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苏轼十【优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我眼中的苏轼十【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我眼中的苏轼10【第一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在这苍茫中,一位高大的人物向我走来,他就是北宋诗人苏轼。
从“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中,我看到了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看到那不为人知的惋惜。从“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中了解到他那颗凄惨的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有一颗开朗的心。哪怕是一贬再贬,心中依然豁达乐观。在苏轼困顿时,和妻子的相激相慰是他莫大的精神支柱,而妻子的离世,让他坠入低谷,写下了慷慨悲凉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句句情意缠绵,凄凉哀婉,字字感人肺腑,如见血泪,自然而又深刻。
他豪迈骄狂,却又不流于俗艳,“簌簌无风花自坠,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更见送别情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心中只有故乡。多层面的苏轼展现在我眼前,洒脱,平淡,豪迈,婉约,这些不同的形象都在我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苏轼的诗画面宏大,气势恢宏,韵调铿锵,感情奔放。典故的运用如同口出,直抒胸臆,细细品味,有浩瀚之感,浅显易懂。
奔放,与李白同舟,却比李白多了一些婉约;洒脱,与杜甫共济,却又不少细腻,这就是苏轼所做的独到之处。我眼中的苏轼,形如洪波,气若山河,诗意未老。他就像一棵明星,永远在我心中!
我眼中的苏轼10【第二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
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想象着,那简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涌出一种舒适之感。
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
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真真切切,那是无所畏惧的脸,那是时刻保持浩然正气的躯干。那份无惧,早已化作征服逆境的自信。然而,正是这坦荡的人生态度,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给了我们步入成功的力量。恍惚间,那分舒适之感似乎更深了。
苏轼是豪放的诗人,但更是多情的男子。
还记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苏轼的多情让人着迷。越读苏轼的诗,越爱苏轼,那一份沁人心脾的舒适,好比一颗甜甜的巧克力,带出一丝丝醉人的情怀。苏轼的诗重细节,重感情,更重在让人领悟那广阔的情怀。苏轼,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让无数人着迷的诗人。这位达观而放荡不羁的诗人,用他的诗词传达心理感受。萧萧暮雨中,大家都在抱怨这恼人的细雨,而苏轼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哪一份情怀,又是哪一份乐观呀。心中的舒适之感随着脉搏在不停跳动。
面对苏轼,值得享受的.很多,值得学习的更多。那1篇篇诗词,流淌着苏轼的血液,正在慢慢地渗入读者的心扉。鲜红的血液得到了重生,永远永远地活在大家心中。
猛然间,那份舒适之感跃出身躯,向着蔚蓝的天空不断飘洒,化作一缕缕阳光,温暖着大地。
我眼中的苏轼10【第三篇】
写人作文主要是抓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或者外貌她点进行描写,使其让人印象深刻,突出人物的形象,让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下面是相关的作文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轻轻拨开历史朦胧的薄纱,穿过岁月的长河,我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位诗人。他正坐在茂盛的大树下,仰天长吟着一首又一首诗,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苦恼。而他的双眼中,更是浸满了充满沧桑岁月的泪珠,正一滴一滴地砸在地上。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出生于一个家境富裕的家庭。
苏轼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诗人。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学书法颇感兴趣,也因此使得他精通各种文学书法。苏轼初入京城赶考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竟使得当时的考官——欧阳修赞叹不己,苏轼也因此一举成名。
苏轼是一位爱国情感超强的诗人。苏轼在抨击王安石的变法后,自请出京,被调至到富饶的杭州做通判。而初到杭州的苏轼倾底被杭州的美景征服,由景而生创作了许多名诗,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但好景不长,不久后,又被调至到贫瘠的密州任职。不过苏轼并未因此心生憎恨,而是调整了心态,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与百姓排忧解难。苏轼也在此创作出了许多名诗,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其中有一句颇为有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苏轼强烈的爱国情感,时刻准备着驰骋战场,以身报国的豪迈之情。
苏轼是一位高洁的诗人。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首诗中,其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苏轼高洁,宁死也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苏轼也是一位乐观豁达的诗人。在"乌台诗案"这件事后,苏轼并未因此一厥不振,而是重新振作起来,乐观豁达面对现实,正如苏轼的`名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莫听穿林打叫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话,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悠然淡定,豁达开朗。
不知过了多久,我仿佛听见了苏轼停止了吟诗,看见他重新振作地站了起来,在落日的余晖下,渐渐地消失在了远方。
我认识苏东坡并非偶然,从小我就听当老师的舅舅讲苏东坡的故事。我每次都在他的故事里沉醉,如沐春风。
他是一个长衫飘飘的士人,有着飘逸的神采和胡须,那么,慷慨激昂地歌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满怀,激起片片雪白的浪花。在浪涛滚滚间,时光无情的泯灭了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容颜,把鲜活的身影淘洗得没了形迹。他总是叹惜古人的消逝却不知自己的身影也在叹惜中成为人们的记忆,大浪掏尽的人物中,他成了一个代表。
我曾认为,像他那样的人应该是一个完美的风流才子形象吧。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特别是他的诗词,文章,一直流传至今,让后人们玩赏的数不胜数。纵观历史,虽有许多的词人,世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他光辉一生,但又有哪一个如他一样洁白灵动?当他把豪放与俊逸洒脱得那样自然时,天地之间,豪放词成了精品,与婉约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流派。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并不排斥婉约。事实上,他也写过许多有名的婉约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他也有情意悠长的时候呀!晚越缠绵,与豪放无关,展示了男人柔弱的一面。
他很喜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他有了竹,脱离了俗。在他的住所旁,少不了竿竿翠竹,披风拂云。在他的画卷中,秀竹姿容俊美,与诗文增辉。
他也像竹一样,他有像竹一样的虚心宽阔的胸襟,有和竹一样的坚韧无惧的意志。他从不向人低下高傲的头颅,与世无争看淡生死。有时,我真为他庆幸,他从深爱竹中学会了处世的哲学。如果没有像竹一样的品质,他如何应对一生遭贬的处境和失去妻子的遭遇。在黄州、惠州的经历中,他离京城越来越远。但他无论贬到哪里都能造福一方,惠泽他乡百姓。于是,地方百姓感激的泪水就成就了他的伟大,苏东坡,你是官员中的强者,智者,仁者!
我的名人是一个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名字叫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一次,苏母教苏轼读《后汉书》时,读到了《范滂传》,苏母为范滂母子不畏暴,为了正义而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不禁放下书来,喟然叹息。年幼的苏轼也深深被感动,他问母亲:“如果我长大后,跟范滂一样,不惜舍身就义,母亲会允许吗?”苏母肃然答道:“如果你能学范滂的样,难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亲一样吗?”
苏轼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二十岁时已经是博通经史,写起文章来,下笔数千言,毫不费力。1057年考中进士,做过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学士。但因其一身正气,不阿权贵,所以仕途坎坷。
对苏东坡的天才世人皆知,就连他的政敌也十分赞佩。然而对苏东坡天才的成因,归结为他的天资超人是主流观点,并没有多少人了解他的天才同样离不开勤奋和刻苦。
他三次抄写《汉书》足见其勤奋。四十七岁被贬黄州时,他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除了承受极大的精神打击之外,他还要去东坡开荒种地,维持一家几十口人的生活。劳动之余仍旧坚持写作和学术研究。此间,他又开始了第三次手抄《汉书》的工作。手抄《汉书》,起先他是以三个字为题(即书中叙述某事件,他只抄其中三个字,然后凭此将此事背记于心),后来以两个字为题,这次只以一个字为题,把《汉书》有关的内容背记下来。
他的朋友朱载上去拜访他,任意挑选一册《汉书》,任意抽举其中一个字,苏东坡马上应声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内容来,无一漏错。
他经常诵读杜牧的《阿房官赋》,日子久了,就连侍奉他的老兵也能理解杜牧这篇赋的主旨了。
可见苏东坡勤奋刻苦之程度。
苏轼的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我眼中的苏轼10【第四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
诗词。
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我眼中的苏轼10【第五篇】
他豁达乐观,为国为民,但最终落得一贬再贬;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是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他就是天才加全才,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言的人。王安石变法对百姓来说是祸害,苏东坡敢于上书责问王安石,反对王安石。欧阳修上台后,没有真正地为百姓谋福利,他依然反对欧阳修,正因为他的直言直语,才有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被贬期间,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西湖上有名的景点“苏堤”“三潭映月”,都是他主持并监督修筑的。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豁达乐观,积极为百姓的人。有一日,东坡与友人外出游玩,醉归遇雨,随行人慌忙找地方躲雨,唯有东坡一人,挑着竹杖,还在大声吟诗:“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的豪迈、潇洒。诗人苏东坡随处逆境,但仍不畏惧,不颓丧,与“倚杖听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他被贬时期,有一朋友来信让他注意身体,小心气,不要生病。他却以幽默风趣的腔调回应了他的朋友:这里虽然没有好药或者好医生,但并不比北方差,宫中御医也医死过很多人啊!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全才加天才,却又是亲民随和的人。东坡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擅长绘画,他擅长书法……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在李白游玩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名句后,又游庐山,却写下了与李太白不同的见解“横看侧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他被贬后,看到当地的老百姓不会做猪肉,“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便亲自教他们做了猪肉,“待他自熟没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百姓爱戴他,为肉取名为“东坡肉"。
在那“缺月挂疏桐”之时,“漏断人初静”之刻,浅酌小酒,任如水的清风打碎那无尽的思绪。苏子——东坡先生的吟唱,像无数美丽的流萤一般萦绕在耳畔,一贬再贬的落魄与亡妻之伤痛,任凭那秋风的苦涩,任凭那人生的浮萍,进发出的却是“鸿飞哪复计东西”。
论古今中外谁最豪迈、豁达,只有一人,也必定只有一个人——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轼10【第六篇】
相信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苏轼是豪放的,就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擒苍”一样。他诗词虽豪放,命运却坎坷,但又是幸运的。
苏轼,字子瞻,又名和仲,世称苏东坡。这个看似平淡的名字,却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座永恒的丰碑。
苏轼于嘉祐二年进士及第,曾在凤翔、杭州、密州等地任职。相比于平民老百姓,他已是幸运。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大赦北还是病逝途中。
观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年少时当官,后又连连被贬,为何因。在苏轼的中年,他终于醒悟:他的坎坷,皆因他自己的嘴。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他即不得旧党眷顾,又不得新党接纳,只因他的咄咄逼人,口无遮拦。
虽然苏轼被贬,居住条件艰苦简陋,但仍乐观幽默,豪放旷达。根据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苏轼的爱妾朝云答道:“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即刻捧腹大笑。
苏轼被贬,却在这大仙大落中变得沉稳。在这坎坷的命运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圆滑。这,便是我印象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轼10【第七篇】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也无晴。”漫步于母校熟悉又陌生的走廊之上。耳边是稚嫩童声朗朗的读书声,不知怎么,鼻子一酸,模糊了眼眶。
苏轼,一位穿插于我童年时期的诗人。
在小学,记忆最多的莫过于李白的诗。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多好背呀,朗朗上口。我那时可得意了,尤其是看到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字迹上被批上了一个个大钩,简直每天都乐呵乐呵的,直到遇上了人生第一个硬茬。
仍依稀记得那时,我小小的手中紧攥着一本小小的语文书,瞪大眼睛,看着那第1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开始还摇头晃脑的诵读着,不一会儿,脑袋一歪,便迷迷糊糊的趴在了课桌上,晶莹的口水流了一整面。也让我第一次尝到了默写不合格,留下来重默的苦楚。我小小的世界第一次收到了冲击,却来自一位差了不止一个世纪的诗人。我愤愤地握紧了拳头。
苏轼,一位安抚我少年时期的词人。
初中刚开始,赌气一般,把苏轼的第1篇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酔书》撕得粉碎,如同报复一般,在八年级时,因为《江城子·密州出猎》默写过不了关,班主任竟然狠心的让我抄它个二十遍,如果有心,就会看到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空无一人的教室中,唯独有一个学生坐在教室中央,右手拿着一只普通的黑笔,端坐在课桌前,桌面上原来洁白的a4纸上被戳出了一个个小黑点,“啊,苏轼,又是苏轼,有完没完。”咆哮一般举起笔就要扔过去,却又不自觉的停下来动作。
苏轼,在课上了解的不少,唐宋八大家之一,明明我们两人应该八辈子都打不到一块,他的词却自说自话的闯入了我的生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喃喃地念了一句,撇撇嘴,轻笑了一声,奋笔疾书起来。是呀,“回首向来萧瑟”,但是,终究一切都会回归平常。
苏轼,一位诗人,一位词人,一位带给了我丰富生活的古人。我们的关系本应只存在于诗词之间,却又像是绸带一样被紧紧绑在了一起。每一首都给与人无限的遐想。不似李白一般颇有传奇色彩,作品中的苏轼是一个鲜活的人,他文采极好,但不拘泥于呆板的诗,能从生活中品味出“词”的优异。在官场上不懂讨人欢心,连遭贬谪,但仍一心为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不是仙人,会为亲人的离世而伤感,也会吟出“寂寞沙洲冷”。
我渐渐地靠近了苏轼,甚至时常觉得能拥有这样的朋友该有多幸运!也许会认为苏轼与我们太遥远了,但作为一个初中生,面对生活中或大或小的诱惑,我们能否守住一颗赤诚之心?在学业上遭遇不顺,我们能否能笑着,乐观豁达的讲出“吾心安处是吾乡”?没有一定的经历,是不行的吧。
我眼中的苏轼10【第八篇】
世人眼中的苏轼生性旷达,乐观豪迈,带着一腔洒脱,笑对人生起起落落。你可曾知豁达的背后是绵绵无尽的柔情。苏轼一生意气风发,为君为民,不屈服世道不顺,也能安然乐在当下,他总能将诗意涂在脚下,步步留词。这样的诗意中填不尽的却是情思。
年少情深,自难相忘。
那时的苏轼年少轻狂、肆意挥墨,与伯乐相识,名声大噪,一时传遍京师。这时他的枕边人是王弗,王弗饱读诗书,为人敏而谨,慧而谦。初次相遇是在山林,十六岁的王弗在屏风后望见那人的身影,芳心暗许。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之后,苏轼醉在后院中,半夜醒来探向窗内,王弗正对镜梳洗,回眸相见,这是第二次遇见。两人自由恋爱,半年后结婚成家。后人评价王弗是苏轼良伴,得力助手。他官场得意却不免待人耿直,常常都是王弗在旁提点一二。却不想一朝花开,一朝梦碎,浮云消散。夫妻情缘不终而结,二十七岁的王弗突发疾病离开人世。留给苏轼的只有十一年的回忆,十一年的相伴相守,十一年的.欢好。这十一年也许是苏轼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夫妻和睦,官场顺意。王弗的逝世带给苏轼沉重的打击,他写了许多悼念亡妻的诗词,这便是年少情深,自难相忘,她是他心中永远的白月光,是如此美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后他故地重游,夜来梦见亡妻对镜梳洗,笑颜如故,又见那个与他心意相通的女子,却只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爱意胜过万千。
患难与共,不离不弃。
也许是抱着对结发妻子的思念,也许是家事无人照料,他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这个女子相伴苏轼的时间最长,整整二十五年,她性格温和,知足惜福。在苏轼最失意的时期默默相伴在右,是她陪他度过了这最为跌宕的宦海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与黄州贬谪后,在偏远地带,在这样贫苦日子里,闰之陪着丈夫挖野菜,开垦种粮。一步一步度过这样艰苦日子,闰之总是夙兴夜寐,悉心照料家事,对丈夫无微不至。相比于王弗,闰之读书不多,也不够机敏聪慧,不能与丈夫琴瑟和鸣,高谈阔论。也不能为其排忧解难。但她确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贤妻良母,安安心心为苏轼照料好家庭,不让他烦心。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王闰之的一往情深得来的并不是白费苦心,苏轼也对她渐生情愫。然而好景不长,闰之没能走过半生,四十六岁就离开人世,二十五年的相伴也如黄粱一梦,一挥而过。苏轼伤痛不已,写下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同生同葬的愿望。十年后,苏轼去世,达愿合葬。
红颜知己,却是薄命。
王朝云,生于多情江南,却因家境贫寒,被迫落入风尘。苏轼与文友游西湖,见舞姬中唯有王朝云天生丽质,清醒雅洁。转眼却又见她浓妆艳抹,在悠扬的丝竹声中轻盈曼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被朝云美貌所吸引时写下的诗句。十二岁的朝云豆蔻年华,能歌善舞,邂逅苏轼,后者我见犹怜把她纳为侍女。后来,苏轼被贬黄州,十八岁的朝云与他完婚成为侍妾。她,很懂他。一次苏轼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大家:你们知道我这里面是什么?一答文章,一答见识,苏轼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是不合时宜,苏轼闻言称赞: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苏轼一次次被贬,朝云都陪他左右独朝云随我南迁然而,红颜多是薄命,在惠州,她染上瘟疫,最后的岁月中与药相伴。苏轼曾描绘朝云煎药的场景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苏轼也日日为她拜经祈福,希望她早日康复,朝云却仍是撒手人寰,苏轼将她埋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并写下墓志铭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他与她结缘于杭州西湖,分别于惠州一个叫西湖的地方,一世情缘,终此了结。
也许现在并不能一味否定古代封建思想,这样看来苏轼并不是滥情,三个女子,三种陪伴,王弗的忠言逆耳,润之的贤良淑德。朝云的不离不弃。她们穿插着苏轼的一生,我们可能会羡慕苏轼的幸福,却不想她们却一个个先他而去,三次莫大的悲痛被苏轼诉进诗里。他虽不能做到一生一世一双人,却对每个女子钟爱有加,不负她们,这也许就是大文人苏轼背后的柔情。
上一篇:初三以味道为热选(通用8篇)