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精彩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第一篇】

有很多书,我们在读的时候不屑一顾,原因是它们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波涛汹涌的情感,但是在阅读结束再回头思考的时候,又会觉得温婉深沉,回味无穷。读这类书纯属精神层面的享受,可以获得对人生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追问。

一页页将《生命》读完,我从心底里服了米兰·昆德拉。他用高超的技巧将哲理小说提高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其对于灵与肉、轻与重的思考颠覆了我原本既有的生命价值观念,甚至开始使我产生惶恐。

生命中确有轻重之分。人类奔波劳碌倾其一生无非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即一直以重的姿态在追逐"轻",而人类幸福的标准无非是家庭、名利、爱情等媚俗的东西。西方悲观哲学家叔本华以为,人生即意欲之表现。意欲是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生却总是去追逐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追逐本身就是一大痛苦。对此,很多人呼吁何不放弃追逐,重新审视身边的人,考虑一下如何真正的活着,抛掉负担,回归自然,养精蓄锐以应对一切。

可是生命除了有轻有重,还有"沉重之轻"。叔本华说,存在既是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生命之重通常都会使我们理智地提醒自己应该遵循的生命法则。有重就会有对于轻的渴望。然而当轻真正降临,我们却很难承受。沉重之轻与重不可调和的矛盾让生活更加糟糕。人们习惯了在一次次成功和赞美中肯定自我,当真正放下追逐,卸下所谓生命之重时,便陷入了失重后的生活。这时候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上进心"被当做垃圾处理了,自我意识就再也无法支撑,社会上只剩一群人感叹家庭亲人的可贵,芸芸众生将慢慢丧失掉个性。说的远一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就更没指望了。

诗人兰波说:人生要一边赶路,一边赏花。"一边…一边…"这个关联词往往强调并列性。兰波想表达的不是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而是要用这心态来"赶路"。人生如果仅仅用来"赏花",便只剩空虚、恐慌和无聊的安逸了。这即是我所理解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书中对于我们所忠于的生命之重有种特定称谓,叫做"媚俗"。媚俗要求人们拥有一份坚信和简单化的真理来得到最大多数人的理解,并同化他们整个集体。在媚俗的世界里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是对个人定义美的意志的剥夺,它来自对生命的绝对认同。我认为书中四个主人公中,弗兰茨是最媚俗的。他可以代表我们每一个人,他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美只是别人眼中偶然的错误。

所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媚俗也不例外。任何人只要不脱离公众就难免媚俗。当个人有意扭曲自己的价值观去应和群体的价值取向时,就已经陷入了媚俗的境遇。所以,即使最潇洒的萨比娜也不能免俗。

书中有两对互做对比的人物:托马斯和特蕾莎用来表现"灵"与"肉",萨比娜和弗兰茨用来表现"轻"与"重"。灵与肉的纠葛占了本书大部分篇幅,但是浅薄如我却并没有参透什么,而萨比娜和弗兰茨的对立冲突,让我印象深刻。

萨比娜是带有叛逆色彩的特立独行的女画家,她的人生充满了背叛。她是昆德拉媚俗哲理思想的主要载体。被特蕾莎发现和托马斯的情人关系时她选择离开,弗兰茨准备和她真正携手时她又再度选择离开。她的背叛不止在私人生活中存在,更延伸到国家社会中。在祖国遭遇困境时,她对游行队伍毫不理睬,共同的故土、历史和文化不会使她与那些捷克移民有任何共同的思想亲近。这样,她又构成成了对"同胞"这个概念的背叛。她宁愿自我地生活在阴暗的光里,也不愿媚俗的活在阳光下。我觉得她和书中两个男人之间都不存在爱情。她不愿承担什么,始终处于背叛的进行时,所以他们只是她享受生命之轻的道具。和托马斯在一起,是类似知己的存在。和弗兰茨在一起,她则扮演起长者的角色。放下奔波的角度组织家庭安顿下来,对别人来讲是种轻,对她则是不能承受的媚俗之重。可是一个时时刻刻将自己视为局外人的人,一个总是不停背叛生命之重的人,生活中会剩下什么呢?萨比娜给了我们答案,只剩下空虚和寂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第二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也是一本经典,下面是网友带来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欢迎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前半部分是把故事都扔到书本上,叙述了情的纠葛、性与爱、灵与肉等矛盾主题情节,起初看咋觉得腐靡混乱,但后半部分完全是对故事的解读,包括性格、行为分析,且对性格、他人等因素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而产生的心里和选择结果进行探索,而通过分析让读者自己去衡量、思索生命的轻与重,并且把整本书读完才豁然知道作者描述的是什么故事,话说真不容易啊!

拜读完这本书后我给自己总结了一句话:我们生活在生活中。

在生活里,我们单独接触到的仅是一小部分事物,这一小部分称之“我的生活”(包括环境和我们所能接触的事物),若把个人所能接触的环境称为一个生活圈就如一个面,那么所有人的生活加和就应该是三维空间了。

而人们的生活 状态无非两种感觉:

一、 满意。

其已满足或是习惯于现此的生活,认为自己所接触的就是生活的全部(即整个三维空间),一生这已是自己的宿命,无法再进一步,只求安安静静度过现在,而就这样不知不觉屈就于命运下,同化于平凡中,最后被生命与历史的洪荒淹没,这也就是我理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轻吟浅唱的生活。

二、 不满意。

觉得生活处处不尽人意,于是强烈地想脱离现在的生活圈到一个新的环境,那里没人认识自己,新的工作,新的伙伴,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到了新的生活圈生活了一段时间,却发现又在重复以往节奏,一如既往的难受。

于是又寻找新生活圈,于是痛苦……最后发现造化弄人,这辈子就没顺过。

可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三维空间是面与面交融而成的,可以虚拟面的存在,但各面之间不存在壁障,因这只是为方便研究而假设的,其本身并不存在;而生活其实也如面与空间的关系,“个人生活圈”是包含于“所有人生活圈”里面的,环境或事物大同小异(一样的时间与生命规则下反而是殊途同归的),而生活本身又谈何脱离呢?所以不要妄想跳出生活,生活只能更宽广的去理解。

这只是其中有感的一点,就米兰.昆德拉的这一本书所展现的价值已不单是一个领域概况的.了的,就如生活它包含了太多的方面。

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理解作者所想表达的生命之轻与重。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

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

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

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

相反地。

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直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己心中的答案。

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

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

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责任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面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之重,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第三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也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作者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请看本站站为大家整理推荐的两篇优秀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2000字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认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书的开篇,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在一次没有任何意义的人生旅行中,我们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不断追求着身心的释放,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曾经也写过关于生命重量的文章,但从未有过读完此书后如此深刻的感受。灵与肉,媚俗与反媚俗,现实与反抗,这是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众多现实的无奈掩盖了华丽的辞藻,行文流淌间流露出生命的抉择。正是这样一种文笔,才在我的心中涌起了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不同于其他作品,昆德拉笔下的轻重世界直指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通览整本小说,都找不到一个明确地答案来解答这个问题,只能用个人的一生来回答。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以及弗兰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个体,在无法重演的过去和无法预定的未来,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

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当人们厌恶自己身上的种种负担、责任,而深感沉重时,总是向往着如果没有这些重负,生活该是多么轻松快乐、逍遥自在。可是当这些真正消失的瞬间,却又往往无所是从,不知如何是好。感觉自己轻如鸿毛,没有约束,但也没有归宿。人生为何如此无奈,想摆脱种种生活之“重”的困扰,但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在这个永劫回归的生命中重复,再重复。

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有时候会会被琐碎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就会一味地想要逃脱,什么都不做。但当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轻”时,却又沉痛不已。满脑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课。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作业还没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实他的内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业还要痛苦,背着背包玩耍,怎么会放轻松呢?所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颓废时,我选择了继续回到繁忙而又紧张的生活中,虽然这种日子过得有些累、略带疲倦,但是也特别充实。这也许就是痛并快乐着的道理吧。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义”和“满足”的东西。而人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样很难得到的东西而变得有价值与趣味。

也曾问过自己,如果时光倒流到某一刻,我会不会重新选择?会不会重新考虑是否要忍受着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寻一时的“轻”。也许在那一刻我会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如同主人翁托马斯所说,如果人又两条生命,那么他可以选择一条生命去爱特蕾莎,而另一条不去爱特蕾莎,然后确定哪样的生活才能让他更快乐。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条一往无前的道路,当我踏上征程时,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了,无论走什么路都是一种抉择、一种考验。在选择了a之后,就无法选择b,这是人生游戏的规则,一个谁也不能摆脱的规则。就像朱德庸说过“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看的见的幸福,一种是看不见的幸福,前者是物质的感观,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选择了何种幸福,就决定了哪一种人生。”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结局令人发指。托马斯和特丽莎在一片安逸享乐中死于车祸,弗兰兹死于一次戏剧性的游行,而萨宾娜在远离家乡的美国孤独的居住着,只有她寂寞的活着。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终都化为乌有,这与现实却略显矛盾了。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着,拼搏着,努力着,最后追求的结果却是一场空。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金钱、娇妻、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那我们何必还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过话虽如此,生活还是要面向阳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也正是因为追求而美丽,因为那种不求结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价。事实上,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了自身的价值。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所以,不管怎样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质量,凡是我们所经历的,都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人生如潮汐,来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极其修远,我愿用毕生经历,在轻重之间求索灿烂的人生。

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当人们厌恶自己身上的种种负担、责任,而深感沉重时,总是向往着如果没有这些重负,生活该是多么轻松快乐、逍遥自在。可是当这些真正消失的瞬间,却又往往无所是从,不知如何是好。感觉自己轻如鸿毛,没有约束,但也没有归宿。人生为何如此无奈,想摆脱种种生活之“重”的困扰,但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在这个永劫回归的生命中重复,再重复。

回望自身,我们也可以看到自己生命中那轻重交织的印痕。有时候会会被琐碎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就会一味地想要逃脱,什么都不做。但当我真正放下手中的一切得到了“轻”时,却又沉痛不已。满脑子都是忙不完的工作,和做不完的功课。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作业还没有做完就去玩耍了,其实他的内心比坐在那里完成作业还要痛苦,背着背包玩耍,怎么会放轻松呢?所以,当我意识到自己的颓废时,我选择了继续回到繁忙而又紧张的生活中,虽然这种日子过得有些累、略带疲倦,但是也特别充实。这也许就是痛并快乐着的道理吧。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叫做“意义”和“满足”的东西。而人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样很难得到的东西而变得有价值与趣味。

也曾问过自己,如果时光倒流到某一刻,我会不会重新选择?会不会重新考虑是否要忍受着生命之“重”而不是追寻一时的“轻”。也许在那一刻我会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如同主人翁托马斯所说,如果人又两条生命,那么他可以选择一条生命去爱特蕾莎,而另一条不去爱特蕾莎,然后确定哪样的生活才能让他更快乐。然而人生注定是一条一往无前的道路,当我踏上征程时,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了,无论走什么路都是一种抉择、一种考验。在选择了a之后,就无法选择b,这是人生游戏的规则,一个谁也不能摆脱的规则。就像朱德庸说过“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看的见的幸福,一种是看不见的幸福,前者是物质的感观,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选择了何种幸福,就决定了哪一种人生。”

故事的最后,意外的结局令人发指。托马斯和特丽莎在一片安逸享乐中死于车祸,弗兰兹死于一次戏剧性的游行,而萨宾娜在远离家乡的美国孤独的居住着,只有她寂寞的活着。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这些人所有追求的一切最终都化为乌有,这与现实却略显矛盾了。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着,拼搏着,努力着,最后追求的结果却是一场空。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金钱、娇妻、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那我们何必还要拼命追求生命之重呢?不过话虽如此,生活还是要面向阳光的,最美的不是追求了什么,追求到了什么,而是追求中得到了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物也正是因为追求而美丽,因为那种不求结果的追求而不惜一切代价。事实上,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止。就像如果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硕果。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得到了自身的价值。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再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所以,不管怎样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相信只有沉重的生活才有质量,凡是我们所经历的,都是我们所能承受的。

人生如潮汐,来了,去了;人生如漏斗,得了,失了。路漫漫,极其修远,我愿用毕生经历,在轻重之间求索灿烂的人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第四篇】

一看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这个书名,人们自然会想到以前的读过的课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下面内容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还谈到了爱情,人的心理,政治。我不是很明白,但是这本书,它会让你继续读下去,直到最后,然后你还会想再读一遍。有一段文字有一点印象,记得不清楚。所以从网上摘录,分享吧。

书中还有一段文字令我印象深刻,大家可以来品读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他和托马斯的狗)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它穿过舞台,向我们展示它背后的东西。事实上,这正是萨宾娜对特蕾莎关于她自己的画作所做的解释:表面上毫无疑问是一个谎言,但内心却是一个神秘的真相。

如果有兴趣,各位都可以读读这本书,写下自己的理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第五篇】

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可当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蕾莎时,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却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这促使特蕾莎极度痛苦与不安,最后决定离开托马斯。分离后经历了磨难,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而托马斯的情妇之一,萨比娜则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国,逃避革命,是个典型的背叛者。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着托马斯,特蕾莎等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

整本小说主要写“轻与重”,“灵与肉”,对托马斯来说,轻是“偶然一次不算数”,是“别样亦可”,而重则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马斯,会更偏重于选择“轻”,因此屡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背叛这个名词,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托马斯在灵魂和肉体间划分着明显的界限,他内心确实是深深的爱着特蕾莎,但却不停的一次次的伤害她,而特雷莎潜意识里认定灵魂离不开肉体,因而最终选择离开。到最后托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选择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着责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轻,是无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别样亦可。对于何者为“轻”?何者为“重”?什么时候该选择“轻”?什么时候该选择“重”?“灵与肉”能否分开?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认清且正确地做出选择。

就我自己来说,我难以认同男主人公托马斯“灵与肉”分离,选“轻”弃“重”的做法,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爱一个人就应该一心一意,就应该尽力甚至牺牲自己去保护她,不让她受伤害。而至于萨比娜,因怕责任,选择逃避与背叛,这也使她难以快乐地生活。我觉得选择“重”,并在“沉重的负担”下生活,“灵与肉”相合,跟着心中的感觉走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勇敢地肩负起应负的责任,在艰难和压力下不断前进,人生才能过得更快乐,更有意义,更精彩。随着心灵生活在“重”中,有时那种踏实与幸福也会使自己忘却沉重的负担下的艰辛,从而感觉到“重”中的“轻”,感觉一切负担都是“轻”的,没有负荷的。

在最沉重的负担下,我们要勇于承担负担,让灵魂与肉体结合,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畏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因为只有这样的非如此不可,我们才能不断前进,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轻”,“轻”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第六篇】

米兰·昆德拉的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多人看不下去,于我一样。已经许久没看书没写字的懒人,今日倒是很想写1篇文字。这本书含义深远,我就写写一点点小小的启发。

生命之轻,何为轻?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常有铁汉柔情。温柔似一把利刃,可以让铁汉乖乖臣服。历史上有太多类似的例子,如商纣的妲己,如明皇的杨妃,这就是轻。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总会跌宕,总会彷徨。而那些挫折,失败和低谷也是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轻带来的都是不堪之重。特雷莎用自己的阴柔懦弱将名医托马斯紧紧捆在自己身边。然而正是他们的田园牧歌成就了两人最后的幸福。托马斯放弃了斗争,放弃了名利,放弃了责任之重,而选择了生命之轻。在年迈那几年过得安稳自在。轻与重之间,轻,便属于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睿智。近些年来,太多太多的励志人物给这个浮夸的社会注入了大股正能量。断臂钢琴师刘伟,在最低迷的时刻,最轻的生命阶段,寻找到另一条出路。创造了脚弹钢琴的奇迹,收获生命之重。生命之轻,轻的是肉体,重的是灵魂。正是轻,让我们多了一次成就的机会。有人说当你处在人生最低谷时,其实你是最大的赢家,因为无论你怎么走都是在向上。轻时,才拥有无穷的力量。轻是蓄积,是酝酿。轻到一定程度会爆发出生命至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第七篇】

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无法理解,看不懂。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字【第八篇】

这是一本看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数次顿悟,看完又是一脸茫然的书。

所谓的不可承受的“轻”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大家都活的很“重”,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在给自己加枷锁,越加越多,越来越重,越来越难解。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就好像无忧无虑、千篇1律的生活让人失去感知,忙碌和压力却让人真实地感到活着。人们为了去感受存在,为了去感受活着,忙忙碌碌,四处奔走还是不知所措。不过这也是好的,总比天天躺在床上,刷着事不关己的消息和新闻,吃着方便又丰富的外卖的,所谓岁月静好实则混吃等死的'生活要好。

但书在后半部分开始强调“放下”。“在这之前,他还从来没有感受过不在乎带来的欢乐。”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又觉得不在乎是很好的。不在乎有多少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不在乎外界的压力,随心所欲只为自己而活。多有道理,人活着就是为了取悦自己不是吗?可是不在乎太难了,既然是生活在社会中,既然会与人交往,就不肯能不在乎,就不可能拥有绝对的自我。

仿佛身体被抽空了一样霎地泄了气。我找不到适宜地活着的方式。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平衡好生活中的种种,也做不到所有事情都随心所欲。可是这也表明我还是有追求和自我约束力的不然我就天天躺在床上睡大觉了吧。

前段时间坚信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发现了难得的巧合,让我觉得欣喜又满足。“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的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生活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说明,所以顺其自然,该发生的都会发生的。

59 1623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