧。在一个悠闲的下午,一张椅,一本书,暖暖的阳光,就构成了一幅美好的图画。读《海底两万里》,看尼摩船长矫健的身姿,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几百年前人的想象力令人惊叹。现在司空见怪的东西,在那时确实思维的极力延伸,让人不禁会心一笑,适身怡情。

读书足以傅彩。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要我说读什么书,这才是个问题。选择,有时是个令人既开心又头痛的问题。今天看《简爱》,明天看《骆驼祥子》,后天……书是瀚海,让我这一尾小鱼深陷其中,不愿离开。读书的时候时间总是飞快,傅彩迷人。

读书足以长才。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我说,书使我的生活更美好。书令我学到许多,感悟到许多。若不是《马燕日记》,我不会知道,人与人的生活差距竟可以这么大,努力之后的成效,又竟是那么惊人;若不是《夏洛的网》,我可能不会拥有对动物的爱与同情;若不是《三体》,我不会了解科技是那么神奇……若书是无际银河,我愿做那宇航员,尽情探索这一个个美丽奇异的星球。只有读书,学识才能渊博,懂的才会更深刻。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生活里没有阳光,那生活必将索然无味,死气沉沉;鸟儿没有翅膀,那鸟儿必死无疑,没有希望。由此可见,读书是那么重要,又是那么美好。

读书使生活更美好!

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第五篇】

我遇到了一个人。开学的那天,发现隔壁班新转来了一个男生,他总是穿着淡蓝色的t-shirt和牛仔裤,骑着红色的折叠车,不背书包,有时戴眼镜有时则不戴,笑起来的时候像午后最温暖的阳光......

他会跟他的朋友一起说笑,在路上遇到别人就上去说几句话,好象全部的人他都认识,他打篮球的时候像跳舞,很滑稽,但很可爱,他在网上跟我聊会说“哦。。。”

后来听着同桌每天说着他们的事,平和而安静的过着日子,慢慢的也由最初的陌生变成平淡的朋友,会上网聊天,从来都是冷漠的我开始跟他斗嘴,却依然知道自己和他的关系平淡而安静的同学。

也许听了太多关于他们的故事,自己也由最初的关注渐渐变为麻木已至于继续心安理得的过着日子。

他会用自己的专用名词,曾经开玩笑的让他付我版权费,实际上只是自己的无理取闹而已,也厌倦了这样的自己,开始变得茫然与无知。

我看见了一个人,经常穿着一件紫色的外套,戴着眼镜和不戴时完全两个人,男生穿紫色的衣服总有比一样的感觉......

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第六篇】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汇编8篇】”,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下面是网友为分享的“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汇编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可能是和作者有类似的经历,所以会很认同这本书。书中贯穿了如何和孩子建立爱的链接,如何给予别人自由,如何让孩子在大人给予的爱和自由中,成为一个知足和心理健全的孩子。

跟尹建莉老师的很多观点很相似,不过尹建莉老师是以教育为主,想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孩子多的是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做父母的尽量克制自己想要指责孩子或者想要包办孩子,给孩子的好的教育就是大人管住自己的嘴巴,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而李雪老师的这本书主要还是给予孩子自由和他建立起来良好的爱的流动的链接,这样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只要孩子有了爱感受到了爱他才能成为心里健康的人。

可能那些幸运的人遇到了理解自己懂自己又会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的读者,对这本书并没有什么大的感触,因为这本书就好像在叙述你的生活里的关于爱的小事情,而对于我们从小缺爱,不知道如何爱人,又不知道如何和父母沟通的孩子,看到这本书就像是干涸的土地遇上大雨瓢泼一样过瘾,所以会想要强力推荐。

如果有相似经历的朋友,而现在变得很好的,希望给些好的建议····。

“一个人童年的母子沟通模式决定他未来的关系模式”。的确,每个家庭里,母亲不同的回应方式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母亲的语言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亲子关系的质量。

心理巨作《当我遇见一个人》将社会存在的亲子关系模式总结为四种,言辞犀利、直击内心,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你和自己的母亲是哪一种关系模式,认清这一点,将会很好的指引你的育儿方向。

1,共振互动型。

这是最理想的类型,婴儿自主的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的微笑,婴儿在一个房间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能立即醒来,冲进房间安抚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幸运的孩子比较容易和周围的人共振,并产生同理心,存在感十足,这种关系模式很好地确认了孩子的感受,将会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

2,以母亲为中心型。

当婴儿对母亲微笑时,母亲没有回应,母亲逗弄婴儿,婴儿笑了,母亲觉得开心,也笑了,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好像是母亲的玩具,怎么动怎么反应得跟母亲反应的方式一样,才符合母亲的需要,只有母亲才是情绪的发起者,婴儿要根据母亲的预期来回应,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婴儿自己的感受长期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我,学会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与母亲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这样的母亲需要孩子成为附属品,通常会打压孩子的自主性,把它正常的独立发展趋势当作不正当行为。比如,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可心了,一回家就关起门,有心里话也不告诉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可以适应社会,但却无法融入社会,貌似完整的自我实际只是核心空虚的假自我,他可以是索取的,付出的,被人赞美的,让人讨厌的,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和人产生真正的关系,对假自我而言,建立关系常常是自我能量的损耗,因为一旦进入关系,他都要围绕着别人的期望转,焦虑别人如何看自己,是否喜欢自己,然后打起精神表现出让人喜欢的样子,即好我,而压抑让别人讨厌的样子,即坏我,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认为的别人的期望通常都只是自己的投射,别人不一定真的有此期望,而好我和坏我也来自于童年时期父母的喜好,别人不一定真的有此喜好,所以,即使假自我再美丽,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亲密关系,反而经常弄巧成拙,这一点在伴侣关系中表现的更加明显,由于假自我与人建立关系是要消耗能量的,所以在每一次建立完关系之后会表现的越来越宅,大部分的宅男、妈宝男就是典型。

3,无关反应型。

孩子抓到一只蚂蚱,兴奋的拿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蚱呀,”或者说“小心蚂蚱咬人”,这些都是对孩子所关注内容的反应,不管正向或负向,至少和孩子关注的是同一内容,但如果妈妈说,“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或者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那么她的反应与孩子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茵称为无关反应,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冷漠的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用莱茵的话说就是存在性焦虑,这样的孩子,自我无法具形,连假自我都无法形成,经常处在不存在的痛苦当中,那是一种比死亡还可怕的感觉,我们通常称为被抛弃创伤,并非只有离开孩子才是抛弃,人在心不在的妈妈,也能体会到可怕的被抛弃感,在这种环境中,有些孩子会发展成连医生都觉得棘手的边缘性人格,有存在性焦虑的人很难独自安静下来跟自己呆在一起,要么找人说话,要么找点事情来做,有一类女人就是这样,一天要打十几个电话问男人在哪里,在做什么,理由是不放心男人,潜意识里是感觉不到连接的存在,这一刻你不搭理我,我就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了,从而引发巨大的焦虑。

4,情感逆转型。

“妈妈,我在楼下看到一只小狗,眼睛大大的,还会站起来跟人握手,真可爱。”

“别碰它,有个人养狗得了传染病,结果连肝脏都切掉了!”

“我毕业了,准备去大城市好好打拼一番。”

“报纸上说了,连博士毕业都找不到工作。”

“我要去三亚旅游了,终于可以看到梦寐以求的碧海蓝天了”

“那里治安很不好,新闻上说老两口一去就被骗被打了。

“妈妈,你尝尝这个牛扒,非常棒。”

“医生说我血压高不能吃。”

“那试试这个意大利烤面包吧。”

“我上次吃了一个月的面包,结果血糖高了。”

还有一些父母对孩子挺好的,从不打骂,物质上也尽量满足,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就是感觉很痛苦,做任何事都犹犹豫豫畏畏缩缩,让他描述生活细节,就出现了上述对话。孩子每天的情感都被漠视,被反过来,那种痛苦,胆敢转怒,就会遭到重击,让自己严重怀疑自己的感受和主张,已至后来孩子有任何期望冒出来,都会被自己接否定。

总结:。

其实我们大多数和母亲的关系模式处于第二种,第三种,甚至穿插第四种,这些模式的存在,复制,扩散,都是引发各种大大小小心理问题的最大根源,如果你和父母相处很难受却不知为何,那么现在弄清楚原因后,感受就会被确认,存在感就会被确认,不断确认自己真实的感觉,就有可能重新塑造出真自我。

如果你和母亲正处于后三种关系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而你又即将或已为人父母,那么有1个光荣任务在等着你,和孩子建立你不曾得到的积极回应关系,让你们的关系处在共振互动模式中,而最终,这个任务最大的收益者首先是我们自己。

爱孩子即是疗愈自己,如何去爱?答: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这不仅限于您和母亲,您和孩子,也适用于任何亲密关系。

看了蛮多的评论都说缺点是“感性太多,理性不足,都是主观,缺乏理论依据”搞得好像感性自来就比理性略逊一筹一样,说来李雪的本意也从来不是写一部理论著作,非理论性总结,非“心理专业必读”,甚至都不是什么“浅显易懂的心理初学者入门必备”。

当然掰回理性来说,李雪的话语确实总是偏向极端的,这也是很多人不接受她的原因,我以前也总觉得她偏向性和“对敌攻击性”太强使我不太舒服。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我们看似在谈亲子关系,看似为了孩子,但更重要的是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在为任何人好之前,先为自己好,让自己好起来是为别人好的前提。

婴儿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是父母疗愈自己的最佳机会,这个机会用好了,父母就可以像乘火箭一样迅速成长。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的意愿,结果很可能是父母没成长,孩子也继续成为苦难的轮回。

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来自于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

这个及时满足,是给予自由空间的及时满足,不是替代和控制。比如孩子爬着去抓一个玩具,妈妈担心弄脏衣服,干脆替孩子把玩具拿过来,这不是及时满足,它阻碍了孩子体验通过自己“奋斗”得到玩具的过程。又如孩子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哭泣起来,妈妈因为焦虑,在孩子并没有提出要求的时候赶紧承诺买一个新的,制止孩子哭泣,这是一种控制,它打断了孩子体验“失去”这种情感的过程。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须勉强。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你过去走过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

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须全部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

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要对现状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他人。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父母无须完美,每个父母都有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为此负责,这并不影响和孩子彼此尊重、相爱。酗酒的爸爸也可以很爱孩子,如果妈妈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就会获得一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尊重。”这样的孩子将收获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所以,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给孩子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一些父母自己的童年太痛苦,爱孩子确实不容易,那就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和手吧!停止评判,不再控制孩子按照所谓的“正确方式”来生活,那么至少孩子还可以自救,甚至有可能发展出过人的能力。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判断的方法是:这究竟是谁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假如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那么父母最好与他分享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告知“高明”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对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在于被父母充分看到和回应。

有人说得好: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而你愿意给我10块,那么剩下的8块都在说“我爱你”。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不合理欲求”,所有欲求都如它所是的在那个当下真实存在。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他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得上多少财富。

现在的社会不得不说施与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学习成绩父母从小管,兴趣爱好父母从小培养,就连放学后也有无穷无尽的兴趣班需要我们去学习,严厉的老师,说教的父母,不得不说对于我们高知识分子的家庭,说教可能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多了,培养的孩子乖巧可爱,会左右逢源,可是这真心不是我们想要的孩子,我们想要的孩子并不是孩子本身的自我。

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

1.听见孩子的欲求。

2.及时回应。

3.诚实回应。

4.无条件给予。

现在的家长多数都比较自私,给孩子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我们大人想要的,这样的生活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富足的。

越是不着痕迹的爱和自由,越要求父母有强大的心智,毕竟控制的欲望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父母只有心智健全、心态健康方可实现。

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子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

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缺乏界限,是缺乏爱的能力的结果。

事实上,人都渴望爱的流动,好心,自然会有好报,如果没有好报说明那并不是真的好心,只是没有界限的控制,是想要控制别人,按照。「我认为的正确道理」生活,当然会遭到别人的反抗。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的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

结婚,是父母的选择;生养孩子,是父母的选择。没有孩子父母一样会吵架,一样会变老。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孩子无需为父母的选择承担一切后果。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

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可以不管?判断的方法是:这究竟是谁的事情?如果是孩子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嘴巴,内观自己。假如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那么父母最好与他分享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告知「高明」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第七篇】

当我遇见一个人,我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她,她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从小她的家庭里面就会出现争吵,每年都会争吵一次,然后父母会找老人去调节自己的争吵,这好像是一种仪式,就好像老人有权力有能力来评判他们的生活一样。这个小女孩就经常看着这些事情发生,她看到的是母亲因为种种原因给一个年纪比她大很多的男人做情妇,而这种事情没有隐瞒。父亲因为这件事会殴打母亲,两个人会扭打在一起,然后没有人给这个小女孩做饭,没有人会关注到她。其实也对,对于她的父母来说他们正在处理自己焦头烂额的生活,又怎么会关注到她的感受,而且在农村很多人的心思没有那么细腻的,被忽视也是正常的事情。母亲最终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庭,父亲应该是可以选择留住母亲的,但是母亲还是离开了。母亲离开的时候带走了家里所有亲,在这里没有像电视剧里面的剧情一样会有人问你,你是跟着爸爸还是跟着妈妈,因为你没有权利来选择,就这样我跟随在了父亲身边。当然了,母亲也是厌恶我的,在我的印象中我的母亲应该是厌恶我的甚至应该是根本不在意我的,因为她背叛了家庭之后还带走了家里所有的钱,其实母亲不怎么缺钱,毕竟她还有自己的情夫,那个又老又有钱,又有势力的男人。但是她还是带走了,那么剩下我和父亲两个人,只有家里的房子,农村的三间房子,然后什么都没有,父亲从零开始学习做生意,养我长大成人。其实小时候受的苦现在想想确实很苦,比如自己做饭,帮着父亲做生意,父亲当时什么都做,什么收鸡鸭鹅,皮毛,什么都做,这些活是非常脏的,但是我从小也会帮助父亲来做这些事情。别说什么做饭、喂鸡喂鸭,这都是小事,最难的是等待。我最讨厌的就是等,在风雨中等待,在大雪中等待,在黑暗中等待,因为你不知道你等的那个人是否会平安。那个时候电话还是奢侈的,父亲很早或者很晚又或者是暴风雨雪都会去做生意,赚钱嘛,都是为了家庭里面需要多赚一点钱。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说我有钱了怎么不多消费一些,没办法,以前苦过,所以不懂得奢华。

后来更是戏剧性,父亲有机会让母亲回家,母亲的要求是可以让她的情夫来家里,父亲答应了,就是这个答应,让我不敢面对人生中的恶。母亲会在隔壁的房间和这个情夫做爱,毫不掩饰,她从来不会在意我的感受,父亲是默许的,而我是没有任何能力的,我不懂,我不懂人这个字里面的含义是什么。所以很多人和我说你的母亲可能有她的难处的时候,我不懂她的难处是什么,如果是爱情,那么何必要回来,因为你自由了而且得到了真爱。如果是性,那么如果一个人是因为性而去做人做事,那么就是还在考虑繁衍这件事,这应该是其他除了人以外的动物需要去思考的。其他的动物可能只考虑两件事那就是活下去和我的子孙活下去,吃与性,生存与繁衍。

后来母亲死了,她死的挺好的,可能很多人面对我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感觉我是那么的冷血,我竟然面对一个人的死亡的时候是如此的坦然甚至放松与愉悦,我承认这是一种恨,放不下也不可能会接纳。她做爱的呻吟声可能依旧在我耳边,而另我在另外一个屋子里,蜷缩着在那里。我不能认同我的父亲是伟大的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条路也是他给我指明的,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因为爱,所谓的家庭圆满,让我认为有一个家,所谓的爸爸妈妈,但是他没有想到家里还有一个情夫。死亡也是离奇的,妈妈怀孕了,情妇的孩子,父亲是默许的,他容忍甚至是希望这个孩子降生下来。一切的事情可能都是写好的,或者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医疗事故,母亲离世。

而这之后我断断续续上了几次法庭,这官司一打就很多年,我的姥姥,继姥爷都要求分夺妈妈的遗产,妈妈的情夫将我们全家告上法庭,说我妈妈的钱都是借用的.他的,而妈妈的存折密码只有他知道,我们全家都不知道的,这就是我妈妈。这一年我16岁,法庭被告当事人之一。之后的官司是我们赢了,我们在村子里的同姓亲戚去给我们的敌人做伪证,这就是血脉亲情。

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这些事情,忘不掉的,家里出了事情之后全村人都在看你的笑话,甚至还会有同学的家长故意问你,你妈妈呢,怎么走掉啦,这就是人。所以我16岁走出村子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回去过,我不知道如何回去,如何面对这些人,现在大家都知道那个曾经家庭不好,学习不好,长相不好的人,居然在城市里生活的挺好,家庭也好,收入也好,一切都挺好,房子车子存款居然都有,而且现在从不手心朝上,节假日还能给父亲点零花钱。

李雪老师说,事情过去了,你可以不接纳,而你与那些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如果是因为痛,那么你可以再感受这种痛,我将这些东西写出来确实很痛,还是会委屈的哭。而这些事情导致了现在的我,这就是原生家庭,我从小就不怎么喜欢孩子,可能很多原因是来自我的母亲,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得到关注的爱,所以我不会去尽力的去爱别人,尤其是对孩子的爱。但是因为我读过很多书也做过自我的分析所以我会理智的去爱我的孩子,更多的可能就会是责任。现在的自己是去感受孩子,感受这强大的生命力,然后更多的是去尊重他们,当他们的生命力自然的生长。

我看到过很多家长的焦虑,当然也会包括我自己,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各方面是优秀的,你要考第一,你要会英文会背古诗,或者你不一定考第一但是也别给我垫底,我就是那个垫底的学习。昨天有朋友问我,你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么,我当然认同,但是我不认同学校里的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且知识也并不一定是必须在学校里学习的书本的知识。我更多的注重的是自己的感受,当然我给予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很多人说那具体方法是什么,没有方法,就比如爱,我爱你,但是如果让我教会你如何爱别人的具体方法,我不会,你也别学,学的都是表面,我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就比如李雪老师说的你可以感受孩子的哭声,你为何见不得孩子哭,她的哭声中有很多情绪,释放情绪也是一种疗愈。

当我遇见一个人,我真的很想对你说,我知道你苦,我知道你委屈,但这都是命运给予你最好的选择,请你珍惜!

大学生遇见的一个人【第八篇】

最近,我在微信读书上读了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书中提到:接纳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种传递,当自己杯满之后,孩子自然会顺着对的方向蔓延。这本书的很多观念与我们的常识相背: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缺乏爱。但值得仔细读读。

幸运的是,从卷卷很小的时候,我就请教过长辈,学习了与《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到的类似的教育理念,倾听孩子的需求,竭力去满足,尽量不评价孩子(详见: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李松蔚,惭愧,自己有些时候还做不到完全不评价)。所以,即使卷卷偶尔淘气的乱扔东西,我也只是默默收起来,不批评。现在看来,只要多回应孩子,她自然的就培养了同理心,健康的成长。

读了《当我遇见一个人》,我又学习到了一些具体的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比如提到了: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其实只要确认对方的感受就好了。孩子失去心爱的小猫,非常想念。如果父母提出解决方案--别太伤心了,再买一只。其实是否定了孩子对小猫的爱。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应--妈妈看到了你的悲伤,孩子就完整的体验失去的悲伤,变得自然平静,或许自己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买一只小猫。

59 1498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